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父母而言,給孩子的教育,究竟什麼樣才是最好的?為啥看了那麼多育兒書還是教不好孩子?
如果對於這道育兒題還沒有思路的爸爸媽媽,不妨抽出時間看一看《千與千尋》這部動畫,絕對會從中尋到滿意的答案。
作為暑假必看的經典動畫,千尋這個小女孩不僅牢牢抓住了孩子們的心,也讓無數成年人動容!一次普通的搬家旅途,因父母貪吃變成豬而引發的一系列奇幻經歷,千尋被趕出羽翼,默默地又很堅韌的成長,最後驚豔了所有人,成功救贖了自我和父母!
而那些被宮崎駿細構思的情節,更是值得很多迷茫中的父母感受與學習,幫助孩子更好的構建內心世界!
千尋多維度的成長,你會看到嗎?
在成長的道路中,你會關注孩子的多維度,深層次的成長嗎?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孩子都是最初被呵護在羽翼之下的「千尋」,但是最後卻沒有成為那個勇敢堅韌的「千尋」,而是變成了被湯婆婆抽掉名字的「千」,成為一個依附體。
我們希望孩子勇敢,但結果往往懦弱,這其實不僅僅是孩子自我生長的結果,更是父母錯失了對孩子多維度培養的結果!
成長問題一:內心建構-你會給孩子挫折教育嗎?
能力與心態,是很多家長無法平衡好的點,但這兩者之間,其實只隔了一個挫折教育!
無論是現實生活中的案例,還是動漫中的千尋,都用一次小小的成長之旅,教會了很多父母這個道理!
1.千尋的多維度成長之挫折之旅!
順境時的能力展現固然重要,但逆境之後的站起更加直擊心魄。
從教育的角度去看《千與千尋》,搬家之旅與其說是奇幻,不如說是給孩子一次完整完美的挫折之旅。
在內心建構的成長之旅中,千尋的內心變化經歷了三個階段,即崩潰-嘗試-勇敢,而這個過程,正是一個孩子跳出舒適圈,敢於挑戰困難的必經之路。
在《千與千尋》中,有很多小細節就體現出了千尋的情緒變化,也為我們展現了如何才能幫助孩子構建一個堅強的內心世界!
比如當千尋知道這個滿是神明鬼怪的湯屋確實存在時,白龍將饅頭遞給千尋,千尋一邊大哭一邊將饅頭塞進嘴裡,這是她的崩潰;
而當她第一次去鍋爐爺爺那裡,從膽怯到主動嘗試搬運煤塊,勇敢的邁出第一步時,千尋已經從崩潰無助的孩子轉變成了敢於嘗試的狀態;
最後,當她為了白龍獨自坐上電車去油婆婆那兒,千尋已經不是最初那個會被問題嚇哭的小女孩,而是成為了一個敢於直面問題,主動尋求方法化解的勇敢者!
所以,在一次次的困難中成長,這是走出動漫,帶給父母最大的教育意義,不要阻擋挫折,而是要教會孩子直面挫折!
2.我們的孩子為什麼怕挫折?
曾經有位家長說:千尋最讓父母感同身受的一點是,她並非主動面對挫折,而是被迫走進挫折中。
所以,我們的孩子為什麼害怕失敗,害怕跳出自己的舒適圈?那是因為父母沒有被迫讓孩子走進失敗,反而會刻意保護孩子的成功!
當他摔倒後,很多父母第一反應是將孩子快速抱起來,檢查傷口,甚至有老人會責怪地板,摔疼了寶寶;
當他不吃飯時,不會讓孩子去體驗飢餓感,而是追在屁股後餵飯,哪怕一頓飯要持續一兩個小時,孩子挑食偏食嚴重;
當他經歷失敗時,父母會全程代勞或批評責怪,不會讓孩子再去嘗試解決一次,生怕孩子被失敗打擊到;
泰國一則廣告《每天進步一點點》中,媽媽教育小男孩的方式曾驚豔過無數人!
當小男孩踢球失敗時,她不會責怪或胡亂鼓勵,而是告訴孩子可以堅持,每天進步一點點,直到最後走向成功!
這和直面風雨的千尋何其相似,不斷遇到困難,不斷挑戰,直到走向最後的終點,完成自我的成長與救贖。
所以,在孩子多維度、深層次的成長中,挫折教育是千尋教給父母們的第一課!
成長問題二:環境構建-你是割草機父母嗎?
成長永遠都離不開的關鍵詞,是後天環境。
比如桌球女王鄧亞萍在逆境中最想感謝的永遠是鼓勵和幫助她找到人生方向父親;而前幾年讓人聞之悲痛的13歲殺害親生父母的男孩,也是由於後天環境的壓抑或寵溺才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悲劇。
由此可見,由父母構築的環境也是孩子多維度成長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隱藏在《千與千尋》中的第二個成長小細節,是環境構建!
1.巨嬰寶寶的背後,有一個無所不能的「割草機父母」!
