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影迷們在懷念電影院的時候,到底在懷念什麼?
文 | 趙垠垠 編輯 | 星煮
6月28日,導演賈樟柯發了一條微博:「發呆。」
照片中的導演獨自一人坐在空蕩蕩的影院裡,唏噓之感上來,令人揪心的無疑是全國數萬家電影院的命運。
電影院們還能撐多久?
從今年1月下旬至今,這已經是電影院暫停的第6個月。半年的停擺,影院未能獲得任何票房收入,但同時承擔著各種租金成本和人力成本,營收情況堪憂。
當疫情衝擊來襲,文化消費首當其衝,成為了受影響最大的行業之一。這一類 「看上去不重要」的消費,出于謹慎考慮,一直沒有喘息的機會。
4月29日,國家電影局召開了應對疫情工作的視頻會議,會上分析,目前估算全年票房損失將超過300億元,接近2019年票房總量的50%。
據財新網報導,截至5月7日,已有6817家影視公司註銷。中國電影家協會5月發布的《電影院生存狀況調研報告》顯示,將近半數的受訪影院帳上資金不足,現金流告急;多達42%的影院認為自己有「關門大吉」的風險。
從三月份開始,我們就不斷聽到影院倒閉的消息。
圖源 豆瓣@大瘦瘦
圖源:北京商報
6月10日凌晨,從事影院投資超過15年的博納影視副總裁黃巍墜樓身亡,更是引發了大家對「疫情停業倒閉悲劇」的討論。
儘管在疫情期間,一些影院開展了積極的自救行動,例如做好消毒及衛生防疫措施、降低票價、通過線上公眾號、電影博主開展線上營銷活動,但是在沒有明確復工時間的情況下,沒有排片,這些措施的實際效果並不盡如人意。
對比國內其他行業(包括KTV、酒吧)逐步復產復工,低風險地區電影院無明確復工日期的情況令很多人費解。對此,中國疾控中心環境所所長施小明6月19日在發布會上回應說:「影院是密閉空間,空氣流通相對較差,同時人們在此類場所活動時間相對較長,容易出現人群聚集,在疫情防控當中是重點關注的場所。 」
相比於國內謹慎的態度,國外一些地區的電影院開始嘗試恢復正常。據中國新聞網,德國最大的州北萊茵-威斯特伐利亞州,已於5月30日重新開放電影院;據日媒報導,5月15日起,日本東寶院線的10家影院也重新開始營業,包括仙臺、濱松、宇都宮、高知、長崎等地的東寶影院。
截至目前,國內電影院還沒有正式明確復工日期。
從頭看,為什麼我們需要影院
電影院誕生之初,只是一個電影放映的場所,無所謂封閉還是開放,只要有一臺放映機和一部電影的底片,就屬於「電影院」這一概念。
90年代末農村的電影放映活動就是一種開放式的電影院。夏天的晚上,一些人帶著放映機和影片在村子找一個空曠的場所,通過大喇叭通知村民們「今晚6點,橋頭放電影《舉起手來》……」
到點,就有勞作了一天的村民三三兩兩搬著小板凳前來,搖著蒲扇,拍著蚊子,時不時聊天,時不時發出爽朗的笑聲。
從這樣的雛形,到後來的專業影院,電影院迅速進入了大家的生活,數量在近些年逐年攀升,「影迷」群體也不斷下沉。
據智研諮詢發布《2020-2026年中國電影院運營行業市場全景調查及投資價值預測報告》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影院數量已達10835家。
國家電影局2019年12月31日晚發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電影總票房642.66億元,同比增長5.4%。
年初突如其來的疫情叫停了幾乎所有的影院,憋了大半年的網友們也快承受不住了,「電影院快開門吧!」「等哪天復工了,我一定看一整天!」等留言霸佔了與電影有關的話題。
缺少電影院的這幾個月,似乎正好讓我們更加明白了電影院對我們每個人的意義。當影迷們在懷念電影院的時候,到底在懷念什麼?
