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我們就知道,中國有960萬平方公裡的國土,是世界領土面積第三大國,可你知道這960萬平方公裡的領土是怎麼確定的嗎?
自秦統一六國,中國歷史上長期是一個大一統的國家。但歷代帝王都信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傳統理念,導致中國與周邊國家一直是一個有邊無界的狀態。
隨著近代西方主權國家概念的引入,和殖民主義的入侵,領土邊界日益嚴重,到清朝才意識到主權的重要性,力圖保衛邊疆。可落後就要挨打,還是籤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被迫割讓了大量的領土。
中俄邊界
俄國是一個對領土有著強烈欲望的國家。沙俄時代,俄國擴張到西伯利亞地區,與清朝在蒙古、外東北地區衝突不斷。
1638年,俄國以在鄂畢河流域建立的雅庫茨克為基地,開始向東南方擴張,不久,到達了黑龍江流域。在這裡,中俄兩個國家第一次接觸了。隨後俄國在黑龍江源頭石勒喀河以西修建了尼布楚城,在黑龍江北岸修建了雅克薩城,以此作為據點,逐步向黑龍江以東以南蠶食。
到了清康熙年間,在平定中原和三藩叛亂後,康熙皇帝決定解決東北問題,於是在1683年到1686發動了兩次雅克薩之戰,擊潰了俄軍。
1689年8月22日,清、俄雙方的談判代表在尼布楚城外,籤訂了《尼布楚條約》,條約規定:中俄兩國以格爾必齊河、額爾古納河及外興安嶺直至海為界,以北以西屬俄國,以東以南歸中國。
1727年,清朝雍正年間,中俄又籤訂了《布連奇斯條約》和《恰克圖條約》,規定了兩國的中段邊界。沙俄用欺騙的手段,奪走貝加爾湖以南、恰克圖以北的安加拉河流域10多萬平方公裡土地。中國失去了「北海」,世界最深、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
當時中國西部邊界尚未與俄國接壤,在乾隆朝評定準格爾後,三帳哈薩克和巴達克山國,也就是現在的哈薩克斯坦和阿富汗,想要歸附清朝,但乾隆以二國不是中國領土為由,拒絕!只是讓他們當藩屬國。後來,俄國多次出兵,攻佔了三帳哈薩克,與清朝在巴爾喀什湖地區劃界。
鴉片戰爭後,俄國看清了清朝的軟弱,1858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俄國假意幫助中國向英法調停,連逼帶騙,籤訂《璦琿條約》,奪走黑龍江以北60萬平方公裡土地,中國失去外興安嶺。
1860年,俄國故技重施,威脅要退出調停,逼迫籤訂《北京條約》,奪走烏蘇里江以東40萬平方公裡土地,中國失去庫頁島。
1864年,沙俄政府乘中國太平天國內亂方息,以武力相威脅,逼迫腐敗的清朝與其籤訂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奪佔了中國近44萬平方公裡土地,中國失去原來最大的湖泊,巴爾喀什湖!
1865年,俄國支持浩罕汗國阿古柏入侵新疆,左宗棠力戰多年,終於收復了新疆!最後籤訂了《伊利條約》,雖保住了新疆,卻也還是被割佔了6萬平方公裡的土地。
1914年侵佔了中國最北部的唐努烏梁海17萬平方公裡國土,不久又受到蘇聯控制,1944年,史達林將唐努烏梁海地區併入了俄羅斯聯邦的圖瓦自治州,中國至此失去了西薩彥嶺周邊的大片土地。
2008年10月,中俄舉行了黑瞎子島的界樁揭幕儀式,至此,中俄從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條約》算起,歷時300多年,終於解決了邊界紛爭
中蒙邊界
1945年,二戰勝利前夕,美英蘇籤訂《雅爾達協定》,規定戰後蒙古獨立,以此為條件換取蘇聯出兵東北,同日本作戰。迫於美蘇的壓力,民國政府同蘇聯籤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承認蒙古獨立事實。
新中國成立後,1962中蒙兩國籤訂《中蒙邊界條約》,基本承認了蒙古獨立時所轄領土,並於1964年,籤訂邊界協議書,正式勘定邊界。
蘇聯解體後中亞加盟國邊界談判
在蘇聯解體後,中國與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三個接壤獨立國協國家,經過談判,籤署邊界協議,解決了中俄歷史遺留的邊界問題。
中哈邊界中哈邊界談判從1992年開始,1998年,中哈籤訂《中哈國界補充協議》,劃定了以前懸而未決的邊界問題,解決了所有邊界問題,2008年,豎立界碑,完成邊界勘界工作。中國增加1248平方公裡國土控制面積。
中吉邊界中吉邊界談判1992年開始,2004年結束,並立碑勘界。中國增加1190平方公裡國土控制面積。
中塔邊界中吉邊界談判1992年開始,2011年結束,並立碑勘界。因為帕米爾地區複雜的歷史遺留問題,談判過程非常艱難,最終大體按實際控制領土,劃分邊界,中國增加2000平方公裡國土控制面積。
中阿邊界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中國和阿富汗也是接壤國家。當年阿富汗被英國控制,英國與俄國將本屬於中國的瓦罕帕米爾地區劃給阿富汗,用作英俄之間的緩衝帶。
