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比海更深》是日本導演是枝裕和參與執導的第14部作品,這部電影的靈感源自於2001年是枝裕和的父親去世,母親不得不一個人面對餘生。這引發了他的一些思考,是枝裕和撰寫劇本時在第一頁寫下這樣一句話:"我們都無法成為自己想成為的大人。"《比海更深》豆瓣評分8.7分,是2016年評分最高的日本電影,是枝裕和又一次用他的日式溫馨捕獲了中國影迷的心。
《比海更深》的人物設定和故事情節很簡單:一個是曾經的小說家,現在是落魄的私人偵探良多;一個是曾經有情飲水飽的少女,現在已另覓新歡的前妻響子;一個剛剛失去老伴孤身一人住在出租房的老母親淑子;一個愛著爸爸又不想活得和爸爸一樣的兒子真悟。這四人在一個颱風襲來的夜晚,機緣巧合地在老母親的小公寓裡生活了一晚。《比海更深》的英文片名為After The Storm,指這個家庭經歷的颱風,那麼直譯的《比海更深》這個名字又有什麼含義呢?是枝裕和想通過電影告訴觀眾,比海更深的,究竟是什麼?
一、比海更深的,是理想與現實的鴻溝
電影的前半段用大量的篇幅來表現良多的中年生活——少年得志、中年失意、婚姻破裂、沉迷賭博。他曾是獲獎作家,現在在私家偵探社靠勒索調查對象為生,賺的錢全用來賭博和買彩票,連兒子的撫養費和房租水電都出不起。"為什麼我的生活會變成現在這樣?"良多在便利貼上寫下這句引發他思考的話,貼在書桌前警示自己。
確實,年近半百的良多為何將自己的生活弄成現在這樣?他就像一個長不大的孩子,無法承擔作為兒子、丈夫、父親的責任,自視清高,沉浸在自己少年的輝煌裡無法自拔。比海更深的,是理想與現實之間的鴻溝。穆旦曾說:"我付出全部的努力,不過是獲得了普通的生活。"良多死要面子,借錢給兒子買球鞋,明明手頭不寬裕還給母親零花錢,偷偷跟蹤前妻和新男朋友的約會。他不甘心也不服氣自己變成和父親一樣失敗的人,努力地扮演著一個優秀的中年男人,卻發現自己越來越無力。"你覺得很簡單就能成為理想中的大人,那就大錯特錯了。"中年的良多用半生悟出這個道理。
每個人都想成為更好的自己,可不認清理想與現實的鴻溝,盲目追求"更好"甚至過分沉迷於昔日的輝煌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電影《鳥人》裡的男主角裡根就是這樣一個悲劇人物。裡根20年前在好萊塢飾演過一個超級英雄"鳥人"後家喻戶曉,之後的20年,他的人生不斷走下坡路,裡根想通過一部舞臺劇重回人生的巔峰。然而在得到掌聲和榮譽之後,他覺得一切都毫無意義,跳窗自殺。裡根死了,卻得到靈魂的救贖,他用死終結了理想和現實間的鴻溝帶來的痛苦。
在這部電影裡,理想和現實之間存在鴻溝的不僅是良多一個人。良多的母親淑子年輕時想成為音樂家,晚年想在大別墅終老,良多的前妻曾夢想做一名教師,嫁給良多時也期待美好的婚姻,卻不得不為了兒子的將來放棄愛情。只有在接納和認可當下自己的基礎上,人才有可能變成更好的自己。淑子將自己的人生哲學傳授給兒子:"為什麼男人都不會珍惜當下呢?總是在追求失去的東西,想著無法實現的夢想,被這些東西困住,每天還怎麼快樂?幸福這種東西啊,要是不放棄什麼,就得不到呢。"
比海更深的,是理想與現實的鴻溝。這種落差隨著時間的流逝,或許在很多人身上會顯現得越來越明顯。特別是人到中年,無力感會愈加深刻。那麼該如何面對這種落差呢?
