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道夫臭名昭著,在我國的很多水域泛濫,是一種人見人惡的外來物種。在南方地區的河道、水塘裡,水底黑壓壓一片全是這種魚。
這魚生命力頑強,在乾涸的水底還能存活數天,之前有釣友釣到清道夫魚,放在岸上一天沒有曬死。
兩廣地區深受外來物種的毒害,大量的清道夫、巴西龜、羅非魚佔據河道,而本土鯽魚、鯉魚卻不見了蹤影。
最近,有福建釣友在河裡釣起很多清道夫,發現這些清道夫魚,剛出水不到一分鐘就死了,看起來有點不可思議。
「清道夫在當地河裡太多了,我只想釣鯽魚,無奈釣了十條魚,八條都是清道夫。這魚生命力頑強,放在旱地幾個小時都不會死亡,怎麼今天釣這些清道夫,死得也太快了吧?」釣友說。
出水即死!可能我們只聽過白條或者一些冷水魚,當離開水後,接觸空氣會死亡。
有釣友分析,清道夫魚的死亡和水質的關係不大,清道夫魚適應能力極強,常見的汙水裡都有這魚的影子,再說這魚就是吃垃圾糞便長大的。
最後得出結論,這魚可能是氣溫太低「冷死的」,前幾天當地剛下過一場大雪。
清道夫魚原產於南美洲,喜歡吃水底的殘渣而得名,這魚有進化水質的作用。也是熱帶魚的一種,水溫二十度以上才能大量繁殖,耐不了低溫,也不能越冬。
釣起清道夫出水即死,就是因為陸地溫度太低和深水區溫度形成鮮明的對比。
到了冬季,清道夫會成群遊到深水區,聚在一起取暖,本土的鯽魚、鯉魚也有這個習慣。當被釣起的時候,陸地溫度過低,清道夫一時適應不了就會窒息死亡。
有人聽後說,到了冬天清道夫必然凍死,想想也沒有那麼恐怖了,雖然沒有吃它的天敵,但是大自然是最好的幫手。
以前父親養過幾條熱帶魚,也有一條清道夫魚,到了冬天必須供暖,不然幾個小時就會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