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養鴿實踐中,許多鴿友都有過復放鴿不歸巢的經歷。為什麼不歸巢?儘管有許多文章論述過此事,但許多鴿友依然一而二、二而三地重複著類似的經歷和錯誤。因為在他們的心目中,不歸巢的復放鴿雖談不上棚中棟梁,但也是經過挑選的上年度成績較好的優秀賽鴿,這樣不明不白的丟失了。
出現這樣的情況,輕者會擾亂鴿主的競賽思路和計劃,重者會懷疑本來是非常優秀種鴿的真實性和可靠性,打亂鴿主的育種計劃。那麼,復放鴿究竟是什麼原因不歸巢的呢?下面就筆者多年的參賽經驗簡單討論。
一、復放鴿不歸巢的原因
復放鴿不歸巢,有多種原因素組成,最常見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1健康因素
復放鴿不歸巢有很大一部分是健康因素造成的。這其中有的是因頭年競賽受了內傷,但不出現明顯的症狀,有的是得過重病或受過重傷,後來經過恢復,看起來挺健康,可是實際上已經留下了嚴重的後遺症,如在經過大運動量飛行會舊病復發,從而無力歸家。
另一個因素就是鴿子處於亞健康狀態。所謂的亞健康,就是說鴿子感染了球蟲、毛滴蟲、沙門氏菌等慢性疾病,從外表上看,並不出現症狀,但是一經激烈的運動,鴿子的抵抗能力下降,就會造成呼吸道疾病、拉稀和翅膀無力等疾病,這樣就最容易造成復放鴿歸巢能力下降,遲歸或不歸巢。
2肥胖因素
許多復放鴿,在鴿主的棚中都是取得過優異成績的,即便不是,也是血統極為優良的好鴿。因此,作為鴿主喜愛有加,常怕這些鴿兒們受委屈,好吃好喝的伺候著。筆者就常聽人說,有的鴿友愛鴿有加,除了餵種類齊全的混合飼料外,還給鴿子餵人參、腦白金、黃金搭檔、葡萄糖、娃哈哈、礦泉水等等,造成復放鴿體重超標,飛起來過於吃力。
此類鴿如不加強訓練,將那一身肥膘練去,競賽時十有八九都會有去無歸。還有的是管理不科學,飼餵無節制,由著鴿子的性子吃。這樣不但會造成鴿子的偏食、營養不全,而且最容易造成肥胖症。
3營養缺乏因素
與肥胖因素相反的另一個極端。作為養鴿者已知道肥胖不利於競翔,可是又把握不住一個科學的飼餵方式。從外表上看,鴿子個個身輕體健,可是由於某種營養的缺乏或能量儲備不足,鴿子很難經受住艱難的競賽。由於在競賽中賽鴿能量消耗較大,競賽歸巢鴿的體重一般要比競賽前輕得多。因此,鴿子體健可以,體輕就不一定是好事了。
至於競賽前鴿子的輕重達到什麼標準為好,目前為止沒有任何標準可尋,這要根據鴿主的經驗去衡量。當然一羽標準的競翔鴿,握在手裡重而不沉、柔軟豐滿、有上浮感,這是最佳的衡量標準了。
4氣候因素
遇到惡氣候,許多不適應惡氣候的復放鴿會丟失,這是正常的。除去其它因素之外,在好天中依然有鴿不能歸巢。因為在放鴿的當天,儘管從施放地到歸巢地晴空萬裡,依然會出現大批鴿不能歸巢的怪異現象。這是大氣層和地磁場發生了某些變化,幹擾了鴿子的正常定向功能。
鴿界流行著這樣一句俗語:什麼天氣主什麼冠軍。這就說,除了那些適應性、抗逆性較好的鴿系之外,大部分鴿都受氣候自然等因素的制約和影響。如太陽黑子爆炸、颱風、地震等等。
5種鴿因素
復放鴿不歸巢的原因在某種意義上,也與種鴿的好壞有著很大的關聯。如果種鴿自身就是劣質種鴿,那麼它生的後代,大部分都是劣質鴿,即使少部分能夠回來,也大多是隨著鴿群跟回來的。因此,這類鴿會經不起復放,一放便丟。
也有因種鴿的健康原因或配對原因造成的後代鴿質量競翔性能的下降或退化,復放丟失等等現象,如種鴿生病、體質下降、過度繁殖、過度近親等等。還有的種鴿存在著隔代遺傳的現象,所以後代鴿不一定代代飛得都好。
6訓練過度
