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綜合報導
2020-10-02 16:42 來源:澎湃新聞
吳作人(1908-1997)
吳作人先生是20世紀的藝術大家,是現代中國新文化運動之後全面掌握西方繪畫觀念和技法的畫家,是引入學院式造型的訓練制度,推行現代藝術教育的主要代表人物。
1908年,吳作人出生於蘇州,祖父是文人畫家。吳作人自幼學習西方經典方法「救亡圖存」,先在上海、南京學畫,繼而負笈歐洲,在比利時皇家美術學院獲桂冠,受到西方專業藝術界的承認。回國後,他把畢生精力交給了中國的美術教育和藝術發展事業。率領中央美院的主要藝術家,開「十張紙齋」,用素描的方法推進中國畫造型提煉塑造,開創出國人喜聞樂見的熊貓、金魚、駱駝、犛牛等形象作品。油畫上,他不肯延續在歐洲習得的成熟的畫法,深入西部中國,找色彩,學敦煌,開創出中國油畫方法,中年再回傳統,「50歲後學篆」,甚至要求中央美院西畫專業學生必須學習書法,把中國傳統的藝術精華與西方引入的學院制度充分融合,以「乘一總萬,舉要治繁」,推進中國造型藝術教育。
吳作人《池趣》1978 國畫
吳作人先生外孫女、吳作人國際美術基金會秘書長吳寧介紹,「金魚作為一個繪畫題材,看起來似乎是遊戲筆墨,雕蟲(魚)之小技而已。但是在吳作人先生的藝術中,金魚卻有一個奇特的地位,即明確地提示其『乘一總萬,舉要治繁』的藝術主張。他長期執掌中央美術學院的教學,極力推進中國畫的另外一種方向的『改造』,就是用素描的方法,寫生的訓練,提高中國畫的造型能力,使之符合真實,切合現實,同時又保存中國畫原有的概括而整體的筆墨,爭取創造出一套超越西方寫實藝術的全新的道路。金魚題材體現了這個概括和整體的追求和實驗。」
吳作人 《金魚》速寫
吳作人 《金魚》國畫
此次展覽以三個部分呈現吳作人先生的金魚創作,分別為「東方聖魚——中國金魚簡介」、「百年流風——中國近現代中國畫金魚作品創作掇英」、「獨標新格——吳作人中國畫金魚作品風格形成解析」。第1部分簡單介紹金魚的科普知識;第2部分擷取百餘年來中國畫金魚題材創作的主要藝術成果背景,便於觀眾比較與了解吳作人中國畫金魚題材作品的藝術成就。第3部分通過展出從20世紀40年代末到80年代,這半個世紀裡吳作人創作於不同時期的42件金魚題材作品,全面呈現了吳作人對金魚題材國畫創作,從早期探索到後期成熟的整體軌跡與探索脈絡。這42件作品分成寫生速寫作品,明確紀年作品,無明確紀年作品三個部分。脈絡清晰明了,便於觀眾賞讀理解。
展覽現場
吳作人《金魚》四條屏(局部)約20世紀60-70年代
吳作人《金魚》四條屏(局部)約20世紀60-70年代
「金魚」是中國畫傳統常見題材之一,百餘年來,中國畫壇上畫金魚的能手眾多。虛谷(1823-1896)生前常遊走於上海、蘇州、揚州之間,尤居海上為多。上海是近代中國受到西方文化強烈衝擊影響最早最深的地區之一,從虛谷的繪畫作品中明顯可以看到西方繪畫尤其是西畫用色的影響。虛谷是近代中國繪畫史上深具革新精神的一位畫家。在百餘年的歷史長河裡,吳作人與虛谷相隔並不遙遠,加上吳作人自身的傳統文化修養,不會不了解和熟識虛谷及其藝術。虛谷於藝術上勇於「革新求變」的探索精神,在吳作人的藝術實踐中可以得到印證。
在吳作人藝術館副館長丁建忠看來,品讀吳作人先生的中國畫金魚作品,其風格鮮明,清新雅逸,深為時人所重。要讀懂吳作人的中國畫金魚作品,應解析清楚形成「吳家樣」金魚藝術作品的幾個重要因素。其一,其造型提煉,源於吳作人能熟知對象的「結構解剖」,而後成於其中國畫的「筆墨塑造」;其二,關於中國畫的「筆墨」,不能簡單理解為「線質」、「墨韻」等如何,吳作人認為「筆墨」離不開形色塑造形象,包含著豐富的造型筆觸與色彩的渲染;其三,吳作人先生強調畫中要「有我」,藝術家不同的修養,就會產生不同的藝術境界。其四,吳作人運用「比」「興」手法創作金魚題材作品,追求的是一種「詩意」美。
吳作人《水不在深》(軸)1987年
通過「金魚」創作可知吳作人的藝術觀點與追求,他既為新時代傳統題材中國畫的發展指出了一條新路,也給當下藝術界同道思考傳統中國畫如何發展求進,提供了更多啟示與可能。
吳作人《池趣》國畫
此次展覽由蘇州市公共文化中心、吳作人國際美術基金會共同主辦,吳作人藝術館承辦。蘇州吳作人藝術館是國內名人藝術館中的一個典型,近年來專注於開展對吳作人先生的研究。名人藝術館的展覽不在其規模多大、多全,而在於深入、專門,能夠單獨解決重要的學術問題。蘇州吳作人館此前已經完成了三個研究性展覽並出版研究專著。
展覽將持續至2021年6月20日。(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吳作人,虛谷,金魚,吳作人國際美術基金會,比利時皇家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