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對於
帳篷。有一種發自內心的喜愛。現在大家每天都在為最新,最好,最輕的帳篷狂歡。我就乾脆拿起一把
洛陽鏟。來挖一挖帳篷的往事。國內幾乎沒有這方面餓資料,國外資料雖然豐富很多。但是也是零零散散。需要花很多時間去消化,吸收。這個坑,比較巨大。慢慢填坑。不定時更新。各位如果有什麼想說的或者想補充的,歡迎評論。
美國的戶外裝備史,想理清楚簡直是一點都不容易。最開始幾個創始人,頭腦一熱,創造出了後來名震世界的品牌。但是,像美國的任何事情一樣,後期就漸漸的變成了資本的遊戲。創始人出局,品牌被買來買去。 世人對於戶外裝備的歷史,似乎一點也不關心。這方面的書籍,簡直是少之又少。國內查詢文獻也很不方便。現在還看的頭疼中。等回到科羅拉多也許找資料會方便一點。
第一個要說的品牌,就是TNF,The North Face . 有人稱為北面,有人稱為北臉。 大家似乎都知道說的是一座山的北面。但是沒人說清楚是哪座山。 其實The north face 最早是一個專業為登山運動而生的公司,在北半球,每座山的北面往往都是最冷的。難度最大的線路。最早的露營和登山愛好者,都是去美國軍隊的surplus 商店買東西。軍用物資往往都是及其重,幾乎使得背包稱為不可能,只能汽車開到營地。當然總有人想改變這個。
這個石頭,就是yosemite公園的half dome,。熟悉TNF標誌的人,應該也能夠認出,他們的標誌靈感來源於何處。在60年代,TNF開始不滿足於直接使用軍隊物資來玩戶外,而是開始自己修建。漸漸變成了自己製造裝備。戶外裝備很好玩,但是我暫時只對帳篷特別感興趣。TNF對於帳篷的貢獻最不能忽略的,就是至今仍然在實用的測地線帳篷。這隻改變了歷史的帳篷,最初的名字應該叫做Oval InTentions Tent。誕生地正是伯克利。70年代的瘋狂,看過阿甘正傳的人應該都明白。伯克利是什麼地方,正是最「左」 最自由的大本營。這群嬉皮士,出了嗑藥,搖滾之外,也有很大一部分走向了戶外。這群先鋒,也深遠的改變了戶外裝備。多年以後也有了很多人成為了大佬。 發明測地線帳篷的人,叫做Fuller, 我還沒有研究,這是不是富勒烯那個Fuller, 畢竟測地線帳篷和碳球,簡直太相似。Fuller 好像 first name 叫做貝克漢姆什麼的,於是就被親切的稱為 Bucky,他最早並不是TNF的人。只不過大家都在加州,bucky又有一個朋友和TNF的創始人關係很好。更重要的是,TNF和Bucky 同時意識到,以前的那些帳篷,實在是太操蛋了。又重,又不耐操。bukcy 在給朋友的一封信中寫到,現在正處在帳篷的古典時代 Archaic Period. 這個詞,最經典的是形容希臘進入黃金時代前,那個時代。無疑Bucky 的這個判斷是非常準確的。因為這個時候,在遙遠的斯堪迪維尼亞,有一個退役的士兵,也對當時的帳篷充滿了怨念,內外帳,為什麼不能一起搭建??? 這個士兵名字叫做Bo HILLEBERG。
圖中就是最早的Oval Intentions 的帳篷。測地線帳篷,一看就是很堅固。但是堅固的原因在於,複雜的幾何結構,能夠把張力平均的分配到帳篷布上面。但是誕生之初,確是因為嬉皮士感覺這種外形很酷,那麼一定會很堅固。
這個是一張TNF宣傳當年的Oval InTentions的海報。這個列印/掃描的畫質實在是有點渣。不過大家還是能夠看懂上面描述的這個帳篷的優點。抗風,方便紮營,空間大。 第一頂被造出來的Oval Intentions的時間是1975年 10月 6號。當時那幾個人在一個昏暗的小房子裡,搞了一點巧克力,冰淇淋,開了一個Party。他們只知道自己造了一個很牛逼的帳篷,但是也許沒有意識到這貨是Game-Changer. 畢竟這隻帳篷,實在是過於具有革命性。當年最流行的帳篷,叫做A字型帳篷/A frame tent 就是長成這樣的。放在今天,也只有玩UL的人,看得起這貨。A字帳,當時要價175美元 Oval InTENTion 要235刀。確實是貴不少。但是性能就天翻地覆了。
說了這麼多這頂傳奇的帳篷,乾脆再補一點數據,OI用的是7001 鋁合金, 最高 130 釐米,重量9斤多。
這個內外帳怎麼看,都不像是特別方便搭建的樣子。
各位按照今天的標準衡量一下。當年的人可是真能背,把這貨當作背包帳篷。感情都是用的外骨架背包嗎?
再多說幾句關於TNF這個公司的事情。60年代創辦,70年代憑藉逆天的O。I。 帳篷攻城略地。同時還發明了最好用的合成材料
睡袋。80年代達到高峰,名聲和現金流都是歷史頂峰。90年代開始浪,自己開了一大堆店,又開始造低端產品。把自己的名聲和現金都搞爛了。不得已委身於人,被金主控制。又慢慢開始回到正規,開始盈利。總算是沒有掛掉。 但是這個時候,有美國人開始看不起他們了,覺得他們不是當年那個純粹的戶外公司了。就是想方設法賺大學新生的前。 不過高端產品線還是沒得說
。
當年的O.I.自然也還在TNF的產品線中,被發揚光大。今天TNF家,所有的測地線帳篷,都被掛上了summit series的牌子。也就是TNF 家最頂尖的東西。trailspace上,大家似乎也都是對這些O.I 的後裔讚不絕口。這些測地線帳篷,成了登山家最可靠的夥伴。很多人經歷過,早上起來,營地裡的其他帳篷,全部都塌了。他們一夜睡的什麼都不知道。一大堆,80年代和90年代購買的,用到今天。我看到的唯一兩個損壞原因,居然都是帳篷被熊給撕了。
原版的TNF North Wind,懷念一下阿悠現在又在哪裡呢?
The North Face到這裡,基本就告一段落了。下次更新
Sierra Designs或者 Hilleberg. 接下來準備填的幾個坑,
MSR, Hilleberg, Moss tent,
Mountain Hardwear.
分割線----
看到這個標誌性的綠色,大家就應該能夠猜到,我今天要填的是哪個坑了。
沒錯,就是被大家稱為帳篷天王,或者帳篷皇帝的Hilleberg. 第一次了解Hilleberg的時候,感覺這家來自北歐的帳篷公司,更像是一個小作坊。 網站的美工簡直沒法看。和MSR相去甚遠。(PS另一個網站做的很爛的是
Black Diamond) 後來又發現,他們無論是在什麼地方,總是願意標上,Hilleberg the TentMaker。 翻譯過來,就是做帳篷的匠人。一種自豪感和逼格,簡直是油然而生。
Hilleberg 的誕生,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一個愛情故事的結晶。在很久很久以前,在遙遠的
瑞典,有一位曾經的士兵,如今的戶外愛好者,對於當時所有的帳篷都有一個怨念。為什麼所有的帳篷,都必須先搭建內帳,然後再搭建外帳。Bo 曾經是作為特種兵來培養,他們需要在敵人後方無後援的情況下連續作戰。他們必須在戶外生存下來。每次他們出發都需要帶80斤重的背囊。Bo 說,正是軍隊的訓練,讓他有了真實的戶外經驗。現在回頭來看,Bo 在軍隊所接受的教育,似乎都是在為了他之後,製作帳篷的準備。正是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在瑞典的冰天雪地裡,等外帳準備好的時候,內帳都快被雪蓋滿了。 於是這位叫做 Bo Hilleberg 的年輕人,心中有了一個夢想。我一定要設計一種,內外帳能夠一起搭建的帳篷。不過這個夢想,想實現並不太容易。
按照我的理解,Bo Hilleberg最初只是創立了Hilleberg AB 公司,這個公司的專注根本不是在帳篷上。而是森林用品。因為製作一個帳篷畢竟不是那麼簡單。不信大家看看論壇裡有幾個人DIY帳篷成功過?但是一次偶然的出行改變了一切,Bo Hilleberg 去
奧地利旅行,遇到了一個叫做Renate的姑娘。然後兩個人就fall in love了。這個不是重點。重點是這個叫做Renate的姑娘,手工藝非常不錯。編織特別在行。 有了 Renate的技術,Bo 也就能夠實現自己做帳篷的人生理想。兩個人也順利成章的結婚了。Renate被冠上了Hilleberg 的姓式, 從此便有了Hilleberg the tentmaker。
萬事俱備,Bo自然就要去解決他當年心裡的怨念。內外帳篷,不能一起搭建。那時候是1971年,不像今天有這麼多配套的帳杆的廠家,DAC不行,還可以去找
Easton。Bo自己說,當年的帳杆太操蛋。只有玻璃纖維的。簡直不能忍。於是他只能設計了這貨。這個不需要帳杆的,叫做Keb的帳篷。成了Hilleberg 的開山之做。同時這個也是第一個內外帳一體,不需要分開搭建的帳篷。
在1971年的時候Bo 收到了一塊面料。這個面料是防水的。當他想剪裁的時候,卻發現怎麼也剪不開。這個簡直就是理想的帳篷材料。在1975年,經過他自己的改良,Hilleberg把這種材料推向了市場。取名為kerlon面料。直到今天,這個仍然是世界上最好的帳篷面料。Hilleberg家的面料,說起來,其實也不那麼神秘。就是尼龍上面鍍矽。他們鍍了三層。據Hilleberg 說,這種面料。抗撕扯性能遠遠的超過了其他鍍雜七雜八東西的別人家的面料。Pu這種低檔貨抗撕扯尤其差勁。
有了這種神器的面料加持,Bo終於在1980年,發布了大殺器。Keron隧道帳。發布的時候,這是Hilleberg的旗艦,到今天仍然是Hilleberg的旗艦。更是Bo心中,最好的隧道帳篷。後式幾乎所有的隧道帳篷,都或多或少的與這個有關聯。Nammatj是這貨的減重版,Nallo是再減重。 Keron設計的時候,Bo希望這貨能夠承受最嚴酷的環境,能夠在樹線之上生存,沒有樹木的保護下,直接經受風暴。
這頂帳篷,輕鬆做到了這兩點。簡直堪稱隧道帳篷的典範,經典。那麼是怎麼做到的呢?這裡有一張,結構透視圖,幫助大家理解。
如果有誰能夠對這個結構分析的頭頭是道,那就真是神了。因為Hilleberg的帳篷,結構上往往沒有任何特點。一場簡單單調。完全不像能夠讓你看的頭暈的MSR 或者 REI的結構設計。他們甚至沒有任何用三通結構的帳杆。結構上沒有任何神奇。但是每一個使用Hilleberg的人,卻都對Hilleberg贊口不絕,感到帳篷堅不可摧。原因在於Hilleberg的面料超強的抗撕扯性能和帳杆的強度。兩者結合之後,簡直是威力無窮。細節處的做工也是無比強大。每一個扣件和受力點,做工簡直都是美輪美奐。還有一個有趣的細節。Hilleberg還用著被很多人鄙視的穿杆。只不過他們一個套子裡面,能夠容納兩隻杆。換句話說,你買帳篷的時候,可以多買一套帳杆。兩套一起用,增加強度。
