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知識!搖籃曲都唱了些什麼?它為什麼能催眠?

2021-01-08 京報網

如果說「推動搖籃的手就是推動世界的手」,那麼搖籃曲就是唱給創造未來的人聽的旋律——溫暖的燈光下,嬰兒被母親推著搖籃低吟哄睡。作為最古老的一種音樂,搖籃曲跨越了東西方文明,並從日常小調進入音樂家的視野,變成經典樂章。

資料圖 圖文無關 馮晨清 制

搖籃與搖籃曲 東西方的民間瑰寶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這句話用在搖籃曲上再合適不過。

有一種說法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搖籃曲出現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古巴比倫,搖籃曲的歌詞被用楔形文字記錄在一塊巴掌大小的黏土牌上。但如果從搖籃曲本身來看,這種安撫嬰幼兒入眠的哼唱應該發生在更遠古的時代——在先人們結束了一天的狩獵、圍坐火堆旁時,婦女們把嬰兒抱在懷中,用體溫和聲音給族群的後代帶來安全感。

至於聲音傳遞的內容,可能是單純的噓音幫助嬰兒入睡,或者描述白天的狩獵場景,抑或是祈禱新的一天能有收穫,吃飽喝足,躲過猛獸與自然災害的威脅。所以很有可能搖籃曲是伴隨著人類語言的誕生而出現的,隨著人類歷史的發展,繼而成為民間音樂的一個獨特分類。而搖籃曲的正式得名,也和民間育兒臥具——搖籃緊密相連。

在我國,搖籃早在明朝前就已出現。明代李詡在《戒庵老人漫筆》卷三裡有關於「搖籃」的記載:「今人眠小兒竹籃,名搖籃。」另有明代郭晟在《家塾事親》裡提到:「古人制小兒睡車,曰搖車,以兒搖則睡故也。蓋搖車即搖籃。」搖籃在不同地域的形態和名稱略有不同:漢族的搖籃多用木、竹、藤做成框架,落地腳呈翹形可以左右搖晃;我國東北地區的人們曾習慣把搖籃置於炕上或吊在梁下,前者叫炕車,後者叫搖車;少數民族如達斡爾族的搖籃則仿佛一葉扁舟,半傾斜著懸掛在屋梁下,底部垂下一條長長的皮繩或麻繩,輕輕一拽搖籃就可以輕幅晃動。

雖然搖籃形態各異,但睡在搖籃裡的寶寶,在他們人生的第一站裡大多會聽到搖籃曲的吟唱。當然,不同民族、不同時代的嬰兒,聽到的搖籃曲內容也不大一樣。古代西方搖籃曲的歌詞大多和宗教相關。現存大英博物館一段古埃及的銘文上,記錄著一首「有魔法」的搖籃曲。這首搖籃曲的大致意思是古埃及的赫卡(魔法和醫療的神靈)正驅逐想奪走孩子的惡魔,保佑其平安。襁褓中的孩子不能為自己念祈禱文,因此搖籃曲被古人視作「護身符」一樣的存在。無獨有偶,東斯拉夫人的搖籃曲裡經常出現為孩子驅趕魔鬼布加的場景;俄羅斯的民間搖籃曲裡常常出現睡神、睡仙和睡魔等多神教人物,其中睡神是旅行者,當他停歇在嬰兒的搖籃邊時也帶來了睡眠。睡仙類似於母親的角色,睡魔則是父親們戰鬥的對象,父親庇護睡夢中的孩子免受惡魔的騷擾。

除了「護身符」功能,搖籃曲的歌詞裡也常常蘊含著父母對新生命的美好期待,希望搖籃裡的嬰兒身體健康、未來生活富足、出行遠方實現夢想。阿根廷民歌《印第安寶寶睡著了》裡就唱到:「你夢見溫暖的陽光,石頭也變得柔軟……咱們的家門前,大路多寬廣……」美國民歌《黑媽媽搖籃曲》裡唱道:「小乖乖別哭啊,小寶貝,你快睡吧!你醒來,我給你各種漂亮的小馬。黑色馬、灰色馬,六駕馬車跑天下……」可以說,搖籃曲是普通人家育嬰生活的真實寫照。一首搖籃曲的誕生,最開始可能是某位母親的即興創作,之後以口傳心授的方式在家族中世代相傳,逐漸形成了民歌的一個種類。

