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真正走出國門的計生手術——男性結紮術
據國家衛計委的數據:2012年中國已婚育齡夫妻採取的避孕節育措施中,長效措施男性使用(男扎)佔5.5%,短效措施男性使用(主要為保險套)佔85%;全部避孕措施中,女性使用率佔85%。
有趣的是,目前全球最先進的男扎技術——直視鉗穿法輸精管結紮術——是中國的首創,然而,男扎率在中國卻急劇下降。
真正走出國門的計生手術
男扎即輸精管結紮,通過阻斷精子輸出通道,阻止精子進入精液,而達到節育目的。手術後精液仍然可以射出,但由於精液中沒有精子,不能引起妊娠。
目前,中國關於男扎的最新操作規範由中華醫學會於2007年編著,介紹了兩種方法:傳統方法和直視鉗穿法。1974年,曾為重慶第一工人醫院神經外科醫生的李順強發明了這一結紮術,該技術受到世界衛生組織的推崇,並逐漸成為全球標準,目前已被列入國際公認的泌尿外科最權威的教科書《坎貝爾泌尿外科學》。
成都中醫藥大學四川省人口和計劃生育科研所教授劉小章對記者說:「中國的計劃生育技術中,真正走出國門的只有直視鉗穿法輸精管結紮術。」
這種方法僅需用兩把特製器械,通過在陰囊上穿刺一個小孔取代兩側切口的傳統輸精管結紮技術。它操作直觀,手術創傷小,併發症少,受術者痛苦小,恢復快。
作為永久性的避孕方式,男扎的復通率約98%,復育率為50%~60% 。
男扎手術比女扎手術更簡單、安全和便宜。女扎手術須進入腹腔操作,術後住院觀察。男扎手術在外部操作,術後觀察兩小時,檢查局部無出血等異常情況,就可以回家,一周內避免體力勞動和劇烈運動,手術的傷口只需用創可貼覆蓋。
男、女性結紮手術都是效率極高的節育方法,女扎的失敗率約為0.5% ,男扎失敗率約為0.1%。雖然結紮術後的再孕很少見,但女扎術後失敗則存在異位妊娠的風險。
劉小章認為,如果夫婦雙方對兩種結紮手術都能接受,輸精管結紮術應該是更好的選擇。
中國男扎呈下降趨勢
2014年8月11日,劉小章接到邀請參加11月7日的第二個世界輸精管結紮日活動。
去年10月18日,曾獲艾美獎和兩次奧斯卡提名獎的美國紀錄片導演 JonathanStack和已完成約2.5萬例輸精管結紮術的美國泌尿外科醫生DougStein發起這一主題日,旨在宣傳輸精管結紮,激勵男性投身計劃生育,順利實現了「24小時內,25個國家100個醫生做1000例男扎手術」的目標。
然而中國的男扎率日益下降。劉小章推掉了這次邀請,儘管對方 「來信特別誠懇,說中國在這個領域一直是領先的,沒有中國的參與,意義失去了很多」。
劉小章從事男性手術節育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多年。受聯合國人口基金會資助,她跟隨李順強醫生,多次在伊朗、印度、菲律賓及孟加拉等國做有關男扎的培訓,包括手術相關理論和手把手的技術操作。
在伊朗,他們的主要任務是技術評估。伊朗有支國家直視鉗穿法輸精管結紮術師資隊伍,為了保證手術質量,每兩年從國外請專家評估一次,將一個手術分解成50多個步驟,逐一打分。
根據聯合國人口署2012 年7 月發布的全球避孕方法應用,伊朗、孟加拉、印度、菲律賓男扎使用率分別為2.3% 、1.2% 、1.1% 、0.1% 。
儘管比率不高,但劉小章發現,「一些宗教國家,如穆斯林國家、天主教國家等,輸精管結紮術的應用都在上升」。
在中國男扎則呈下降趨勢,似乎陷入惡性循環——越不介紹,越少人知道,受術者越少。很多年輕醫生甚至沒見過輸精管結紮術。
為何被汙名
2005~2007年間,四川省人口和計劃生育科研所的研究者崔念等做了 「影響中國四川男性絕育下降因素的研究」,並發表系列研究報告,認為造成男扎應用下降有諸多因素。除受男性優勢的傳統文化影響外,還包括計劃生育工作模式的轉變,有關男性絕育手術的信息匱乏及誤解,宣傳和導向的偏好,育齡人群生育觀念的轉變,以及市場經濟的衝擊和人口結構的變化等。