這個時候,就不難看出差別性了。The north face 就像是劍宗。結構大師,神奇的測地線結構,讓帳篷的性能上了前所未有的臺階。而Hilleberg 則是氣宗,講究的是內力深厚。質量極高的帳杆與面料結合。讓抗風,抗雪性能都無比強大。 當Hilleberg開始玩測地線結構的時候,TNF提高帳篷質量的時候,效果都是毀天滅地的。Outdoor Gear Lab給 TNFmountain 25 和 Hilleberg Terra 都打了滿分的耐受性。還提到Terra紮營遇到了70 mph風,營地裡其他帳篷被團滅,Terra 啥事沒有的事情。
另外一個值得一提的Hilleberg帳篷,就是有著傳奇色彩的Akto。銷量最好的Hilleberg 帳篷。
如果給你一根帳杆,讓你設計一個帳篷,你會怎麼做?Hilleberg 給出的答案就是akto ,翻譯過來就是獨行的意思。
akto是Bo 不斷嘗試改進之後的產物,一根帳杆,四個地釘。配合上乃撕扯的帳篷布。Akto 就成了Hilleberg最小的四季帳篷。1995年發布到現在,幾乎沒有什麼改變。這個也符合Hilleberg的哲學,既然沒問題,為什麼要改。Akto的對於現代帳篷的貢獻在於,他開創了一種新的結構。單杆sui da隧道帳。Terra Nova 用cuben 的那個超輕帳篷,自由之魂的enran , 凱樂石的 dragonfly,Nordisk這些帳篷都是從akto 這裡借鑑了結構。雖然很多人認為,這種帳篷,空間壓抑,就像是棺材一樣。但是在Akto誕生的年代,露營袋也需要這個重量。這種結構,空間利用率,重量空間比,防風,防雪壓。都堪稱完美。在trailspace上面,看到有人買了akto按耐不住,跑到暴風雪裡去找刺激。更在youtube上看到,akto 在 85mph的風裡。紋絲不動。這種表現,簡直太逆天。
上次我問,國產帳篷到底比Hilleberg差在哪裡?看了今天,我對Hilleberg歷史的講述。大家心裡應該有數了吧。
戰略性佔樓
準備開始更新MSR。 先把這些讓人激動的brand寫完。再慢慢寫一些消逝的,Moss tent,
Biblertent. 至於REI這個大奇葩怎麼寫,還沒想好。
為什麼準備更新MSR呢?因為高中時候,一個一起上生物課的美國妹子。後來上大學,我去了Boulder,她去了美國海軍學院。這周在她Facebook裡看到了這張
圖片。
一頂飽經風霜的MSR帳篷。 睹物思人???? 既然如此我開始準備寫MSR帳篷吧。畢竟帳篷比妹子有趣多了是不是?
MSR 公司,一直以來給大家都感覺,應該都是一個腦洞比較大的公司。各種奇葩和牛逼併存。有反應堆這樣的黑科技,也有被奇葩設計坑了之後吐槽的苦主@兔子版主。MSR這個看起來很牛逼的名字。全稱是Mountain safety research,山地安全研究??什麼鬼。 歷史上MSR 1969年創立的時侯,確實有點這個意思。發表一些自己的對別的產品的測試報告。 後來慢慢的開始嘗試生產別的東西。歷史上MSR也多次被收購。90年代被REI收購。後來又轉手賣給了
Cascade Designs(Thermal-a-rest 和
Platypus也都是這家公司的,兩家的產品顏值也都很高,如果TAR的睡墊,MSR帳篷放不下就尷尬了)
MSR曾經和另外三家公司合併,其中就包括了大名鼎鼎的Moss Tent。MSR以前雖然也生產帳篷,但是並沒有太大存在感,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MSR被賦予了帳篷基因。逐漸成為了帳篷大佬。所以對於MSR帳篷歷史的研究,也是對Moss, Walrus, Armadillo三家消逝的帳篷的挖墳。
不過MSR帳篷,最重要的事情,其實是帳篷的高顏值啊。MSR的帳篷真的很漂亮。TNF的黃配黑,我忍了。Hilleberg 的深綠色配色,畢竟帳篷牛逼,不吐槽了。 BA的配色,大家自己感受。MSR的backpack 系列紅色配白色,簡直悶騷。mountaineering 和 profesional 的鮮豔色彩也很漂亮。總之,在審美這一欄,我把獎項頒發給MSR . 貼幾張圖片,輕大家欣賞
這幾個品牌,咱們一個個的說。Armadillo實在是沒有什麼存在感。所以就略去了。我們先說MSR。MSR的創始人叫做,Larry Penberthy. 這個人是一個工程師,生活在西雅圖。非常喜歡爬山。他生產含鉛的眼鏡來保護在核反應堆工作人,賺了很多錢。有了錢,就可以開始浪。他浪的方式,有點與眾不同。他開始評測那些和攀登設備的安全。 他做的這件事情,有點像是今天的消費者報告這類機構。1968年的時候,他開始寫 MSR newsletter. 到了1969年,估計是玩的不夠過癮,於是就在西雅圖成立了日後名震天下的MSR公司。 這裡插一句嘴,西雅圖,真是個神奇的地方。The North Face在這裡,REI在這裡發家,MSR也在這裡。真是冤家路窄。像MSR和REI兩家初創期居然就是街對面,低頭不見抬頭見。後來Hilleberg的美國分部,也來了seattle ,這個地方真是熱鬧非凡。 雖然,一直到2001年,在REI手下大合併之前,MSR都沒有生產帳篷。不過這裡還是可以多說幾句。因為畢竟對MSR有好感吧。 第一次看見MSR反應堆的時候,還是被這個東西震撼了。一個
爐頭居然能設計的這麼科幻。 縱觀MSR漫長的歷史,MSR品牌最重要的正是他們的創新精神。每一年都有創新產品。反應堆也不是突然出現的,MSR很早就對熱交換器有了研究。
這是MSR80年代的熱交換,高效率爐頭。反應堆應該是MSR幾十年探索的技術結晶。
我說MSR創新,同時腦洞很大。也是有原因的。歷史上,MSR就非常喜歡嘗試一些腦洞大開的設計。他們對於能夠保障登山安全的一切東西,都著了迷。包括能在低溫下工作的電池,什麼都生產過。而且往往是業界裡第一個嘗試的。包括要求登山運動員測量他們尿液的PH值。。。
這裡還有另外一個很鮮活的例子。當MSR的工程師,造好了帳篷的原型。準備去測試抗風性能的時候。按理說,常規的辦法,就是把帳篷放在風洞裡吹。或者帶著原型去雪山上紮營,等風暴。
MSR 卻把帳篷直接架在車頂。然後把車開到60邁。我目瞪口呆,還有這種操作?? 這件事成了西雅圖新聞的娛樂版塊。不知道鄰居TNF 和 REI看到之後,有何感想。
現在我們先把,MSR放一放。MSR 的官微把自己的歷史說的比較清楚。大家可以去參考。開始說Moss Tent Work. Moss tent 的創始人,叫做William Moss。但是公司的靈魂人物,是叫做Bill Moss的一個人。這個人很有藝術細胞,看到自然界裡面各種形狀,美麗的圖案就很激動。這種藝術氣質,自然而然的就融匯到了帳篷裡面。所以,Moss tent一直有一群鐵粉。 很多人甚至收藏Moss Tent. 也許他最著名的發明,就是快開帳篷。就是那種
迪卡儂賣的,往天上一扔,就能自動大開的帳篷。
Moss帳篷有多麼漂亮呢?大家請看這個取名叫做Moss Stargazer的帳篷。和@自由之魂的觀星者同名。兩個帳篷顏值都很高啊。不過這個帳篷是70年代的設計。70年代啊。 審美確實超前太多。 這款被收藏在了MoMA , Museum of Modern Art裡面。
Bill Moss在他的 Tent work 招牌下面。 Bill moss的逼格也是非常高。Hilleberg管他們自己叫做 the tent maker, 而 Moss 被稱作 fabric artist. 面料藝術家。。。。 他也確實是藝術家,80年代後期,推出公司之後,就去專心畫畫了,一直到93年去世。
和Hilleberg 很相似,Boss 也是對當時的帳篷非常不滿意。 需要注意的是Bill Moss生於 1923年,在美國戶外行業,是不折不扣的古董級人物。 Moss感覺當時的帳篷,和美國內戰時期用的帳篷,完全沒有任何區別。Bill Moss生於密西根,後來去了UofM讀大學(但是好像沒有出現藍色的帳篷)。1955年從藝術學院畢業之後,,就設計了快開帳篷。但是並沒有立刻成立Moss tent公司。而是把快開帳篷給授權了出去。直到1975年,才成立了Moss tent. (又是1975年,這一年,簡直是帳篷年)。 在1979年的時候,設計了最最經典的 stargazer 系列帳篷,這裡我就不用觀星者這個名字了。Moss的質保也很有個性,不止給你life time保修,如果你不滿意帳篷,他們還會把帳篷再買回去。 簡直是對自己的帳篷相當有自信。實際上,別說不滿意,大家都開始收藏帳篷了。 Moss 帳篷,對於細節特別注重。工藝一定要盡善盡美。這個讓對於細節工藝迷戀的
日本人特別著迷。所以日本有不小的Moss tent收藏。對於細節工藝的注重,另外一個直接後果,就是Moss帳篷的質量特別好。很多人一用就是十多年,更讓人感動的是。在Moss tent散夥之後,以前的員工,還繼續為大家提供維修的零部件。做帳篷,簡直都做出感情了。
再放幾張 stargazer的美圖
另一個被抄襲無數次的Moss Parawing Tarp. 我第一次看到這樣的天幕的時候,還是很震驚的,不過那個是
KELTYNoah, 沒想到居然也是抄的。能夠想出這種設計的人,確實可以稱作面料藝術家。
另外一個簡直要跪的設計,就是Moss 的saddle 涼亭。 這個讓我想起來了學習多變量微積分的恐懼。
Moss家的四季帳 名字也取的很有詩意。叫做star dome。 大概意思是星座穹頂。
內部的結構是這樣的
披上Rain Fly加上門廳之後,就成了這樣。
Moss tent, 因為獨特的設計,無與倫比的美感。無論是走到哪裡,都成為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Moss tent的重量,一直都不是最輕的那個。實際上,大家對於他的重量都是不太滿意。但是在無與倫比的顏值下,這些都不是問題。2001年,為了把MSR 賣一個好價錢,REI自己的帳篷已經羽翼漸豐 MSR把 Moss tent合併進了MSR,然後把 MSR賣給了cascade designs。 從此,再無Moss Tent. 不過MSR,領會了不少Moss tent審美高度。也算是讓Moss tent稍微不那麼遺憾。Bill Moss 如他自己所稱,確實是一個織物藝術家。我會慢慢收集Bill,然後放過來,給大家欣賞。
Moss Olympic, Moss後期作品。到現在還有很多人用
一直很好奇,為什麼MSR的帳篷袋子這麼好看,看到這張圖我恍然大悟。原來是直接把Moss的設計拿來用了。難怪這麼漂亮。比較一下逼格你死的帳篷袋子,同樣是美國品牌,為什麼差距這麼大呢?
