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賦》沒有告訴你的真相:二世而亡,敵友君臣子民通通沒有好下場!

2021-01-08 騰訊網

最近《大秦賦》火了,這部電視劇洋洋灑灑,一路從公元前259年長平之戰、嬴政降生在趙國開啟,講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大一統」的偉業,恢弘的題材,加上大製作的服裝、場景,一播出就引發了熱烈的討論。

因此,有人說這是一部獻給原生文明,充滿光榮與夢想的史詩。

但是說實話,冗長的78集,領潮兒爺都是以2倍速看完的。

前十幾集是秦異人和呂不韋和華陽太后的秦國宮鬥劇

接下來十幾集是趙偃、春平君和郭開的趙國宮鬥劇

再接下來二三十集是秦始皇、嫪毐和趙太后的秦國二次宮鬥劇

再再接下來十幾集是郭開、春平君和倡後的趙國二次宮鬥劇

最後不到十集開始草草滅了六國

可以說是看了四部宮鬥劇,外加不到十集的滅國紀錄片。

可能最出彩的只能算是中二真性情的趙偃悼襄王和小開開了。

那麼秦始皇真的為了和平才統一六國的嘛?

歷史上的秦國真的值得嚮往嘛?

為什麼說秦國的的敵、友、君、臣、子、民統統沒有好下場?

待領潮兒爺為你一一道來。

一、秦始皇為何統一六國?

據史記記載,在統一六國後,秦王回憶他為什麼攻滅六國時說:

趙、魏、楚反叛秦,所以滅了他,燕王昏亂,派荊軻當刺客,所以滅了它,齊王驅逐秦使,所以滅了它。

在手段壓倒一切下,滅國還需要理由嗎?

秦國就像一家農場和一座軍營。舉國上下,步調一致,紀律嚴明,令行禁止,雷厲風行。只要國王一聲令下,便猛獸般地撲向敵人。

手上有刀槍的人,絕對不會跟手無寸鐵的人談道理,武力本身就是正義——如同獅子對牛羊,吃你不需要理由。

◎大共同體是一種效率第一的強人政治

從春秋到戰國,戰爭愈演愈烈,在戰爭的推動下,富國強兵的邏輯壓倒了一切,誰拳頭硬誰就是老大,只有野蠻才能戰勝文明。國家越來越少,殺人越來越多。只有效率最高、道德水準最低的國家能夠倖存。

因此,封建制、貴族制和禮制等一切「溫文爾雅」、「含情脈脈」的東西,都逐漸讓位給效率至上的郡縣制、科層制和中央集權。

◎大共同體強大但又會周期性的崩潰

秦一舉掃清六合,席捲天下的氣勢,宛若摧枯拉朽,是何等的不可一世。而秦轉眼土崩瓦解,迅速敗亡,宛若枯枝敗葉被狂風席捲,又是何等的慘痛悲涼。

中國歷史亡秦不棄秦制,歷朝歷代其實都在效法秦政,因此,中國歷史的明顯特徵就是它的大盛大衰。承平之時,「秦制」效率極高,往往威服天下。

而衰落之時又會造成空前的浩劫,據學者測算,每次「改朝換代」人口通常都要減少一半以上,甚至60%以上。

二、歷史上的秦國值得嚮往嘛?

影響秦國最深遠的就是商鞅變法

而商鞅變法最核心的思想寫在了《商君書》中。

《商君書》禍害最深的,還得說是治國之術,而其治國之術的核心:

一是毀商,二是弱民。

《商君書》認為,「有道之國,在於弱民」。

通過剝奪個人資產,讓民眾依附國家;通過辱民、貧民、弱民,使人民貧窮、軟弱,實現民弱國強。

「辱民」——讓百姓們屈辱的生活,沒有自尊和思考,沒有「體面的工作」和「生活的尊嚴」,整天生活在恐懼之中。商鞅主持制定的「連坐」,鄰居犯法不檢舉揭發要受刑罰,這樣人人自危,一切人監視一切人。

「貧民」——除了生存必須之外,不能讓百姓有富餘的糧食和財產。俗話說,「人窮志短,馬瘦毛長」,百姓沒有了錢物,就跳不起來了。而且,那點賴以生存的物資要由國家分給,不聽君主的就得餓死。

