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古埃及文明,你會想到什麼?木乃伊,金字塔,還是神秘的鍊金術?作為最發達的古代文明之一,古埃及文明在今天依然發揮著強大的影響力。為什麼古埃及文明會有久盛不衰的生命力?在和外來文化直接碰撞和交融的過程中,它是如何流傳下來的?近日,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顏海英做客中歐深圳校區「人文中歐·博約講堂」,以古埃及文明和古希臘文明的交融為例,為我們解讀其中的奧秘。
顏海英
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
很多人看《埃及豔后》這部影片時,都會有一個疑惑:
為什麼埃及豔后在和兩位羅馬統帥愷撒大帝、馬克·安東尼談情說愛時,不是說埃及語,而是說希臘語?
其實,這個小小的細節背後,隱藏著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古埃及和古希臘兩個風格迥異的文明,跨越千年,不斷地碰撞和交融,留下了很多耐人尋味的歷史線索,留待後人去探索和發現。埃及豔后講希臘語,就是歷史線索之一。
從借鑑學習到直接交融
通常認為,古代文明分為青銅時代的文明和鐵器時代的文明,兩個時代前後相距1000年左右。古埃及文明屬於前者,古希臘文明屬於後者。
兩者都位於地中海文明圈,所以很早就產生了密切的來往。例如,古希臘著名哲學家泰勒斯、畢達哥拉斯等都曾到訪埃及;古希臘「梭倫改革」時曾讓工匠集體到埃及學習先進工藝。希臘早期的雕像在造型上主要模仿埃及,希臘的很多地名也來自埃及。
進入鐵器時代後,埃及國力日衰,一度淪為波斯帝國的行省,而古希臘則進入高速發展期。公元前332年,亞歷山大大帝徵服了埃及,埃及被併入亞歷山大帝國的版圖。埃及文明和希臘文明之間不再是原來的學習與借鑑的關係,而是在同一個帝國疆域內直接地融合。
當然,這種融合是一個漫長而遞進的過程。整體來看,兩個文明的融合過程可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希臘文化壓倒式地覆蓋了原來的埃及文化;
第二階段,古埃及進入「雙面社會」,兩種文化逐漸深度融合;
第三階段,古埃及傳統文化強烈地回流,對西方文化產生深遠的影響。
接下來,我們將分析每個階段的特徵,並探討其對我們的啟發。
第一階段
希臘文化覆蓋埃及
亞歷山大大帝東徵西戰十餘載,在打仗之餘,他還做了一件對後世影響深遠的事情——重建被波斯人摧毀的希臘城市,以及在重要的地點新建希臘城市。據不完全統計,他重建和新建的城市共有70餘座。
徵服埃及後,他新建了亞歷山大港,其直到今天依然是埃及最重要的海港城市。
為什麼要建設城市?因為城市是一種傳播生活方式的有效載體,亞歷山大希望藉此傳播希臘人的生活方式。希臘人歷來信奉「健康的心靈一定要寄居於健康的體魄中」,所以希臘化城市非常標準化,一定會有體育館、運動場,也會有劇場。
除了城市化,教育組織化也是傳播希臘文化的手段之一。
亞歷山大大帝因病去世後,他的部將三分其帝國,託勒密統治了埃及。託勒密王朝在埃及大力推廣希臘語,四處派遣希臘語教師,興建圖書館,並出臺了大量的鼓勵政策,如埃及人只要學希臘語就可享受稅收減免。這些措施使得希臘語深入到埃及民間,即使打官司時也使用希臘語。
可以說,在這個階段,古埃及文化被希臘文化壓倒性地覆蓋了。
也許有人會問,古埃及文明曾經如此輝煌,為何輕易就被希臘文化覆蓋了?這和兩種文明本身的風格迥異有關。
希臘文明是外向型的,擅於表達,比如說它的語言,它的概念、方法、體系。而埃及文明以具象的、圖像的象徵和神話、儀式這些形式來表達自己,屬於內斂型的,不擅長對外傳播和滲透。所以在最初的時候,東方文明剛剛接觸到希臘文明的那個體系,有一段時間表面上東方文明被覆蓋了,有一個東方文明的隱沒期。
而且,希臘地區地少人多,資源緊缺,人們必須不斷往外擴張以求生存,就像柏拉圖所說的,「我們環繞著大海而居,如同青蛙圍繞著水塘」。
希臘文明中固有的挑戰、冒險和開拓精神,往往具有很強的徵服性,所以希臘文明能在早期覆蓋埃及文明。
第二階段
埃及進入「雙面社會」
經過一段時間後,兩種文明的融合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希臘文明開始本土化,兩種文明逐漸融合,古埃及進入了「雙面社會」。
