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看過一本書,是關於狗負罪感的實驗,覺得很有趣,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關於狗「負罪感」的個人理解。
1.「內疚」是什麼意思?
心理學者給出的定義是:像驕傲、嫉妒這樣的情感,是一種比較主觀的情感,當一個人做了他認為違背他良知的事(根據他的良知的程度而定),就會在事後對他的行為產生後悔或有罪的情緒。這就要求人們具有自我認識和環境認知的能力,以及自我意識評價的高級情感。
2.人類「內疚」的根源
人們必須具備對比的能力:通過在記憶中對比自己的思想和行為,以及不同的標準、規則、目標,這些都與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密切相關。研究顯示,人們在3-4歲時就開始產生這種情緒。許多東西在現代社會的準則,規則,道德,價值觀念之內都不被接受,因此被認為是錯誤的;但也有一些小群體有一些特殊的想法,例如:有一個印第安部落叫雅諾馬馬馬人,他們為了讓親人融入自己的身體而吃掉親人。那是他們的社會觀念,就不會有內疚感,但換來的卻一定是我們無法容忍的。
因此,"內疚"是與個人、環境有直接關係的,有一系列的標準,在對照之後,自己再去思考、評價之後所得出的情感因素。
3.狗的「內疚感」
人生中,我們的一系列行為,如對狗撕逼,是無法與人類的社會生活標準進行對比和反省的,也無法判斷這件事發生後會帶來什麼樣的麻煩和後果,因此,我們對於狗所表現出的憤怒狀態,不能用「內疚」來衡量。
國外的實驗過程如下所示:
十四條被訓練不得偷吃主人指定的食物的狗,在主人離開一段時間後,工作人員誘騙狗吃掉這些被禁止吃的食物,而未被吃的食物則由工作人員偷偷藏起來,然後主人回來,工作人員將「真相」告訴狗:狗吃了或沒吃東西。接著,主人會根據平時與狗相處的習慣來讚揚或指責。
試驗得到四種結果
真正進食的狗,在主人得知食物被吃了之後,氣憤地回了家,狗以內疚為特徵的行為,得到了懲罰。
真正吃過食物的狗,在主人得知食物沒吃完之後,高興地回到家,狗表現正常,受到了表揚。
未進食的狗,在主人得知食物被吃了之後,氣憤地回了家,狗表現出內疚的樣子,也受到了懲罰。
沒吃過東西的狗,在主人得知食物沒吃完之後,高興地回到了家,狗表現正常,受到了表揚。
這項試驗證明,面對主人的反應,狗並不取決於它是否犯了錯誤(偷吃食物),而是取決於主人的反應和行為。對主人產生的生發的特殊反應行為來自於工作人員告訴他的「真相」。所以所謂的「內疚感」與犯錯無關,完全取決於主人的情緒與行為表現。這種「內疚」行為只是在狗狗確定了主人的特定行為之後,對於可能會受到懲罰的恐懼和焦慮,或對可能會得到主人的歡心的討好與安撫。所有這些都是建立在學會了行為條件作用上的。
4.「內疚」條件作用是如何產生的?
狗兒們會發現,有時主人回家後,生氣就會懲罰它,而僅僅是示好和順從就會減少懲罰或獲得獎勵,因此狗兒們會產生焦慮,為了擺脫焦慮,他們習慣性地作出示好和順從的行為以減輕或逃避懲罰;有時主人回家後不生氣就會愛撫它,因此自然做出示好和順從的行為與主人互動;當主人回家時,高興時,生氣變得沉思不定,使狗兒們產生矛盾和焦慮,為了讓這種情緒儘快消失,只能做出「負罪感」的行為,看看主人接下來的態度,這是一種「趨吉避兇」的行為表現。
犬類意識到犯錯誤是主人的語調所傳達給它的,果斷而嚴厲的語調犬類是可以理解的,這時你就會發現,犬類的頭和尾巴都低了下來,而抬起頭看著你,一副可憐巴巴的表情讓人忍俊不禁。
狗狗是很難知道自己錯了,因為在狗狗看來,那些搗蛋的行為都是非常正常的行為本能。狗狗之所以會躲起來,那是害怕你生氣,雖然它並不明白你為什麼生氣,但還是會做出一些行為來向你示弱平息你的怒火。如果它要是真的明白什麼是錯的,自然就不會一錯再錯。
正是因為人和狗這兩個物種在溝通理解上存在差異,所以現在在給狗狗做行為訓練的時候一般都採用正向訓練方法來糾正狗狗的行為問題,核心方法是:「忽略錯的,獎勵對的。」控制環境,不給狗狗做錯事的機會;狗狗做了錯事,直接忽略;當狗狗做了主人所希望的行為,立刻給予獎勵。
不要以人的情緒來評價狗的情緒,不要用所謂的「內疚感」來馴服狗,認為它會理解自己的過錯並加以改正,最終使錯誤更加嚴重,使狗與犬主的關係惡化,造成棄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