有的鴿友求勝心切,為了讓鴿子飛出好成績,大運動量家訓和路訓賽鴿,甚至鴿會還沒有比賽,他的鴿已經飛了好幾次決賽點了。這樣會造成賽鴿過度疲勞、體質下降、興奮期提前結束等現象。這也是造成復放鴿不歸巢的一個重要因素。
7人為因素
復放鴿不歸巢,人的因素也是相當重要的,要科學合理的調兵遣將,儘量避免一切不利賽鴿歸巢的因素。有的鴿友異想天開地認為:頭年的復放鴿會認路。因此,在鴿子狀態不佳,或者不訓練,不進行狀態調整的情況下,直接參賽或遠距跳站放飛。還有用短距離的品系鴿打長距離的比賽等,也會造成不歸巢。
二、復放鴿不歸巢的對策
當然,賽鴿不歸巢的因素還有許多,但常見的是以上七個方面的因素。根據這七個因素,鴿主應該調整競賽思路,科學決策,使損失降低到最低點。從大的方面講,主要應該採取以下幾個方面的對策
1管理要科學到位
根據復放鴿不歸巢的因素,積極總結解決問題的對策,第一個要解決的問題就是:管理必須要科學到位。無論鴿舍條件的優劣,都要根據自己鴿舍的實際情況,制定科學的管理模式,不能盲目的不顧自己鴿棚、鴿群的實際情況,崇尚某些不適合本棚管理的模式和方法。
比如,某鴿友本來自己的賽鴿管理得挺好,定時放飛,定時定量飼喂,飛得也不錯,可是當他聽說某冠軍鴿舍鴿子放出來能在天上不停地飛二、三個小時,就覺得自己的鴿子不如人,只好採取強制性訓練家飛,可自己又沒有時間,就花錢僱人坐在房頂上趕著飛。雖說也達到了這一效果,可是卻造成家訓丟失嚴重,賽鴿疲勞過度,決賽成績下滑,許多復放鴿不歸巢的嚴重後果。
因此,科學養鴿,並不是盲目攀比,要根據本棚的實際情況,採取相應的科學的管理飼養方案,該營養時加營養,該防病時就防病,該訓練時則訓練。如果鴿瘦不營養,有病不治防,肥胖不訓練等等都不是科學養鴿之法,只能是背道而馳,造成更多的賽鴿丟失。
2加強學習,注意經驗積累
學習他人的經驗,是為了補己短,揚己長,要注意經驗的積累。如前面所說的科學養鴿等等,都需要認真的學習他人的經驗。除了從書本上學習之外,要經常到那些成績好的鴿舍求經拜訪。有時候經驗就像一層窗戶紙,屋裡有什麼東西,站在窗外是看不見的,在學習中或經他人指點,捅破這層窗戶紙,你立刻就會恍然大悟,原來如此,屋裡的情況也就會看得清清楚楚。否則,你將會為此而付出時間和精力的代價,甚至一輩子也悟不出其中的道理的。
比如,人們常說鴿子要餵七分飽,可是為什麼要餵七分飽?
許多沒有類似經驗的養鴿者,不經他人指點,有的甚至一輩子也搞不清七分飽在競翔中的妙用,作為筆者也是經過學習實踐才知道其中的好處:
第一、可讓鴿子產生戀巢、戀人的生活習慣。
第二、便於管理,使鴿子收放自如,只要發出吃食的信號,哪怕是鴿子在天上飛,它也會立即返巢進棚搶食。
第三、隨時根據賽鴿的競技狀態,調整賽鴿的體重,可保持賽鴿的體型不肥胖、不瘦弱,也就是個別高手們常說的「骨感」。
第四、特別是在競賽季節,可保持良好的、較長的競翔狀態。當然也還有其它一些好處,不一一論述。從這一點說明,作為養鴿者,要想將棚中賽鴿損失率降至最低,加強學習,注重經驗的吸收和積累,也是對付復放鴿不歸巢的決策之一。
3選好種鴿
復放鴿丟失率較高,是否與種鴿有關,這要經過實踐的檢驗才能夠證明。一般來講,引進種鴿,要根據本地的氣候、地理特點去引進那些適應性強的好種鴿。實踐已證明,在平原地區1000公裡的快速鴿,到了山區,有的連500公裡也難以歸巢。從目前國內外的眾多品系鴿的特點來看,也確實存在著山區、平原、惡天、好天、全天候等特性。
因此,必須根據當地的地理氣候特點,引進那些已經過當地實踐證明,在各種氣候中歸巢穩快的種鴿作為基礎種鴿,這也是解決復放鴿不歸巢因素的決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