「弱民」——不能讓人民強大。在身體方面,為了耕戰,商鞅還是提倡「增強體質、保衛祖國」的;但在思想意識上,不可以使老百姓自我感覺良好,更不能使他們有知識,懂道理,「知識就是力量」,人民有了力量那就糟了。商鞅要讓百姓時時感到很沒有安全感,才有對君主強烈的依附感。

「國以善民治奸民者,必亂,至削」;

「國以奸民治善民者,必治,至強」。

選拔官員不能選那些講良心道德的,假如用優秀分子來管理奸民,那天下必然大亂。

要用厚顏無恥、心狠手辣的流氓來當頭領,他們會把恐嚇和欺騙手段用好用足,善良的人民只得忍氣吞聲,兢兢業業夾著尾巴做人,那就天下秩序井然,秦國也就強大了。

在商鞅一整套的富國強兵政策指導下,秦國果然成了當時的頭等頂級強國。

以嗜殺成性、以殘殺為業的秦國,六國人談秦色變,稱它們為「虎狼之國」。

從零星的史料中,我們偶爾可以看到秦國士兵的恐怖形象——一個個腰裡拴著人頭的殺人機器。開始我總是不大敢相信,難道秦兵個個都是天生殺人狂?讀了《商君書》才知道,這絕對是可能的。《商君書》的《境內第十九》實際上是個士兵獎勵細則。這個細則,就是以人頭數量來作為獎賞標準的。《境內第十九》說,「其戰,百將、屯長不得,斬首;得三十三首以上,盈論,百將、屯長賜爵一級。」這句話意思是說,「百將、屯長在作戰時如果得不到敵人首級,是要殺頭的;如果得到敵人三十三顆首級以上,就算滿達到了朝廷規定的數目,可以升爵一級。」

有人從《史記》中統計,僅僅白起將軍一人,就斬殺、活埋、沉水消滅敵軍150萬,堪稱「人屠」。加上秦兵自己的死亡,再加上其他將領的「功勞」,可以想見,中國人為統一付出了多少生命!而據說當時全國總人口僅只2000多萬人。

後代眾多無知者,盲目吹噓所謂統一大業,說什麼春秋戰亂,人民受害;沒有見到學者出來統計,到底是大一統殺人多,還是分封制殺人多?

秦國的內核驅動是耕戰。

只有不停的種田,人民才有政治地位,只有不停的作戰,農民轉化而來的士兵才能實現階層躍升。

一旦天下太平不打仗,首先面臨的是士兵得不到軍功,那麼授田沒了、爵位不升了、不能愉快的轉型做官了。

做為成就秦國的中流砥柱,軍功爵已經不起作用了。

生產力依然在閉環裡匯聚,但是找不對輸出的目標了。

秦國沒有科舉、沒有工業、不鼓勵商業,更加堵死國內的階層流通。隨著時間推移,農民只能鎖死在土地裡,軍隊士兵沒有晉升空間,他們都是看不到希望的。

既然向外出路堵死,那麼秦國君民只能在國內折騰。

要麼是朝堂掀起腥風血雨的權力鬥爭,各級官員被迫選擇站隊,朝堂大佬倒下以後,猢猻也被一擼到底,空下的位置迅速由其他人填補。

這樣一輪又一輪,直到君臣的精力都耗盡了,才能得到暫時的休養生息。

要麼爆發內戰。軍隊幹部為了前程,煽動參與政治鬥爭的大佬動用武力,他們在內戰中重新獲取榮耀和軍功,就像西晉的八王之亂一樣。

最後留下一片廢墟江山。

不管怎麼選,秦國都不可能長久。

秦始皇在的時候,對現實困境一點辦法都沒有。

他知道敵國已經滅亡了,但是一定要不停的找敵人,讓精力過剩的人民和軍隊有奮鬥的目標,進一步釋放匯聚起來的生產力。

先是一句「亡秦者胡」,秦始皇派蒙恬帶兵驅逐匈奴七百裡。然後派任囂和趙佗帶兵南下攻取百越,一路打到南海岸邊。

最後是築長城、挖靈渠、修陵墓、修宮殿......反正是沒事也得找點事做。

倒不是說秦始皇瞎折騰。

從國家長久來說,不論築長城、逐匈奴還是開百越,他把秦國龐大的生產力都釋放出來,用一代人做了三代人的事情。他做的事情都對。

但秦始皇在釋放生產力的同時,順便也透支了國力。

對於秦始皇來說,這是大一統必須要做的,可對於六國遺民來說,他們也有自己的物質和精神生活。

慢慢的,六國遺民不認為自己是國家的子民,充其量只是秦國的奴隸。

秦國人民過的苦逼,但是經過百年浸潤已經習慣了,他們願意把個人和國家綁定在一起,為了國家富強而奮鬥。

六國遺民沒有這樣的傳統,讓他們為國家富強奮鬥,就覺得是壓榨奴役。

所以,如果穿越到秦國,大概率被秦軍殺;

