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若望
有位姐妹到某地教會交流,可她卻感到極不適應。原來這個教會要求信眾必須在早晨五點鐘起來禱告,只有這樣才更屬靈,更有果效。可這位姐妹生活在大城市,習慣了晚睡晚起,對這樣的信仰生活無所適從。結果一周的學習後,由於睡眠不足,導致其身體出了毛病。
對於這位姐妹的遭遇,不同信徒會有各異的看法,有的認為這間教會陷入律法主義,不近人情;而有的覺得這位姐妹太過軟弱,連這點苦都吃不了。
不管這位姐妹如何,有個關鍵問題必須注意,那就是五點鐘禱告真的更加屬靈嗎?其實這種觀念的出現,和一首著名的讚美詩息息相關,就是小敏姐妹創作的《中國早晨五點鐘》。這首歌反映了她所在地區基督徒的信仰狀況,充滿了對神的愛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但這首讚美詩只是反映了北方農村的生活形態,不能做為各地的標準。農村生活節奏慢,娛樂較少,因此人們都早睡早起。而在城市生活的人,由於工作生活以及豐富娛樂的原因,一般都晚睡晚起。
城市教會根據弟兄姐妹的作息時間,一般都在六點到七點半之間舉行晨禱,以適應信徒的需求。因此城市基督徒都是在這個時間段禱告,難以適應早晨五點鐘的祈禱,也就可以理解了。
而且讚美詩寫得再好,也不具備《聖經》或者信經(條)的權威地位,不能將此作為信仰生活的指導,而只能作為靈修、敬拜之用。因此,以讚美詩的信息來規範信仰生活,顯然是一種人為製造的律法主義而已。
而且作者也只是發出由衷讚美,也沒要求大家必須在五點鐘禱告啊。這只不過是某些教會負責人自作多情而已。
而且禱告的果效並不在於具體的時間,而是基督徒的心靈與誠實。只要懷著虔誠的心,隨時隨地禱告都是可以的,蒙主喜悅的。
而框定具體時間、地點,無法敬畏的本質,都是徒然無益的,這容易讓信徒陷入形式主義當中,導致徒有敬虔的外表,而無信仰實質的危險。
因此,認為早晨五點鐘禱告更加屬靈,更有果效是毫無依據的,甚至非常危險的。
其實這類形式主義的禱告模式在當前中國教會中屢見不鮮,有的不但規定了時間,還制定了地點。比如某地教會說城外幾十公裡外有座禱告山,每天七點在此禱告很有果效。於是有些老姐妹就起早摸黑,包車到「禱告山」祈禱。
可結果是,這個教會也沒因此更加復興,這些信徒的生命也未得到真正的提升,反而是浪費了不少時間、精力,做了意義不大的事。
基督的真道是活潑的、自由的,不應該被人為制定的律法所束縛。有些信徒恆切禱告,與神對話是非常美的事,但如果將其形式化、律法化,則背離了原有的初衷。而有的覺得在特殊時間的禱告更有果效,則不免陷入了迷信當中,只有民間信仰才會講究時辰,這與基督信仰的真理相悖。
為防止失聯
關注基督時代備用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