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跨越千年的對話:古埃及遇上古希臘

2021-01-09 和訊網

  提起古埃及文明,你會想到什麼?木乃伊,金字塔,還是神秘的鍊金術?作為最發達的古代文明之一,古埃及文明在今天依然發揮著強大的影響力。為什麼古埃及文明會有久盛不衰的生命力?在和外來文化直接碰撞和交融的過程中,它是如何流傳下來的?近日,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顏海英做客中歐深圳校區「人文中歐·博約講堂」,以古埃及文明和古希臘文明的交融為例,為我們解讀其中的奧秘。

  顏海英

  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

  很多人看《埃及豔后》這部影片時,都會有一個疑惑:

  為什麼埃及豔后在和兩位羅馬統帥愷撒大帝、馬克·安東尼談情說愛時,不是說埃及語,而是說希臘語?

  其實,這個小小的細節背後,隱藏著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古埃及和古希臘兩個風格迥異的文明,跨越千年,不斷地碰撞和交融,留下了很多耐人尋味的歷史線索,留待後人去探索和發現。埃及豔后講希臘語,就是歷史線索之一。

  從借鑑學習到直接交融

  通常認為,古代文明分為青銅時代的文明和鐵器時代的文明,兩個時代前後相距1000年左右。古埃及文明屬於前者,古希臘文明屬於後者。

  兩者都位於地中海文明圈,所以很早就產生了密切的來往。例如,古希臘著名哲學家泰勒斯、畢達哥拉斯等都曾到訪埃及;古希臘「梭倫改革」時曾讓工匠集體到埃及學習先進工藝。希臘早期的雕像在造型上主要模仿埃及,希臘的很多地名也來自埃及。

  進入鐵器時代後,埃及國力日衰,一度淪為波斯帝國的行省,而古希臘則進入高速發展期。公元前332年,亞歷山大大帝徵服了埃及,埃及被併入亞歷山大帝國的版圖。埃及文明和希臘文明之間不再是原來的學習與借鑑的關係,而是在同一個帝國疆域內直接地融合。

  當然,這種融合是一個漫長而遞進的過程。整體來看,兩個文明的融合過程可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希臘文化壓倒式地覆蓋了原來的埃及文化;

  第二階段,古埃及進入「雙面社會」,兩種文化逐漸深度融合;

  第三階段,古埃及傳統文化強烈地回流,對西方文化產生深遠的影響。

  接下來,我們將分析每個階段的特徵,並探討其對我們的啟發。

  第一階段

  希臘文化覆蓋埃及

  亞歷山大大帝東徵西戰十餘載,在打仗之餘,他還做了一件對後世影響深遠的事情——重建被波斯人摧毀的希臘城市,以及在重要的地點新建希臘城市。據不完全統計,他重建和新建的城市共有70餘座。

  徵服埃及後,他新建了亞歷山大港,其直到今天依然是埃及最重要的海港城市。

  為什麼要建設城市?因為城市是一種傳播生活方式的有效載體,亞歷山大希望藉此傳播希臘人的生活方式。希臘人歷來信奉「健康的心靈一定要寄居於健康的體魄中」,所以希臘化城市非常標準化,一定會有體育館、運動場,也會有劇場。

  除了城市化,教育組織化也是傳播希臘文化的手段之一。

  亞歷山大大帝因病去世後,他的部將三分其帝國,託勒密統治了埃及。託勒密王朝在埃及大力推廣希臘語,四處派遣希臘語教師,興建圖書館,並出臺了大量的鼓勵政策,如埃及人只要學希臘語就可享受稅收減免。這些措施使得希臘語深入到埃及民間,即使打官司時也使用希臘語。

  可以說,在這個階段,古埃及文化被希臘文化壓倒性地覆蓋了。

  也許有人會問,古埃及文明曾經如此輝煌,為何輕易就被希臘文化覆蓋了?這和兩種文明本身的風格迥異有關。

  希臘文明是外向型的,擅於表達,比如說它的語言,它的概念、方法、體系。而埃及文明以具象的、圖像的象徵和神話、儀式這些形式來表達自己,屬於內斂型的,不擅長對外傳播和滲透。所以在最初的時候,東方文明剛剛接觸到希臘文明的那個體系,有一段時間表面上東方文明被覆蓋了,有一個東方文明的隱沒期。