如果有幸成為秦人,也只有兩條路:當兵和種地。

當兵要麼殺人要麼被殺,種地要麼修長城要麼修阿房宮要麼修始皇陵,

反正不是被殺死就是被累死。

那有人說如果我是六國貴族、秦國丞相大將軍或者是始皇帝的兒女總歸不錯吧!

那接下來說一下秦國的敵、友、君、臣、子、民又是怎樣的下場呢?

三、敵、友、君、臣、子、民統統沒有好下場?

第一、看一下大秦的敵人,也就是六國,自然沒有好下場。

1、韓王安斬首示眾

韓國亡國之君是韓王安,姬姓韓氏名安,他繼承韓國王位時,韓國國力已經相當衰弱,瀕臨滅亡邊緣。公元前230年,韓王安在位第十年,秦軍進攻韓國,一路勢如破竹,同年攻佔韓國都城新鄭,生擒了韓王安,韓國滅亡。

本來秦王政打算善待韓王安,但是在公元前226年,韓國的王公貴族趁秦軍攻打魏國時,在新鄭起兵叛亂,企圖光復韓國。秦王政派兵平定了叛亂,殺死了參與起兵叛亂的韓國王公貴族,並把韓王安斬首示眾,目的是起震懾作用。

2、趙王遷活活餓死

趙國亡國之君是趙王遷,嬴姓趙氏名遷。公元前229年,秦軍進攻趙國,趙國依靠戰神李牧阻擋了秦軍,雙方對峙了一年有餘。公元前228年,趙王遷在位第八年,秦軍統帥王翦利用反間計除掉李牧,趙軍兵敗如山倒。同年,秦軍攻佔趙國都城邯鄲,生擒了趙王遷,滅掉趙國。隨後,秦王政把趙王遷流放到深山,趙王遷很快就活活餓死。

3、魏王假斬首示眾

魏國亡國之君是魏王假,姬姓魏氏名假。公元前225年,魏王假在位第三年,秦軍水淹魏國都城大梁,隨即攻佔,生擒了魏王假,滅掉了魏國。因為秦王政擔心再次出現類似韓國的叛亂,於是把魏王假斬首示眾。

4、楚王負芻羋啟皆死

楚國亡國之君是楚王負芻,羋姓熊氏名負芻。公元前233年,楚王負芻在位第六年,秦軍攻佔楚國都城壽春,生擒了楚王負芻,滅掉了楚國。關於楚王負芻的結局,史書沒有記載,推測也是被秦王政殺害。後來秦國丞相羋啟做了末代楚王,最後也被秦軍所殺。

5、燕王喜五馬分屍

燕國亡國之君是燕王喜,姬姓燕氏名喜。公元前222年,燕王喜在位第三十三年,秦軍攻佔燕國都城薊城,生擒了燕王喜,滅掉了燕國。因為此前發生了荊軻刺秦王事件,秦王政對燕國恨之入骨,所以下令把燕王喜五馬分屍,是六國亡國之君當中死得最慘的一個。

6、齊王建餓死

齊國亡國之君是齊王建,媯姓田氏名建。公元前221年,齊王建在位第四十四年,秦軍進攻齊國,齊王建見到五國已滅,早已是驚弓之鳥,基本沒有任何抵抗就向秦軍投降,秦軍進入齊國都城臨淄,齊國覆滅。秦王政對待齊王建,用了跟對待趙王遷一樣的辦法,就是流放到深山,齊王建很快就活生生餓死了。

第二、再看一下大秦的「友人」,也就是六國的叛臣,依然沒有好下場。

1、滅趙國功勞最大的郭開被活活烹殺。

小開開滅趙國不勝過百萬雄兵!

