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利略著名的「鐵球實驗」向世人證明了什麼,有什麼科學意義?

2020-12-05 宇宙探索百科

很多人都知道伽利略在比薩斜塔做重力實驗的故事:亞里斯多德時代,人們普遍相信重的物體比輕的物體先落地,而伽利略從比薩斜塔上同時扔下兩個不同重量的鐵球,這兩個鐵球同時落地,從而證明了物體下落的速度與它的質量無關,因此伽利略的實驗證實了人們以前的想法是錯的。

關於這個實驗有許多傳說。有人說那個實驗並沒有實際去做,只是一個理想實驗,用邏輯推理進行的。還有人說這個實驗的結果其實不是兩個鐵球同時落地,而是大球早一點點落地,只是因為這個差別很小,人們相信是實驗誤差導致的。

無論如何,這個實驗在科學史上有著巨大的意義:它用科學實驗和科學推理推翻了人們相信了幾千年的事情。可是,我們是否能夠根據這個實驗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物體下落的速度跟它的輕重無關呢?

如果我們來考慮以下兩個問題:

把兩個鐵球換成兩個同樣的氣球,一個不充氣,一個充上空氣,還從高處往下扔,相信大家都能得出答案:不充氣的那個先落地。

把兩個鐵球換成兩個大小不同,但同樣都用泡沫做成的球,也從高處往下扔,如果高度足夠的話,就會發現大的那個先落地。

我們自然會問:伽利略錯了嗎?

在我們簡單回答「錯了」或是「沒錯」之前,還是來看看球下落的過程中都發生了什麼吧:一個物體在空中,會受到向下的重力和向上的空氣浮力的影響,重力遠遠大於空氣的浮力,所以物體自上往下落。當球動起來以後,貼著球表面的那層空氣分子會跟著一起動,而與那層空氣挨著的其他空氣分子「不願意同胞被拐跑」,來自分子間的作用力會用力拉住那層分子。

但是空氣分子的力量有限,不但沒把同胞拉住,自己都被拐帶著往前跑。它們往前跑,與它們挨著的那層分子又來拉,依此類推,於是球周圍的空氣分子都程度不同地被球帶著往下走。對球來說就是,表面上有一個力在「拖它的後腿」。這個力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空氣阻力」,或者「表面曳力」。

不難想像,這個表面曳力跟球的大小和球運動的速度有關。球越大,表面積越大,這個力就越大。而球速越快,對空氣分子的拉力就越大,同時捲入「挽留行動」的空氣分子也就越多,產生的表面曳力也越大。不同介質對實驗結果也有影響,上述實驗若在水裡進行,結果的差別就更加明顯。這種分子間的緊密程度,用科學參數來形容,就是粘度。水的粘度大約是空氣的1000倍。

在球不動的時候,沒有表面曳力,球在重力的作用下往下落,當球速越來越快,受到的表面曳力就越來越大。開始,重力佔優勢,抗衡了表面曳力和浮力之後,還能讓球的下落速度加快,所以球還是越來越快地下落。到最後,表面曳力加上空氣的浮力完全和重力抗衡,球的運動達到了平衡,不再加速了。這時候球的速度被稱為「斯託克斯沉降速度」。所以,哪個球先落地。取決於重力、浮力和表面曳力的綜合作用。

對鐵球來說,鐵的密度很大,空氣的浮力大約只有重力的幾千到幾萬分之一,完全可以忽略。至於表面曳力,不同體積的球,影響確實不一樣,但是從塔頂到地面的這個高度範圍內,表面曳力都遠遠小於重力。就像一個小孩子去拉一輛汽車和一個大人去拉一列火車一樣,不會有什麼實質上的影響。所以在浮力和表面曳力都可以忽略的情況下,兩個球的落地過程就只受重力加速度的影響,它們的重力加速度相同,所以同時落地。如果我們把這兩個鐵球放在某種非常粘的液體中,讓它們的下落時間延長,就會發現大球要比小球早些落地了。

再來看兩個氣球的情況。它們所受的重力是一樣的,但是充氣的那個受到的表面曳力要大得多,這個力很快就大到和重力抗衡的地步。所以,當沒充氣的氣球輕裝前進、絕塵而去的時候,充氣的那個只好在後面閒庭信步,欣賞沿途的風景。

又如兩個泡沫球的情況,相對於鐵球來說,它們密度小很多,所以同樣的重量,體積要大得多,受到的表面曳力也就大得多。在下落的時候,表面曳力很快就可以和重力一較長短,甚至完全抗衡,達到斯託克斯沉降速度。把一個球的直徑減小到一半,重力為原來的1/8,而表面曳力是原來的1/4。變小的球受到表面曳力的影響要大得多,所以小球會後落地。

