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邊:哪裡會有人喜歡孤獨!不過是不交朋友罷了,那樣只能落得失望。
《挪威的森林》改編自日本作家春上村樹的同名小說,於2010年12月上映,但是至上映以來一直得不到觀眾的認可。即使過了十幾年,偶然在網上重新溫習了下劇情,依然覺得電影帶給我一種陌生的感覺。空洞而又蒼白,這是電影帶給我最真實的感覺。
只有看過原著的人才會有這樣的感覺,而且,當你只看了翻拍的電影,你會更加覺得,電影很無趣,甚至難懂,劇情也是斷斷續續。然而,只有先看過原著的人才能自行彌補那些缺失的畫面。我覺得,電影《挪威的森林》讓人失望的原因有三點:
1 場景渲染不符
電影《挪威的森林》場景都是一如的蒼白和悽婉,雖然作者自己也竭力承認,他是把《挪》寫成一部現實小說,但由於商業宣傳而把他宣傳成了愛情小說,電影可能很想按照村上春樹本人的意願,但是,這樣一來,反而把電影拍得不倫不類。因為,電影院對《挪威的森林》宣傳的是:渡邊與直子和綠子這兩個女人之間的愛恨情仇。可悲的的是,當無數的青年男女走進電影院,他們是手拉著手進去想看一部青春愛情片,結果硬是逼著他們看了一部超現實主義的電影,關鍵是現實也沒有體現出來,只是看到幾個年輕主角的頹廢生活。所以說,這就是給觀眾的第一印象,頹廢,電影的每個場景都將這種頹廢渲染得淋漓盡致,很可惜,這很不對觀眾的胃口。熱戀的男男女女,相約去看一部愛情電影,結果愛情沒看出來,對生活的的絕望倒是看出來了。
2 電影劇情過於跳躍
你可能會說,一部小說幾十萬字,而一部電影才兩個小時,不可能把把方方面面都拍出來。那麼我想問下在座的各位,您如果沒先看小說,您能看懂這部電影嗎?不能。電影劇情跳躍太大,以至於觀眾明顯的感覺到,前後劇情銜接不上,劇情跟劇情之間毫無關聯啊。這是我看這部電影最真實的感覺,只要認真品味了原著的相關情節之後,才能自行腦補畫面,電影才能順理成章的看下去。
比如:前一秒還是直子和渡邊和木月嬉戲,但後一秒就直接跳躍到木月自殺。當然木月的死在原著中確實是毫無徵兆的,但是木月死之前和渡邊打了一場桌球,這個情節其實很重要,但是很遺憾,沒有拍出來或者被刪減了。木月是來跟最好的朋友來道別的。所以,電影顯得很突兀。再比如:在慶祝永澤成功考上外務省時候,前一秒還是永澤和渡邊的聊天,後一秒自己跳躍到初美的悶悶不樂,觀眾很難想通為什麼,初美一個知性而高貴的女孩,怎麼會突然悶悶不熱起來,但其實中間節省了一大段劇情,永澤對待感情的漠不關心,隨便和某個女人上床,甚至和初美直接坦言自己不會結婚。沒有這些清節,電影看起來莫名其妙。
3 人物刻畫有問題
主人公渡邊其實是一個非常有女人緣的人,同時也是一個情商比較高的人,甚至連快四十歲的玲子都深深地被渡邊所吸引,不論是綠子,直子還是玲子都認為渡邊有著一種吸引力,但是很遺憾,從電影裡我們根本沒體會出來,反而渡邊給人的感覺是木訥,不善於交流。
我覺得電影最失敗的人物角色就是綠子,綠子的開朗,外向,不拘一格。都沒有表現出來,反而給人一種話不多,內向的感覺。原著中的綠子可以說是比較開放的,她對性的渴望,由於一直在女校讀書,與男性的接觸不多,以至於她對男性的痴迷,再加上她的父親和他的男友都是很古董死板的人,經常被男友罵作淫蕩,這更加促成了綠子在遇到了渡邊這樣有魅力的男性之後,不能自己。
同時綠子的不拘一格也讓讀者眼前一亮,因為她把我們這些普通人不敢做的事情都做了一遍。在醫院的病床前,她大口地吃飯,以至於被親戚朋友說不懂事,因為她的父親病重,她絲毫沒有表現出傷心的樣子。但是背後卻是,她獨自一人照料父親,屎尿,擦身什麼的都做。她在父親死後,在父親的靈位前脫光自己的衣服,或許,綠子是對她父親的一種無聲地抗議,從來沒有得到過愛。因為她的記憶裡,她的父親都是在責罵她,甚至她的母親去世的時候,綠子的父親對她們姐妹說:如果可以,你們可以代你們的母親去死。
綠子這個人物形象才是真正的對世俗偏見的蔑視。這也是我比較喜歡的人物,可是,導演卻完全背離了作者的想法,綠子這個人反而顯得無足輕重,這也算是一個失敗了。
我們大多數人都被世俗偏見所縛住了手腳,以至於並不能活出真正的我,正如永澤說的:我同渡邊的相近之處,就在於不希望別人理解自己,這點與其他人不同,那些傢伙無不蠅營狗苟地讓周圍人理解自己,但我不那樣,渡邊也不那樣,而覺得不被人理解也無關緊要。自己是自己,被人歸別人。
《挪威的森林》確實是一本超現實主義的書,就在於大家能否理解作者的用心,評判一本書或者一部電影,應該刨去他它的表象,書裡面有大量的情慾的描寫,我們也要理性看待。情慾本來就是人的常性,只不過作者把所有人只敢想不敢做的具象化了。
喜歡的看官可以再去體會下原著《挪威的森林》,感受作者想要表現給讀者的思想。離經叛道的綠子不正是我們內心的想法嗎?希望大家點一波關注,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