  而且,希臘地區地少人多,資源緊缺,人們必須不斷往外擴張以求生存,就像柏拉圖所說的,「我們環繞著大海而居,如同青蛙圍繞著水塘」。

  希臘文明中固有的挑戰、冒險和開拓精神,往往具有很強的徵服性,所以希臘文明能在早期覆蓋埃及文明。

  第二階段

  埃及進入「雙面社會」

  經過一段時間後,兩種文明的融合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希臘文明開始本土化,兩種文明逐漸融合,古埃及進入了「雙面社會」。

  比如,託勒密國王以埃及法老的形象出現:戴著紅白王冠,穿著埃及服飾。雖然有一些細節模仿並不到位(畫像中的託勒密國王騎著馬,但古埃及國王是從來不騎馬的),但至少說明了希臘人正努力嘗試融入本土文化。

  又比如,希臘人開始接受埃及的木乃伊文化。在羅馬統治時期生活在埃及的希臘人為自己定製的木乃伊肖像畫上,畫風還是希臘風格的:埃及的習俗與古典的畫風奇特地融合在一起。在一塊亞麻的木乃伊裹屍布上,上面除了死神阿努比斯,還有一個羅馬人,一個埃及人,這兩個形象都是死者,同一個人以兩種形象出現,這是「雙面社會」的最好詮釋。

  到了後期,兩種文明的融合更加緊密,連宗教也開始融合。例如,人們將埃及的聖牛阿皮斯和古希臘的宙斯兩者融合成薩拉皮斯,名字和阿皮斯相近,形象則是宙斯的樣子。

  這個融合過程持續了二百餘年。直到託勒密王朝的最後一任女法老——克麗奧佩特七世,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埃及豔后去世,埃及成為羅馬帝國的一部分,古埃及希臘化過程才戛然而止。

  第三階段

  埃及文化強烈回流

  可以看到,一度燦爛輝煌的古埃及文化,在被亞歷山大大帝徵服後,經歷了近三個世紀的希臘化過程,和希臘文化產生了深度的融合。這是否意味著傳統埃及文化徹底消失了?答案是否定的。

  古埃及文化大部分是儀式文化,不以文本為核心。但是,在希臘人的統治下,為了避免埃及文化最終失傳,埃及人將自己的傳統知識記錄了下來,也就是進行文本化。

  不過,在文本化的過程中,為了避免自己的知識被希臘人學去,埃及人將知識進行加密,使其變得複雜化。我們今天認為古埃及文化非常神秘,這和其當初被人為加密過有一定關係。

  古埃及宗教的正典化,使其隱秘內容表達出來,並與希臘哲學匯流,作為西方思想史的遊魂流傳下來,也使得理解其深層內涵有了參照。即使是出於確定「自我」與「他者」的動機而開始的正典化,也成為對話的基礎,甚至是進一步傳播的條件。

  就像尼羅河最終注入地中海,這些保存下來的埃及文化,也對地中海文明圈乃至整個西方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例如,產生於公元1世紀的基督教中就包含了很多古埃及的宗教元素;18世紀啟蒙運動時期,很多人的哲學主張與古埃及傳統思想有一致之處;對古埃及鍊金方的研究,間接推動了現代化學的發展;今天很多人津津樂道的星座知識,其中一部分也發源於古埃及……