秦王沒有獎賞,居然給煮了。

2、趙國商人呂不韋侍秦十二載,被逼自殺。

嬴政給呂不韋寫了一封恩斷義絕,刻薄寡情的書信,在信中責備到:「你對秦國有什麼功勞,給你封地洛陽,食十萬戶?你與我有什麼親緣,竟然號稱『仲父』?你還是不要在洛陽居住了,迅速攜帶家人遷徙到蜀地去吧!」

呂不韋痛心不已,自己二十餘年來,為嬴政父子上位、為秦國民生大計、為徵戰開疆擴土而披荊斬棘,嘔心瀝血。此時不僅權力地位被沒收,而且所有的功績,與嬴政的感情都被徹底抹殺,以自己現在實力和處境,已經不可能再獲得嬴政的信賴和重用了。呂不韋了解嬴政隱忍殘暴的性格,擔心遷徙蜀地以後,嬴政還會窮追不捨,或許再被賜死,自己家族都受到牽連。對於他這種位極人臣,縱橫天下的英雄人物,離開政治舞臺本就是生不如死,呂不韋最終決定自我了結,於是飲鴆而死。

因為呂是自殺而死,秦國不為其舉行國葬。呂的門客用民間禮儀偷偷將其與已經離世的妻子,合葬於洛陽往北邙山大道的西側,民間稱陵地為「呂母冢」。

3、六國貴族遷徙殺戮殆盡。

秦滅韓國後將韓王室貴族徙至下邑滅趙後,趙國貴族被遷到今四川廣元南;楚國被滅後將楚之大姓遷到隴西;五國已亡徙天下豪強於鹹陽十二萬戶;徙三萬假麗邑,五萬家於雲陽;秦的隱宮刑徒者七十餘萬人乃作阿房或驪山,這七十餘萬人不是戰爭中捕獲的俘虜便是戰爭後逮捕的政治犯,其中當然有不少是舊貴族。

第三、秦王君主最後也沒有好下場。

1、秦始皇眾叛親離,被騙後死於丹藥中毒

為了保障自己的權力,賜死了自己的「相父」,幽禁了自己的母后,撲殺了自己的弟弟,疏遠了自己的兒子。在晚年躲在深宮中拒絕與人相見,並瘋狂的懼怕死亡,為了追求長生不老藥而相信低級騙術,最終死在這一迷途當中。

2、秦二世殺兄弟姐妹,最後被宦官殺害

胡亥的故事,那更是一個知名的悲劇,這個本性其實並不太壞的年輕人上臺之後迅速的淪入了癲狂,屠殺了自己兄長和幾乎所有兄弟姐妹,然後在短暫的窮奢極欲當中以「二世而亡」為秦帝國畫上了句號。

在秦二世的生命最後時刻,面對來逼宮的趙高,刀架在脖子上,秦二世這個倒黴孩子總算清醒點了。

他苦苦哀求:我不當皇帝了,當個王行不行?當諸侯行不行?當個大夫行不行?當個庶人行不行?

但得到的回答,都是不行。

3、秦三世投降劉邦,卻被項羽殺害。

秦二世三年(前207年)九月,丞相趙高逼殺秦二世,去秦帝號,立子嬰為秦王。五天後,子嬰誅殺趙高。十月,劉邦率兵入關,在位僅四十六天的子嬰投降劉邦,秦朝滅亡。一個多月後,項羽率軍進入鹹陽,屠城縱火,殺害子嬰。

第四、秦國臣子最後也沒有好下場。

1、為秦國奠基的商鞅被車裂滅族

秦惠文王即位後幹的第一件事,就是將在秦國變法近二十年的商鞅車裂滅族。

車裂。也就是俗話說的五馬分屍,這種酷刑,因為刑具昂貴,費時費力,普通囚犯享受不到這種待遇,只有地位特別而十惡不赦的人,才有資格獲得車裂之刑。從中可以看出秦人對他的仇恨之深,和欲殺商鞅而後快的決心和憤怒。

據傳,商鞅被車裂後,秦國百姓爭啖其肉,商鞅很快就屍骨無存,這些百姓中,有不少人就是當年商鞅一次性處決七百多人的家屬和朋友,商鞅的後果,報應使然。商鞅死後,秦國百姓歌舞於道,如釋重負。六國聞之,亦皆相慶。商鞅之死,似乎是個普天同慶的局面。