科學的意義

這樣回到開始的問題,「伽利略錯了沒有」似乎就沒有多大意義了。我們說科學的結論都是相對的,今天認為是對的,明天就可能是錯的。而實際上,科學「真理」的相對性說的是它的適用範圍和條件。科學結論只是對於自然的一種近似,每一個結論都有它的適用條件。伽利略的結論對於他做的鐵球實驗是正確的,因為他所考慮的影響因素在那裡都佔據主要影響,而別的因素都可以忽略掉。在其他的情況下,當別的因素變得不可忽略時,結論也就不適用了。科學的發展,就是人們逐漸減少近似,更加趨近真實的過程。

伽利略的近似,今天的一個初中學生就可以從數學上理解:而表面曳力的數學推導,就至少需要大學本科的知識背景:如果把這個問題考慮得更為複雜,比如下落的物體內部還有其他不可忽略的成分,或者一個下降的物體可以旋轉、空氣中存在的流動、甚至下降物體還可以有動力系統等等,那麼問題就會變得異乎尋常的複雜。伽利略是科學史上的巨人,但是他大概也不會做這麼複雜的分析。所以,科學——總是在踩著前人的肩膀前進。

相關焦點

  • 霍金在伽利略逝世300年後出生,這天分別是他們的生日和忌日
    也正是在這300年間,歷史見證了樸素的經典物理學向以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為支柱的現代物理學的跨越,伽利略和霍金也正是經典和現代物理學的傑出代表。回顧和比較兩人的學術成就以及身處的時代大背景,我們能更真切地體會到物理學在這300年間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 面對隔離,伽利略將望遠鏡變成了一種科學儀器,你幹了啥
    但是,與世隔絕和靜思冥想只是瘟疫時代的一種科學模式,而我們很少有人能真正對此產生共鳴。伽利略·伽利萊,這位將望遠鏡變成科學儀器,並為新物理學奠定基礎的天文學家、物理學家和數學家,為我們展示了一個更親民的、在危機時期進行科研的勵志範本。事實上,伽利略在1630–1633年大瘟疫爆發期間經歷了一生中最廣為人知、最動蕩不安的幾年。伽利略出生於1564年。
  • 自伽利略、克卜勒以來行星科學四百年
    出版是在伽利略具有裡程碑意義的觀測之前。克卜勒的書宣布了與伽利略齊名的革命性發現,即支配行星運動的兩個定律:行星沿橢圓(太陽是焦點)作軌道運動,運動中相等的時間間隔掃出相等的面積。b 平滑化粒子流體動力學計算機模擬:在略高於相互逃逸速度的情況下,與火星質量相近的天體撞擊原地球。本圖顯示,在撞擊後,圓盤侵位的4個時間步之圖像。
  • 《最強蝸牛》鐵球大撲殺有什麼用 鐵球大撲殺解鎖方法
    導 讀 最強蝸牛鐵球大撲殺這個物品可以說是很重要的,也是在前期的階段,將會遇見到的,那麼這個的話到底有什麼用,怎麼才能夠解鎖,需要哪些方法呢?
  • 「創作開運禮」你可能不知道,薛丁格的貓只是一個思想實驗
    但是到了科學界和哲學家這裡,有個高大上的名字:思想實驗。思想實驗不同於俗話的空想和白日夢,它是理論物理學的研究工具,現在更是被哲學領域玩得溜溜轉。科學家可以在腦子裡使用某種設備運行某個簡單實驗,從而證明或者推翻一個假設。
  • 曹則賢開講:什麼是相對論?|「新年悟理」2021跨年科學演講
    由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與長三角物理研究中心(中國溧陽)聯合主辦,中國科學報社、中國科學院大學協辦的2021「新年悟理」跨年科學演講在北京舉行,中科院物理所曹則賢研究員現場開講《什麼是相對論》,北京廣播電視臺著名節目主持人春妮受邀擔任現場主持。
  • 心理學最著名的實驗之一有嚴重缺陷?
    在實驗中,津巴多讓9名學生扮演囚犯,另外9名學生扮演獄警的角色。這個實驗被安置在史丹福大學地下室裡的一個模擬監獄裡,應該持續兩個星期。但據Blum報導,津巴多的女友在她看到惡劣的情況後,說服他在6天後關閉了它。從那以後,斯坦福監獄實驗的結果被用來表明,獨特的環境和社會角色可以揭示人類最壞的一面。
  • 科學盡頭是神學?著名科學家晚年開始研究神學,為了證明什麼?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科學盡頭是神學」這句話,甚至眾多帶有權威性的科學家,在晚年研究神學,比如著名科學家牛頓、愛因斯坦。牛頓在年輕的時候發現了三大定律,可是他並沒有信仰上帝,沒有任何宗教信仰,為何在晚年的牛頓會突然研究神學?莫非科學的盡頭真的是神學?難道用神學才能解釋世間的一切嗎?
