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在《詩經》中有很多描寫戀愛的作品,不過在古代向來是推行男尊女卑,很多時候女性根本沒有選擇權。到了宋朝,就連宋仁宗最寵愛的女兒福康公主,亦是如此。
她作為一國的公主,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卻也只能為國而嫁,必須聽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她為了大宋顏面,連抗爭的權力都沒有。在古代一般都是先結婚,後戀愛,倘若兩個人能夠合得來,那還好說;如若不能,那將是一輩子的悲哀。
(一)、自幼深得君父愛,既為榮耀亦可悲
福康公主的母親苗氏,從小在宮中長大,和仁宗有青梅竹馬之誼。皇宮大院裡,有很多孩子還沒能長大就早早的夭折,因此福康公主常年來都是宮裡的唯一一個孩子。再加上母親很受皇帝喜愛,因此愛屋及烏的這份愛也到了福康公主身上。
她天性聰慧,而且對父親有著很深的感情。這對父女,少了幾分帝王之家的拘謹;多了幾分平常人家的親情。
1.地位顯赫,父女情深人盡知
"主幼警慧,性純孝。帝嘗不豫,主侍左右,徒跣籲天,乞以身代。帝隆愛之"。和電視劇《清平樂》中演繹的一樣,福康公主經常在仁宗憂鬱之時,常伴其左右,或靜靜的陪著父親,或者開導他,父女二人的感情很深。
當時仁宗生病,小小年紀的福康公主竟然祈禱上天,願意自己替他受罪,讓仁宗很是感動。所以在遼國提出要讓福康公主和親時,遭到了朝臣和皇帝本人的一致反對。在大家眼裡,福康公主,就是大宋的國寶。
所以,宮裡很多的妃子,見到福康公主都十分尊敬。在其二十歲的時候,趙禎決議為她實行冊封禮。要知道,在太祖,太宗以及真宗朝,都沒有出現過這種案例。福康公主成了兗國公主,是整個大宋第一位受禮得到冊封的公主,她能夠享受皇子的待遇,地位非同小可。
2.天家嫁女聲勢隆,只為公主不受窮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仁宗之所以給福康公主如此多的殊榮,一方面是為了表達自己的舐犢情深,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提高她的身份,好在夫家不受欺負。
趙禎以一個父親的角度出發,為女兒擇了一位良婿,此人正是他的表弟,也就是福康公主的表叔李瑋。
"國公主下嫁李瑋,為家監梁懷吉、張承照所間,與夫不相中"。公主從小就是無拘無束,她有著對自由天生的嚮往,雖不願受世俗所禁錮,雖也想找個情投意合的夫婿,不過其身份不允許她有一點其他想法,只能夠按照父親的意思來。
一句"都是為了你好",徹底的毀了公主的一生。"宋次道云:李長主在宮中請十千,晚年增至七百千。福康出降後,月給千貫",仁宗每月給女兒大量的俸祿,同時又為其建造府邸。殊不知,他這是用金錢給女兒堆砌了一座滿是銅臭的圍城。
《清平樂》中的李瑋是真實存在的,而梁懷吉也是真實存在的。他作為"陪嫁",在公主府中頗得李趙氏喜愛,他們情投意合,因此也產生了緋聞。他的出現,給公主與駙馬,這段本就不牢固的婚姻關係,帶來了嚴重的威脅。
(二)、彌補遺憾舊虧欠,犧牲公主悲與歡
仁宗自幼在"有呂武之才,而無呂武之惡"的劉娥章獻太后身邊長大,一直沒有對自己的親生母親盡過孝,這是他一生的遺憾。同時,他又覺得天下不平寧,與自己的不孝順有關。
所以,一直想方設法的對母親的娘家人好,希望她在天有靈,能夠得到稍稍的慰藉。
1.皇帝一廂情願的固執
向來納諫如流的仁宗,在群臣的反對聲中,不停的為自己那個無能的舅舅加官進爵。當然,他的舅舅雖然沒什麼大本事,但從不胡作非為,也知道是沾了姐姐的光。仁宗覺得,這還遠遠不夠,他想要親上加親。
"帝念章懿太后不及享天下養,故擇其兄子李瑋使尚主。"除了心懷對母親的愧疚以外,仁宗也覺得這個表弟是個很好的駙馬。因為他很是仰慕公主,同時又頗具藝術氣息。
尤其是在作畫方面,那更是技術了得。李瑋的《竹林幽居圖》,至今還被收藏在美國波士頓博物館。而且,他不會巧言令色,非紈絝之輩,萬種柔情都潛在那一方寸心之間。
