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上海欽賜仰殿道觀公眾號,版權歸其所有,轉載旨為弘揚道教新風,文章觀點不代表本人,圖文無關,歡迎關注該公眾號,如拒絕轉載請聯繫本人,將即刻刪除。
五月為什麼被稱為毒月?
五月即是午月,五行屬火,此時的陽氣達到最旺,火旺至極,此時陽氣外散,內裡虛弱,人體就易受邪氣幹擾。
《奉天通志》上說:「五月屬午,五日為端午,二午相屬為火旺之相,過旺則為毒。」
此外,端午在芒種與夏至之間,九毒日亦在夏至前後,五月即夏至前後各半月。此時陽氣達於中天,氣溫升高,雨量增多,空氣也變得潮溼。
由於有了適合的溫度和溼度,所以各種毒蟲、蚊蠅幼卵及微生物等進入大量繁殖期和活躍期,同時人體也極易受到溼熱之邪的侵襲而發病。
這個月毒蟲肆虐、百病泛濫,瘴氣流行、瘟疫爆發、邪靈傷身,鬼魅魍魎也會猖獗,這些都會給人,特別是會給無抵抗能力的孩子帶來災難。
所以在民間傳統中,人們多會在五月初通過插艾蒿、掛菖蒲和點雄黃等方式,從而達到避邪驅惡、防疫防病的願望。
端午節習俗
1、插艾草
五月五日午,天師騎艾虎,赤口上青天,百蟲歸地府。
艾在民間一直用作闢邪之物,荊地常有將艾掛於門上而闢邪的作用。神農本草裡面有描述:主灸百病。作煎,止吐血下利,下部慝瘡,婦人漏血,利陰氣,生肌肉,闢風寒。
從上面的詩裡面,我們還可以看出,艾蒿的另一功效就是驅蟲,很多市面上的驅蚊包裡面都含有艾葉。將一把艾蒿仍在廚房看,廚房內的蟑螂都會少很多。將一把艾蒿掛在衛生間,衛生間的氣味都會改變很多。江南一帶,更是有在端午、清明的時候吃艾米果的習俗。
2、掛菖蒲
古時,人們在端午節的時候不僅掛艾蒿,還掛菖蒲,菖蒲又以九節菖蒲為最佳。神農本草經裡面記載的九節菖蒲為上品藥,久服輕身延年。《運鬥樞》云:「玉衡星散為菖蒲。」從這記載我們就可知菖蒲絕非凡草,而古代文人墨客也是競相為其作詩。
菖蒲生逆水之中,性幽潔,不喜近人,不染塵垢。得其情性,長生長青。菖蒲具有化溼開胃、開竅豁痰、醒神益智。而人們之所以端午時掛菖蒲,是由於菖蒲的葉子形狀似劍,民間方士稱之為「水劍」,說它可「斬千邪」。
3、佩香囊
端午節佩戴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佩香囊,聚香凝神、避邪驅瘟、襟頭點綴。
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拴五色絲線。香囊中所用的中草藥物,能散發出天然的香氣,這種香氣屬中藥學理論中的五臭範疇,具有開竅醒神、化溼醒脾、闢穢悅神等功效。
4、點雄黃
雄黃是端午最常用的一味中藥,味辛,性溫,有毒,歸肝,大腸經,具有攻毒殺蟲止癢、祛風定驚的效果。
古人常將硫磺粉末與水混合灑於庭院,這樣蛇、蜘蛛啊等蟲子看見了就自然而然的逃之夭夭。
點雄黃也是端午的一大習俗,用毛筆蘸調配好的雄黃在孩子們的額頭點畫以達到驅蟲闢穢的效果。
其實雄黃驅蛇早在《抱樸子·登涉》裡面就有記載:「黃帝欲登園丘,其地多大蛇,廣成子教之佩戴雄黃、其蛇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