2、為秦帝國統一立大功的李斯受五刑腰斬滅三族

李斯結局便是「五刑加身」,腰斬而死,夷滅三族。

何為五刑?五刑乃是古人按照五行水木金火土,相剋而產生的刑罰,包括了墨,劓,剕(也作腓),宮,大闢。用通俗的話說就是包括了臉上刻字,割耳朵、鼻子,砍掉雙足,生殖器,死刑。可以說這五刑之中的任何一種,都是極其野蠻,不人道的,但是在秦二世二年七月,秦朝名相李斯卻身加五刑,悽慘而死。《史記》中記載「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論,腰斬鹹陽市。」 李斯作為秦朝名相,卻落得此番結局,臨死之前更是留下一句話,讓人不禁感慨萬千。

李斯並非嚴格意義上的「壞人」「奸臣」,當得知自己必死的結局時,看著相鄰一樣要被處決的兒子,他說了一句「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 如今我想到再也不能與你(指兒子)牽黃犬去追獵狡兔,而聽者無不落淚。

3、為秦帝國奠基的戰神白起被賜自殺

白起是繼中國歷史上自孫武、吳起之後又一個傑出的軍事家、統帥,與廉頗、李牧、王翦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首。

公元前258年,白起被奪官、削爵、降為士兵、遷居他鄉。由於病情反覆,白起無法遠遷。他滯留在鹹陽的3個月裡,正是秦軍節節敗退之時。顏面掃地的秦昭王,不想讓他繼續得意,更不想讓他看到自己決策的失敗,便勒令他離開。

白起才走,秦昭王就和範雎商量:「白起心懷怨誹,不如處死。」在鹹陽城外十裡,白起接到了賜死的命令。剛烈的白起拔出劍:「我有什麼彌天大罪,何至於這個下場?」良久,他又嘆息道:「我本來就該死。長平之戰,趙國40萬人投降,我欺騙了他們,把他們都活埋了,這足夠死罪。」說罷,他舉起了那把鮮血浸染過的戰劍,刺向了自己。

4、帝國最後的戰將蒙恬被賜死部隊被坑殺

蒙恬手握三十萬大軍,面對趙高和胡亥謀朝篡政,對上過於忠心,沒有想到以軍事實力扭轉乾坤自證清白,反而心中自我定罪:我的罪過本該受死,築長城挖溝渠一萬餘裡,這其間不可能沒挖斷地脈,這便是我的罪過呀!"

最終大部在巨鹿被40萬諸侯聯軍(其中包括項羽5萬人)殲滅。這其中,三名有記載的高級將官王離、蘇角、涉間戰死,少數倖存者混編入章邯的部隊,臨近入函谷關時,和章邯的近20萬部下一起,在新安被項羽下令坑殺。

文臣武將都沒有好下場!

第五、秦始皇的兒女最後也沒有好下場。

據專家考證,秦始皇共有子女33人。秦始皇的33位子女,除胡亥在趙高、李斯合謀下篡得皇位,做了秦二世,其餘32人皆死於非命。

長子扶蘇被篡改的遺昭賜死,胡亥稱帝後,怕其兄長不滿而殘酷的殺戮他們。據史書記載的有,將「六公子戳死於杜」,「十二公子戳死於鹹陽」。公子高準備逃跑,又害怕家屬被殺,只好上書,請求為秦始皇殉葬,胡亥準其請求公子將閭昆弟3人,被迫「拔劍自刎」。胡亥不僅處死了他所有的兄弟,對其姐妹也不放過,史書記載:胡亥將「十公主戳死於杜」。就這樣,胡亥為保住自己的皇位,殘酷的殺害了自己眾多的兄弟姐妹。最後胡亥也被趙高誅殺。

第六、秦國的子民更沒有好下場。

秦始皇在同一六國時,共發動了22次戰爭,最終秦國勝利,這22場戰爭是用181萬條人命換來的勝利。根據記載的可考死亡人數,共殺了166.8萬人次,這個數量是在秦國是白紙黑字記載的,這期間還不包括沒有記載的死亡人數。

秦始皇兵馬俑的建造共耗時39年,徵調了70萬民夫來修建陵墓,而這個70萬還是保守估計,實際人數是要來的更加龐大的。

總結一下,大秦帝國滅國戰爭,最後二世而亡,

其敵人、其朋友、其君主、其兒女、其子民,

統統沒有好下場!