Moss Tent雖然完蛋了,但是得益於tensioned fabric的研究,Moss Inc卻獨立存在著,悶聲發大財。為整個戶外行業,提供高質量的面料。日子過的非常滋潤。連
常州都有了布局。也算是華麗轉身吧。
再說說walrus, 和藝術氣質濃厚的Moss tent相比。 Walrus 存在感明顯就弱了很多。在合併到了MSR之後,MSR生產的Fury和Stormking兩款明顯帶有Moss那妖嬈的雙杆交叉的特色。而已經掛掉的Zoid系列,則是非常明顯的Walrus 的雙杆隧道設計。從這個側面,也能看出,Walrus掛掉其實不冤枉,MSR也發現Zoid 太爛,停掉了。大家也可以自己來分析,看看Zoid這個結構問題在哪裡。我感覺,把正常的帳篷,做出了快開帳的結構穩定性,空間。也是沒有誰了。
Walrus的配色,也是我寫到現在,所有品牌裡面最恐怖的。比逼格你死還嚇人。紫色的大塊帳篷布和白色配合。簡直是毀天滅地的效果。
在這場合併裡面,我最最好奇的問題實際上是關於MSRHubba Hubba的。 MSR hubba hubba 如此經典的結構,一經推出就立刻風靡世界。拿獎拿到手軟。任何創新都不會憑空冒出。所以HubbaHubba結構,到底是怎麼來的? 受了那些啟發。 目前,我認為Hubba hubba的誕生,應該是受到了很多Walrus的影響。walrus最受歡迎的一支帳篷, 叫做 WalrusRapeede,這隻帳篷的結構,兩個三通結構,上面單杆。不過奇怪的是,Walrus 居然宣傳這是一個四季帳篷。(Walrus簡直是三通結構大師,這個結構同時出現在了很多Walrus別的帳篷上。似乎Walrus的工程師,並不認為三通結構會影響帳杆的強度,四季帳上隨便用。這個思想,甚至延續到了MSR Access上,這個由HubbaHubba搖身一變的四季帳。測試過後,發現Access,果然承受不了樹線上面的風暴。即使有Easton的颶風杆撐腰。)
估計MSR工程師,在評估這個帳篷的時候發生了下面這樣的對話。
A:我很喜歡這個結構啊,重量輕,空間單,穩固性高。就是頭部空間小了點。
B:要不我們試試,在上面加一個橫梁
於是世界上多了一個叫做HubbaHubba的帳篷.
下面預計會繼續寫被black diamond 吞併的Bibler, 怎麼都繞不開的Sierra Designs. 也許會寫到現在還獨立的Stephenson Warmlite.和亂搞別人帳篷,最後搞出了自己還湊合的產品線的REI。 還有被大家稱為螺母的Mountian Hardwear。 更遙遠的未來,二期工程,也許會包含歐洲的Nordisk,
Macpac, Terra Nova等。
---分割線----
開始更新SierraDesigns.
和上面一大堆西雅圖的帳篷製造者不同,Sierra Designs 和 The North Face一樣,是從舊金山發家致富的。
似乎寫到現在,發現美國的戶外公司,主要集中在三個地方。
第一個是加州,那裡有最自由的精神,很多收到高教育的人才。美麗的Yosemite公園,和PCT?
第二個地方是西雅圖,那個地方雨比較多,所以帳篷質量不會太差。那裡很適合Nerd.畢竟有波音,微軟,亞馬遜。想像一下從波音跳槽到戶外行業,用上最先進的航空材料,簡直是殺傷力巨大。更重要的原因是那裡有Cascade 山
第三個地方是, Colorado。
科羅拉多高原,上有著名的落基山脈。落基山國家公園就坐落於此。是美國傳奇攀巖運動員和戶外公司成長的地方。帳篷,目前我留意到的,就是GoLite掛掉之後,捲土重來,在Boulder. 等開學過後,去參觀一下。
Sierra Designs。這裡的Sierra, 我猜大概指的應該是Sierra ofNevada.畢竟在美國一提起Sierra, 大家自然就想起了內華達的高速公路上連綿起伏的。越過山丘。。。(所以,美國有Sierra Designs,Cascade Designs.我們要不要來一發,himalayan Designs…..)
繼續說Sierra Designs.大概是同樣TNF過於強大,那些O.I.的後代帳篷,抗風,抗雪一個比一個牛逼的同時。重量卻壓的人喘不過氣來。SierraDesigns80年代開始,就選擇了一條輕量化的線路。1983年,他們發布了第一個做到了4磅一下的雙人帳篷。 名字叫做flashlight。4磅的重量,大概就是1.8KG。今天典型的MSR Hubba Hubba 的 packageweight也差不多這麼重。所以當時應該還是很震撼的。不過真正讓我無語的是,這個叫做Flashlight的帳篷。居然到今天還在賣。這種非自立結構,穩定性也悲劇的,在1983年,尚屬先進設計。拿到今天來賣,十幾個意思。。。
Sierra Designs,其他的帳篷也都是中規中矩。並沒有讓我感興趣的地方。感覺他們的帳篷部門,離完蛋也不遠了。我就不繼續了。
--出門旅行,暫停更新一段時間。
還沒回家,不過已經欽定了,下一個更新Bibler帳篷。
Bibler如果用一句話概括,我覺得應該是這樣的:單層帳篷的領軍人物。希望寫Bibler的時候,有懂面料的大神出來,補充和指出錯誤。
Bibler Tents 和上文中提到的 Moss, Walrus 一樣。已經消失在了歷史中。1997年的時候,Bibler被Black Diamond收購了。這個其實是一個很有趣的結合。因為Bibler的帳篷,屬於那種lightweight但是不想犧牲性能,所以另闢蹊徑,走了單層用Gore-Tex材料的技術路線。而Black Diamond是幹嘛的? BD是爬石頭專業戶,帳篷太重了,那是一定會被BD的傳統用戶嫌棄的。
這個就是BD,日常幹的活。
另一方面,Black Diamond也很知趣。Bibler帳篷買回來之後,顏色,設計甚至是名字都沒有改過。為什麼Black Diamond每有對Bibler 痛下殺手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當BD買Bibler的時候,Todd Bibler 也加入了董事會,成為了Operation executive. 特別明顯的對比,就是REI,簡直是把Moss毀的辣眼睛。那麼Bibler有多輕呢,我舉一個例子,Bomb Shelter 和 TNF 的mountain 25。兩者重量卻別不大,mountain 25略微更重。結構上都是經典的Geodesic,但是Bomb shelter 能睡4個人,mountain 25是雙人帳篷。另外一個特別輕的
Expedition級別的帳篷,就是由航空工程師創建的Stephenson Warmlite,這個下次再說。
整個網際網路山,對於Bibler的歷史。簡直是少得可憐。挖掘起來,極其困難。 這次我是真的用了洛陽鏟,才有限的挖掘出Bibler的歷史。具體操作就是通過Internet Archive 來查看已經消逝的網站。
在1996年的Bibler網站上,有這樣一段話,被Todd Bibler寫出來,放在首頁上。
I am not a salesman. I am a mountaineer, rock climber, paraglider pilot and designer who has been camping all over the world since 1963. With eleven Himalayan expeditions, eight Alaskan trips, numerous trips to Europe and South America, not to mention all the years of climbing and backpacking in the U.S. and Canada, I know what works and what does not. Here you will find all the facts about my U.S. made custom-crafted tents.簡單翻譯過來就是,我,特德,比不爛。不是一個銷售。而是一個專業登山的和攀巖的。 63年,就開始玩戶外了。什麼
喜馬拉雅,
南非,歐洲,阿拉斯加。我早就玩過了,我知道什麼是最好的。你們年輕人,來聽取我的人生經驗就好了
一個很有趣的事實,大開1997年版本的Bibler 網站,再打開今天的BlackDiamond 網站。比較一下兩遍的帳篷,除了標誌之外,幾乎沒有什麼不同。為什麼會是這樣呢?有兩種可能性,第一種是 Bibler的設計太過於成功,幾乎不需要改變。第二種可能性,是Black diamond 選擇放棄治療。 第二種可能性不是沒有,BD在帳篷上一直沒有什麼太大的動作。但是第一種因素顯然更重要。 上面,我們說過了結構大師TNF,內功大師Hilleberg,顏值高手Moss. 那麼Bibler,顯然屬於面料大師。 Bibler的結構,並沒有任何出彩的地方。幾乎都是雙杆交叉。或者少數,像Bomb shelter一樣的Geodesic 結構。
所以,對於Bibler 和 Black Diamond帳篷的關注點。應該在他們的面料上。現在BD 主要是兩種面料,Toddtex fabric 和 nano shield. Nano shield建議大家去問一問用過Firstlight 的 @斷腸草。 我重點關注,Todd用自己名字命名的這種材料。先說結論。直到今天,Toddtex仍然是市面上最好的單層帳篷材料。但是即使這樣,這個材料也有局限性。
在Bibler的歷史上,他們是第一個使用GoreTex材料製作圓頂帳篷的廠家。似乎也是第一個研究出來,讓這種材料不易燃的。大家普遍詬病的單層帳篷的結露問題,Bibler