世界各國的搖籃曲最初都以民歌的形式流傳,經後人整理記錄後保存下來。除了南極洲以外的六大洲基本都有本民族的搖籃曲譜曲記錄,這些搖籃曲中的一些也逐漸成為了一個國家的民歌瑰寶:如俄羅斯民歌《哥薩克搖籃曲》、日本民謠《江戶搖籃曲》、巴基斯坦民歌《普什圖人的催眠歌》……

從統計分布來看,歐洲和亞洲國家的搖籃曲數量最多。歐洲國家以義大利、愛爾蘭、奧地利、德國等國的搖籃曲最為出名。亞洲國家中我國地域遼闊、民族繁多,自然也是盛產搖籃曲的大國。在我國,搖籃曲又叫「搖兒歌」,屬於民歌體裁的一種。比較有名的搖籃曲有東北民歌《搖籃曲》、雲南民歌《催眠歌》、安徽民歌《我家寶寶睡著了》、湖北民歌《兒睡覺覺》、臺灣民歌《搖囝仔歌》等等。

古代鄂溫克族使用的樺樹皮搖籃。

從人聲到樂器 音樂家創作搖籃曲

英語裡有兩個表示搖籃曲的詞語,一個是「Lullaby」,另一個叫做「Berceuse」。按照音樂詞條的定義,前者指以人聲而作、母親清唱的搖籃曲,民間流傳的搖籃曲大多屬於這一類;而後者雖然同樣以撫慰孩子入眠為音樂主題,但演繹形式是以純樂器(特別是鋼琴)演奏。經過作曲家專業的譜曲和編排,「Berceuse」涉及內容、音樂形象、曲式規模、創作手法等更多方面。器樂搖籃曲最能打動人之處在於它的情感流,通過表達情感來折射音樂家對生活的體驗和童年的幻想。

作為一個古老又常青的體裁,搖籃曲的兩個英語詞語清晰地展現了這種曲調的發展過程:跟隨音樂歷史脈搏,搖籃曲從日常生活的即興吟唱,變成了作曲家展現技藝、抒發情感的路徑。一個簡單的小調,在日漸豐富、專業以後成為世界知名鋼琴曲、管弦樂作品乃至進入歌劇,它的聽眾已經極大地擴展了。

音樂史上「Berceuse」體裁的首次確立始於1843年,由蕭邦創作的降D大調《搖籃曲》Op.57拉開序幕。作為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家的代表,蕭邦一生未婚,未有子嗣,《搖籃曲》是蕭邦為女中音歌唱家寶莉娜·維亞爾18個月大的女兒露易絲·維亞爾多所作,也是蕭邦眾多創作中僅有的一首搖籃曲。這首鋼琴樂曲採用降D大調,表現手法看似單純,卻通過14次變奏,在安寧的氛圍中遞進微妙的變化。蕭邦搖籃曲的聽感,用大仲馬的精彩描述來說就是:「靜穆的音樂漸漸瀰漫於大氣之中,把我們籠罩在同一種感覺裡。一切意識皆已驅散,進入一種平靜狀態。此時的身體,除了需要休息以外別無所求;心靈望見囚禁它的牢門已經被打開,要到哪裡就到哪裡,但它總是趨向於藍色的夢境。」

蕭邦的降D大調《搖籃曲》深深影響了後來的幾位作曲家,其中以李斯特最具代表性。出生於匈牙利的李斯特也是19世紀浪漫主義的鋼琴大師,在巴黎結識了蕭邦,彼此惺惺相惜。蕭邦逝世以後,李斯特以研究與再創作的方式延續了蕭邦的風格,其中包括極具蕭邦特色的音樂作品——鋼琴搖籃曲S.174。李斯特鋼琴搖籃曲S.174有兩個版本,第一版寫於1854年,同樣採用降D大調的方式向蕭邦致敬,猶如音樂的詩句,於靜謐處編織安寧美好的港灣;在隨後的1862年,李斯特修改出了搖籃曲S.174的第二版,較之單純的第一版加入了更多豐富元素,尤其是在結尾處添加了一整段的華彩。

