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秦賦》火了,這部電視劇洋洋灑灑,一路從公元前259年長平之戰、嬴政降生在趙國開啟,講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大一統」的偉業,恢弘的題材,加上大製作的服裝、場景,一播出就引發了熱烈的討論。
因此,有人說這是一部獻給原生文明,充滿光榮與夢想的史詩。
但是說實話,冗長的78集,領潮兒爺都是以2倍速看完的。
前十幾集是秦異人和呂不韋和華陽太后的秦國宮鬥劇,
接下來十幾集是趙偃、春平君和郭開的趙國宮鬥劇,
再接下來二三十集是秦始皇、嫪毐和趙太后的秦國二次宮鬥劇,
再再接下來十幾集是郭開、春平君和倡後的趙國二次宮鬥劇,
最後不到十集開始草草滅了六國。
可以說是看了四部宮鬥劇,外加不到十集的滅國紀錄片。
可能最出彩的只能算是中二真性情的趙偃悼襄王和小開開了。
那麼秦始皇真的為了和平才統一六國的嘛?
歷史上的秦國真的值得嚮往嘛?
為什麼說秦國的的敵、友、君、臣、子、民統統沒有好下場?
待領潮兒爺為你一一道來。
一、秦始皇為何統一六國?
據史記記載,在統一六國後,秦王回憶他為什麼攻滅六國時說:
趙、魏、楚反叛秦,所以滅了他,燕王昏亂,派荊軻當刺客,所以滅了它,齊王驅逐秦使,所以滅了它。
在手段壓倒一切下,滅國還需要理由嗎?
秦國就像一家農場和一座軍營。舉國上下,步調一致,紀律嚴明,令行禁止,雷厲風行。只要國王一聲令下,便猛獸般地撲向敵人。
手上有刀槍的人,絕對不會跟手無寸鐵的人談道理,武力本身就是正義——如同獅子對牛羊,吃你不需要理由。
◎大共同體是一種效率第一的強人政治
從春秋到戰國,戰爭愈演愈烈,在戰爭的推動下,富國強兵的邏輯壓倒了一切,誰拳頭硬誰就是老大,只有野蠻才能戰勝文明。國家越來越少,殺人越來越多。只有效率最高、道德水準最低的國家能夠倖存。
因此,封建制、貴族制和禮制等一切「溫文爾雅」、「含情脈脈」的東西,都逐漸讓位給效率至上的郡縣制、科層制和中央集權。
◎大共同體強大但又會周期性的崩潰
秦一舉掃清六合,席捲天下的氣勢,宛若摧枯拉朽,是何等的不可一世。而秦轉眼土崩瓦解,迅速敗亡,宛若枯枝敗葉被狂風席捲,又是何等的慘痛悲涼。
中國歷史亡秦不棄秦制,歷朝歷代其實都在效法秦政,因此,中國歷史的明顯特徵就是它的大盛大衰。承平之時,「秦制」效率極高,往往威服天下。
而衰落之時又會造成空前的浩劫,據學者測算,每次「改朝換代」人口通常都要減少一半以上,甚至60%以上。
二、歷史上的秦國值得嚮往嘛?
影響秦國最深遠的就是商鞅變法,
而商鞅變法最核心的思想寫在了《商君書》中。
《商君書》禍害最深的,還得說是治國之術,而其治國之術的核心:
一是毀商,二是弱民。
《商君書》認為,「有道之國,在於弱民」。
通過剝奪個人資產,讓民眾依附國家;通過辱民、貧民、弱民,使人民貧窮、軟弱,實現民弱國強。
「辱民」——讓百姓們屈辱的生活,沒有自尊和思考,沒有「體面的工作」和「生活的尊嚴」,整天生活在恐懼之中。商鞅主持制定的「連坐」,鄰居犯法不檢舉揭發要受刑罰,這樣人人自危,一切人監視一切人。
「貧民」——除了生存必須之外,不能讓百姓有富餘的糧食和財產。俗話說,「人窮志短,馬瘦毛長」,百姓沒有了錢物,就跳不起來了。而且,那點賴以生存的物資要由國家分給,不聽君主的就得餓死。
「弱民」——不能讓人民強大。在身體方面,為了耕戰,商鞅還是提倡「增強體質、保衛祖國」的;但在思想意識上,不可以使老百姓自我感覺良好,更不能使他們有知識,懂道理,「知識就是力量」,人民有了力量那就糟了。商鞅要讓百姓時時感到很沒有安全感,才有對君主強烈的依附感。
「國以善民治奸民者,必亂,至削」;
「國以奸民治善民者,必治,至強」。
