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 6000 年前
滻灞就孕育了原始文明
在史料典籍中,灞橋第一次橫跨在灞水之上是在春秋時期。公元583年,隋文帝曾在秦漢橋之南,修建了「南橋」,後經過歷代重修,長久保存了下來。
唐朝時期,這裡生態資源富足
是物資漕運集散的繁盛之地
在灞河上泛舟,欣賞沿岸成行的垂柳感覺應當不錯,明清時期的人們就常常享受這個「美差」,因為當時官府在灞河上設過渡口和碼頭,名為灞橋渡。一旦灞橋出現質量問題或是被水衝垮,人們便靠擺渡過河。清初時,灞橋因年久失修成為斷橋,人們開始灞河泛舟。到康熙年間,灞橋渡已有大小船各一隻,當時的官府還挺會搞成本核算,更善用人力資源。每到河水跌落之時,他們便架起木橋供人通行,把船上的水夫劃撥給軍隊去屯田,待水勢一漲,水夫們便去渡船。直到清道光十三年重建灞橋,渡口便失去了它的功效,才被廢棄不用了。
道光十三年重修的橋據載全長380米,寬7米,皆為石條砌成,邊設石欄,橋下有72個孔,孔的大小不等,用圓石排壘,作為石柱,約408根。橋面為石板,橋兩端各建有一座牌樓,可以想像其氣勢之宏偉。清《度隴記》中形象地寫道:「石柱林立,亙若長虹。」2004年,這座橫跨灞河170餘年文物保護灞橋老橋被拆除,建起了現代的鋼筋混凝土橋。當時,該不該拆這座見證過歷史變遷和眾多重大歷史事件的老橋,曾引起當地群眾的議論。不過,這座老橋實際並非人們常說的「千年古灞橋」。
其實,歷史上建造的灞橋幾乎位置都不一致,它們究竟在哪?為什麼古人造橋位置會有變動?西北大學原西北歷史研究室主任李之勤告訴記者:漢代灞橋在西安東北的滻灞兩河交界處,稱為北橋。隋唐時期的灞橋應在今灞橋附近,稱為南橋。因為年代久遠,加上風蝕雨浸,灞橋常會損毀,宋、元、明、清期間都重修過灞橋。灞河是一條沙河,水勢千餘年來變化很大,上遊帶來的泥沙衝至下遊後會墊高河床,日積月累河水便幾經改道,而河上的灞橋自然隨著河水的流向有所變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