比如,託勒密國王以埃及法老的形象出現:戴著紅白王冠,穿著埃及服飾。雖然有一些細節模仿並不到位(畫像中的託勒密國王騎著馬,但古埃及國王是從來不騎馬的),但至少說明了希臘人正努力嘗試融入本土文化。
又比如,希臘人開始接受埃及的木乃伊文化。在羅馬統治時期生活在埃及的希臘人為自己定製的木乃伊肖像畫上,畫風還是希臘風格的:埃及的習俗與古典的畫風奇特地融合在一起。在一塊亞麻的木乃伊裹屍布上,上面除了死神阿努比斯,還有一個羅馬人,一個埃及人,這兩個形象都是死者,同一個人以兩種形象出現,這是「雙面社會」的最好詮釋。
到了後期,兩種文明的融合更加緊密,連宗教也開始融合。例如,人們將埃及的聖牛阿皮斯和古希臘的宙斯兩者融合成薩拉皮斯,名字和阿皮斯相近,形象則是宙斯的樣子。
這個融合過程持續了二百餘年。直到託勒密王朝的最後一任女法老——克麗奧佩特七世,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埃及豔后去世,埃及成為羅馬帝國的一部分,古埃及希臘化過程才戛然而止。
第三階段
埃及文化強烈回流
可以看到,一度燦爛輝煌的古埃及文化,在被亞歷山大大帝徵服後,經歷了近三個世紀的希臘化過程,和希臘文化產生了深度的融合。這是否意味著傳統埃及文化徹底消失了?答案是否定的。
古埃及文化大部分是儀式文化,不以文本為核心。但是,在希臘人的統治下,為了避免埃及文化最終失傳,埃及人將自己的傳統知識記錄了下來,也就是進行文本化。
不過,在文本化的過程中,為了避免自己的知識被希臘人學去,埃及人將知識進行加密,使其變得複雜化。我們今天認為古埃及文化非常神秘,這和其當初被人為加密過有一定關係。
古埃及宗教的正典化,使其隱秘內容表達出來,並與希臘哲學匯流,作為西方思想史的遊魂流傳下來,也使得理解其深層內涵有了參照。即使是出於確定「自我」與「他者」的動機而開始的正典化,也成為對話的基礎,甚至是進一步傳播的條件。
就像尼羅河最終注入地中海,這些保存下來的埃及文化,也對地中海文明圈乃至整個西方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例如,產生於公元1世紀的基督教中就包含了很多古埃及的宗教元素;18世紀啟蒙運動時期,很多人的哲學主張與古埃及傳統思想有一致之處;對古埃及鍊金方的研究,間接推動了現代化學的發展;今天很多人津津樂道的星座知識,其中一部分也發源於古埃及……
不管人們是出於何種目的,曲解、利用還是再消費,古埃及文明就這樣被傳承了下來,直到今天依然發揮著影響力。
歷史是一場持續不斷的對話
歷史對我們的啟發是持續性的。對同一段歷史,不同的人、不同的時期去看,都會得到不同的啟示。在這個意義上,歷史是一場現在與過去持續不斷的對話。
在和古埃及希臘化這段歷史對話時,我們能學到什麼?我認為收穫主要有三點。
首先,一個國家的主流價值觀衰落時,應該從中看到希望。
希臘城邦時代被認為是希臘的黃金時代,誕生了眾多的先進價值理念。到了亞歷山大大帝崛起,大大小小的希臘城邦先後被其佔領。表面上看,城邦衰亡了,希臘人原來的價值觀失去了依附。但結果卻是希臘價值觀在更廣闊的範圍內傳播和紮根,並和其他文化(如古埃及文化)發生碰撞和交融,變得更加開放和多元。
其次,面對不同的文化,要採取平等對話的態度,而不是排斥或迴避。
如果自己的文化有價值,面對外來文化時就一定會發揮出影響力,即便暫時沉澱下去,也會強勢回流。例如古埃及文明最終回流,對包括希臘在內的西方世界產生影響。重要的是要保持文化自信,在和其他文化對話時,主動欣賞別人的價值,也勇於展示自己的價值。
最後,放下偏見,在學習中實現赫爾墨斯循環,才能打造新文化(300336)。
赫爾墨斯循環,即一個深入其中又出乎其外的過程。在學習其他文化時,我們需要放下自己的偏見,換位思考,才能真正地深入其中。深入其中並不夠,還需要出乎其外,與其進行持續平等的對話。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完成打造新文化的使命。
本文根據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顏海英3月1日做客中歐深圳校區「人文中歐·博約講堂」的演講整理而成,內容已經演講者本人確認
編輯 | 嶽頂軍
你對古埃及文明了解多少?
你如何看待古埃及和古希臘文明的交融?
歡迎留言探討。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 HN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