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古典名著《四遊記》裡,當唐僧師徒四人連同白龍馬最終完成西天取經的艱巨任務後,受到如來佛祖的表彰,被授予相應「果位」。其中孫悟空受封為「鬥戰勝佛」。從字面意思看來,鬥戰勝——戰鬥而取勝,是為了表彰孫悟空一路上降魔除妖的卓越功績,也體現了這份功勞的本質。
那麼,關於「鬥戰勝佛」這樣一個佛名,是作者吳承恩杜撰出來的,還是真有出處呢?
原來,在佛教裡真的有這樣一尊佛,屬於三十五佛。《西遊記》中孫悟空所受佛位很顯然來源於此。不過鬥戰勝佛施與眾生的福德以及「鬥戰勝」的含義,和我們「望文生義」,通過字面而理解的不同。
三十五佛,出自《佛說佛名經》、《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佛說決定毗尼經》。根據佛經所言,三十五佛主要是接受禮懺,救度犯五無間業的眾生。鬥戰勝佛是三十五佛之一,「鬥戰勝」象徵著戰勝煩惱,領悟道理。
五無間是指阿鼻地獄,五無間業也就是令眾生墜入此間地獄的惡業。通常而言為弒母、弒父、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等五逆罪。間,間隙、間隔、停頓之意。「五無間」就是指在五個方面毫無停止間隔,永無休止。這五個方面包括時、空、心念、體感等。
時無間:歷劫受罪,無時間歇。
形無間:指此地獄中的形態可根據受業眾生變化,眾生一人亦滿,多人亦滿,遍滿此獄。
受苦無間:所受諸苦,無有休歇。
趣果無間:由於罪業所感,諸眾生共業,不論先前是那一道眾生,感受相同。
命無間:指此地獄的眾生從初入至百千萬劫,沒一日一夜,經歷一次生死無休無止,除非業盡,方得受生。
由此可知,三十五佛主要就是針對眾生的惡業,給予眾生一條救度之路。據《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記載,三十五佛於成佛前行菩薩行,發大願,成佛後,對治眾生之前世無邊的惡業。眾生要思業之過患,清淨對治。
藏傳佛教中鬥戰勝佛的造型,為藍色身,如來寂靜相。常見有兩種,所持法器不同。一種為雙手持鎧甲,象徵著對眾生的防護力;漢傳佛教中的造型所持法器相同。
另一造型所持法器為劍和一條巾,此種造型在漢傳佛教中比較鮮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