阿富汗獨立後,1963年,中阿兩國開始正式談判邊界問題。中國考慮到兩國同是受到帝國主義侵略的國家,且阿富汗是個小國,一直和中國和平共處,便不再追述歷史上的邊界問題,以實際控制地區為標準劃定邊界。整個談判僅用了10個小時,是中國邊界談判中最快的一次。
中巴邊界
中國和巴基斯坦在嚴格意義上來說,並不是接壤國家,中國只是與尚有爭議的克什米爾地區接壤。1963年,中巴兩國就巴控制的克什米爾地區進行邊界談判,以傳統習慣邊界線為基礎,並參照自然地形,秉著平等互利、友好合作的原則劃定。中國獲得了5310平方公裡的實際控制土地。
中印邊界
印度是中國目前唯一在邊界上存在重大分歧的國家。中印邊界全長約2000公裡,主要包括西段、中段和東段。西段約600公裡,中段約450公裡,錫金段200餘公裡,東段約650公裡。1962年中印邊境衝突以來,中印之間雖然一直尋找公平、合理解決邊界爭端的方式方法,但至今未能取得突破性進展。
東段主要以藏南地區為主要爭議地區。該地區現在被印度實際控制,是中國最不能退讓,必須強力爭取的地區。
在中段,印度實際控制巨哇,曲惹地區,什布奇山口以西地區,桑、蔥莎、波林三多地區,烏熱、然衝、拉不底(即香扎、拉不底)地區,共約2000餘平方公裡的領土。
西段為中國實際控制的克什米爾以東的阿里地區和印度控制的巴裡加斯部分地區。並且,關於中巴劃分的邊界,印度對於劃分進中的領土,也有主權要求。中尼邊界
歷史上,中國和尼泊爾兩國大體沿喜馬拉雅山為界,1963年,中尼籤訂《關於兩國邊界議定書》,完成永久性界樁建立任務,標定了兩國的邊界線,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拉瑪峰是兩國的界山之一。
中不邊界
不丹國在歷史是西藏進入印度的重要通道,與西藏在政治、宗教、經濟上關係十分密切,長期存在邊界爭議。1984年,兩國正式開始邊界談判,1998年,兩國籤訂了《關於在中不邊境地區保持和平與安寧的協定》,協定寫明,雙方同意,在邊界問題最終解決之前,保持邊境地區的和平與安寧,維護1959年3月以前的邊界現狀。
2017年,洞朗地區發生中印邊境衝突,印度作為域外國家,肆意插手中不邊界問題,不難看出印度的「狼子野心」。
中緬邊界
19世紀,英國侵略緬甸,將緬甸變成了自己的殖民地。1886年,英國迫使清朝籤訂《中英緬甸條約》,清朝承認了英國對緬甸的佔領。隨後,兩國又在1894年籤訂《續議滇緬界、商務條約》,1897年籤訂《續議緬甸條約附款》。1941年英國以滇緬公路為籌碼,迫使民國政府承認1941年實際邊界,侵佔了大量領土。
新中國成立初期,中緬邊界已大體劃定,1960年,兩國籤訂《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緬甸聯邦邊界條約》,和平解決邊界問題。
中老邊界
19世紀,法國開始染指東南亞,1893年,法國吞併了包括寮國地區在內的暹[xiān] 羅(泰國),成為法屬印度支那的一部分。
1895年,法國以調停《甲午戰爭》,幫助清政府「贖回」遼東半島為由,要求清政府將易武、象明、倚邦東面十二版納之一的勐烏、烏德等地劃歸法屬印度支那版圖,隨後籤訂了《中法續議界務條約》,勘界後便不再出現邊界爭議問題。
1991年,中國與寮國籤訂《中老邊界條約》,1992年開展聯合勘界,1993年籤訂《兩國邊界議定書》正式確立邊界。
中越邊界
越南北部,自秦開始一直都是中國的領土,到了宋朝,中原漢官吳權在越南建立了丁朝,越南正式獨立建國,並以藩屬國的身份長期依附於中國政權。
19世紀,法國開始侵略越南,作為宗主國的清朝,起兵幫助越南抵抗法國,雖然取得了勝利,但腐敗無能的清朝還是與法國籤訂了《中法新約》承認了越南的獨立,條約劃定了雙方疆土,勘定了邊界。
二戰後,中國幫助越南取得抗法戰爭、抗美戰爭的勝利。但統一後的越南,恩將仇報,追隨蘇聯,想做東亞的小霸王,不斷的挑釁中國,製造邊境衝突。中國被迫進行自衛反擊,取得了勝利。中越的交惡,將邊界問題推向複雜化。
1991年,中越兩國關係正常化,並開始進行邊界談判。1999年籤訂《中越陸地邊界條約》劃定陸地邊界。2008年,兩國完成陸地邊界勘定立碑工作,徹底解決了兩國陸地邊界及北部灣海域邊界的問題。
中朝邊界
中朝邊界歷史上經歷過多次較大變更,現在的邊界大體形成於明代,以鴨綠江、圖們江和長白山為邊界。
1948年,金家朝鮮建國後,屢屢要求中國將長白山和天池的一部份割予朝鮮。1962年,周恩來來到平壤與朝鮮政府籤訂《中朝邊界條約》,將部份長白山和天池割予朝鮮,形成了今天的中朝邊界。
從整部陸地邊界勘定的歷史上來,幾乎所有邊界問題都是近代西方列強侵略殖民留下的「病根」,大量侵吞、蠶食我國領土。當時的中國落後、貧窮、滿清政府更是腐朽無能,給新中國留下了「一屁股的爛債」。
新中國成立後,對於友好國家,本著平等互利,友好合作的原則,勘定了邊界。對於不顧歷史事實,獅子大張口的要求,我們也據理力爭,寸步不讓。時至今日,中國除了與印度在邊界上有較大分歧,基本解決了所有陸上邊界的問題。
但海域邊界,尤其是南海海域,邊界勘定問題更為複雜。隨著海洋資源和海上通道安全重要性的日益上升,中國如何解決與周邊國家的領海爭端將成為擺在中國和周邊國家面前的一項新的世紀性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