除了蕭邦和李斯特的《搖籃曲》,德國作曲家舒曼、挪威作曲家格裡格、法國作曲家古諾、匈牙利作曲家毫瑟的《搖籃曲》也都創作出了器樂搖籃曲裡經久不衰的作品。事實上,在整個19世紀的西方音樂世界中,浪漫主義都佔據主流,音樂人才輩出。純器樂演奏的搖籃曲帶有人之初的美和善,也是音樂家抒發情感、營造夢境的極好主題,因此前有蕭邦、李斯特,後有勃拉姆斯、聖桑、柴可夫斯基、福雷、德彪西、拉威爾在內的多位音樂大師寫下了大量經典的搖籃曲作品。也是在19世紀,純器樂演奏的搖籃曲體裁得以確立,一首首撫慰人心的優美曲調,成為19世紀音樂財富中難以忽視的純美之音。

在我國,從吟唱搖籃曲到器樂搖籃曲的花枝綻放於20世紀。上海音樂學院院長賀綠汀在1934年編寫的《搖籃曲》原為鋼琴獨奏曲,採用三段體結構,從母親在嬰兒床邊拍打嬰兒入睡的淺吟低唱,到構想未來生活圖景的心潮澎湃,再到嬰兒進入夢鄉的平靜意境。這首鋼琴《搖籃曲》後來又被改編為大提琴獨奏曲。自賀綠汀的《搖籃曲》首開中國器樂搖籃曲的先河後,一批國內的音樂家也以此為體裁投身創作,或在舊有搖籃曲調上配以現代樂器,或以中國古樂器合奏民歌搖籃曲,也有以少數民族的搖籃曲旋律為基調,用民族樂器表達情感。作曲家杜兆植從事邊疆音樂教育五十年,以自己在內蒙古的親身經歷編寫的民歌《搖籃曲》,就是以馬頭琴獨奏的方式來讚頌草原母親的寬闊胸懷。

描繪蕭邦演奏搖籃曲的油畫。

網絡資源大爆炸 搖籃曲還會被唱起嗎?

誰來為搖籃裡的寶寶表演或者演奏搖籃曲?19世紀前,搖動搖籃的人也是哼唱著搖籃曲的人,母親通常是搖籃曲的演唱者;19世紀後,專業演奏家將搖籃曲予以編排和演繹,在音樂大廳裡以音樂傳遞情感流動;而進入21世紀以後,在搖籃邊發出聲音哄睡嬰兒的,則很可能是一部手機。

20世紀七八十年代,第一部民用手機推向市場的時候,沒有人會想到,這種可攜式通訊設備會如此深刻地改變人類的生活。足不出戶,就可以進行視頻、購物、會議、網課等等場景的互動。網絡資源信息大爆炸,搜索「搖籃曲」即有十多萬條記錄,意味著通過手機,嬰兒可以聽到世界上任何一首搖籃名曲的美妙旋律,也意味著母親的搖籃曲似乎越來越少地再被唱起。

另有一種趨勢是手機裡的早教內容開始逐漸壓縮搖籃曲的空間。比起播放搖籃曲,國學誦讀、英語兒歌等「磨耳朵」的早教內容反覆循環在搖籃邊,甚至在嬰兒還沒有出生前就開始進行「早教」,焦灼的家長一心想要贏在「起跑線」上,過去不緊不慢的搖籃曲似乎沒有早教內容的輸入那麼實際。