選拔官員不能選那些講良心道德的,假如用優秀分子來管理奸民,那天下必然大亂。
要用厚顏無恥、心狠手辣的流氓來當頭領,他們會把恐嚇和欺騙手段用好用足,善良的人民只得忍氣吞聲,兢兢業業夾著尾巴做人,那就天下秩序井然,秦國也就強大了。
在商鞅一整套的富國強兵政策指導下,秦國果然成了當時的頭等頂級強國。
以嗜殺成性、以殘殺為業的秦國,六國人談秦色變,稱它們為「虎狼之國」。
從零星的史料中,我們偶爾可以看到秦國士兵的恐怖形象——一個個腰裡拴著人頭的殺人機器。開始我總是不大敢相信,難道秦兵個個都是天生殺人狂?讀了《商君書》才知道,這絕對是可能的。《商君書》的《境內第十九》實際上是個士兵獎勵細則。這個細則,就是以人頭數量來作為獎賞標準的。《境內第十九》說,「其戰,百將、屯長不得,斬首;得三十三首以上,盈論,百將、屯長賜爵一級。」這句話意思是說,「百將、屯長在作戰時如果得不到敵人首級,是要殺頭的;如果得到敵人三十三顆首級以上,就算滿達到了朝廷規定的數目,可以升爵一級。」
有人從《史記》中統計,僅僅白起將軍一人,就斬殺、活埋、沉水消滅敵軍150萬,堪稱「人屠」。加上秦兵自己的死亡,再加上其他將領的「功勞」,可以想見,中國人為統一付出了多少生命!而據說當時全國總人口僅只2000多萬人。
後代眾多無知者,盲目吹噓所謂統一大業,說什麼春秋戰亂,人民受害;沒有見到學者出來統計,到底是大一統殺人多,還是分封制殺人多?
秦國的內核驅動是耕戰。
只有不停的種田,人民才有政治地位,只有不停的作戰,農民轉化而來的士兵才能實現階層躍升。
一旦天下太平不打仗,首先面臨的是士兵得不到軍功,那麼授田沒了、爵位不升了、不能愉快的轉型做官了。
做為成就秦國的中流砥柱,軍功爵已經不起作用了。
生產力依然在閉環裡匯聚,但是找不對輸出的目標了。
秦國沒有科舉、沒有工業、不鼓勵商業,更加堵死國內的階層流通。隨著時間推移,農民只能鎖死在土地裡,軍隊士兵沒有晉升空間,他們都是看不到希望的。
既然向外出路堵死,那麼秦國君民只能在國內折騰。
要麼是朝堂掀起腥風血雨的權力鬥爭,各級官員被迫選擇站隊,朝堂大佬倒下以後,猢猻也被一擼到底,空下的位置迅速由其他人填補。
這樣一輪又一輪,直到君臣的精力都耗盡了,才能得到暫時的休養生息。
要麼爆發內戰。軍隊幹部為了前程,煽動參與政治鬥爭的大佬動用武力,他們在內戰中重新獲取榮耀和軍功,就像西晉的八王之亂一樣。
最後留下一片廢墟江山。
不管怎麼選,秦國都不可能長久。
秦始皇在的時候,對現實困境一點辦法都沒有。
他知道敵國已經滅亡了,但是一定要不停的找敵人,讓精力過剩的人民和軍隊有奮鬥的目標,進一步釋放匯聚起來的生產力。
先是一句「亡秦者胡」,秦始皇派蒙恬帶兵驅逐匈奴七百裡。然後派任囂和趙佗帶兵南下攻取百越,一路打到南海岸邊。
最後是築長城、挖靈渠、修陵墓、修宮殿......反正是沒事也得找點事做。
倒不是說秦始皇瞎折騰。
從國家長久來說,不論築長城、逐匈奴還是開百越,他把秦國龐大的生產力都釋放出來,用一代人做了三代人的事情。他做的事情都對。
但秦始皇在釋放生產力的同時,順便也透支了國力。
對於秦始皇來說,這是大一統必須要做的,可對於六國遺民來說,他們也有自己的物質和精神生活。
慢慢的,六國遺民不認為自己是國家的子民,充其量只是秦國的奴隸。
秦國人民過的苦逼,但是經過百年浸潤已經習慣了,他們願意把個人和國家綁定在一起,為了國家富強而奮鬥。
六國遺民沒有這樣的傳統,讓他們為國家富強奮鬥,就覺得是壓榨奴役。
所以,如果穿越到秦國,大概率被秦軍殺;
如果有幸成為秦人,也只有兩條路:當兵和種地。
當兵要麼殺人要麼被殺,種地要麼修長城要麼修阿房宮要麼修始皇陵,
反正不是被殺死就是被累死。
那有人說如果我是六國貴族、秦國丞相大將軍或者是始皇帝的兒女總歸不錯吧!