秦帝國的崛起,是一場沒有任何人群從中受益的宏大悲劇。

六國的百姓與士族被屠殺,秦國臣子和民眾被駕馭奴役,甚至看似至高無上的皇帝本人,也因絕對的權力而扭曲變態,走向毀滅。

西漢的賈誼,就在《過秦論》中總結道,秦仁義不施、繁刑嚴誅、賦斂無度、天下苦之。

但整個社會一直有一種成王敗寇的思維,事情做成了,他就是「正確」的,哪怕他的手段再卑劣,也會為他的過往行為合理化。

最後,還是以《過秦論》的話做結

秦王足己而不問,遂過而不變。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禍。子嬰孤立無親,危弱無輔。三主惑而終身不悟。亡,不亦宜乎?當此時也,世非無深慮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盡忠拂過者,秦俗多忌諱之禁,忠言未卒於口而身為戮沒矣。

故使天下之士,傾耳而聽,重足而立,拑口而不言。

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諫,智士不謀也。

天下已亂,奸不上聞,豈不哀哉!

最後領潮兒爺想說的是: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

大國崛起在,小民生活哀。

轉眼始皇歿,身死悲族滅

一夫作難而七廟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

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喜歡的童鞋關注公眾號「領潮科技」,

獲得「最潮科技範」與「最酷知識點」。

相關焦點

  • 《大秦賦》沒有告訴你的始皇秘密
    重用李斯、王翦等人,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抗擊匈奴、修築萬裡長城,使得大秦帝國強盛一時晚年,秦始皇求仙夢想長生,苛政虐民,動搖了秦朝統治的根基,埋下了秦朝兩世而亡的禍根。始皇帝其人他是一個孤獨到骨子裡的人。
  • 《大秦賦》之韓王安:韓國最後一位君主,最終是什麼下場?
    在《大秦賦》最新的劇集中,三晉因大肆私鑄銅鐵,導致田園荒蕪,民不聊生,流民紛紛入秦。韓非諫言韓王不能廢農事、興私鑄,韓王、韓相不以為然。秦王政積極部署安排,妥善安置入秦之民。秦王嬴政欲見韓非,遂命秦軍順道進入韓境給韓王施加壓力。換而言之,嬴政告訴韓國,想要讓秦軍從韓國退軍的話,必須要把韓非叫出來。於是,韓非來到了秦國都城鹹陽,見到了秦王嬴政。
  • 《大秦賦》的感人一幕,呂不韋的去世為何讓人潸然淚下?
    《大秦賦》中呂不韋的人設非常正面,一心只為大秦謀天下。即使在表現呂不韋「權臣」這一點上,呂不韋的動機依舊是為大秦。所以,在呂不韋被罷相後的幾年,若呂不韋對大秦有二心,以呂不韋之民望才幹,早已去六國伸展。所以,即使趙國是關東六國實力最強,呂不韋也拒絕做趙相。在拒絕趙佾這個段落裡,有一幕很有印象。
  • 《大秦賦》:趙姬病逝,嬴政在她耳邊說了什麼,讓她微笑著走了
    嬴政此生無憾,他站在先烈的肩膀之上,完成了一統天下的偉業,對於嬴政來說,並沒有太多可以遺憾的事情。王朝二世而亡是一個遺憾,他的母親趙姬對他來說是一個遺憾。嬴政為了拿回手中的權力,下了一盤大棋。在當時,秦國的國政主要是掌握在趙姬與呂不韋的手中,而趙姬出身卑微,對於軍國大事也沒有多少主見,她將呂不韋當成了自己的依靠。太后與相國之間對所有的事情一拍即合,讓嬴政一點機會都看不到。