但人類還是需要搖籃曲的,無論是身心還是音樂美育,搖籃曲這種古老的形式都有它極強的存在價值,並且科學研究也證明了這一點。在哈佛大學的康斯坦斯·班布裡奇和米拉·貝託洛牽頭的一項研究中,研究者觀察了144個平均年齡為7個月的嬰兒。他們給這些嬰兒安裝了傳感器以監測他們的心率和出汗水平,接著為其播放包括搖籃曲在內的各種歌曲。除了心率和出汗監控,研究者還使用嬰兒面部視頻來監測他們的瞳孔變化,綜合所有的數據,可以得出嬰兒在接收不同音樂時候的狀態。最終實驗證明,嬰兒在聽到搖籃曲時心率和出汗率都下降得最多,表明搖籃曲確實讓他們更為放鬆。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母親為嬰兒哼唱搖籃曲所能營造的溫暖和安全感,依舊是手機難以取代的。

「睡吧睡吧我親愛的寶貝,媽媽的雙手永遠保護你……」這是生命最初的溫暖與美妙,它所鑄造的甜蜜夢境是每一個人最單純的開始,也是最綺麗的心之歸處。

刨根問底

搖籃曲都唱了些什麼?

不同時代和民族的搖籃曲,曲調千差萬別,但從吟唱內容上來說基本分為三類。按照福建師範大學音樂學院的一篇研究論文《三種類型搖籃曲音樂形態之比較》中談到的,這三類分別是:吟誦性搖籃曲、抒情性搖籃曲以及敘事性搖籃曲。

吟誦性搖籃曲應該是最早誕生的搖籃曲,它產生於母親日常哄睡孩子的過程中,即興發出的一些安撫的聲音詞彙,包括無意義的擬聲詞。吟誦性搖籃曲介於語言和音樂之間,音調隨性而發,固定的歌詞也是臨時編唱,因此結構簡單、曲子也很短小,但已經具有了基本的音樂屬性。典型的吟誦性搖籃曲如我國北方內蒙古科爾沁草原上廣為流傳的《嗚嚕來》,全篇歌詞只有「嗚嚕來」三個字。「嗚嚕來」在蒙古語裡的意思是「搖籃」,也可以用作動詞表示「搖啊搖」,可以想像這首搖籃曲必然是在哄娃娃睡覺的過程中即興哼唱,之後逐漸固定下來的。

抒情性搖籃曲則是搖籃曲體系的主流,它在歷史上的出現比吟誦性搖籃曲要晚,隨音樂發展進入比較高級的形態以後應運而生。相比「依字行腔」、單詞重複的吟誦搖籃曲,抒情搖籃曲通常有完整的樂段結構,歌詞表達的意境也更加具象,美妙、抒情的主題旋律增強了歌曲的表現力。臺灣地區的《嬰嬰困》即是一首飽含深情的抒情性搖籃曲:「嬰嬰困,嬰嬰困,一瞑大一寸。嬰嬰困,嬰嬰困,一瞑大一尺。嬰啊嬰,誰人生?嬰啊嬰,阿母生。」

敘事性搖籃曲的數目比較少,這種搖籃曲的視角往往不是從兒童而是從成人出發,審視、描繪兒童的成長過程與外部生活。從曲調結構來說,敘事性搖籃曲往往更為複雜,同時伴有轉調的手法。例如流行於日本大阪府一帶的《竹田搖籃曲》:「守著孩子已經倦了,孟蘭盆節之前,雪已經輕輕飄了……真想儘快走出去,離開這個地方,哪邊能看到,父母的家呀。」

原來如此

搖籃曲為什麼能催眠?

能否快速入眠是影響睡眠質量的一個關鍵因素。為了幫助孩子入睡,東西方的母親不約而同為襁褓中的嬰兒哼唱搖籃曲;一些想要改善睡眠質量的成年人也會在睡前播放類似搖籃曲的音樂,放鬆身心進入夢鄉。為什麼大多數搖籃曲具有催眠作用呢?通常認為有心理和生理的雙層次原因。

從生理層面來說,音樂的頻率可以作用於人體大腦皮層,對丘腦下部以及邊緣系統產生作用,改變情緒體驗和身體機能。搖籃曲大多以行板為進行節奏,伴有一拍一音的重複,帶領大腦從雜亂的思緒中專注到舒緩的旋律上,也引導心率和呼吸趨於規律,這些都可以起到鎮靜作用。

