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梁代,詩人江淹有一首作品《吟美人春遊》寫下了「白雪凝瓊貌,明珠點絳唇」的句子。馮延巳把這《點絳唇》三字開創成了詞牌名,由此可見古代的愛美女子,朱唇微啟的美妙之姿自然是少不了口紅的加持。
不僅僅是我們在電視劇裡看到的口紅紙,中國古代女子早已美麗的道路上探尋出了「口脂」,口脂又與面脂合稱為胭脂,古時所說的「口抹胭脂一點紅」,其實就是我們現在的口紅。
先秦時期,女子就以硃砂研磨之後得出的紅色顏料點在臉頰和嘴唇上,既是腮紅又是口紅(據說唇妝和腮紅是一個妝容的靈魂)。但直接用這種礦物質顏料上妝的話不顯眼而且不持久,若要補妝,古代女子每年就要用掉10斤硃砂。
硃砂又稱丹砂,其實這是一味具有傳奇色彩的中藥,古代方士用硃砂煉丹,以求長生不老;其中,《神農本草經》就記載硃砂可以養精神、安魂魄。它的結晶體長這個樣子,很美對不對?
到了秦漢時期,人們在硃砂的基礎上又加入動物的油脂,豬油羊油什麼的……(所以說往臉上抹豬油是古代傳下來的傳統)使硃砂粉凝結成脂類物質,這樣既滋潤口唇,又增添唇色,且不易脫落。其實就是我們現在的帶色潤唇膏。直到現在,動物油脂依然是製作口紅的重要材料。
古代漢朝的女子總體上是追求高雅簡潔,唇妝最流行這種三角唇妝,也叫梯形唇妝,上窄下寬,近乎三角形的樣式。
口脂興於秦漢,而盛於唐朝,對,就是愛美的唐朝女子把它帶火的。口脂的製作工藝越加精細,開始出現我們現代棒式的條狀紅脂,唇妝款式更好掌握,也便於出門攜帶,跟現在的口紅一樣,甚至有了不同的色號值。
而唐以前的口脂大多數是硃砂粉加油脂攪拌後用盒子裝起來保存,質地粘稠,用時蘸取少許點綴在嘴上。最為有趣的是,唐朝除了女子用口脂外,還有男士專用口紅,古代的男生也是精緻的豬豬男孩。不過只是用來護膚潤唇的,並沒有顏色。
唐朝女子出門是最講究的,敷鉛粉、畫黛眉、貼花鈿、抹胭脂、點面靨、描斜紅、塗唇妝……跟我們現在的小姐姐差不多,也是粉底眉毛腮紅口紅來個遍。而那個時候最流行的唇妝是蝴蝶唇妝形狀像蝴蝶也像花朵。
古代帝京繁華之地全在西北黃河流域,氣候乾燥,尤其是冬天容易出現肌膚開裂的問題。應對這一問題,朝廷可比老百姓操心。一到冬季,朝廷有關部門就會組織製作各種護膚用品,除了供應內廷所需,也要分發給文武百官,當做是入冬禮物,這麼好的福利哪裡找啊!
朱唇一顆點櫻桃。唐朝以後,用硃砂做口紅的製作工藝已趨於完善,但唇妝的變化卻從未停止,萬變不離其宗的是崇尚櫻桃小嘴。不喜厚唇,也鄙薄唇,不興大嘴,也不可過小,以豐滿適度為美,對唇妝的要求這麼嚴格,古代的小姐姐們也很憂傷啊。
古代女子對美的追求不亞於現代。從遠古時代到現在,唇膏從未離開過女性,唇妝的變化也一直在繼續,就像現在的女子出門有口紅加持才有安全感一樣,也許臉上最不可缺少的就是那一抹紅吧,就如同心裡的硃砂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