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草原科學研究院是專業從事草原科學研究的省級自然科學研究機構。其前身四川省草原研究所,於1978年1月經中共四川省委批准建立,由四川省科學技術委員會直接領導;1980年歸口四川省畜牧局領導。2005年8月經四川省機構編制委員會批准,更名為四川省草原科學研究院。
一、籌建四川省草原研究所
四川省牧區有天然草地面積1640萬公頃,是全國五大牧區之一,也是四川省草食畜牧業的重要基地。草地畜牧業是該區經濟的支柱產業和農牧民收入的主要來源。同時,四川牧區還是當年中國工農紅軍長徵經過的雪山草地區域,對中國革命有著重大意義。
四川省草原研究所籌建初期的1976年初至1977年3月,1977年4月,中共阿壩藏族自治州委組織部下發文件,任命色爾昌任中共四川省草原研究所黨委書記,劉大成、索朗介任副書記;色爾昌兼任四川省草原研究所所長,劉大成、索朗介兼任副所長。
籌建初期主要開展川西北草地改良與利用研究、犛牛資源調查、萬畝草原改良與利用試驗示範、西南半細毛羊育種的雜交組合和加速被毛同質化研究。
二、建立四川省草原研究所
1978年1月25日,中共四川省委以川委函(1978)9號文件批覆:「省委同意將原生物所設在紅原縣的草原工作站擴建為四川省草原研究所,列為縣級單位,編制100人。其管理體制實行阿壩州委和省科委雙重領導,黨政工作由阿壩州委領導,科研業務、計劃、經費、物資、人員編制以省科委為主。」由於省級機關機構改革,四川省草原研究所1983年5月至1992年12月由四川省農牧廳畜牧局領導,1993年1月至1996年5月由四川省畜牧食品辦公室領導,1996年6月至2010年12月由四川省畜牧食品局領導。
省草原所的研究方向是:面向三州,立足草地,以草為主,草畜結合;其主要任務是:圍繞川西北草地的開發利用,系統開展優良牧草新品種選育,牧草栽培與建立人工草地的技術研究,草原及牧草生態研究,天然草地的保護、合理利用與改良,草地資源開發,犛牛、藏綿羊等草食家畜的選育與改良及飼養技術研究,飼草料的加工調製與開發研究,其他與草地畜牧業有關的技術研究等。
三、四川省草原研究所更名為四川省草原科學研究院
2005年8月24日,四川省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川編辦(2005)108號文件《關於將四川省草原研究所更名為四川省草原科學研究院的批覆》:「為進一步加強科技信息交流,引進國外智力,支持我省畜牧業特別是川西北牧區社會經濟的發展,同意四川省草原研究所更名為四川省草原科學研究院。該所更名後,其單位性質、隸屬關係、人員編制、領導職數、經費渠道等均不作變動。」
研究方向:立足川西北草地、面向全省草業,開展草地資源開發與利用、草地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草食畜牧業發展、城市環境綠化和草業經濟等科學研究,為全省草地資源開發利用及建設長江黃河上遊生態屏障提供技術支撐,為提高草業、草食畜牧業、城市綠化的生產技術水平和加快全省經濟建設服務。
研究領域:牧草種質資源和草地植物材料收集、保存、引種、馴化、篩選、繁殖和利用評價;不同生態區域的牧草新品種選育,草地植物栽培技術;草地資源調查、規劃和合理利用;草原鼠、蟲、病害防治;犛牛和藏系綿羊的保種選育、雜交改良、飼養繁殖、飼料營養以及疫病防治;草食小家畜良種選育、飼養繁殖和疫病防治;草地生態環境動態監測,生物多樣性保護;草地生態脆弱帶治理,草地退化、沙化、荒漠化等極端生境的修復與重建;防沙、治沙草及相關植物的選育、引進、篩選、繁殖和利用;草坪草的選育、引進、篩選、繁殖和利用;草坪草種子生產,草坪建植、更新、管理、病蟲害防治技術研究;草業經濟、農區糧草結合研究等。
來源:四川省草原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