那接下來說一下秦國的敵、友、君、臣、子、民又是怎樣的下場呢?
三、敵、友、君、臣、子、民統統沒有好下場?
第一、看一下大秦的敵人,也就是六國,自然沒有好下場。
1、韓王安斬首示眾
韓國亡國之君是韓王安,姬姓韓氏名安,他繼承韓國王位時,韓國國力已經相當衰弱,瀕臨滅亡邊緣。公元前230年,韓王安在位第十年,秦軍進攻韓國,一路勢如破竹,同年攻佔韓國都城新鄭,生擒了韓王安,韓國滅亡。
本來秦王政打算善待韓王安,但是在公元前226年,韓國的王公貴族趁秦軍攻打魏國時,在新鄭起兵叛亂,企圖光復韓國。秦王政派兵平定了叛亂,殺死了參與起兵叛亂的韓國王公貴族,並把韓王安斬首示眾,目的是起震懾作用。
2、趙王遷活活餓死
趙國亡國之君是趙王遷,嬴姓趙氏名遷。公元前229年,秦軍進攻趙國,趙國依靠戰神李牧阻擋了秦軍,雙方對峙了一年有餘。公元前228年,趙王遷在位第八年,秦軍統帥王翦利用反間計除掉李牧,趙軍兵敗如山倒。同年,秦軍攻佔趙國都城邯鄲,生擒了趙王遷,滅掉趙國。隨後,秦王政把趙王遷流放到深山,趙王遷很快就活活餓死。
3、魏王假斬首示眾
魏國亡國之君是魏王假,姬姓魏氏名假。公元前225年,魏王假在位第三年,秦軍水淹魏國都城大梁,隨即攻佔,生擒了魏王假,滅掉了魏國。因為秦王政擔心再次出現類似韓國的叛亂,於是把魏王假斬首示眾。
4、楚王負芻羋啟皆死
楚國亡國之君是楚王負芻,羋姓熊氏名負芻。公元前233年,楚王負芻在位第六年,秦軍攻佔楚國都城壽春,生擒了楚王負芻,滅掉了楚國。關於楚王負芻的結局,史書沒有記載,推測也是被秦王政殺害。後來秦國丞相羋啟做了末代楚王,最後也被秦軍所殺。
5、燕王喜五馬分屍
燕國亡國之君是燕王喜,姬姓燕氏名喜。公元前222年,燕王喜在位第三十三年,秦軍攻佔燕國都城薊城,生擒了燕王喜,滅掉了燕國。因為此前發生了荊軻刺秦王事件,秦王政對燕國恨之入骨,所以下令把燕王喜五馬分屍,是六國亡國之君當中死得最慘的一個。
6、齊王建餓死
齊國亡國之君是齊王建,媯姓田氏名建。公元前221年,齊王建在位第四十四年,秦軍進攻齊國,齊王建見到五國已滅,早已是驚弓之鳥,基本沒有任何抵抗就向秦軍投降,秦軍進入齊國都城臨淄,齊國覆滅。秦王政對待齊王建,用了跟對待趙王遷一樣的辦法,就是流放到深山,齊王建很快就活生生餓死了。
第二、再看一下大秦的「友人」,也就是六國的叛臣,依然沒有好下場。
1、滅趙國功勞最大的郭開被活活烹殺。
小開開滅趙國不勝過百萬雄兵!