數十年間,中國的計劃生育經歷了巨大變化。上世紀50年代初,中國開始宣傳節制生育;1978年3月,「國家提倡和推行計劃生育」第一次被寫入憲法;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把實行計劃生育確定為基本國策,《憲法》第四十九條規定:夫妻雙方有實行計劃生育的義務。
此間,人們對男扎的態度也發生了巨大轉變 。「50年代初,很多人希望並自願做男扎,因為生了四五個孩子後就不願再生了」。而當計劃生育成為強制,要在短時期內做大量的手術,知情選擇、手術質量就難以保障,男扎也逐漸被「汙名化」。
汙名的原因部分源於偏見。天津師範大學社會學教授王向賢在 《為什麼男扎能成為一些國家的主要避孕方式——男性氣質、國家和計劃生育運動的互相構建》一文中認為,中國的男性氣質與男扎相互牴觸。
「男人承擔避孕責任,意味著男性身份的貶低;男性的性能力被構建為男人身份的核心,普遍流傳的錯誤觀念認為男人做結紮就是被閹割;男性的體力勞動當時被認為是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而男扎被認為會使男性變得虛弱無力。」王向賢分析。
男性絕育術下降45%
避孕中的性別平等和避孕方式選擇的自由問題,同樣值得關注。
國家衛計委提供的數據顯示,2012年,全國宮內節育器在綜合節育措施中的構成比為 53.7% ,在某些省份超過70%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一項研究提示,當某一種節育方法應用比例超過50% 時,就應考慮是否有其他因素的影響,」劉小章表示,「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是中國婦女喜歡這個方法。」
國家衛計委認為,避孕手段女性為主的主要原因,「一是避孕節育與女性生理過程和結構緊密相關;二是現代醫學科學的生育調節進展也主要是在女性避孕領域之中。」
王向賢的研究表明,在紐西蘭、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美國這五個歐美國家,自從自願的男扎作為避孕方式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興起後,迅速成為這些國家已婚夫婦的主要避孕方式,並且延續至今。他認為,「避孕中的性別平等可以做得更好。」
據國家衛計委數據,從 2002 年到2012年,中國的避孕結構也在發生變化。長效避孕方式包括男扎、女扎、宮內節育器和皮下埋植劑,除宮內節育器外,比例都在下降。而短效避孕方式中,口服避孕藥的下降幅度為54% ,使用保險套者增幅為228.6%。
自願選擇包含著性別平等
未來的避孕節育技術是否有新的發展方向?國家衛計委對記者的回答是:「一方面取決於醫學科學技術的發展,是否有新技術問世,另一方面也取決於育齡人群的選擇。總的趨勢是安全、有效、適宜的避孕節育方法將會被更多地選擇,而且隨著未婚人群對避孕藥具的需求量增加,宮內節育器、保險套、避孕藥等的使用也會增加。」
同時,「由於社會的發展和生育政策的調整,短效的避孕節育措施使用將會增加,育齡人群更換避孕節育措施的頻率也會增加。」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中國目前的男扎呈現不斷下降的趨勢,但許多男性都已顯示出承擔避孕責任的意願。王向賢等人於2011年對擁有140萬人口的中國南部一個縣級市的調查表明,79% 的成年男性認為,避孕不僅僅是女人的事。
王向賢說:「避孕方式的選擇應該建立在性別公正、自願、知情選擇和保證手術質量的基礎之上。包括男扎和其他所有的避孕方式都應該是人們基於自身需要做的自願的選擇。」
(劉亞晴 張琰 呂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