俗話說百裡不同俗,十裡改規矩。新蔡縣就流行著一種特有的人生禮俗——剃毛頭。所謂剃毛頭,就是留毛頭的孩子到6歲或12歲時,家長舉行隆重儀式,把孩子所留的毛頭剃掉。這規矩起源於何時,已難以考證。
剃毛頭是表示所生的孩子如願以償,家長特別寵愛這個孩子,希望這個孩子能順順噹噹長大成人,將來能傳承家業,光耀門庭。
剃毛頭有兩種形式,一種是龜尾頭,男孩留的,即在腦後留一撮頭髮;一種是燕尾頭,男孩、女孩都可以留,即在前頂和耳朵上方各留一撮頭髮,俗稱「木梳篦」。剃毛頭的時間一般固定在
剃毛頭的孩子一定要有乾爹、乾娘。剃毛頭有一套完整的議程,操辦下來需要一整天時間。主要步驟是:第一步,接乾爹、乾娘。這時還要貼門聯。
第二步,剃毛頭。剃毛頭之前,由乾爹、乾娘領著乾兒、幹女先到附近溝裡取活水。取水的盆是乾爹、乾娘帶來的嶄新紅臉盆。活水取回後,經過加熱,用來給小孩洗頭。洗頭前,近親中的長輩依次給小孩「拴封子」。洗頭時,小孩坐在擺在方桌上的椅子上,由理髮師慢慢給他洗。洗完後先由兩位同輩女孩用紅頭繩給他(她)編辮子,剃毛頭的孩子有幾歲就編幾條辮子。編完辮子,理髮師開始從前到後,依次為他(她)剃去頭髮。所留的毛頭——俗稱龜尾巴或燕尾頭,是最後剃掉的。剃掉的龜尾巴要用紅布包裹好,由乾爹、乾娘帶回去保存,到剃毛頭的孩子結婚時再送過來。剃頭結束後,主人給理髮師封封子、發喜煙,以示酬謝。
第三步,衝盆。剃罷毛頭,小孩隨同爸爸媽媽、乾爸乾媽一同到村子邊的大港裡去衝盆。樂隊隨同助興,親鄰們跟著看熱鬧。到地方後,孩子父親首先給大家散喜煙。衝盆時,孩子的父親先在大港上遊選擇一處合適的位置,把盆放進水裡,然後讓盆順流往下衝。為了防止盆衝偏,港兩岸各安排一個人,用竹杆控制盆的走向。
第四步,撈盆。撈盆由小孩的乾爹負責。撈盆時講究的是快,要先選擇好合適的位置,力爭一舉成功。第五步,祭祖宗,拜乾爹、乾娘。第六步,待客。
2010年,剃毛頭被駐馬店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徐佳瑞 輯自市政協文史委《天中記憶·文化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