處理的幾乎是最好了。說,幾乎是因為他們的通風設計,還有提升的空間。但是長時間在大雨天氣使用,也會讓這種面料飽和。然後,你們就都知道了。。。
ToddTex的另外一個優點,是耐用性。雖然我對Gore-Tex 面料的耐用性的衰減,很擔心。但是實際上我並沒有看到有人對於Bibler的耐久性不滿。
根據OutdoorgearLab的研究發現,這種材料抗UV的破壞也比其他單層帳篷更好。
和BD的攀巖的主題很像,BD 帳篷,適合的是一些環境惡劣,但是短暫時間的 阿式攀登。短時間內,在最輕的重量下,能夠給登山者提供最好的保護。 但是長時間的旅程,擁擠的狹小空間,漸漸飽和的防水透氣膜。會讓使用者默念:雙層大法好。
Bibler賣身給Black Diamond這麼多年,BD也沒有太多大動作來更新。新推出的Nano shield 罵的人也不少。讓人感覺,似乎BD似乎不怎麼在乎 傳統的Bibler 市場。你如果20年前買的Bibler壞了,你想買一頂新的Black Diamond,有很大概率你會找到和20年前那個一模一樣的帳篷。產品更新的節奏,完全不像是一個美國公司。更像是Hilleberg。 Bibler,到底會在Black Diamond手裡,再創輝煌,還是被吃完老本之後拋棄掉。我們還要拭目以待。
上面的樓,都變得太長了。讓我在編輯的時候,有一種不安全感。總感覺Chrome 會 crash. 接下來,用這層樓接著更新。
曾經看到過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在
極地(歐洲)大多數專業人士,使用隧道帳篷。而在北美,隧道帳篷,卻從來不是主流。如果讓美國人來做隧道帳篷,他們會做成什麼樣子呢?
Warmlite 簡直可以稱為美國帳篷界的活化石。50多年前,開始生產高質量帳篷。到今天,還是依然是一個家庭小作坊式的生產。 同時代的Moss, TNF等等這些廠家,幾乎都被賣來賣去,完全成為了資本的遊戲。
這是一張從Warmlite 3R 內部拍攝的圖片,大家可以看看這種通風系統。
直到今天,Warmlite仍然驕傲的宣傳自己,是一個家庭小作坊。兒子繼承了父親的職業。繼續生產著,輕量化的四季帳篷。更是在川皇登基 的今天,驕傲的宣稱自己是Made in USA/ 實際上他們是在Colorado,生產的。Colorado Springs, 好多同學就是那個地方來的。距離Boulder開車三個小時。派克峰似乎也在那邊。舉行著世界上最危險的登山賽。同時縱觀整個科羅拉多,有著著名的 14ers. 好像是55座海拔超過了14000英尺(4000米)的山。高海拔的山峰,帶來了優異的粉末滑雪場。所以 有了Aspen 這種雪山湖泊之間的世外天堂。 好了,給科州的廣告打完了。
我們繼續說Warmlite帳篷。很多人,對於這個帳篷最大的怨念,就是這貨沒有門廳。。。。。作為一個Mountainerring tent,沒有門廳。單單這一點,就會把很多人拒之門外了。Warmlite作為家庭小作坊與其他戶外大品牌,不一樣的另外一點就在於。非常豐富的定製選項。 你可以選擇,帳篷門廳,主題,尾巴的不同顏色。 甚至還可以選擇,自己是要雙層帳篷,還是要單層帳篷。 我還看到另一個很有趣的選項,叫做Wind stablizer,最開始我以為是像 TNF 當年的那個兜風的東西一樣。結果一看,95mph以下沒用,95m p h, 95邁。。。。。 那麼加了這個穩定器之後,有什麼效果呢? Warmlite 宣稱,抗風能力能達到160mph=250km/h。。。。。。。
裝逼的結果,就是很快被打臉。來自BPL的評測裡,居然有這樣一段。。
下面內容請認真看 Attention! Attention Please...
當時作者在抱怨,這貨編織的質量太差了。連自己的中國帳篷也不如,中國帳篷,也不如。。。。真想知道,作者用的是什麼中國帳篷。其實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Warmlite 帳篷,在很多照片裡,都不是特別緊繃。或多或少說明了一些問題。實際上,在Bakcpakcing light 論壇上仍然有很多人抱怨Warmlite的做工質量,自從他們換了材料和老Stephenson退位以後,質量就沒有好過。。。。
閱讀了各種對Warmlite 的評論,很多人對於他們的售後也是詬病不已,每次出了問題之後,總是抱怨搭建方式錯了。而老 Jack去世之後,更有一種整個Warmlite 工藝下降的說法。我看2000年早期的評測,大多都是對這個帳篷不乏讚美。而2000年以後,卻是少有評測了。以前大家似乎感覺Warmlite是和Hilleberg同一水準的。但是如今Warmlite 簡直是放棄了追求。 做工用料非常之糟糕。帳杆毛刺特別多,很多人第一次搭建,帳杆套子就被刺破了。簡直連40美元的
Coleman都不如。
Warmlite 這個品牌,就和創始人Jack Stephenson 一樣,一直都非常有爭議性。雖然Jack 的爭議一部分是因為他是裸體愛好者。我一個Warmlite 幹的奇葩事情。給睡墊裡面充羽絨。。。。 這個其實和今天最牛逼的Xtherm睡墊裡的熱反射層有點相像。但是這個腦洞,簡直不是一般的大。
大多數人,第一次拿到Warmlite帳篷的時候,都對於這個帳篷如此薄弱的面料充滿了質疑。奇奇怪怪顏色,就像是天上的風箏一樣。滑滑的面料,又異常輕薄。簡直就是一個怪物。 但是很對人,實際上也用了這個帳篷20年以上。 對於帳篷的使用壽命,其實應該分兩部分來看,其中一部分,就是價格很貴的帳篷,似乎一般用的時間都比較長,即使不是特別Robust。 原因自己想。。
Jack 當年用 這種隧道式的結構,來取代A frame,那是開天闢地式的貢獻。Warmlite 更是一個利用材料,來大力出奇蹟的。使用Warmlite 帳篷,必須把地丁打的非常 非常 非常 緊。因為兩隻帳杆的距離非常遙遠。全部都依靠著材料的張力來硬撐。
那麼Warmlite 究竟能不能經受住四季的考驗呢?
Accordingto OutdoorGearLab他們卻是可以,但是要玩命的打底釘。同時,這個帳篷在外面颳大風的時候,卻不會發出的響聲。雖然這種混合著單層和雙層的設計,通風並不是最完美的。但是也遠遠好過單層帳篷。
閱讀了各種對Warmlite 的評論,很多人對於他們的售後也是詬病不已,每次出了問題之後,總是抱怨搭建方式錯了。而老 Jack去世之後,更有一種整個Warmlite 工藝下降的說法。我看2000年早期的評測,大多都是對這個帳篷不乏讚美。而2000年以後,卻是少有評測了。以前大家似乎感覺Warmlite是和Hilleberg同一水準的。
戶外帳篷,本來就是一個非常小眾的東西。不同的年代,會有不同的浪潮,1900年代時考古學。1950年代時登山。1960,70年代伴隨著嬉皮士,戶外正是走進了大眾生活。而2000年後,顯然是電子設備的時代。當年的那些做著帳篷的嬉皮士,一個個逐漸老去,有的人開始帶著妻兒孩子登山。有的成為了業界大佬,賺了不少錢。但是公司也成為了資本的玩具。 Warmlite作為活化石 從1961年,發布第一個帳篷開始,一直堅持到了今天,作為一個家族式的帳篷工坊。說實話,我認為WarmLite的前景並不樂觀,但是如果Warmlite 倒下,那麼給他陪葬的,是整個從嬉皮士開啟的,家庭手工帳篷的時代。
下一個更新Eureka,放在後面新開的樓上。最開始,完全沒有要寫這麼長的心理準備,佔的樓不夠多。現在只能放在最後面了。閱讀不變,見諒/
放兩張
patagonia高原的美圖。
剛才在論壇裡搜索,發現還是有人用過Warmlite 帳篷。
http://bbs.8264.com/thread-128263-1-1.html
還有一個阿悠委託翻譯的Warmlite 資料,本來以為我可以直接跳過,不用寫Warmlite了。結果那資料讀的我,懷疑人生,我一定是學了假的語文。還是自己動手吧。、
希望論壇裡,有使用過Warmlite 帳篷的朋友,出來露個面。Warmlite 剛寫完,就被關小黑屋了。 。。。。。。。。。。。。。。。。。。。。。。。。。。。。。。。。。。。。。。。。。。。。。。。。。。。。。。。。。。。。。。。。。。。。。。。
Eureka,這個詞,應該很多人都很熟悉。傳說中,當年阿基米德從浴缸中飛奔出來,跑到街上嘴裡就大叫著
εὕρηκα ,εὕρηκα。翻譯成英語就是Eureka意思是我找到了。Eureka 雖然今天,面對著MSR ,
Big Agnes, 這些後生,有點吃力。 但是就Eureka,在帳篷歷史上,做出的創新,貢獻來說。 Eureka,這詞。 他們當之無愧。
如果說TNF這些,算是戶外先鋒。那麼按照資歷來說,Eureka,簡直是從侏羅紀活過來的帳篷廠家。從19世紀末,就開始做帳篷。到現在還在繼續做帳篷。熬過了一波又一波的浪潮。從G Mallory 那個戶外先驅的時代, 經歷了二戰 全力為美國軍隊生產帳篷的戰爭年代。 來到了登山爆發的50年代,嬉皮士的60,70年代。 直到今天,Eureka 本身就是一步帳篷的歷史。
Eureka 在今天已經成為了非主流品牌/但是當給造出第一頂,也就是上面那頂自立帳篷的時候,還是很牛逼的。人類對於自立帳篷的探索從未停止過。
簡單說明一下,這個帖子。逼近我知識儲備的極限。馬上就要開學了,我決定把坑,留在這裡。。。。
寫著寫著,感覺越來越像是不同廠家的廣告。我思考之後,決定沿著三條路線繼續更新。第一條和之前一樣,是不同帳篷公司的故事。目前還有很多廠家沒有Cover ,比如說MHW, Terra Nova, REI.