  不管人們是出於何種目的,曲解、利用還是再消費,古埃及文明就這樣被傳承了下來,直到今天依然發揮著影響力。

  歷史是一場持續不斷的對話

  歷史對我們的啟發是持續性的。對同一段歷史,不同的人、不同的時期去看,都會得到不同的啟示。在這個意義上,歷史是一場現在與過去持續不斷的對話。

  在和古埃及希臘化這段歷史對話時,我們能學到什麼?我認為收穫主要有三點。

  首先,一個國家的主流價值觀衰落時,應該從中看到希望。

  希臘城邦時代被認為是希臘的黃金時代,誕生了眾多的先進價值理念。到了亞歷山大大帝崛起,大大小小的希臘城邦先後被其佔領。表面上看,城邦衰亡了,希臘人原來的價值觀失去了依附。但結果卻是希臘價值觀在更廣闊的範圍內傳播和紮根,並和其他文化(如古埃及文化)發生碰撞和交融,變得更加開放和多元。

  其次,面對不同的文化,要採取平等對話的態度,而不是排斥或迴避。

  如果自己的文化有價值,面對外來文化時就一定會發揮出影響力,即便暫時沉澱下去,也會強勢回流。例如古埃及文明最終回流,對包括希臘在內的西方世界產生影響。重要的是要保持文化自信,在和其他文化對話時,主動欣賞別人的價值,也勇於展示自己的價值。

  最後,放下偏見,在學習中實現赫爾墨斯循環,才能打造新文化(300336)。

  赫爾墨斯循環,即一個深入其中又出乎其外的過程。在學習其他文化時,我們需要放下自己的偏見,換位思考,才能真正地深入其中。深入其中並不夠,還需要出乎其外,與其進行持續平等的對話。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完成打造新文化的使命。

  本文根據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顏海英3月1日做客中歐深圳校區「人文中歐·博約講堂」的演講整理而成,內容已經演講者本人確認

  編輯 | 嶽頂軍

  你對古埃及文明了解多少?

  你如何看待古埃及和古希臘文明的交融?

  歡迎留言探討。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 HN666)