  • 為何在《精英律師》裡備受喜愛的朱珠,到《大秦賦》卻飽受爭議?
    由張魯一、朱珠等人領銜主演的大型古裝歷史劇《大秦賦》從開播以來就備受關注。作為「大秦帝國」系列的第四部新作,豆瓣開分8.9,基本上保持住了這個系列該有的好口碑。電視劇《大秦賦》劇照第一,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看一個人的表現如何,就怕拿他跟誰去比。《精英律師》裡女一號戴曦的各種「作」和自作主張讓觀眾們不勝其煩。
  • 虎頭蛇尾《大秦賦》
    《建國大業之大秦賦》開播,萬人空巷。勾欄酒肆裡的男人們,把酒言歡,追劇正酣。忽的鴉雀無聲,偌大一個城,屏住呼吸,只聽一個聲音道:「太后」指指點點,國人敢笑不敢言。(大秦律,妄議國事者腰斬棄市。)天上人間雖好,鐘鳴鼎食,搞不好要被烹。斷然拒絕,黛玉晴雯子,換場子。劇組入住軍營,刀光劍影,人人膽寒。開工前,高唱正氣歌,壯壯膽先。果不其然,戲裡再沒有後宮什麼事,太后也早早領了便當。
  • 豆瓣評分8.1的《大秦賦》,不合格?-虎嗅網
    唯有一部劇,在盼了它11年的觀眾眼裡,自始至終都沒有被模糊過「好」的標準線。甚至可以說,對於它,9分也只能算得上是勉強及格。這部開播前就自帶「神劇」光環的作品——或許很多人已經猜到了——就是最近剛剛開播的《大秦帝國》系列最後一部:《大秦賦》。
  • 《大秦賦》成年末「爆款」劇?豆瓣評分高達8.9,滿屏5顆星好評!
    電視劇《大秦賦》是由張魯一、段奕宏、李乃文領銜主演的一部古裝歷史劇,該劇於12月1日偷偷上線首播了。為什麼說是偷偷呢?因為《大秦賦》在開播之前沒有做任何的宣傳和預告。所以此次《大秦賦》開播,可以說讓許多網友猝不及防。雖然《大秦賦》是一部古裝歷史劇,並不是熱門的IP劇,但開播後卻好評不斷。
  • 《大秦賦》寺人是什麼意思 大秦賦寺人是太監嗎
    《大秦賦》中嫪毐被貶為寺人,然後又被呂不韋送到了趙姬那裡和她私通了,而且前期的嫪毐很乖,看上去像是個好人,但是很多不清楚歷史的小夥伴們都在問,這個寺人是什麼意思 ?寺人是太監嗎?下面小編帶來介紹。
  • 大秦賦離秋公主結局是什麼揭秘 離秋有沒有歷史原型人物
    那麼《大秦賦》離秋公主結局是什麼? 離秋有歷史原型嗎?下面小編帶來介紹。  《大秦賦》離秋公主結局是什麼  離秋是齊國公主,趙姬為了與華陽太后相抗衡,硬是做主將她許配給兒子嬴政,而在這之前,嬴政已經深陷與羋華的感情之中。
  • 電視劇大秦賦與真實歷史差距大嗎?
    如果說史實,《大秦賦》甩掉《大秦帝國》原著小說十條街!還不止。當然,《大秦賦》並不是什麼十全十美的作品,裡面硬傷也不少。但問題是,這要看跟誰比?至少我看來,《大秦賦》在歷史符合度上,已經超過大多數國內歷史劇了。雖然還有些尷尬的細節,比如「龐煖自殺」這種雷人情節,但大多數情節還是能看下去的。這部戲最讓我佩服的,其實就一個角色,那就是昌平君羋啟。
  • 電視劇《大秦賦》熱播 朱珠版趙姬下線
    熱播電視劇《大秦賦》中,朱珠飾演的趙姬迎來下線劇情,嬴政的母親趙姬,這位女人傳奇而令人唏噓的一生終於走到終點,而演員朱珠也發文告別趙姬,表示「感恩此生能有這個機會扮演如此傳奇的女人。」朱珠《大秦賦》朱珠版趙姬下線最新一集播出的電視劇《大秦賦》中,朱珠飾演的太后趙姬,在病床上迎來了生命的終點。老年的趙姬頭髮花白,蒼老而虛弱,死前握著兒子的手,「政兒,我要去找你父王了...」彌留之時還心心念念的想著嬴異人,最終離開了人世。從開始帶著兒子嬴政一路在異國顛沛流離,相依為命,到後來當上秦國的監國太后,寵信嫪毐,宮變失敗,最終與兒子決裂。