在仁宗看來,這簡直就是天作之合。首先,能夠滿足自己彌補愧疚之心,能夠讓生母的在天之靈得到慰藉。
其次,李瑋頗有幾分士大夫氣息而又不是才貌出眾之輩,他雖不善於表達所思所想,可內心卻暗含乾坤,他一定是女兒的如意郎君,他一定能夠代替自己,照顧女兒一輩子。
2.不倫之姻,終究不得圓滿
嫁給自己的表叔,這是公主心裡始終解不開的結。而且,她雖然從小生長在深宮大院之中,但也是飽讀詩書之人,同時她自由的天性,從未被壓制過。如今為了父親,而不得不犧牲自己的幸福,她雖然沒有做過很強的抗爭,但也並非心甘情願。
更重要的是"瑋樸陋,與主積不相能",仁宗一家子都是"外貌協會",他本人就因為曹皇后樣貌平平,而與其不加親近。可還是反過來要求女兒嫁給一個醜陋之人,無疑是十分雙標的。
在仁宗看來,"粗留簸箕細柳鬥,世上誰嫌男人醜",只要夫婿能夠對女兒好就行,其他的都不重要。
"貌不至惑主",這是仁宗最看重的一點。公主不會因為太過於喜愛夫婿,而利用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為其謀取權力。要知道,在北宋一旦做了駙馬,那麼註定與高官厚祿無緣。此舉主要是為了防止重蹈外戚幹政的覆轍。
顯然,公主沒有看上自己的這位表叔。她如同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始終不能敞開心扉的坦然對待。不過身邊的幾個小宦官,卻是頗受其愛。
(三)、錯鑄孽緣,致使公主早逝去
"瑋貌陋性樸,公主常傭奴視之"。在李瑋的身上,公主絲毫沒有體現出她的聰慧機警,反而是將內心最醜惡的一面施之於其。在她看來,李瑋與自己的僕人本沒什麼兩樣。
而且,他身邊的梁懷吉等人,也非常輕視駙馬。因為升行的原因,她和自己的公婆平輩也不用以禮相待。夫婿雖然為人怯懦,但她有個強勢的婆婆,婆媳關係一直不好。
1.三番五次掀波瀾
《清平樂》中公主出嫁後屢次與夫家鬧矛盾,經常鬧得天翻地覆。雖然有很多藝術加工的成分摻雜其中,不過也大體符合史實。在兩人鬧得不可開交之時,仁宗用手中的權力,強勢介入。"兗國公主嫁李瑋,不相能,詔出瑋衛州,母楊歸其兄長,主入居禁中"。
本來並無任何過錯的李瑋,莫名其妙的被流放到了地方。在司馬光的強烈要求下,"帝悟,降主沂國,待李氏恩不衰。"然而,這只是風波的開端。"公主宅勾當內臣梁懷吉歸前省,諸色祗應人皆散遣之",夫妻兩地分居,終究不是長久之計。
仁宗在病危之際,晉封女兒為歧國公主,不久後隨著英宗繼位,她成了楚國大長公主。熙寧三年,長公主積鬱成疾,而李瑋母子選擇視而不見,不予救治。年近三十多歲的她,最終死在了病榻上,侄子宋神宗嚎啕大哭,誓要治罪李瑋。
2.子非良媒,致英年早逝
長公主的晚年是十分悽慘的"瑋都不恤長主,衣服飲食藥物至於呼醫,亦多作阻隔,長主衣衾乃至有蟣蝨,至自取炭生火,炭灹傷面"。
趙禎無論如何都想不到,自己捧在手裡怕掉了,含在嘴裡怕化了的女兒,竟然會得不到及時的醫治,而且衣物上也都爬滿了各種汙穢之物,甚至都沒有人給她燒火取暖。
究其原因,還是要怪仁宗過於一意孤行。可能是對娘家人太過愧疚,但無論如何也不該讓自己女兒去彌補。李趙氏也該知道,父親終究是不能保護自己一世。當初不該和宦官們走的如此近,敗壞了自己的名聲,也為自己的慘死埋下伏筆。
古代的婚姻,其實就是一個家族或者另一個家族的聯誼。長輩們各取所需,完全不會在乎子女的感受。
即便仁宗對女兒萬千寵愛,但是在婚姻大事方面,福康公主仍難逃悲劇婚姻的圍城。想必,倘若她知道女兒下場如此悽慘,在九泉之下也會後悔不已。
連公主都是如此,更不用提其他人。其實,楚國大長公主還算是幸運。放在很多朝代,公主就是同來與他國聯姻的,美其名曰為國出嫁。那時候如果打碎了牙,就只能往肚子裡咽。
結語:
因為仁宗的愧疚,害的女兒早早的離開了人世,而他一心想報答的李家,對這份"恩情"也消受不來。他們也不敢直接提出退婚,所以只能苟且的過著。最後,公主死了,李瑋的日子也不好過,畢竟妻子的娘家人是皇家。兩家都不得安寧,這又是何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