另外一條線路,會關注帳杆的故事。最早的Easton , 到今天DAC。 鑑於我對
韓國沒有太大興趣。這條更新路線,不保證。
第三條路線,會關注於,上古帳篷。諾曼人用的帳篷,成吉思汗的蒙古包。這些都可能在Cover的範圍內。鑑於這條,上古路線,難度太大。洛陽鏟都挖不出來。也不會太容易更。
又給自己挖了三個大坑。。。。。。。。。。。。。。。
希望擁有相關方面,專業知識的朋友不吝賜教
WoodyTheGreat@Aug17
放一張圖,美國人整理的,展現了各個戶外公司和背後金主關係的。三個Death Star 對應的是三個巨無霸。 VF Corp, 在 The North Face 經營不善的時候,一舉拿下。成了第一個巨無霸。但是TNF也不再是當年那個創新和銳意進取的公司了。除了Summit series保持了水準,其他的灌水嚴重
被封神的
衝鋒衣, Arcteryx 在 Ammer Sports裡面,同樣有名的還有鬆脫,那個做手錶的。
另外一個Death Star Jarden Corp 裡面,則有 Marmot K2 和 Coleman。Coleman也是一家老字號。只不過檔次就有點沃爾瑪了。
我們重點關注帳篷公司。 除去TNF 和 賣給Cascade 的 MSR .
Big Agnes, Hilleberg,Black Diamond都屬於loner 系列的獨行俠。沒有和資本捆綁。
Stephenson這個大水貨,也是沒有資本捆綁的。
Mountain Hardware 這個 被叫做螺母的,因為遇到來自中國的豬隊友。被坑死了。賣給了
哥倫比亞這個水貨。
Feathered friends ,和 Western mountaineer, 這兩個真正的高品質睡袋。背包兩大神,GG和O都是獨立的。
估計很多很多年,以後。中國的戶外產業高度發達的時候。也會變成這樣。這個什麼阿貓阿狗控股,突然就成了一個專注於戶外產品的母公司。 或者今天,一路慢慢積累,的XXXX帳篷/阿悠的Wild-works,未來成了Hilleberg這樣,譽滿全球的獨行俠。 也有可能,XX帳篷和XXX睡墊。被買同一個母公司的旗下,創始人功成身退,天天到8264水貼。中國的戶外產業還很年輕。機遇還很多。有些像
凱樂石一樣的巨無霸,已經初現端倪。但是仍然有著我們想像不完的空間,等著我們。今天的8264集合著如此之多的年輕品牌,思想在這裡激烈的交匯。
再佔一坑。
發自8264手機版 m.8264.com
細節圖來一波
突然發現,大神那裡又三張我找了好久的C 130 test 的圖片,還是納米圖。借來用用。用PS放大看之後,發現全部都是像素,我內心也是絕望的。
設計合理的隧道帳,側面抗風並不是弱點!!!!!
然而並沒有任何用,現在已經是隧道帳的黃昏了。。
Hilleberg $1000美元的價格級別高不可攀,
HELSPORT, nordisk, fajiraven價格太美。
兩個創新隧道
MSR龍尾這個半殘廢的,但是前途遠大的設計,沒有好好改良,直接退市。
TNF守著測地線終老。
在這個隧道帳的黃昏裡,生存下來的。
MacPac
Olympus紐西蘭的,國內沒有存在感。
Exped重量太美,連美國都沒啥存在感。國內更慘
VANGO隧道帳,論壇裡,如果有人用過。來這裡聊聊啊。不過估計也沒有。
WE這牌子是啥,我都不知道。
stephenson warmlite 我介紹過了,大家也知道了這個悲劇的做工。
隧道帳的黃昏裡,沒有人知道什麼時候是黎明。美洲大陸上,隧道帳的生產已經幾乎絕跡。歐洲,還有一絲黃明。Hilleberg 仍然是隧道帳中的燈塔。拿著Nallo,Nammatij,Keron,akto四大金剛,戰無不勝。隧道帳的下一次復興會在哪裡呢? 也許TNF 再次投產,也許BA想通了,來一發。或者在中國,在年輕的廠家手裡。再次煥發出生機。
今天周五,放學後,在小鎮的街上逛了一圈。有些圖片方向不對,就當是治療勁椎病。
新開了一家TNF,和上次那家賣衣服的很不同。這家走進去,滿臉全部都是Summit Series.
牆上掛了一個 Mountain 25, 再掛了一個「太空服」 裡面還有一大堆Cobora 背包。Assult Bivy。
Fuseform的衝鋒衣我也算是見識了。重量非常輕,上下是用不同的材料。解決了背包磨肩膀的問題。那個黃色的連體
羽絨服,充絨量非常恐怖。捏了之後回彈速度非常快。面料也很耐磨。這個可能是你能夠買到最接近太空衣的東西。 一大堆Inferno -40/-20睡袋。和Marnot col membrain相比,剪裁更小。保暖差不多。雖然,今天TNF已經不再是那個銳意進取,大膽創新的公司。但是頂級產品,仍然還是Mountaineer的首選。
下面我們來說Fajiraven 這個本來名字不叫做 fajiraven, 更複雜,只不過我實在讀不出來。我就隨便按照近似的英語拼寫了。不過這個本來也不是很重要。似乎中國人對於北極狐這個名字更熟悉。不過北極狐這個名字,聽起來實在優點蛋疼。讓人想到了
北山狼。。。。。。
他們帳篷有兩個特點。 最大的特點是復古,打開他們的帳篷,一股濃濃的60,70年代的氣息撲面而來。
這個logo的設計,簡直是滄桑的感覺。這種Moss結構的設計,現在也不多見了。這個結構,上面積雪,積水卻是比較難辦。這個品牌,質量還是很有保證的,我觀察了做工和面料。都是上等。這個品牌,非常適合懷舊的,復古愛好者。除了一個問題,價格實在是太美。一個雙人三季帳篷700,三人隧道800.我選擇 Hilleberg.
這個理由,對於Nordisk, helsport同樣成立。
當年,Boulder Colorado 出現了一個奇才。大家都稱為Coup。 設計了一頂名震天下的金字塔。取名叫做Shangerila 香格裡拉。 中間是一個特別粗的帳杆支撐,結實的面料,和垂直的側面,讓落雪不會堆積。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四季帳篷。 你看著是這樣
別人用的時候,就成了這個畫風了
有了一些成功之後,就膨脹了,借款,四處開店。結果資金鍊斷裂。所剩無幾。那首歌叫啥 從頭再來。
於是這個牛逼的男人,就如歌聲中一樣。一切從頭再來。原址重建,就在 Pearl street. 我們小鎮上,最繁華的一條小街。同時還有剛才的TNF ,
Fjallraven, patagonia, montbell,
PrAna.......還有各種美食和藝術家不停的表演。讓人流連忘返。 咱們繼續說, Coup 輸的一切都不剩。Golite這個名字也不能再用了。於是取了一個新的名字,叫做My Trail Co
https://mytrailco.com/collections/tents/products/pyramid-4-shelter?variant=20147825731 貼一個網址
我走進商店,突然聽到有人喊我名字。這不就是前天攀巖時候的女同學嗎。 於是我就在店裡,了解到了很多額外的信息。
下面這個是現在主推的超輕帳,2lb多一點的重量,可以睡三個人。這個重量,就算是雙人也沒有任何問題。因為就是2斤多一點。帳杆不是DAC,但是也步毛糙。穩定性不算特別好。底部厚度讓我感到很堪憂。因為這個底部的厚度和hubba 的防水層,差不多。 價格349,在超輕的裡面,也不算坑。這個結構,讓人直接想到的就是BA的飛溪。但是實際上,側壁不算太斜,空間比飛溪還是要好一點。兩個人沒問題,三個人估計要糊臉上。
我反覆觀察這個帳篷,她看我有點無聊。說了We have a pyramid tarp, do you want to see it?
