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在學校上STEAM課程 學校供圖
剛過去的一周,杭州綠城育華親親學校初一(3)班37位同學,每天下午都沒上課,他們分成六組,做了6件創意作品,而且都是給嬰兒用的,作品一亮相就圈粉無數。記者 胡信昌
現場電腦、鋼鋸、錘子齊上場
6件作品分別是:嬰兒鷹嘴兜、多功能嬰兒圍欄設計、嬰兒睡姿警報器、嬰兒輸液器、嬰兒便捷式奶瓶、嬰兒浴盆收縮支撐架。
本周,學校集中開展STEAM學習,要求同學們找到一個生活中的問題並且解決它。這37位同學的注意力,聚焦到了二孩。
二孩時代來臨,作為大寶,能為父母做些什麼事情呢?弟弟妹妹的嬰兒用品是不是科學?還有改進的空間嗎?這6個作品,就是6組同學通力合作的結果。
這周四,記者探訪了同學們的「手工作坊」現場。操作臺上,同學們有的在用電腦做PPT,有的在計算數據,有的拿著鋸子在鋸鐵條,有的同學拿著砂紙在打磨木條,有同學拿著錘子在釘釘子,現場不時傳出叮叮咚咚的勞作聲音。
有位胖胖的男生,手中捧著一小桶矽膠,專心致志地看著,他們小組準備做一個鷹嘴,解決小孩子吃東西漏食物的問題。「這個鷹嘴是我們自己討論想出來的,之後在3D印表機上做出了模型,然後再用矽膠做出嬰兒能用的鷹嘴。」
一位女生,胸前別著營銷總監的牌子,她的項目團隊,主要解決嬰兒翻身時候,有可能因為吐奶而噎住的問題。「我們在嬰兒衣服兩側縫製了感應器,嬰兒只要翻身就會被檢測到。不過,今天下午我們有個新問題,提醒家長的聲音應該多少分貝?高了怕嚇到孩子,低了怕叫不醒貪睡的父母……」
每個學期每位學生都要經歷一次
這個班的同學,是綠城育華親親學校STEAM教學的縮影。學校在全體學生中都開展STEAM課。每個學生每個學期都會經歷一個大項目學習。
STEAM代表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藝術(Arts)、數學(Mathematics)。STEAM教育就是集科學、技術、工程、藝術、數學多領域融合的綜合教育。
綠城育華親親學校開展STEAM項目學習,已經有很多年的歷史。學校STEAM中心主任陳燕燕老師說:「親親學校PBL-STEAM是指學習者圍繞一個具體的項目,以團隊為組織形式綜合運用科學、技術、工程、藝術及數學等跨學科的知識,解決真實問題,自主親歷體驗、探索創新、內化吸收的過程,培養問題解決能力和創新能力,獲得有益終身的學習力和情感價值。」
協同執教的楊瀟笑和董大際兩位老師說,這次利用5天時間,同學們經歷了一次完整的項目學習。「學生先自己發現問題,再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或者項目,通過互相討論和質疑,不斷試錯,完善項目並最終做出模型或者產品,到最後做展示,這是一個漸進式成長的過程。完成項目時,同學們綜合學習運用了科學、數學、藝術、工程、技術、語言等知識和能力。」
全省8所學校參與項目都很優秀
綠城育華親親學校的活動,是浙江省第三屆STEAM教育大會·項目學習網絡公開課的現場之一。
9月21日至9月25日,每天下午,主辦方線上直播了省內8所學校的8個STEAM項目的學習與指導的全過程。這是一次STEAM項目學習全過程的公開課教研活動,也是一次STEAM項目學習與指導的全國網絡直播。
除了杭州綠城育華親親學校的嬰兒用品改進項目外,還有杭州市賣魚橋小學的「交通工具狂想曲」;杭州市學軍小學的「生態小水池」;杭州市文海實驗學校的「未來太空基地建設」;寧波市北侖區紹成小學的「入侵檢測報警裝置」;溫州市實驗小學的「未來教室」;溫州市實驗中學的「身邊門鎖中的STEM」以及湖師附小教育集團的「摩天營救」。
「同學們的項目都非常高大上,而在面對真實項目時,同學們的表現遠比老師們想像的要優秀很多。」現場老師介紹。
浙江省教研室副主任張豐說,這次直播,吸引了5萬多人次觀看。作為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發現了另外一種學習。他鼓勵各學校因地制宜創造條件,開展STEAM項目的學習,助力學生成長。
「承擔網絡公開課任務的幾所學校都是浙江省開展STEAM教育的先遣學校,這些年一直在認真地堅持。學校的孩子們,通過STEAM教育的堅持和常態化,經歷了靈動的學習,最終實現了完整的成長,是值得鼓勵和倡導的。」張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