私密而沉浸的觀影空間
即使電影院全場滿座,也能給觀眾帶來更加私密而沉浸的觀影體驗。
當影院四周燈滅、而銀幕亮起的那一刻,世界仿佛只有你和電影本身。與在家看電影不同,由於影院的規矩,觀眾們不能交談、不能打電話、也不能開閃光燈。這樣一種安靜、不被打擾的氛圍能更快地讓每一個觀眾進入電影情節中的世界。電影結束時,在銀幕重新亮起的那一刻,感覺「恍如隔世」。
@文(研究生在讀):我很喜歡電影院的「氛圍」。在影院的時候,我的思緒可以完全跟著電影情節流動,我也享受自己的情緒被同步調動起來的感覺,開心時跟著笑,難受的時候跟著哭。這種狀態下,你會自己思考,這部電影、這個人物觸動自己的原因是什麼,比如其中的社會大環境,和電影人物相同的經歷感受等,啟發和收穫會更大。而自己用電腦手機看電影的話,會被各種事情分神,很少能有這樣的感覺。
生活中的「平價儀式感」
對大多數人而言,日復一日、重複而單調的節奏會讓生活枯燥無味。學生上課下課,社會人上班下班,兩點一線,如果沒有特殊的儀式感犒勞自己的付出,沒有一些特別的「逃離」,對生活的熱情就會消失殆盡。在這種時刻,走出家門,花幾十塊錢買一張電影票,是不是會覺得「下周也要努力工作啊」?
@汪小葵(白領):我們單位經常派發電影票,對我而言,去影院看電影是一種輕鬆又常見的放鬆方式,而且我覺得會有一種生活的「儀式感」。每次新片上映、節假日,我就喜歡專門空出半天,化一個妝,挑一身衣服,有時候約上幾個朋友,一起去看電影。電影本身的好壞固然重要,但是這一種自我放鬆、對自己好的感覺也很重要。
視聽盛宴——在影院放飛感官
從最開始的默片放映,到如今的杜比全影聲、IMAX、 巨幕(CGS)、4DX 等等,電影院帶來的極好的視聽體驗也是大家喜歡電影院的原因。在影院這一密閉的空間之中。視覺經驗和聽覺感知相互滲透,仿佛身體的每個感官都被影院所包圍了。坐在影院,也能夠跟著復仇者聯盟去開啟復仇之旅……
@波波(程序猿): 視聽感受對我來說是第一位的。我至今還記得第一次看3D阿凡達的場景。那是我第一次看3D,特效和畫面實在是太震撼了,我覺得是3D特效的開山之作。這麼多年過去了,我仍然能回憶起那新星球誘人的藍光、奇觀的動植物。
很多人看不起追求技術和感官體驗的電影,但是我不這麼認為。這些至今能夠回想起來的畫面,是電影院給我留下的獨特記憶。
文化公共空間縮影
公共空間,一般泛指任何人都有權進入的地方。街道、人行道、廣場、劇院、圖書館、電影院……都屬於狹義上公共空間。起源於古雅典市集和古羅馬廣場,公共空間為不同階層的市民提供了政治和貿易集聚之地,在這些地方,每一個人都有著平等出入的權利,踐行「漫行自由」的權利。
電影院作為當代城市公共空間的一部分,它的缺席造成的最直接的影響是人們少了一類公共去處,但更深遠的影響,涉及著人們對整個「公共生活」的退縮,甚至威脅到了電影、畫展等藝術事業的生存境地……
@和言(文化研究愛好者): 我覺得電影院的停擺不僅僅影響了許多電影從業者的命運,更在無形之中壓縮了所有人在城市中的公共空間。
電影院,跟其他劇院、展覽館一樣,承載著特定的展覽、放映、溝通、交流的功能,也是一個城市能夠充滿生命力的重要公共空間。雖然網際網路雲端的活動很好,但是我很害怕「看電影、看展覽、去劇院」的習慣會慢慢淡出人們的生活,甚至被逐漸遺忘。非常希望電影院能夠回來。
疫情之下,電影院這一空間在人們的生活中短暫消失,但這也讓它的意義變得更加清晰深刻。有人覺得電影院是一個商務場所,有人覺得是娛樂休閒之地,也有人覺得是重要的社會公共領域。這些理解和記憶都是獨特的,相同的是我們對電影院的懷念。
那麼電影院,它什麼時候能回來呢?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分享一下你和電影院的故事。
來源|南都周刊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