然後我手裡,就多了這麼一包東西。
說實話有點重。但是當我意識到這個是什麼的時候,我就驚呆了。這個很有可能就是換了logo的香格裡拉嗎?實際上我99%的確定。她說我想的話,可以現在搭起來玩玩,看我有點無聊。我看了一下,感覺這個空間裡搭不起來,就放棄了。不過,還是打開來看看。我就重點看了幾個地方。頂部加強靠譜,應該會比較耐用。中間那根,直徑感覺有40mm的杆子,幾乎是堅不可摧的。帳篷布,正常。底部特別厚,感覺完全可以不用地步的。但是紗窗是我見過最堅固的紗窗,紗窗的抗撕裂感覺比一些外帳還強。就是那種,摸著就硬的紗窗。我是沒見過。紗窗中間還穿插了加強筋。
地丁的質量比較渣。guyline 沒看。 帳篷袋子不是特別好裝。
下次爭取去見創始人,聊聊天。
可能是我反應比較慢,突然發現, MSR在歐洲推出了一款叫做 Hubba tour 的帳篷,和過往的 Hubba 都有很大不同。甚至可以認為,這個帳篷預示著未來Hubba 家族的走向。
我從來不掩蓋,自己對於MSR的喜愛。讓人感覺腦洞大開的創新,優美的造型到配色。從Reactor stove, Snowshoes,到Hubba 帳篷。都是科技與美學的結合。雖然MSR網站上,還沒有任何數據。但是通過圖片,我們還是能夠看出不少端倪。
老對手Copper Spur HV2 的結構已經改變,變得更像是交叉感,而不是經典的Y字三通結構。不禁讓人對於Hubba 未來的改變充滿了期待。
首先就是外帳又披,改為掛了。這點確實是整個帳篷產業的大方向。 也是Hilleberg一直堅持的。相比於外帳外披那點少的可憐又穩定性優點,或者內外帳更不容易粘在一起。外掛的優點,毫無疑問是利大於弊。用過都知道。MSR似乎也是第一個美國主流帳篷廠家,這樣設計三季帳篷的。 MSR 的與帳杆連接,其實一直都不缺乏創意,看看Advance 那個超級方便的半穿半掛設計。這次Hubba 也邁出了這一步。就看 BA,REI,Kelty, SD 是更還是不跟進了。
MSR hubba 的配色,一直是以鮮豔明亮為主。 綠色大烏龜,黃色高性能,再到白色悶騷。這次這個配色,卻讓我想起了Fajiraven 這種復古色彩。就像是最早的軍用帳篷的顏色一樣。 這個可能又是另外一個 MSR 從北歐帳篷那裡學到的東西。
另外,之前飽受質疑的那個DAC三通結構,這次似乎換了。目前還不能確定,是換了帳杆供應商,還是新設計。三通結構,其實也沒有大家想像中那麼脆弱,我看到Copper spur HV被風吹到帳篷糊臉,風一過,還是彈了回去。
這個一大片,從帳頂延續到門廳的布料,再加上門廳這個流線造型。直接讓我想到了我最喜歡的隧道帳。門廳這個角度迎風,性能估計也不會差。 和以前的Gear shield不同,這次門廳和帳篷布料一體的設計,讓這個布料,能夠承受更強的風。這個時候,我們應該繼續把Hubba 歸類為自立帳篷,還是一個2.5桿的隧道呢?
找到兩張,官網上沒有的白色Hubba Tour照片。小道消息說,雙人重量2.06KG,外帳20D。 和普通的1.8KG相比,這點重量的增加,換來巨大門廳,對於有剛需的人來說,並不難以接受。不過一切以官方消息為主。
剛寫完hubba tour,又被關小黑屋。。。。。。。。。。。。。求放出。外國,靠譜的帳篷牌子logo都在這裡了。
給Big Agnes佔一個坑。回頭慢慢填如果說,MSR 身上有那種來自Moss的帳篷中的貴族氣息。那麼Big Agnes 無疑到處散發著美國那種熱情洋溢的氣息。2001年創立的Big Agnes 無疑是一個年輕的品牌。每年在中國賣出去的也不過1000+ 帳篷,不過卻擁有不小的粉絲群體。
Big Agnes很多宣傳照片,都是在燦爛的陽光下拍攝。不同於MSR的星夜。 來自Streamboat spirngs的Big Agnes無疑是整個 科州的帳篷之王,讓Colorado 能夠和 Seattle 和 California 分庭抗禮。
在讚美 Big Agnes的諸多優點之前,我們先來好好的吐槽一下。BA的四季帳篷,無一倖免。顏值低到無法忍受。簡直是看著都辣眼睛。帳篷本身設計不出彩,但是配合上迷之屎黃色,和過飽和紅色之後。讓我對他們了解的興趣都沒有了。 按照BA設計師的想法,這幾款帳篷都代表了Colorado 泥土的顏色。 一個冬季帳篷,搞泥土的顏色。。。。。 四季帳篷的配色,和三季都很不一樣。Hilleberg那種萬年不變的配色不討論,不論是TNF , Mountain hardware, 或者MSR 四季帳篷的顏色,都是非常鮮豔,醒目。那種自然界中不常出現的顏色。這樣設計,也是為了救援方便。 這個時候,BA 來了一個腦洞大開的Colorado 泥土色。。。。。
把這三款, Foidel ,battle mountain, shield掛出來。 大家一起辣一下眼睛,不能我一個人承受。
接下來,我們好好的繼續聊BA
很多人,都是沒有意識到BA 實際上一個非常年輕的品牌。 2001年,發展到現在2013年的時候,仍然只有70個員工。而且,他們並不是做帳篷起家的。 Big Agnes剛剛創建的時候,主推的產品是睡袋和睡墊。更具體一點,是一個創新的睡袋和睡墊設計,具體來說,就是把睡墊能夠塞進睡袋下面的一個袋子裡。這樣睡墊就只需要充2/3的絨,再附加一個口袋就可以了。當時Bill 對於這個設計非常自豪。。。
今天,如果我問Big Agnes代表了什麼,很多人可能第一反應是輕量化。 然而 Big Agnes真正的目標,並不在於此。他們給自己取了一個很有趣的名字。The Mother of Comfort。 在他們眼中,戶外最需要的就是舒適。能夠舒舒服服的在泥土上睡下,能夠舒舒服服的數星星。
每個戶外公司,都有一個有趣的名字REI除外。Big Agnes今天,在官網上,有這麼一段話。
Wonder why we call our company Big Agnes? Because, why not? Because we all have a truck drivin』 mountain mama that we know and love? Because there’s a 12,000 foot peak north of Steamboat Springs with the same name? Yeah, all that.
但是這個並沒有解釋全部。在BA草創階段。他們對於名字還是很糾結的。最後選擇和Big Agnes實際上是有一段故事的。BA 所在的地方,叫做 Streamboat Spirngs. 這個城市有兩個創建者。John Crawford和 Robert MacIntosh 這兩個人到 Colorado 是為了淘金。為了方便,就順便把附近的山全部命名了。其中一個就是Big Agnes。Agnes 在英語和很多語言裡就是一個簡簡單單的女性名字。說不定,MacInthosh命名這座山的時候,只是想起了一個打醬油的大媽。結果沒想到日後被印在了美國最先進的帳篷上。 當然MacIntosh這個名字更有趣。不知道怎麼被賈伯斯選中了。今天 星巴克裝逼必備, 同時也是給你們寫這篇文章的就是Mac電腦,MacIntosh的縮寫。
找到一張Big Agnes的照片, 這座山只有12000+的海拔。在Colorado 實在排不上號。 帳篷的名聲早就遠遠超過了山峰。只不過Big Agnes實在是很喜歡這個地方。和Colorado 很多地方一樣,他們公司出門,20分鐘不到。就是山區。他們也在這個地方,反反覆覆測試他們的產品。 理論上,他們的帳篷,也是完全更具科州的需求研發出來。和科州比較像的地方,我認為應該是
四川阿壩地區。山區,只不過科州的緯度更高。
從務虛的文化回來,咱們繼續聊帳篷。在2003 年的時候, Big Agnes 發布了他們的第一個帳篷。Seed House 也就是大家說的溫室。直到今天,也能夠一眼看出來,這個是Big Agnes的產品。只不過彼時 seed house還用的是 75D的外帳。今天BA已經使用7D。 seed house 誕生的時候 用著yunan帳杆,今天BA卻和DAC簡直親密無間。
BA帳篷,偉大徵程的開始。大家也可以看出來,顏值似乎一直都不是BA的強項,直到女設計師加入。BA的色彩,才開始歡快活潑。BA的每一個帳篷名字,都有一個故事,seed house 的來歷是這樣的。以前淘金熱的時候,大家為了建房子,砍了太多樹,後來為了可持續發展,就給小樹苗蓋了溫室。但是淘金熱散去,這些溫室也沒有了用處,在美國黑幫橫行的年代,成了罪犯的藏身之處。
同期,發布的另外一個Mad house, 簡直就是Moss帳篷的山寨版。我就不貼出來了。不過這個Mad house用的是DAC帳杆。 直到今天,其實BA還有帳篷仍然有house系列。還有一個名字更加魔性的Big House,不過那個是腐敗汽車露營帳。
在04年的時候,BA又在seed house上推出了SL版本,就是superlight, 這個應該可以算作是現代意義上的BA帳篷。看到這個配色,會讓人直接想起fly creek,這一系列。外帳換成了30D,雙人帳的重量,也從原版seed house 4 磅多,減到3磅。不過BA散心病狂的減重,才剛剛開始。
也大約是從這個時候,開始BA開始支持各種戶外組織。到今天BA也明顯熱心的支持像是leave no trace, 這一類保護戶外的公益組織。
05年的時候,BA嘗試了一波混合帳篷,用
EVENT材料,做單雙層混合的帳篷。鑑於今天這貨已經從BA的產品線消失。所以你們可能也猜到了,這個並不是一個特別成功的嘗試。單層帳篷,仍然是Bibler的優勢領域,別人不一定能玩轉。
同時期,一起完蛋的還有一個叫做Park view的交叉杆帳篷。
從這之後,BA的產品線,越來越豐富。我關注的重點,只放在,下面兩款帳篷裡。Fly Creek & Copper Spur
就是大家說的飛溪和馬刺。
fly Creek這個名字的來歷是這樣,這個是一個從battle mountain上流下來的小溪,然後併入little snake river.這條河就一直很歡快的從Colorado 和 Wyoming 之間流過, 從一個州到另外一個,最後慢慢的向美國南部的猶他州流去。我認為這個名字,應該也包含了BA 對於這個帳篷使用判斷。這個就是應該是一個走CDT,美洲大陸貫穿這種超長線史詩級步道,追求極端輕量化的人使用。
Copper Spur就更有趣了。1915年的時候,也就是美國那個非常浮誇的年代。有人創立了一個挖煤的公司
名字太長了,我記不住,你們自己看。大概意思就是超級無敵王之煤老闆公司。雖然從名字你也看出來了,他們是挖銅的。兩年時間裡,他們一共搞出來了一車銅。剩下的時間,就是用股票投資者的錢夜夜笙歌。 美國太久,公司也就完蛋了。不過他們在娛樂之餘,為挖銅開闢的小路,卻保留了下來。從BA最早的倉庫,很容易就能夠走到這條叫做Copper Spur的小路上。於是BA 再次任性的給這個帳篷選了這個名字。
Copper Spur 是在2008年誕生的。08年,也是BA產品線,爆發的年份。除了Copper Spur還有很多其他系列一起誕生。Copper Spur UL出手就是不凡, 雙人帳三磅多的重量。直到今天,這個數據也是非常好看。BA在這個帳篷上,傾注了大量心血,以前從來沒有用過的材料。和DAC的featherlight帳杆。這個帳篷,解決了seed house/fly creek魚脊那種令人詬病的頭部空間問題。同時又成功的控制了重量。我認為,也正是這個帳篷,讓BA能夠真正走入主流,能夠和風靡一時的Hubba 抗衡。
大家可以注意到,這個結構,並不是簡單的複製Hubba , Copper Spur採用的是非對稱,提高頭部空間。減輕重量。通風窗的位置,也非常不同
實際上,這種設計最早應該來自DAC MSR不過是第一個吃螃蟹的。
在Copper Spur發布一年以後, fly Creek UL1 也正式發布。至此,Big Agnes的輕量化神器已經全部到位。
fly Creek UL 2也在不久後的2010年推出。規格也十分暴力,重量控制在了2磅10盎司。大約也就是同時期Hubba的一半。BA 的思路其實非常清楚Fly Creek就是給極端輕量化,卻有時候必須睡兩個人準備的。對於重量稍微不那麼變態的要求,那麼就應該去買Copper Spur.