而從心理層次來說,搖籃曲的歌詞寓意中大多會有「睡吧睡吧,我親愛的寶貝」這樣安撫入眠的話語,對接收者的心理產生暗示作用,提示其身體正處在一個適合放鬆入睡的時間狀態;同時搖籃曲的旋律音階通常是由高到低,這樣的曲線很像是經過一天的忙碌後精力逐漸回落,直至進入夢鄉。最後,搖籃曲的溫柔樂章也讓人如同回到童年,置身於母親的溫暖懷抱。情感上的回歸也會給身心帶來安全、放鬆的感覺,讓聽者更加安心地入睡。

(原標題:搖籃曲 生命最初的旋律)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艾慄斯

流程編輯:L022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

相關焦點

  • 唱搖籃曲竟有那麼多講究,漲姿勢了!
    唱搖籃曲竟有那麼多講究,漲姿勢了! 說到搖籃曲,很多年輕人不以為然,認為很老套。其實,你知道嗎,搖籃曲非常適合哄寶寶入睡,可以說是讓寶寶快速入睡的神技能,趕緊來施展一下吧~~
  • 豫西民間兒歌——豫西的催眠兒歌
    催眠兒歌具有實用價值,是撫慰小兒入睡的歌曲,通常都很簡短,旋律舒緩,是甜美的呢喃。  催眠兒歌是撫慰小兒入睡的歌曲,通常都很簡短。在中國,它是旋律舒緩的甜美呢喃;在西方,它是帶有動蕩感覺的搖籃曲。  催眠兒歌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針對的是幼兒,其主要對象往往還不到一歲,並不懂歌詞的具體意義。
  • 雍正王朝鄭春華和太子鬼混被康熙捉姦,為什麼突然唱了首搖籃曲?
    他們在明知康熙帝就在門外的情況下,鄭春華為什麼突然唱起了搖籃曲?難道她不怕康熙帝聽出是自己的聲音嗎?本期楊角風談雍正王朝:雍正王朝一個飽含深意的細節:鄭春華被捉姦後為何唱了首搖籃曲?一、在《雍正王朝》這部劇中,有三處描寫男女鬼混的鏡頭,其中兩次鏡頭給了太子胤礽和鄭春華,一次鏡頭給了李衛和小翠。
  • 寶寶為什麼愛聽搖籃曲
    作者:寶寶知道 MMYYFF11「月兒明,風兒輕,樹葉兒遮窗欞……」媽媽哼唱起搖籃曲,寶寶總能安然入夢。千百年來,各種搖籃曲一直陪伴著孩子們入睡。近日,美國「寶寶每日呵護」網撰文解釋了搖籃曲對孩子的重要作用。首先,搖籃曲的基本作用是讓孩子平靜下來。
  • 寶寶聽搖籃曲,好處多多,為了他唱起來吧!
    媽媽抱著可愛的小娃娃,一邊輕拍著孩子的後背,一邊小聲哼唱著搖籃曲,孩子躺在媽媽懷裡睡著了!說起搖籃曲,這是很多人腦裡冒出來的畫面,溫馨、美好。但如今還有多少媽媽還在唱搖籃曲,又有多少寶寶還能聽搖籃曲入睡?其實讓孩子多聽搖籃曲有很多的作用呢,不信你就接著往下看吧。
  • 神奇寶貝:胖丁的歌聲有催眠作用,為什麼小智沒有收服它的想法
    但是作為一隻帶有催眠作用,而且還會唱歌的寶可夢,不但小智沒想去收服它,就連喜歡可愛生物的小霞對它都沒有收服的欲望,按道理說它的催眠技能在戰場上很強勢啊,那為什麼胖丁成了沒有人收服的特殊寶可夢呢?其實並不是沒有人想要收服它,而是收服它實在是太費勁了。因為其歌聲有催眠的作用,如果不是胖丁主動願意和訓練家走,就算是誰想要帶走它都不可能。
  • 《新生日記》川味搖籃曲上線 馬劍越張杰唱給三條