  • 面試官:一樣重的棉花和鐵球,哪個先落地,帥氣小夥不一樣的回答
    而面試的考官也是很專業的,他們都是專業從事人力這一方面,對挑選人才很有經驗,他們出的題目也是很有內涵的。小帥是今年畢業的學生,他的長相就像他的名字一樣,長得很帥氣,以前也有人看中過他,希望他能去當明星,可是他卻拒絕了,他認為這不是自己想走的路,他覺得自己應該踏實的工作,出現在大眾面前太影響自己的個人生活,做什麼都不方便。
  • 如果一顆氫彈在一個厚度達10公裡的鐵球內爆炸,會發生什麼?
    當然,核能的應用有兩種,核裂變和核聚變,而它們的代表作則是原子彈和氫彈。由於核聚變的威力遠超核裂變,所以氫彈的威力也是原子彈無法相比的,而人類在研究出氫彈之後,還沒有在戰爭中使用過,只是在某些地方進行過相關的核爆實驗。
  • 科學家通過實驗,證明了了霍金輻射的正確性,它有什麼用?
    正是由於黑洞吸積盤的存在,我們才能夠有幸觀測到那些超大質量黑洞,人類史上首張黑洞照片就是拍攝的5400萬光年外的一顆超大質量黑洞,我們看到的黑洞照片其實是它的吸積盤,而在吸積盤的中央是一個黑洞,這裡面到底是什麼情況,科學家也不知道,它才是黑洞最大的奧秘所在。
  • 曹則賢2021跨年科學演講:什麼是相對論
    中國不僅要為世界提供產品和技術,她也要有能力為技術提供科學、為科學提供思想、為思想提供善於創造的頭腦。我們有受教育的權利,我們還有受最深刻教育的願望,有掌握最高深知識的願望。作為物理學的高峰,其中有兩個是值得我們特別關注的,那就是被稱為近代物理兩大支柱的量子力學和相對論。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以輕鬆、愉快的心情領略相對論的厚重與美。相對論三個字似乎人人知道。
  • 一個讓人「毛骨悚然」的實驗,和宇宙本質有關,現代科學無法解釋
    最近的幾個世紀是人類社會的高速發展時期,對於地球和物理的了解幫助人類科技高速發展,但是在發展的同時出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對一些目前科學無法解釋的事情,就認為這些事情不存在,從文藝復興時代開始,否認不科學的現象就出現了,再打達爾文提出進化論後,神創論徹底淪為笑柄,直到發展到今天,人類的科學確實已經十分發達,但是在最前沿的現代物理學中,也存在一些無法解釋的現象。
  • 鬥魚直播與科學的甜蜜約會 520中科院物理所公眾科學日人氣爆棚
    在5月20日這個甜蜜的日子,不少網友通過鬥魚直播找到了自己的「真愛」——科學。由鬥魚全程直播的中科院物理所公眾科學日活動吸引了超過10萬的網友觀看,活動通過現場實驗、趣味講解等多種形式,把嚴肅高深的科學原理用最直觀簡潔的方法向大眾普及推廣。
  • 宅在家裡玩兒什麼?中國科技館帶你玩轉科學小實驗
    孩子的天性是愛玩的,關鍵看你教TA玩什麼?中國科技館帶你在家玩轉科學小實驗,讓孩子們在「玩耍」中愛上科學!「中國數字科技館—音視頻—視頻—實驗」欄目擁有「居家小實驗」、「科學開動啦」、「實驗室的魔法日常」等多個系列共計近400個實驗視頻,讓你足不出戶就能看、能玩兒!
  • 如果你有孩子,一定要看看這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
    C媽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個心理學方面的實驗,這個實驗可能很多朋友都知道,就是著名的恆河猴代母實驗。做實驗的人是美國心理學家哈利·哈洛,以研究小猴和母猴之間的情感而聞名,這個實驗的主要環節是這樣的:哈洛將剛出生的小猴和母猴及同類隔離開,他發現小猴子對地板上的絨布產生了極大的依戀,就像人類的嬰兒喜歡毯子和毛絨玩具一樣。
  • 博物館珍藏的名人器官有哪些?從伽利略牙齒,到愛迪生最後一口氣
    不管是在古代,還是在信息快速傳播的現代,名人效應都是存在的,通常公司推出新產品,也會選擇有名氣的演員代言,從而提高名氣。而今天要說的是那些收藏至今的名人器官:從伽利略的牙齒,到愛迪生的最後一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