  • 《大秦賦》嬴傒喜歡趙姬?他倆的關係讓人捉摸不透
    《大秦賦》中的嬴傒是誰?很多人在網上搜索,搜不到關於嬴傒這個人的消息,嬴傒其實在歷史上並沒有什麼記載,不過《大秦賦》和《皓鑭傳》中都對這個角色進行了刻畫。據悉,嬴傒是安國君的兒子,雖然安國君一生子女眾多,但記載的卻只有嬴傒和秦莊襄王嬴子楚。
  • 《大秦賦》:突如其來!原來公子嬴傒是愛上了趙姬
    《大秦賦》今天的劇情真是刺激,總算是解開了當年華陽太后宮變時,公子嬴傒為何消失一夜,令嬴姓宗室諸人遍尋不見的謎底了。也能對得上為什麼嬴傒會在那個時候跟趙姬獨處至天明,並放棄對王位的爭奪了。「王族榮辱、人倫束縛」居然令一個見識過鐵血的戰士,在深夜裡抱著個茶杯痛哭不已,怕是兩位大秦先王的棺材板要蓋不住了。公子嬴傒曾經瘋狂地競爭過秦國大王的位置,為此甚至還派人刺殺過嬴異人和呂不韋,應該說他對王位是迫切渴求的。在華陽太后宮變時,莊襄王和嬴政都被困深宮,他確實是有機會的。
  • 《大秦賦》結局不盡人意?回顧劇情簡介,才懂導演良苦用心
    《大秦賦》已經迎來大結局了,儘管外界議論不斷,但它仍然是筆者心中最優秀的一部國產劇。劃開那些表面上的豪華場面,讓我們來看看《大秦賦》的核心在哪,為什麼很多觀眾瞧不見呢?01《大秦賦》結局,意味著大秦四部曲正式收官!
  • 《大秦賦》好像踩住了誰的尾巴
    文/管劍剛《大秦賦》電視劇一出,好像踩住了誰的尾巴一樣,立刻暴跳三尺,令人感覺比秦始皇暴虐還有點暴,所幸他手下沒有軍隊,若有軍隊,還不把《大秦賦》的編劇和導演給腰斬了?演員起碼也得把鼻子給他們削掉,讚美秦始皇有功績,真氣死俺了。
  • 大秦賦電視劇中彩彩彩什麼意思 彩彩彩含義解析介紹
    《大秦賦》中說的「彩、彩、彩」是什麼意思?可能很多觀眾第一次聽到這個字是這麼用的,每當遇到好消息的時候,劇中的人物都會高興的說:「彩!」  《大秦賦》的臺詞也是可圈可點,雖然沒有前輩們那麼古風十足,但是也有不少文言與名著的運用與穿插。更難能可貴的是還原了一部分古人的語言習慣。比如彩!彩!彩!的稱讚方式,還有「做甚」等不同如今的用語。
  • 《大秦賦》完結,這三部關於秦朝的電視劇,每部都是經典
    2020年的電視劇市場可謂百花齊放,懸疑劇《隱秘的角落》、武打劇《大俠霍元甲》、生活情感劇《三十而已》、諜戰劇《隱秘而偉大》等,都在熱播時成了茶餘飯後的話題,作為2020唯一的一部歷史正劇《大秦賦》,尚未播出時便已獲得眾多觀眾期待。「豈曰無衣,與子同袍」,時隔三年,秦風再起。
  • 《大秦賦》的背景為戰國末年,為何卻同時存在東周和西周?
    在最近熱播的《大秦賦》中,先是有秦昭襄王攻滅西周,又有秦異人,即秦莊襄王攻滅東周。可是,《大秦賦》的故事背景不是戰國末年嗎?時間上隸屬於東周。那秦國滅亡的「東周」和「西周」都是什麼地方呢?這裡就得提一下當時的周王室是個什麼狀態了,它們可是忙得很。
  • 《大秦賦》龍陽君,出場不多,與他相關的典故流傳兩千多年
    大秦賦暗藏男色,春秋戰國美男,除了龍陽君還有誰  大秦賦龍陽君,出場不多,與他相關的典故流傳兩千多年  《大秦賦》追到第41集了,很多觀眾越來越不滿於劇情的冗長拖沓,圍繞著趙姬嫪毐、呂不韋李斯的事兒太多了,漸漸失去耐性。其實,《大秦賦》更有價值或更有意思的在於細節和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