相關焦點

  • 古埃及遇上古希臘:一場對話跨越千年
    古埃及和古希臘兩個風格迥異的文明,跨越千年,不斷地碰撞和交融,留下了很多耐人尋味的歷史線索,留待後人去探索和發現。埃及豔后講希臘語,就是歷史線索之一。  通常認為,古代文明分為青銅時代的文明和鐵器時代的文明,兩個時代前後相距1000年左右。古埃及文明屬於前者,古希臘文明屬於後者。  兩者都位於地中海文明圈,所以很早就產生了密切的來往。
  • 朝見三寶鳥,夜聞佛法僧,一場跨越千年的張冠李戴
    鳥類當中許多種都有著豔麗羽毛,最負盛名的就是孔雀,而有一種身披藍羽的鳥類有著別具一格的風情,這種鳥叫三寶鳥,屬於佛法僧大家庭的一員,這個充滿禪意的稱呼卻起源於烏龍,真是一場跨越千年的張冠李戴。
  • 古埃及神話破滅,俄科學家首度向世界公開證實金字塔是混凝土澆築而成而非石頭建造
    上古三皇文化                  上古文化第一訂閱號
  • 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古埃及 文明不可謂不昌盛 為何最終退出歷史舞臺
    中國畫報出版社推出了亞非古代史專家喬治·羅林森的重要作品-《古埃及史:環境基因、地緣爭霸與文明興衰》。從公元前三千多年講起,迄至公元前三世紀,上下數千年,宗教、戰爭、外交、法老制度、文明、經濟……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開古埃及研究的先河。
  • 遊戲王千年七神器
    大多少玩家對千年魔法卡並不陌生,相信大部分玩家都是從接觸ZZ版遊戲王卡入門的。特別是老一代玩家,千年七神器的卡片在轉為正版卡之前都有收藏過。在千年七神器中,這個版本特別古老。背景是記憶石板的下部分。這個版本的千年七神器感覺不是ZZ印製的。
  • 尼羅河之外:古埃及與西方古典世界
    2018年卻有不少關於埃及的展覽,例如講述古埃及失落的水下城市的展覽就從聖路易斯美術館開始登陸北美,幾乎同時,洛杉磯蓋蒂博物館也開始了「尼羅河之外:古埃及與西方古典世界」的展覽,從文化交流的角度重新詮釋埃及藝術在發展過程中與古希臘和古羅馬古典藝術的相互滲透。   古埃及藝術被認為是西方藝術的源頭。
  • 古埃及曆法:數千年前的輝煌傑作,成為現代公曆的發源之始
    除此之外,世界上常用的曆法還有藏曆、印度歷、猶太歷和伊斯蘭曆等,不過很少有人知道,古埃及曆對於現代曆法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事實上,我們把一天劃分為小時和分鐘的方式,以及年曆的結構和長度,在很大程度上都要歸功於古埃及人在曆法方面的開拓性工作。
  • 古埃及人他們後來都哪裡去了?
    古埃及的居民是由北非的土著居民和來自西亞的塞姆人融合形成的。古埃及人已經融合在北非、西亞各民族中了,就像用甲骨文的「商」人,「周」人現在也找不到了。古埃及在前4千年後半期,逐漸形成了國家,至前343年為止,共經歷了前王朝、早王朝、古王國、第一中間期、中王國、第二中間期、新王國、第三中間期、後王朝9個時期31個王朝的統治。這裡補充一下古埃及人人種。通過分子考古、比較人類學研究,古埃及人是白種人還是黃種人暫無定論。
  • 「尼羅河」創造的古埃及,從興起到6次被入侵,是如何走向滅亡的?
    世界的文明真的很多,但是,最著名的就是四大古老文明,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和古中國,它們沉澱在歷史的海洋中,發揮著奕奕光輝。其中最嚮往的就是擁有著金字塔的古埃及,它是一個神秘的領土,帶著不一樣的色彩。喬治·羅森林是亞非古代史的一個著名的史學研究專家,他從公元前3000多年到公元前三世紀上下數千年研究了古埃及。
  • 古埃及文明的消亡
    到四世紀,公元前558年波斯人成功從米底王國的統治下取得土地,統一了伊朗高原,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公元前525年,波斯帝國君主岡比西斯二世,在穩定了帝國新徵服的兩河地區後,揮師南下徵服了仍處在動亂之中的埃及第二十六世王朝,埃及就此成為波斯帝國的一部分,直至公元前332年,新崛起了希臘馬其頓王國,在國王亞力山大的率領下,從波斯人手中奪下了埃及,亞歷山大親自前往沙漠深處的太陽神廟朝拜,古埃及文明似乎出現了復闢的曙光
  • 古埃及的聖䴉崇拜
    聖䴉被古埃及人當作聖物悉心飼養,其形象還時常出現於古埃及壁畫、浮雕以及文學作品之中。聖䴉崇拜由來已久,最早源於史前埃及的圖騰崇拜,新王國時期崇拜之風盛極一時,至羅馬統治埃及時期依然存在。就其廣泛性和延續性而言,聖䴉崇拜在古埃及動物崇拜中頗具代表性。託勒密王朝時期,埃及民眾嘗試將聖䴉崇拜與希臘神靈赫爾墨斯崇拜結合起來,無形中推動了希臘宗教的「本土化」進程。
