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視頻在網上爆火,一個男孩在籃球場上花式運球,頻頻破防。
很多人可能以為沒什麼,但仔細看,他只有一隻手臂。
被驚呆的網友們紛紛在評論區留言:
你不是殘疾人,我才是。感覺自己打籃球像個傻子。
第一次看到這個視頻,小伊也忍不住發出了「wow」的驚嘆聲,這要多大的毅力,才能一隻手把籃球玩得如此飄逸。人們都十分好奇,這個「獨臂大俠」到底是怎樣煉成的?
後來,終於有人對這個小男孩進行了採訪,我們才知道,他的名字叫張家城。
籃球少年
張家城今年14歲,是廣東省雲浮市高村中學的學生。
5歲時,他因為一場意外失去了右臂,從此在學校變得膽小、孤僻。
即使同學們不介意,他也始終放不下心裡的那道坎,知道自己和別人不一樣。
轉機發生在2018年,張家城的學校舉辦了一次籃球訓練的活動。這時,張家城終於鼓起勇氣,嘗試著參與了訓練。沒想到,自己一上手就對這項運動著迷了。
「剛開始,自己完全沒有基礎,運一個球都很困難,投籃也根本不會,所以只能努力地練,雖然辛苦,但是很開心。」
而這項運動也被張家城的父母大力支持,他們在2019年暑假還幫張家城找了專業籃球教練訓練,希望能盡力滿足孩子的願望。
經過這兩年的成長,張家城變得開朗大方,朋友也多了起來,父母和老師都非常欣慰。他在學習上也沒有落下,不但當上了班長,還收穫了無數的獎狀和獎牌。
最後,當談到對兒子的期望時,張家城的母親說:「希望他以後的路能走得更好,能快樂地成長。」
而張家城的願望是:「打一場正式的籃球賽。」
特殊的舞蹈老師
無獨有偶,前段時間,還有一個也視頻在網上爆火。
這個帶著假肢的女孩叫廖智,是一位來自四川綿竹漢旺鎮的舞蹈老師,她在汶川地震中失去了雙腿,成為了殘疾人。
那天,她正在公園裡曬太陽,一群孩子看到了她有不一樣的雙腿,於是都圍了過去。
面對孩子們的好奇,她毫不遮掩地向他們解釋自己為什麼會失去雙腿,並表演舞蹈給他們看。
說實話, 這是我第一次看到這樣大方露出假肢的人,內心也受到了極大的震撼。
之後我去翻閱她的微博,發現這個舞蹈老師經常在上面分享自己的快樂生活,為公眾做殘障人士的科普。
比如她在一個視頻裡分享,自己最早用的假肢是沒有和腿很好地固定的,當時首次登臺演出,有一個與舞伴配合的旋轉動作,結果一不小心,右腿假肢就甩出去了,直接甩到了觀眾席裡面,引起了全場譁然。
幸好主持人臨危不亂,趕忙上來救場:「哈哈哈哈廖智,你這個假肢真是世界上最厲害的武器啊。」
她在描述這件事的時候,完全是以一種逗樂的心態在講。甚至從她眼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熱愛生活的人所特有的興奮與喜悅。
這種對待生活的態度,我以前只在小學課本中看到過。作家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11歲做童工,15歲上戰場,16歲負重傷,23歲癱瘓。儘管飽受病痛折磨,他從未向死神低頭,在半身癱瘓的情況下,每天堅持閱讀18個小時,以驚人毅力寫就《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而廖志就像書中的保爾·柯察金,用自己的力量在改變著人們對於殘疾人的刻板印象。
評論裡有人感嘆:在現在的笑容之前,她該哭過多少次呢?
也許除了她自己,沒人知道這個答案。
中國有8500萬殘疾人,但你在街上卻看不到他們
其實,並不是每一個殘疾人都能像張家城和廖智這樣樂觀開朗,他們更多時候是「沉默的大多數」。
根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統計,2010年末我國殘疾人共有8502萬人,約佔總人口的6%。
其中又以肢體殘疾、聽力殘疾、視力殘疾佔多數,而多重殘疾者也多達1386.16萬人。
10年前,中國就有高達8502萬的殘疾人,那為什麼我們在街上很少見到呢?
一方面,我國的殘疾人輔助設施做的並不好,殘疾人出行不方便。
另一方面,就是殘疾人「怕」被歧視。
在廖智的那條視頻下,就有許多表達羨慕的留言:
@風滿袖l
好棒好棒啊!我媽媽就是隨時要把腿藏起來,現在還好,夏天敢穿裙子了但還是包的嚴嚴實實。希望有一天大家都能這樣放開地活。
@名字很長很長就很美
我被教育了三十年把殘疾的手插口袋裡藏起來。我要如何才能向你那麼勇敢。
@妮可NIchole
曾經有人告訴我,你要去減肥,不要穿太寬的衣服,看起來像孕婦,不要穿緊身褲,看起來和你的龐大的上半身不協調。
曾經好幾次和我媽因為我穿什麼衣服而大吵架,我爸說一看我坐輪椅,心情就極度的不好,讓我不要總去街上,做自己說起來容易可實際又是那麼艱難,但也要謝謝時光,人生路上遇見美好的人兒,讓我遇見自己。
這些,都是那些我們沒有看到的「沉默的大多數」。
他們自卑、膽怯、不願意給別人添麻煩,也怕受到別人異樣的眼光。許多在我們看來無關緊要的事,對他們來說都是巨大的障礙。
記得在小學時,班裡有一個語言殘疾的女生,老師和同學們也都很照顧她,可有個男生就明裡暗裡說她是「啞巴」,把那個女孩說哭了。
老師叫了男生的家長,結果家長卻說:「不就是啞巴嘛,說兩句怎麼了?不說她就不啞了?」
小女孩和她父母也沒說什麼,只是默默地忍受了下來。
沒過多久,那個女生就轉學了。
從那之後我就明白了,孩子的言行很多時候是從大人那裡學來的,無論是歧視的一方還是受歧視的一方,父母都沒有起到好的教育作用。
而這一問題,我們並非無能為力。
我們要如何教導孩子面對殘疾人問題?
如果想讓殘疾人們更自信地生活,除了社會層面對殘疾人的公眾設施保障,更離不開每一位父母對孩子的正確教導:
首先要做到一點,尊重殘疾人。不是對他小心翼翼,而是明白雖然他身體有殘疾,依然可以被依靠,依然可以給別人以鼓勵。
很多時候,殘疾人缺的並不是錢,而是尊重。
其次,要正確對待殘疾人的缺陷,在他們切實有困難的方面給予幫助。
就像電影《天使愛美麗》中,主角艾米莉幫助失明的老人過馬路,她一邊走一邊告訴老人眼前發生的一切,成為了老人觀察世界的眼睛。
學會換位思考,往往小小的善舉,就能給對方帶來巨大的幫助。
最後,嘗試理解這個世界的不同。
正如張國榮在《我》中所唱:「我就是我,是顏色不一樣的煙火」。
人生正如煙火,從出生開始上升,拼盡全力往高處爬,最後釋放自己的全部光彩獻給世界。
在這片持續不斷的煙火秀中,我們能看到有的飛的高些,有的飛的低些,還有的早早墜落放了啞炮,而有的人綻放了不一樣的顏色。
正是這些不一樣的顏色,讓浩渺的夜空更加絢麗多彩,世界也才更加包容多樣。
我是小伊,關注我,帶你看更多有態度的教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