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蓮花,人們腦海中出現的一定是北宋理學家周敦頤的那首著名的散文《愛蓮說》:「…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蓮花,是佛教經典和佛教藝術文化中最有名的象徵物,還有人把它稱為佛教的教花。有一本在佛教徒中傳播很廣的《妙法蓮花經》簡稱《法華經》,就是以蓮花提名的。〈法華經〉是佛陀釋迦牟尼晚年說教時,向眾人明示說:不分貧富貴賤,人人皆可成佛。
「妙法」指的是一切佛法(又叫一乘法)、不二法;
「蓮花」比喻「妙」在什麼地方:第一是花果同時,第二是出淤泥而不染,第三是內斂不露。
而在佛教藝術文化中,蓮花的題材更是處處可見。如:古印度阿旃陀壁畫、中國敦煌,雲岡石窟、龍門石窟,都有很多以蓮花為題材的藝術作品,就是在一般的大小寺廟裡,佛、菩薩的塑像也大多有蓮花出現,這些佛像或坐在蓮花座上,或手持蓮花。
那麼,在佛教文化中,為何蓮花有如此重要的地位?
佛教傳說,佛祖釋迦牟尼本是天上的菩薩,下凡到迦毗羅衛國淨飯王處。據說,他降生之前,淨飯王的宮殿裡出現了八種瑞兆,百鳥群聚在王宮頂上,鳴叫聲顯得非常祥和,而四季的花木也在同一時間盛開,尤其是沼池內蓮花,突然開放出像車蓋一樣大!這時王后摩耶夫人心中好像有一種預感,便退入後宮,凝神靜思。突然她仿佛看到菩薩化作一頭六牙白象注入到了她的體內,一股空靈、清新之氣立即瀰漫了整個身子。
後來,釋迦牟尼得道成佛,每當他講經說法時,都是坐在蓮花寶座上,坐姿也是「蓮花坐姿」,就是兩腿交疊,足心向上。
實際上,在古印度,人們很早就有愛蓮的風氣。在印度,蓮花被視為神的象徵,也是印度的國花。在古印度國土,氣候炎熱,人們很是苦惱。而蓮花給人感覺涼爽、舒服、愉悅。於是,人們對這種在春夏之季開放的蓮花,倍感愜意、清新涼爽。
佛教從最初創立時起,就很注意迎合大眾心理以吸引信徒,這樣,蓮花也就常常在佛經之中被經常引喻。再加上蓮花高潔的品格,出淤泥而不染,潔身自處,傲然挺立。它與佛教所主張的出世人格,有著天衣無縫般的契合,佛教認為,現實世界是一片穢土汙泥,有志者應該努力修行,不受任何汙染,經受得了誘惑,能超凡脫俗,達到清淨無礙的境界。
蓮花的自然美,正是象徵了佛教這一理想信念,因此被眾多教派所沿用。
無論是藏傳佛教還是漢傳佛教,在它們的繪畫過程中,最常見的象徵就是蓮花。蓮花除上述特徵外,最重要的還有這兩個象徵意義:
第一個象徵意義是:它代表佛教中的空性智慧。這裡有一個非常有名的佛教典故——「拈花微笑」。講的是有一次,佛祖在靈鷲山上講經說法時,佛祖拈起一朵金婆羅花,意態安詳,微笑著看著大家,卻一句話也不說。大家都不明白他的意思,茫然地面面相覷。這時迦葉展顏輕輕一笑。佛祖當即宣布:「我有普照宇宙、包羅萬象的精深佛法,熄滅生死、超脫輪迴的奧妙心法,能夠擺脫一切虛假表相,修成正果,其中妙處難以言說。我以觀察智,以心傳心,於教外別傳一宗,現在傳給摩訶迦葉。」這就是禪宗「拈花微笑」的典故出處。
在這裡,花代表教義。我們看到花,只會覺得它就是一朵花,有花的一些特徵而已。然而,事實上,佛教中的花,有著整個宇宙的痕跡。看到花,我們不僅僅想到陽光、沙漠、土壤、海水,還會透過這朵小小的花,可以看到無限!
所以,每一個佛教徒在看到畫中的花時,都會感受到花在宇宙中的象徵意義。
第二種象徵意義是,蓮花也用來代表產生於空性智慧的慈悲。4世紀的印度大師無著曾經在《空性論》中這樣描寫過彌勒佛:「蓮花出淤泥而不染。菩薩居於塵世,同樣也不惹半點塵埃。」慈悲促發誓願,智慧則保證了精神的自由。這裡的意思是,菩薩來到塵世普度眾生,與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一樣,完全不為世間的塵埃所障眼,不因表面的美麗而喜,不因表面的醜陋而惡,不因表面的邪惡而嗔。智慧讓他得以看透一切事物的空無與無限的本質,而不會像無明之人那樣遭遇精神的扭曲、玷汙和腐化!
蓮花在炎熱的夏季在水中開放。水,代表清涼、寧靜,炎熱代表煩躁、煩惱。蓮花的寓意就是,佛教能在產生煩惱的世間,帶給人們清涼祥和寧靜的心境,也比喻從生死煩惱中解脫而往生淨土佛國的人,都是蓮花化生的,長於蓮花,居於蓮花。
因此,很多佛弟子之間,相互稱為蓮友,而佛弟子共修結社稱為蓮舍,淨土宗也被稱為蓮宗。所以,可以說,蓮花就是佛的象徵,蓮即是佛,佛即是蓮。
一方一淨土,一笑一塵緣。
一念一清靜,心是蓮花開。
———對於心靜的人,任何一個地方都是一片淨土;對任何一個人的微笑,都結下了後世的緣分;每一個生起的念頭,都是清淨的;只有這樣的人,他的心好似蓮花一樣純潔,出淤泥而不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