《千與千尋》讓人感觸頗深的一點是,無論是主角還是配角,都值得細細思考與品鑑。
而其中讓我記憶深刻的一個角色,是被兇狠惡毒的湯婆婆瞬間柔軟,悉心呵護,寵溺到極致的巨嬰寶寶!
比起幼兒,他更像是一個還未斷奶的成年人,安穩舒適的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之下。在動漫中,湯婆婆對巨嬰寶寶簡直寵溺到了極致,有許多小細節都體現出了她「割草機父母」的特質!
比如在和千尋因為名字爭執不下的時候,因為巨嬰寶寶醒過來大哭,所以湯婆婆草草結束談判,瞬間撲到了寶寶的身上,柔聲哄著巨嬰;而因為寶寶喜歡千尋,所以湯婆婆即使再不喜歡她,也不敢傷害她半分,生怕自己的寶寶傷心。
所以,在困難來臨時,湯婆婆就像割草機一樣,迅速乾淨的收割掉所有問題,讓巨嬰寶寶能夠生活的更加舒適快樂,但作為旁觀者,卻更會為這樣的教育模式而感到可悲和無奈。
2.割草機父母,究竟讓孩子失去了什麼?
在現實生活中,如湯婆婆一樣的割草機父母,究竟會讓孩子失去什麼呢?我們首先來看幾個真實的案例:
泰國曾有這樣一個案例:一位21歲的大男孩,因為爸爸批評他沉迷遊戲,說了幾句難聽的話,衝動之下竟開槍自殺!
在我國,發生過幾起因不滿父母管教,10幾歲的孩子舉刀殺害雙親的情況!
還有很多時刻圍繞在身邊的例子:考試失常就崩潰;不給買玩具就滿地打滾;動不動就發脾氣,歇斯底裡等等。這些心理承受能力差,遇事容易走極端情緒的現象!
所以,所謂割草機父母,不僅收割了逆境,也收割了孩子的逆商!
當父母過度保護,放大或擋住所有困難時,孩子的逆商就會隨之消失,而在遇到困難時,孩子的第一反應也是尋求幫助,而非正視問題!
所以,《千與千尋》教給父母們的育兒第二課,便是要告別「割草機父母」,幫助孩子培養逆商,讓孩子獨立自主,敢於直面問題!
成長問題三:成長目標-你是溝通型家長嗎?
成長對於孩子而言,絕不僅是身高竄一竄,年齡長一長,而是要明確生長的階段性目標,這會讓行為更有方向感!
這並非過早的給孩子下定義,而是要讓孩子明白,你所做的每一件事,並非盲目散漫,而是有意義和價值的,這對於孩子的成長而言,是至關重要的,而對於父母而言,就需要靠語言去溝通和引導!
1.湯婆婆為什麼要抹掉每個人的名字?
在《千與千尋》中,有一處小細節,最初看的時候並未深刻理解其中含義,但再次觀看,聯想到教育時,才發現名字的重要性。
那些留在湯屋中的人,都需要與湯婆婆籤訂合同,即被抹去自己的名字,然後成為被擺布,聽話乖順的工作機器,幫助湯婆婆賺錢,在動漫中,抹去人的名字更像是抹去人的思想,從自我認知轉化為對他人觀念的認同,即不需要我有自己的思想,才更好被掌控。
所以,千尋和那些被困在湯屋裡的工作者們不一樣,她能夠成功,是因為她有目標和方向,如同湯婆婆想要賺錢,白龍執拗的想要找回自己的名字一樣,千尋想要不貪婪,不盲目認同,而是目標單純的想要救回自己的父母。
所以,即使被改了名字,湯婆婆也無法改變千尋堅定的內心,這也促進了千尋的成長!
2.你是溝通型的家長嗎?
對於孩子而言:了解並認同自我的成長目標,不僅是一種指令,更需要內心的認同,這樣才會產生強大的內驅力,幫助孩子成長。
比如在網購一片空白,風險巨大前途未知的情況下,馬雲認同這種理念,所以即使白手起家,再難再累他也願意去堅定的做這件事,這種內驅力,便源於一種自我認同的目標。
而對於父母而言,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如何將這種目標感傳遞給孩子,是至關重要的。
命令or溝通?對孩子而言完全是不同的感受,也會產生不同的結果,而往往溝通型的家長,會更容易將這種成長目標傳遞給孩子,並且被理解和接納。
所以,《千與千尋》對孩子成長之旅的教育意義,第三課即是用溝通為孩子建立良好的,清晰的成長目標!
當我們重看《千與千尋》,重新梳理其中的教育意義時,在回到最初的那個問題:對於孩子而言,什麼樣的教育是最好的?
答案躍然紙上,我們需要給孩子像千尋一樣多維度,深層次的教育體驗,從內心構建到後天環境,從成長目標到自我救贖,孩子的多樣化要求我們永遠都要為孩子提供多元化而非單一的親子教育。而這種幫助孩子構建框架,多層次繪製內心的教育也是最有溫度和深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