直到今天,還有太多的中國帳篷廠家山寨Fly Creek還在淘寶上天天賣。換一個不透氣內帳,就宣稱是四季帳篷的手動@三峰,NH。這樣瞎誤導,真的不是很好. Big Agnes的帳篷,還有另外一個不常被提及的特色。每個帳篷頂上都有三個掛點。可以通過後期購買一個Loft, 來拓展儲物空間,不過會犧牲頭部空間。我被REI half Dome 那種幾乎是按照四季營地帳的儲物空間 慣壞了之後。看到這些超輕帳篷,一共就1/2個儲物處。實在感覺很奇怪。
最最喪心病狂的Fly Creek Plantium誕生的年份是2012,這些年份的事情,我也不打算多寫。因為這個年代中國的戶外也越來越成熟。很多人,已經直接購買自己喜歡的Gear。我更關注的是,這些帳篷是如何一步一步,進化到現在這個樣子。
和今天的白金版fly creek 相比,這個重量也只多了三盎司。只不過今天的fly creek , 微調了帳杆的幾何形狀,有了稍微大一點點點的空間。到今天,除了用cuben的Terra Nova 和
Zpacks, fly Creek的確是最輕的雙人帳(沒紗窗的泛 Tarp類不算)貼一個連接,方便大家比較重量。
https://www.switchbacktravel.com/backpacking-tent-weight-comparison-chart
其實BA的套路,到現在大家也看明白了。減重,減重再減重。先把外帳的重量減下來,面料越來越薄,再把內帳換成全部都是紗窗的,這樣重量就會低到非常可觀。每一次更新換代,就想辦法扣一點重量下來。歷次迭代之後,重量早就甩開了同級別的選手。
不過我們不能因此,就認為BA就是一個生產輕帳篷的廠家。 實際上指導BA做這一切的中心思想,讓用戶感受戶外的舒適,享受樂趣。 如果認同了這一點,就能夠明白很多BA不尋常之處。為什麼Copper Spur拼命減重,卻仍然維持了比Hubba大一號的尺寸? 為什麼會在全系普及mtnglo這種增加露營樂趣的設備? 為什麼到今天,突然給Copper Spur 換了結構,不再使用理論上最輕的單杆自立結構,而換成了雙杆交叉配合橫挑(是不是聽起來很像是自由之魂 新繁星)? 為什麼堅持使用了昂貴的Dominico 面料?
(BA 停止瘋狂減重這個,斷腸草已經說過了,我就不多廢話帳篷和科技界的所有東西一樣,都是螺旋上升,不會一直輕下去,也不會一直重下去。一定會反反覆覆,一次次權衡之間,隨著科技的進步,不斷的到達新高度)我其實很欣賞Copper Spur ul HV2,雙杆交叉的穩定,預彎杆和橫挑的大空間,外加上1.25kg的重量。在合適的地方使用,幾乎是完美的帳篷。
這一切都是為了一個更加舒適的戶外環境。讓使用者能夠晚上安安靜靜享受泥土之上,星空之下的樂趣。
帳篷,除了遮風避雨之外,還有很多人文關懷的作用。使用者,一定要和帳篷設計者,和製造者有一定的共鳴,才能夠和諧的相處。 就像使用Hilleberg的人,對於嚴謹的做工有著深刻的認知和欣賞。使用BA的人,應該是那群,熱情洋溢的。願意去嘗試新事物,新挑戰。對於未來充滿信心的人。內心世界,就像是BA帳篷,五彩斑斕。 而不是在網上選帳篷,患得患失,無比糾結的人。 或者喜歡帳篷悶騷。
BA不斷的增加著新的產品線,又同時淘汰者不合時宜的產品,即使已經站在了美國高端帳篷銷量第一的寶座上,仍然不斷的進取。 BA成了美國銷量冠軍,也反映出美國人的性格。熱情奔放,隨性而為。 和TNF,SD,Kelty這些,抱著過去的設計慢慢養老的帳篷廠家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
BA的文化,和中國的主流確實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在淘寶爆款是149的液壓快開帳的中國,BA的路註定不會好走。因為收入水平的差異,BA這樣的高端帳篷,註定是小眾產品。用起來也是無比小心呵護,即使這樣不是完全有必要。這種情況下,即使有著高科技超薄dominico面料的BA,也敵不過眾人一致聲討面料太薄了。就像是BA缺斤少兩一樣。所以,面料20D的胡巴無疑混的好得多,即使Hubba的面料質量還有待觀察。 沒有太多人理解,BA從當初的75D走到今天的7D背後驅動力。中國的戶外大眾,很長時間還會停留在「
牧高笛冷山」階段。 BA如果要在中國立足,那麼就需要從培養文化開始。BA本身的sleep on dirt, 把BA 所代表的理念和美國式的售後服務,一併帶入中國。中國人不是真缺錢,是缺少在帳篷上花錢的理由。當帳篷BA的帳篷,成為一個文化符號,一個生活方式的時候。BA就無可替代了。
祝願BA
鑑於系統老是審。。查我的BA 帖子,完全不方便編輯。我先來填REI的坑。
給REI佔一個坑。REI因為銷售渠道的限制,所以在國內並沒有太高的知名度。實際上REI 的帳篷設計,水準也是非常高的。而且,價格相比MSR,BA這種品牌,都會更加良心。遇到打折的時候,130美元,一個half dome。DAC帳杆,加上本人親測的面料可靠性(無數次自己走路踢到風繩,帳篷也就是跳動一下,啥事情都沒有)。無敵的售後服務。性價比簡直爆炸。
REI的很多設計,還是可圈可點。售後服務,簡直是無可挑剔。我的
OSPREY水袋漏水,拿著到REI 去換。結果沒有查到銷售記錄。因為我是REI Co-op member REI還是給我換了。 結果回來一查,這個水袋,居然是我在亞馬遜上上買的。 所以,REI的宣稱的自己的產品,叫做100%客戶滿意簡直算是謙虛了。
REI 的產品線大而全, flash 手杖, 背包也都達到了很高的水準。價格也是可圈可點。 我自己用著REI 的錢包。質量和設計都非常滿意。
期待REI能夠帶著全套美國服務,進入中國那天。
這樓,就重點介紹一下REI的兩個當家花旦。 Half Dome 和 Quarter Dome
REI雖然有一個很無聊的名字,但實際上卻有一個很牛逼的開始。到現在幾乎一統美國戶外屆的江湖。只要自己的產品,混進了REI的商店。那麼銷量怎麼都不會太悲催。REI也可以算是美國戶外屆的元老級別人物了。也是另外一個西雅圖流派的優秀選手。REI 1938 年在西雅圖創立,來販售高端的
戶外用品。到今天,80年過後,已經遍布全美,卻仍然繼續提供最優質的戶外用品,讓人有口皆碑。見過太多,創始人閃人之後,畫作鳥獸散。REI的成功,簡直是戶外史上,教科書級別的。
以前我去REI的時候,總是覺得大門上把兩把上古ice
AXE作為門把手,非常有個性。這次翻了REI的黑歷史之後,才知道,原來REI的誕生,竟然是和一個一把冰斧息息相關。
1938 年是一個什麼年代呢? 馬洛裡掛在
珠峰14年。離50年代戶外大爆發還有不短的沉寂期。美國剛從浮誇的年代走出,卻陷入大蕭條。亞歐大陸,戰爭的硝煙已經瀰漫。這怎麼看,都不是一個能夠讓人安心登山的年代。不過,提前布局,也是REI至今能夠一枝獨秀的原因。
雖然整個世界都很忙,但是總有人喜歡登山。Lloyd and Mary Anderson夫婦就是這樣的人。他們很喜歡登山,但是對於冰斧20 美元的價格,非常之頭疼。我沒記錯的話,那個年代一個福特model T 也就是800美元的價格。簡單粗估計一下,也就是一把冰斧5000人民幣這種感覺。為什麼會這樣呢? 其實是因為,那個年代登山還完全沒有產業化。想買冰斧簡直難啊,需要一層又一層的中間人。於是價格節節攀升。於是Lloyd和Anderson合計,要不我們自己來便宜一點賣。於是他們就從奧地利,搞來了我上面配圖那把冰斧。沒有了層層代理人,價格直接降到了3.5 美元。 這個簡直就是戶外屆裡的小米,價格屠夫啊。 這一來不得了,周圍遠遠近近的登山者,聽到這裡有便宜冰斧賣,都來買了。這也讓兩個創始人下定決心。我們搞一發大的,乾脆成立一個公司,專門買可靠的,便宜的登山用具。
名字,就隨便了吧。叫做Recreational Equipment, Inc. 翻譯過來是啥,娛樂用品公司。 不知道的,還以為是生產卡拉OK的。 實際上,在1970年以前,REI幾乎都是專注於高端的Mountaineering, 之後才慢慢的變得有家庭娛樂的味道,有了划船,腐敗露營,燒烤這些東西。可能對於REI 23俠來說,爬個珠峰也卻是算是個娛樂活動。
REI雖然創始人,只有最早上面兩個,不過很快基於對他們理念的認同,越來越多的全美最頂尖登山高手加入了REI。就是著名的23俠。其中包括Whittaker,第一個登上珠峰的美國人。這個人在REI被委以重任。可能其他的人,忙著去爬山了。REI也卻是想讓自己與眾不同,他們用了一個很有趣的理念。就是CO-OP。和消費者合作。不糾結於短期的盈虧,REI非常注重與用戶的長期關係,在1938年,花一美元,就能夠成為REI的終身會員。在今天,這個會員價格變成了20美元。
這個是我的會員卡,背面第一句話就是您的會員永遠不會過期。
如果用今天流行的說法,就是雷軍的 和用戶做朋友。 無疑是REI的核心信仰。難得的是堅持了80年未變。
為了紀念REI這個很有意義的開始,REI做了一批紀念版的冰斧,就是38年REI成立的時候販售的那種,也是至今REI唯一的冰斧。只給會員販售,每隻獨立編號。 堪稱REI 粉絲的終極信仰充值。
而Mary Anderson, 也就是REI最早的兩位創始人之一。在美國婦女解放走向工作崗位之前,就一手撐起了REI的半邊天。今年前不久去世的,她1909年到2017年漫長的107年的人生,讓她目睹了這個最早在她家裡閣樓的公司。一步步走向全美國,走向全世界,人們一說起戶外,就會想起REI。What a life!