    《不焦慮之歌》8月29日,由馬劍越張杰作詞的獨家搖籃曲《不焦慮之歌》正式上線,據悉兩人不僅請來著名胎教音樂家沙日夫作曲,還邀請到rapper好友未來星改編潤色,加入一段極具蜀地特色的方言rap。在第2期節目中,程莉莎為麥迪娜、馬劍越、李艾三位孕媽請來兩位音樂胎教老師,一起為還未出生孩子即興創作搖籃曲歌詞。15分鐘的限時創作發揮,口才了得的馬劍越毫不含糊,小腦瓜轉一轉,一首《不焦慮之歌》應運而生。歌詞雖然簡單平實,但卻蘊藏了對「三條」的愛,希望寶貝沒有難過和眼淚,只有健康和快樂。
  • 一幫大老爺們圍著嬰兒車給寶寶唱搖籃曲卻被打臉
    據英國《每日郵報》9月11日報導,一段來自斯洛伐克的視頻日前走紅網絡,視頻中,一幫大老爺們圍著一輛嬰兒車中的小女孩唱搖籃曲的場面,著實暖化了網友的心,而女娃看上去一臉呆萌困惑的表情,又讓人看了忍俊不禁。視頻拍攝於世界盃歐洲區預選賽克羅埃西亞與斯洛伐克比賽之前。
  • 漲知識帖:為什麼無論什麼顏色的螃蟹、龍蝦煮熟都是紅色的?
    漲知識帖:為什麼無論什麼顏色的螃蟹、龍蝦煮熟都是紅色的?時間:2019-01-09 15:52   來源:果殼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漲知識帖:為什麼無論什麼顏色的螃蟹、龍蝦煮熟都是紅色的? 這個是因為蝦紅素(Astaxanthin,也叫蝦青素)釋放的緣故。
  • 2018 最新寶寶催眠神曲,分分鐘讓娃睡著
    @ 喵喵-7-喵喵:蟲兒飛,每次一放,她好像就知道要睡覺了,我都覺得她快會唱啦。《搖籃曲》最多推薦的自然是勃拉姆斯和舒伯特的搖籃曲。@Huahuanhua:寶貝,一唱就安靜。《Hush little baby》感覺這首算是最出名的國外哄睡童謠了,溫柔輕唱真的很催眠。@Jennyufer 小包子:跟念經似的,每次都能把蛋蛋念睡著。@Sallymomo:聽了差不多四年。
  • 催眠真能控制人的大腦?催眠竟能治病和戒酒癮
    原標題:催眠真能控制人的大腦?催眠竟能治病和戒酒癮 何放勳向同學們介紹關於催眠的知識,並在現場與同學們展開互動。  武漢理工大學催眠研究專家何放勳是一名心理學教師,長期從事催眠術以及催眠治療臨床研究,並將催眠用於青少年和大學生心理調適上。
  • 安撫小海馬催眠玩具 替代爸媽哼唱催眠曲
    催眠玩具 替代爸媽哼唱催眠曲  清清媽是個典型的80後潮媽,生完孩子後,她就購買了各種高科技的育兒產品,進行「機器育兒」。「這些育兒"機器"大大超出了爺爺奶奶和姥姥姥爺的想像,催眠玩具,甚至尿了也能提醒。對於習慣了哼唱搖籃曲的老一輩人來說,學習說明書都是一項挑戰,但我們80後父母卻應對自如,寶寶們也很快適應了智能機器的幫助,"10後"所面臨的成長環境和他們父母的童年已迥然不同。」  清清媽最近在網上購買了一款聲光安撫小海馬,其實就是一款催眠玩具,內置輕柔催眠的音樂。
  • 寶寶搖籃曲:寶寶搖籃曲精選
    寶寶搖籃曲:寶寶搖籃曲精選2017-07-10 16:23:08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星星困了 月亮睡了   媽媽的童謠 慢慢唱著   我就像坐在月亮船   輕輕飄著 駛向銀河   鳥兒困了 花兒睡了   爸爸的童話 講到哪呢   我就像在綠色森林   自由奔跑 心多快樂
  • 飼養員導遊時,一頭大象突然將她「擄走」:唱搖籃曲給我孩子聽