秦王沒有獎賞,居然給煮了。
2、趙國商人呂不韋侍秦十二載,被逼自殺。
嬴政給呂不韋寫了一封恩斷義絕,刻薄寡情的書信,在信中責備到:「你對秦國有什麼功勞,給你封地洛陽,食十萬戶?你與我有什麼親緣,竟然號稱『仲父』?你還是不要在洛陽居住了,迅速攜帶家人遷徙到蜀地去吧!」
呂不韋痛心不已,自己二十餘年來,為嬴政父子上位、為秦國民生大計、為徵戰開疆擴土而披荊斬棘,嘔心瀝血。此時不僅權力地位被沒收,而且所有的功績,與嬴政的感情都被徹底抹殺,以自己現在實力和處境,已經不可能再獲得嬴政的信賴和重用了。呂不韋了解嬴政隱忍殘暴的性格,擔心遷徙蜀地以後,嬴政還會窮追不捨,或許再被賜死,自己家族都受到牽連。對於他這種位極人臣,縱橫天下的英雄人物,離開政治舞臺本就是生不如死,呂不韋最終決定自我了結,於是飲鴆而死。
因為呂是自殺而死,秦國不為其舉行國葬。呂的門客用民間禮儀偷偷將其與已經離世的妻子,合葬於洛陽往北邙山大道的西側,民間稱陵地為「呂母冢」。
3、六國貴族遷徙殺戮殆盡。
秦滅韓國後將韓王室貴族徙至下邑滅趙後,趙國貴族被遷到今四川廣元南;楚國被滅後將楚之大姓遷到隴西;五國已亡徙天下豪強於鹹陽十二萬戶;徙三萬假麗邑,五萬家於雲陽;秦的隱宮刑徒者七十餘萬人乃作阿房或驪山,這七十餘萬人不是戰爭中捕獲的俘虜便是戰爭後逮捕的政治犯,其中當然有不少是舊貴族。
第三、秦王君主最後也沒有好下場。
1、秦始皇眾叛親離,被騙後死於丹藥中毒
為了保障自己的權力,賜死了自己的「相父」,幽禁了自己的母后,撲殺了自己的弟弟,疏遠了自己的兒子。在晚年躲在深宮中拒絕與人相見,並瘋狂的懼怕死亡,為了追求長生不老藥而相信低級騙術,最終死在這一迷途當中。
2、秦二世殺兄弟姐妹,最後被宦官殺害
胡亥的故事,那更是一個知名的悲劇,這個本性其實並不太壞的年輕人上臺之後迅速的淪入了癲狂,屠殺了自己兄長和幾乎所有兄弟姐妹,然後在短暫的窮奢極欲當中以「二世而亡」為秦帝國畫上了句號。
在秦二世的生命最後時刻,面對來逼宮的趙高,刀架在脖子上,秦二世這個倒黴孩子總算清醒點了。
他苦苦哀求:我不當皇帝了,當個王行不行?當諸侯行不行?當個大夫行不行?當個庶人行不行?
但得到的回答,都是不行。
3、秦三世投降劉邦,卻被項羽殺害。
秦二世三年(前207年)九月,丞相趙高逼殺秦二世,去秦帝號,立子嬰為秦王。五天後,子嬰誅殺趙高。十月,劉邦率兵入關,在位僅四十六天的子嬰投降劉邦,秦朝滅亡。一個多月後,項羽率軍進入鹹陽,屠城縱火,殺害子嬰。
第四、秦國臣子最後也沒有好下場。
1、為秦國奠基的商鞅被車裂滅族
秦惠文王即位後幹的第一件事,就是將在秦國變法近二十年的商鞅車裂滅族。
車裂。也就是俗話說的五馬分屍,這種酷刑,因為刑具昂貴,費時費力,普通囚犯享受不到這種待遇,只有地位特別而十惡不赦的人,才有資格獲得車裂之刑。從中可以看出秦人對他的仇恨之深,和欲殺商鞅而後快的決心和憤怒。
據傳,商鞅被車裂後,秦國百姓爭啖其肉,商鞅很快就屍骨無存,這些百姓中,有不少人就是當年商鞅一次性處決七百多人的家屬和朋友,商鞅的後果,報應使然。商鞅死後,秦國百姓歌舞於道,如釋重負。六國聞之,亦皆相慶。商鞅之死,似乎是個普天同慶的局面。
2、為秦帝國統一立大功的李斯受五刑腰斬滅三族
李斯結局便是「五刑加身」,腰斬而死,夷滅三族。
何為五刑?五刑乃是古人按照五行水木金火土,相剋而產生的刑罰,包括了墨,劓,剕(也作腓),宮,大闢。用通俗的話說就是包括了臉上刻字,割耳朵、鼻子,砍掉雙足,生殖器,死刑。可以說這五刑之中的任何一種,都是極其野蠻,不人道的,但是在秦二世二年七月,秦朝名相李斯卻身加五刑,悽慘而死。《史記》中記載「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論,腰斬鹹陽市。」 李斯作為秦朝名相,卻落得此番結局,臨死之前更是留下一句話,讓人不禁感慨萬千。
李斯並非嚴格意義上的「壞人」「奸臣」,當得知自己必死的結局時,看著相鄰一樣要被處決的兒子,他說了一句「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 如今我想到再也不能與你(指兒子)牽黃犬去追獵狡兔,而聽者無不落淚。
3、為秦帝國奠基的戰神白起被賜自殺
白起是繼中國歷史上自孫武、吳起之後又一個傑出的軍事家、統帥,與廉頗、李牧、王翦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首。
公元前258年,白起被奪官、削爵、降為士兵、遷居他鄉。由於病情反覆,白起無法遠遷。他滯留在鹹陽的3個月裡,正是秦軍節節敗退之時。顏面掃地的秦昭王,不想讓他繼續得意,更不想讓他看到自己決策的失敗,便勒令他離開。
白起才走,秦昭王就和範雎商量:「白起心懷怨誹,不如處死。」在鹹陽城外十裡,白起接到了賜死的命令。剛烈的白起拔出劍:「我有什麼彌天大罪,何至於這個下場?」良久,他又嘆息道:「我本來就該死。長平之戰,趙國40萬人投降,我欺騙了他們,把他們都活埋了,這足夠死罪。」說罷,他舉起了那把鮮血浸染過的戰劍,刺向了自己。
4、帝國最後的戰將蒙恬被賜死部隊被坑殺
蒙恬手握三十萬大軍,面對趙高和胡亥謀朝篡政,對上過於忠心,沒有想到以軍事實力扭轉乾坤自證清白,反而心中自我定罪:我的罪過本該受死,築長城挖溝渠一萬餘裡,這其間不可能沒挖斷地脈,這便是我的罪過呀!"
