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隔一段時間,新聞裡總會出現一些奇怪生物。有這麼一堆小型甲殼類,它們常被描述為突然出現的神秘生物,一開始誰都不認識,一經鑑定就是「與恐龍同時代」的物種。
釵額蟲科動物鵠沼枝額蟲(Branchinella kugenumaensis)就是這些奇怪生物中常見的一種。圖片:北播磨両生類研究室
這些新聞中的神秘小生物,多屬於鰓足類。它們是一大類原始的甲殼動物,大多棲息於內陸的淡水或鹽湖中,少數分布於海洋。最常出現在新聞當中的,是仙女蝦為代表的無甲目(Anostraca)和鱟蟲為代表的背甲目(Notostraca)。
鰓足類動物多具有極短的繁殖周期和極高的繁殖率,能產生耐乾燥和極端溫度的休眠卵,並藉由風塵、鳥類等擴散,故常見於間歇性水體,其種群的出現和消失也往往是突發性的。如滷蟲屬種類(Artemia spp.)在適宜環境下,從剛孵化的幼體長成成體僅需8天,這些成體可存活數月,並能多次產卵,每次可產卵數十至數百粒,卵在合適環境下數小時後即可孵化,在不合適環境下則可持續休眠數年。
「仙女蝦」的分類「仙女蝦」 因其優雅的泳姿而得名,通常為鰓足亞綱無甲目物種的俗稱。它們擁有一副極具史前感的外形,是各類怪聞中的常客。而文章開頭出現的鵠沼枝額蟲,就是這類報導中最常出現的一種。
正在交尾的滷蟲科動物Artemia salina。圖片:wiki commons
無甲目部分種類的雄性在額部具有顯著的額突起(或稱額附肢),額附肢的有無及其形態是該目以下科之間分類的主要依據。我國較常見的無甲目生物主要有3個科,即可根據這個特徵來相互區分:釵額蟲科(Thamnocephalidae)具有一個發達的額附肢,呈枝杈狀;豐年蟲科(Chirocephalidae)具有一對額附肢,但不發達;滷蟲科(Artemiidae)則無額附肢。這三科的前兩科生活於淡水。至於滷蟲,則對鹽度有廣泛的適應,最高可以生活於25%濃度的高鹽度水體,獨霸於鹽滷水體,滷蟲之名由此而來。
釵額蟲科動物Thamnocephalus venezuelensis的雄性個體具有發達的額附肢。圖片:wiki commons
這一大類動物雄性的第二觸角發達,多分節且具有叉狀突起,利於在與雌性交尾時起到執握作用,被「擁抱」的雌性們的第二觸角則比較簡單且不分節。它們的軀幹肢不但是運動器官,還兼職濾食功能,可攝食細小的單細胞藻類、原生動物、輪蟲和有機碎屑等。軀幹肢上還具有小片狀的鰓,是比較高效的呼吸器官——這是鰓足類的共有特徵,「鰓足」這個名字就是這麼來的。
豐年蟲科動物Chirocephalus diaphanus的手繪圖,上雌下雄。雄性頭部的額附肢與執握器均較發達。圖片:wiki commons
和大多鰓足類動物一樣,「仙女蝦」產出的休眠卵可通過風塵、鳥類等擴散至間歇性水體,由於這類水體中往往缺乏捕食者,這些卵得以快速孵化、生長與繁殖。於是乎,這些來去無蹤的「仙女蝦」頻頻出現在各類新聞中。
位於美國舊金山、用於培殖滷蟲的鹽田,水體因滷蟲的大量增殖而變成紅色。圖片:wiki commons
「仙女蝦」們個體雖小,部分種卻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如滷蟲科物種即是重要的餌料生物,滷蟲卵孵化後的無節幼體為魚、蝦、蟹等水產動物育苗的常用餌料,成體也可作為餌料使用。水產或水族渠道上俗稱的「豐年蝦」即為滷蟲,而並非生活於淡水的豐年蟲科物種。滷蟲也被包裝成為水族寵物來出售,美國的「海猴子(Sea-Monkeys)」即是其中的知名品牌,這貨曾出現在《南方公園》當中,還生出了不小的波瀾。
「仙女蝦」的親戚們鰓足類是個大家庭,現生種類除了無甲目還有三個目。有「仙女」就有「恐龍」,巧合的是,另一類常成為怪聞主角的,剛好就是被稱為「恐龍蝦」的鱟蟲。
鱟蟲隸屬於背甲目,它們的頭胸甲形成背盾,形如肢口綱(Merostomata)的鱟,故泛稱為「鱟蟲」。該目物種體型略大,最大可以達到近10cm,多見於緯度較高地區的小型水體,在我國多見於華北和東北地區。目前水族渠道上的「三眼恐龍蝦」即為一種鱟蟲,學名為Triops longicaudatus,主產自美國。(關於鱟蟲的更多內容,請參考鱟蟲:起什麼哄,沒見過活化石啊?)
作為水族寵物的三眼恐龍蝦(Triops longicaudatus)。圖片:wiki commons
介甲目的頭胸甲為介殼形,分兩片,形如蚌殼,包被整個軀幹部及頭部,故泛稱為「蚌蟲」。蚌蟲通常棲息於淺水泥底的靜止小水體中。由於生活史非常短促,並且對滲透壓調節能力較弱,它們的出現和消失都很突然。
美國的加州蚌蟲(Cyzicus californicus)。圖片:wiki commons
在地質學上,介甲目常被稱為葉肢介。這些小傢伙曾有過繁盛的歷史,它們演化迅速,特徵明顯,因此常被拿來當做地層的依據。只不過,葉肢介的光榮時代,同恐龍時代一起結束了。
在活著的時候,擁有雙殼的蚌蟲和雙殼類已然頗為相似。成為化石後,就更為相似。但既然不是同一類動物,差異也是明顯的。介甲目的殼是幾丁質的,又薄又軟。成為化石後會被壓成紙一樣的薄片。但堅硬的貝殼極少這樣。
介甲目動物的化石。圖片:wiki commons
仙女蝦的第三類親戚枝角目更為常見。在自然水體中取一滴水放顯微鏡下觀察,你就有可能找到這類小型的甲殼動物。它們體長多為一兩毫米,最大不超過一釐米。體節不明顯,無頭胸甲。因形似跳蚤,故多以「溞」作為中文名。本目多數種生活於淡水環境,極少數分布於海洋,主要濾食浮遊藻類,是魚類的重要餌料。
只有在顯微鏡下才能看清楚蚤狀溞(Daphnia pulex)個體。圖片:wiki commons
(編輯:花落成蝕、老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