  • 一場記錄蓉城千年雅樂的古琴音樂會完美上演
    縷縷琴音迴響於四川歌舞劇院內,錦江在一側靜靜流淌出時光的痕跡,室外星雲冉冉,月色如銀,室內溢滿馨香,餘音不息,聽眾在琴聲中瞬間穿越,與數千年的中華文明展開對話,像極了杜工部筆下絲竹漫捲的盛唐天府。12月6日晚,成都古琴文化學會應邀於四川歌舞劇院舉行了第26屆蓉城之秋「天府雅樂」古琴展演系列活動的最後一場「雲外弦歌·梓又雅韻」音樂會。
  • 都說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其實古埃及成也尼羅河,敗也尼羅河
    如果要用一句話描繪埃及,最經典的莫過於「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據說它出自古希臘旅行家赫克特斯(Hecataeus)之口,並通過希羅多德的「剽竊」而廣為人知。這句話說得十分中肯,毫無溢美之詞。尼羅河就是如此重要,她不僅僅是古埃及文明的母親河,也是古埃及文明的全部,甚至可以說沒有尼羅河就沒有古埃及。
  • 獅身人面像,千年凝視依然屹立,古埃及文明最有代表性的遺蹟
    獅身人面像,又譯「斯斯」坐落在開羅西南的吉薩大金字塔近旁,是埃及著名古蹟,與金字塔同為古埃及文明最有代表性的遺蹟。斯芬克斯是埃及和希臘的藝術作品與神話中的獅身人面怪物。傳說,獅身人面獸是遠古時代的巨人與妖蛇所生的怪物:人的頭、獅子的軀體,帶著翅膀,名字叫斯芬克斯。她生性殘暴,從智慧女神那裡學到了許多謎語,常常守在大路口,每個行人要想通過,必須猜謎,猜錯了,統統吃掉。
  • 戲說希臘的貓
    他們把貓一直飼養在家裡以減少老鼠的數量和種群。雖然他們並沒有像古埃及人那樣愛貓,但是古希臘人在貓被作為寵物的歷史進程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來自古希臘中一則關於貓與誘惑的神話將貓從古埃及被高度崇拜的生物轉變成為中世紀巫師的愛寵
  • 古埃及孟圖神廟的千年興衰
    到了新王國時期(約公元前16世紀),孟圖神則以戰神、守護神的形象出現在文獻中,在古埃及晚期(公元前664-前332年)則以聖牛的形象繼續接受供奉直至公元4世紀。 我們如今看到的孟圖神廟,始建於新王國第18王朝法老阿蒙霍特普三世時期,約公元前1391年至前1355年。
  • 我為什麼會迷上古希臘神話和古埃及豔后的傳說?神秘的橄欖油!
    因為,我迷上了古希臘神話和古埃及豔后的傳說,都和神秘的橄欖油有關!在古希臘神話裡,據說橄欖果具有神奇的引誘力,當女神們想要引誘宙斯時,她就在自己的玉體上擦上橄欖油,她的心上人自然被她勾魂奪心去了!還相傳,古埃及豔后每天清晨都用橄欖油沐浴肌膚,她用橄欖油滋養的嬌嫩肌膚、驚豔的容顏,令世人望塵莫及,特別是她的美貌徵服了不可一世的凱撒大帝。
  • 追尋先輩足跡,與英烈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許多青年官兵從家事國事天下事中,與英雄烈士進行著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一家四代兵  血性永傳承    墓碑前的軍禮    「太爺爺,我沒當孬兵,您看看我的軍功章!」    兩任班長跨越時空的承諾,催生出了一次護送英雄雕像的千裡之行。    又是一年清明時,劉奇越深情地看著這尊熟悉的戰鬥雕像,敬上了一個標準的軍禮。    猶記得兩年前初次祭奠老班長時,羅亮泗班時任班長劉奇越向老班長羅亮泗許下承諾:將連史館內羅老英雄的戰鬥雕像護送至其陵前。
  • 文明發展的軌跡:古埃及文明古老而神秘,其發展歷程更是充滿波折
    人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繁衍了數千年,甚至是數萬年,由此才在社會生產力不斷提高的情況下,擁有了更多的生產技術以及生存方式。  而古埃及文明的衰落也是在外族勢力的強勢入侵時出現的,大約在公元525年左右,隨著東部伊朗高原波斯人的興起,古埃及成為了他們口中的獵物。由此,古埃及在波斯人的鐵蹄之下被徵服,正式進入了波斯帝國控制階段。
  • 古埃及文明是怎麼滅亡的?我們從獅身人面像的原名說起
    你看,這是古埃及的東西,是由其他人出生和長大的。這與希臘無關。獅身人面像是希臘神話中的一個怪物,它的名字來源於希臘單詞「扼殺者」它最早出現在公元前700年赫西奧德的書《神譜》中。這本書是關於希臘神話的。獅身人面像是風暴巨人堤豐和半人半蛇怪物埃克哈德娜的女兒。她有一個人頭,一個獅子的身體和一對大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