最終大部在巨鹿被40萬諸侯聯軍(其中包括項羽5萬人)殲滅。這其中,三名有記載的高級將官王離、蘇角、涉間戰死,少數倖存者混編入章邯的部隊,臨近入函谷關時,和章邯的近20萬部下一起,在新安被項羽下令坑殺。
文臣武將都沒有好下場!
第五、秦始皇的兒女最後也沒有好下場。
據專家考證,秦始皇共有子女33人。秦始皇的33位子女,除胡亥在趙高、李斯合謀下篡得皇位,做了秦二世,其餘32人皆死於非命。
長子扶蘇被篡改的遺昭賜死,胡亥稱帝後,怕其兄長不滿而殘酷的殺戮他們。據史書記載的有,將「六公子戳死於杜」,「十二公子戳死於鹹陽」。公子高準備逃跑,又害怕家屬被殺,只好上書,請求為秦始皇殉葬,胡亥準其請求公子將閭昆弟3人,被迫「拔劍自刎」。胡亥不僅處死了他所有的兄弟,對其姐妹也不放過,史書記載:胡亥將「十公主戳死於杜」。就這樣,胡亥為保住自己的皇位,殘酷的殺害了自己眾多的兄弟姐妹。最後胡亥也被趙高誅殺。
第六、秦國的子民更沒有好下場。
秦始皇在同一六國時,共發動了22次戰爭,最終秦國勝利,這22場戰爭是用181萬條人命換來的勝利。根據記載的可考死亡人數,共殺了166.8萬人次,這個數量是在秦國是白紙黑字記載的,這期間還不包括沒有記載的死亡人數。
秦始皇兵馬俑的建造共耗時39年,徵調了70萬民夫來修建陵墓,而這個70萬還是保守估計,實際人數是要來的更加龐大的。
總結一下,大秦帝國滅國戰爭,最後二世而亡,
其敵人、其朋友、其君主、其兒女、其子民,
統統沒有好下場!
秦帝國的崛起,是一場沒有任何人群從中受益的宏大悲劇。
六國的百姓與士族被屠殺,秦國臣子和民眾被駕馭奴役,甚至看似至高無上的皇帝本人,也因絕對的權力而扭曲變態,走向毀滅。
西漢的賈誼,就在《過秦論》中總結道,秦仁義不施、繁刑嚴誅、賦斂無度、天下苦之。
但整個社會一直有一種成王敗寇的思維,事情做成了,他就是「正確」的,哪怕他的手段再卑劣,也會為他的過往行為合理化。
最後,還是以《過秦論》的話做結:
秦王足己而不問,遂過而不變。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禍。子嬰孤立無親,危弱無輔。三主惑而終身不悟。亡,不亦宜乎?當此時也,世非無深慮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盡忠拂過者,秦俗多忌諱之禁,忠言未卒於口而身為戮沒矣。
故使天下之士,傾耳而聽,重足而立,拑口而不言。
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諫,智士不謀也。
天下已亂,奸不上聞,豈不哀哉!
最後領潮兒爺想說的是: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
大國崛起在,小民生活哀。
轉眼始皇歿,身死悲族滅。
一夫作難而七廟隳,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
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喜歡的童鞋關注公眾號「領潮科技」,
獲得「最潮科技範」與「最酷知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