季羨林老先生說過一段通透的處世箴言:「歲月悠悠如流水,浮萍人生,問天下誰能免了煩憂?轉眼榮枯皆成夢,世間溫柔莫過楊柳,拿不起就放下,人生何嘗不是一種灑脫?」不要太執著於過去,認清理想與現實間的落差,適當放下,或許會更好。
二、比海更深的,是父母給子女的愛
是枝裕和的作品裡,主人公大多居住在帶院子的小獨棟裡,而《比海更深》將家庭場景搬進了狹窄的單元樓。良多的母親獨自一人居住在團地的出租屋裡,家裡小得開冰箱門都需要坐在餐桌前的人向前探身。這樣悽慘的晚年生活,還要容忍兒子不時回家翻箱倒櫃地搜刮一些財物。母親淑子知道良多一事無成,也心甘情願被他"大器晚成"的言論蒙蔽。
淑子從不嫌棄良多,甚至為他感到驕傲,遇見鄰居她會很自豪地向他介紹:"這是我的兒子,他是個作家。"言語中看不出一絲虛榮,而是發自內心地認同兒子。巴德·舒爾伯格在《我的絕妙壞詩》裡寫道:從八歲寫的第一首詩開始,後面又寫了很多詩、小說、戲劇和電影劇本,每次母親都會誇讚我的作品"精彩極了。"而父親則認為這些東西"糟糕透了。"母親的一句"精彩極了"是鼓勵,也是肯定,每位母親都會放大孩子的好,成為孩子的第一個粉絲。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因為颱風,前妻響子不得不留在淑子家過夜,兩人坐在一起聊天。淑子滿懷希望地問響子"還有沒有重歸於好的可能",響子給了一個否定的答案。淑子很失落,她拿出孫子真悟的臍帶這個殺手鐧都沒有替兒子挽回婚姻,不由得痛苦地哭起來。淑子想替兒子挽回婚姻,又怕自己唐突了響子,這種期待又無措的樣子,令每位觀眾動容。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淑子就是這個不斷為兒子鋪路,不斷想為兒子爭取點什麼的老母親。
女子雖弱,為母則剛。《奇蹟男孩》裡奧吉因為先天原因臉部傷痕累累,他母親伊莎貝爾為了兒子能夠健全的成長一個人扛下了所有的壓力將孩子送到公立學校學習。她崩潰過,痛苦過,丈夫不理解,兒子怨恨她,可她始終堅持帶領兒子走正確的路,終於奧吉過上了和其他孩子一樣的生活,成為一個奇蹟男孩。高爾基說過:"世界上一切光榮和驕傲,都來自母親。"每位母親給孩子的愛,比海更深。
良多的父親在這部電影裡只以一張遺照的形式出現,但通過良多的對話我們知道良多很討厭自己的父親,他從小就發誓不能做和父親一樣失敗的人,父子關係非常緊張。良多拿著從母親家翻出來的墨硯去當鋪,當鋪老闆告訴他他父親曾拿著他寫的書四處炫耀,還給街坊四鄰每家發了一本,喜悅之前溢於言表。那一刻良多僵住了,雖然他沒有哭,但能感受到父親的形象在他心裡有所扭轉。這是撞擊到他靈魂的一次感動,或許是良多第一次這樣清晰地感受到父親對他的愛。父愛,如大海般深沉而寬廣,又是那麼的隱秘、不露痕跡。
父母和子女,是彼此贈予的最佳禮物。父母給與子女的愛,比海更深。
三、比海更深的,是人生前行的勇氣
颱風過後,良多和響子帶著兒子離開淑子家,影片就這樣結束了。沒有大起大落的跌宕劇情,只是保持了是枝裕和一貫的溫柔平穩,所有人的關係都沒有結果,影片的結局等於沒有結局。我們不知道良多下一部書會不會成功,不知道他會不會和前妻複合,不知道淑子是否能如願以償地住上小別墅。一場颱風的降臨只讓他們改變了一夜的行程,往後他們會如何生活,我們無從知曉。
就像我們面對自己的生活,什麼才叫人生的結局呢?只有死亡才是唯一的結局。生活不像超級英雄的電影,不像引人入勝的冒險小說,人生沒有那麼多起承轉合,我們也看不到每個章節階段性的結局。生活只會讓我們繼續,繼續前進抑或是繼續墮落,繼續堅持抑或是繼續放棄,我們只能繼續著自己的生活軌跡。人生的峰迴路轉可能會出現,也可能根本就不存在,終其一生也許我們只能過著沒有起伏的生活,平靜如水。
在是枝裕和另一部作品《步履不停》裡,男主角良多對被救的方雄說:"你才25歲,你可以成為任何你想成為的人。"而《比海更深》裡,良多說:"我沒有成為我想要成為的那個人,又有什麼關係呢?"帕累託法則告訴我們,20%的人成為這個社會的精英,他們享受了80%的財富、榮譽和資源。我們大多數人,都只會是平凡的小角色,是別人的配角,是舞臺下鼓掌的人。我們大部分人都無法成為自己想成為的那個人。這是金字塔結構下社會的殘酷,也是我們每個人的宿命。
母親淑子在電影裡說了一段很有哲理的話——我啊,到這個歲數了,還沒有比大海還要深的愛過誰,肯定沒有吧,對一般人來說,還是因為沒有才能活下去啊!即使這樣每天也得開開心心的啊!很簡單,人生很簡單。是的,我們註定不會愛一個人比海還深,註定不會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註定平凡地走完這一生,但我們也要每天開開心心地繼續生活,這就是我們很簡單的人生。
是枝裕和在《宛如行走的速度》裡說:"我不喜歡主人公克服弱點、守護家人並拯救世界這樣的情節,更想描述沒有英雄、只有平凡人生活的、有點骯髒的世界變得美好的瞬間。"這部《比海更深》就像一杯花茶,值得在安靜的午後細細品味。電影的情節都是家長裡短雞毛蒜皮的小事,可觀眾能從這些日常的對話裡品出人生的哲理。"比海更深"四個字在電影裡僅以一句歌詞出現,可整部電影卻在告訴我們如何面對理想與現實間的鴻溝,如何體會父母給子女的愛,如何在平淡的人生裡鼓起勇氣繼續前行,這些都比海更深。
《東邪西毒》裡說,每個人都會經歷過這個階段,見到一座山,就想知道山後面說什麼。我很想告訴他,可能翻過山後面,你會發現沒什麼特別的。回望之下,可能會覺得這一邊更好。即使不完美的人生,那也依然是人生啊,我們要做的,就是在這不完美的人生裡還有繼續前行的勇氣,還能努力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