    女孩很好奇這頭大象到底想幹什麼?便在它的前方迷茫地走著,途中大象幾次用長鼻子捲住女孩為她修正方向,看得出大象很有目的性,它是想帶女孩去指定的地點。「這頭大象究竟要幹什麼」?Faa Mai從小就喜歡聽著女孩的歌聲入睡,現在成年了依然如此,對於它來說女孩的歌聲就像是「搖籃曲」。
  • 由搖籃曲開啟的兒童詩歌,涵蓋這八種類型
    很多時候,母親為孩子吟唱的搖籃曲都是見景生情的即興創作,所以在不同地方我們聽到的歌詞和曲調也略有不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這就是母親對孩子的愛。除了母親們的即興創作,也有一些文學藝術家們專門為孩子創作《搖籃曲》,比如作曲家莫扎特、舒伯特、勃拉姆斯等人都曾寫過這樣的歌曲。
  • 聽杜海濤、吳昕唱《搖籃曲》,在夢中回到那片黑土地|我和我的家鄉
    故鄉,在每一個人心中都是一個動聽的故事,講也講不完,道也道不盡。穿行在田野中,流連在竹海裡,跳躍於溪水中,這一切都會凝結成那割捨不斷的故鄉情。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際,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聯合相關機構共同推出《我和我的家鄉》歌曲聯唱活動,第七期青年主持人杜海濤、吳昕將帶大家走進瀋陽,感受這份對黑土地的眷戀之情。
  • 寶寶閱讀,從搖籃曲開始
    它以柔和的聲音,連綴幾個詞語或短句,就可安撫嬰兒悄然入睡。  有的則是兒童文學家的創作或加工的歌謠。如下面兩首搖籃曲:  《瞌睡來》:「月亮光光照窗臺,打個哈欠瞌睡來。踏板叫我脫花鞋,枕頭叫我倒下來,褥子叫我伸長腿,被子叫我不要蒙頭睡。」  《小夜曲》:「月亮出來了, 星星出來了,寧靜的夜晚來臨了。
  • 寶寶夜裡突然醒了,不睡覺,用搖籃曲試試
    我家寶寶過了100天,晚上大部分的情況下,她能睡整夜的覺,可總有些日子,她晚上睡覺不老實,喜歡哭鬧。剛開始,遇到寶寶不睡覺的時候,會想她是餓了,所以,就會給她泡牛奶,可她喝了牛奶還是哭鬧,心想,她是不是哪裡不舒服。
  • 催眠:催眠幫她找到了摔死小狗的原因
    同時我也能感覺到來訪內心的愧疚和痛苦。我們便用了催眠,來看看能不能解開她內心的疑惑。小狗告訴她,它是被偷抓走的,但是也是他們的緣份盡了,它已經不能留在她身邊。希望她能過得好好的。它現在過得很好,希望她也能好好地。走失的小狗說完便隨著光消失了。
  • 催眠術真的可以控制人嗎? 催眠到底有什麼作用?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催眠術真的可以控制人嗎? 催眠到底有什麼作用? 武漢理工大學催眠研究專家何放勳是一名心理學教師,長期從事催眠術以及催眠治療臨床研究,並將催眠用於青少年和大學生心理調適上。所以,當記者要體驗催眠時,還是有點害怕,怕自己的大腦被別人「控制」。     何放勳問記者是對畫面敏感還是對聲音敏感,記者說是聲音。他便讓一同前來採訪的攝影記者小彭先試,「他搞攝影的,應該對畫面敏感些。」     就在飯桌上,何放勳攤開空空的手掌,問小彭:「你能想像我手中有個蘋果嗎?」小彭點點頭。「好,你看著自己的右手,我從1數到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