REI 今天的帳篷布局,簡單的說,就是兩個Dome。 一個Half Dome,一個Quarter Dome
REI似乎有一個傳統,就是把自己的圓頂帳篷,叫做Dome, 很早之前,就搞過Geo Dome這個東西。
除了這兩個東西之外,REI 一個 Arete 青蛙 帳篷或者稱做Semi Geodesic結構,給一些風比較大,但是不需要Geodesic的地方。一個低端Mobi garden冷山一樣的Passage, 不過真正的主力,還是兩個Dome
青蛙愛好者不要錯過,359刀。還是很對得起這個價格。DAC9.5mm 帳杆。樹線下還是很穩的。比1.5人的青蛙空間大不少。偶爾上樹線上面浪一把,也不是不可以。不過要注意方向。
Half Dome 屬於性價比非常逆天的那種產品。 前段時間,打折到130刀。 40D的外帳是真結實,無數次我踢到風繩,自己差點絆倒。但是帳篷也就是顫抖一下,完全不會撕裂面料。DAC的8.7mm帳杆。 比較蛋疼的一點,就是面料是PU材料。長時間會有水解的隱患。 不過我倒不是特別擔心這個問題。保守估計也會有五年以上的壽命。五年以後的事情,誰還說得準。不過,又一次,下了很久的暴雨,面料吸水飽和,這個時候雨變得更大了。 然後我就華麗麗的見證者一滴滴大雨點,砸在帳篷雨披上,然後散射成無數微笑的水滴,糊在我的臉上。應該擋了90%以上的水,但是最後10%還是糊在了臉上。靜水壓,確實是一個問題。不過我去的地方太極端了。
除了面料和重量,住在這個帳篷裡真的還是很幸福。我193的身高,還能再加上一個睡袋,放在腳底。體驗過被睡對角線支配的恐懼之後,我覺得這個真不錯。 做起來,頭部空間也是爽。 總而言之,對於身高1.9以上的人來說,真的是非常爽。裡面的儲物袋,多到我能夠忘了自己把手機放在哪裡袋子裡面。 自己用的帳篷,多嘮叨幾句。畢竟有感情。
坑爹的地方,在於風繩沒給夠,很多掛點上沒有繩子,原廠的繩子,居然是黑色的。可能是覺得面料結實,不怕踢。帳篷版型控制,也沒有MSR那麼緊蹦。不過Hubba 一半的價格。總體也算是良心了。
至於 Quarter Dome第一次看到新版的這個帳杆結構的時候,我是懵的。有點看不懂這波設計
你們自己感受一下。REI的Quarter Dome處在和Hubba Hubba 和 Copper Spur同一個競爭區間。但是上一個版本因為空間問題,雖然重量略輕,但是始終被吊起來打。非對稱結構,空間還小。簡直是作死。於是痛定思痛,重新設計,大幅度提高可用空間。有點Copper Spur HV high Volumn那個感覺。 第一次看到這個帳篷的時候,我確實想起了Copper Spur,兩者的設計思路,面料顏色都有點相似。包裝袋也是。後來高人告訴我,這兩個都是在同一個工廠裡生產的之後,我就恍然大悟了。
如果,你對於Hubba Hubba作死的面料,心存芥蒂,又對BA Copper Spur 449的價格不能接受。那麼這個還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我個人對於這個的幾何結構,實在沒什麼信心。感覺,他們只容量這個問題。我們能夠賽多少只
大象到這個帳篷裡? 特別是這個橫挑的設計,讓五通處的結構受力,特別好看。 不過用預彎帳杆,提高容量這個思路,倒是很明顯和馬刺師出同門。 總之,這個設計比MSR 稍微更用心,地釘也不是MSR的無牌貨,而是DAC。 考慮Hubba 的同學,不妨看看這個。
REI的產品,確實是走的打價格戰這個思路。比同級別的,總是會稍微便宜一點。但是,重點是。我欣賞的地方也是,並沒有犧牲帳篷的品質。 就算是Half Dome,帳杆完全打開之後,內帳也是完全舒展,緊繃。拉鏈拉起來,也非常順滑。不會斷斷續續,手感非常好。在DAC帳杆的保護下,我也能安心睡一個好覺。 總之REI帳篷,算是有良心的。
像這種拉鏈,和帳篷門,使用起來我內心應該是拒絕的。
發幾張Moss 的圖片。 為什麼Moss的帳篷那麼好看呢? 因為 Bill Moss本身就是把帳篷當作雕像一樣來處理。後期Moss公司,給各個站臺做織物裝飾,就是大家在會展中心看到的那些。悶聲 大 發財。 這個行業利潤很高。 於是就把帳篷業務甩給REI,化身為Moss inc。
繼續回去填REI的坑。
閒話帳篷面料。 如果有機方面的高人,請不吝賜教。
這是一枚
法國硬幣。 但是我不準備從這裡說起。 遙遠的地中海世界。公元前建立的羅馬帝國。日益昌盛,國力蒸蒸日上,統一了整個地中海世界,把地中海變成了帝國的內海。 發行了第納爾銀幣,作為帝國的通貨。 因為第納爾銀幣,良好的鑄造,加上含金量。到中世紀時期,仍然非常受歡迎。 很多國家,第納爾也成了貨幣的意思。 在法國, 就有一種叫做Denier 的銀幣。 這個就是今天,尼龍面料丹尼爾數的由來。
感謝8264管理員,現在終於能夠回帖了。現在對於帳篷,有了更多的理解。慢慢開始填坑。先回填BA
雖然我個人不用
比格尼斯,但是這個並不能阻止,我回到美國之後,接觸到的比格尼斯越來越多。在backpacking這個特定領域,比格尼斯甚至給了我一種
大疆至於無人機的感覺。或者說,像是蘋果電腦,在銷售出去的總數裡並不多,但是高端領域,完全的霸主地位。 在美國銷售的高端帳篷裡,比格尼斯已經三分天下有其二了。任何一個戶外營地,總是能夠看見比格尼斯帳篷。
在穿越科羅拉多大峽谷的時候,第一個比較近的營地bright angle,還能看到各種各樣的帳篷,包括一些REI和marmot的低價,大空間但是很重的帳篷。但是20Km後的cottonwood 營地裡,10頂帳篷裡有8頂比格尼斯。
圖中,是我自己使用的帳篷。
當然,任何事情也都有例外,遍布營地的比格尼斯,也讓另外一個被四個人用外骨骼背包背下來的巨大的coleman汽車露營帳篷,顯得格外耀眼。
前面的一篇裡,我已經闡述過了比格尼斯本身產品。這次想闡述一下,比格尼斯定位的問題。
首先我想說的一點是,比格尼斯是為美國人民量身定做的產品,並不是所有比格尼斯,都適合國內使用。在美國,戶外大多數地方都有成熟的營地。
高山,高暴露的營地都會有特殊說明。被稱為
High Sierracampsite, alpine campsite等等。所以,對於比格尼斯來說,抗風自然就不是首要問題所在。 就像是地球人都知道的flying creek飛溪側面抗風有問題。還有就是nemo 這個和比格尼斯同樣耀眼的腦洞大開廠家,設計的blaze這種,斜挎
大家好好看看這個奇葩結構,地球人都知道這樣做抗風會有問題。為啥nemo 敢上市銷售還能在backpacker magazine得獎,因為在美國,抗風真的不是特別大的問題。多年以來的national park service和志願者的不斷努力,讓每條路線上,都能夠有很多不錯的營地。
比格尼斯需要專注的點,就是使用便利性,重量,空間這些問題。BA最耀眼的帳篷,也是銷量最高的,無疑是copper spur馬刺。身邊已經有兩個朋友入了。這個帳篷,也是我認為BA最適合中國的產品。類似交叉幹,但是用起來更方便的四通結構,讓copper spur擁有了強壯的骨骼,我認為遠遠比hubba這種單杆穩定不少。多米尼克10D面料,有消息稱,這種面料抗撕裂相當於普通國產40D面料。希望有朋友能夠幫助證實。
似乎前段時間,還有人因為BA這個馬刺的四通結構和遠山pro吵過架。四通結構,用起來確實比交叉幹方便,首先是手上只需要拿一個東西,其次插進地布裡要方便不少。這種不規則預彎帳趕,減少混淆的可能。
BA原配的足夠數量的DAC V地釘,也遠比hubba 陪的垃圾地丁好多了。
這個是我喜歡的一個小細節,手機可以扔上面,耳機線可以自然放下來。在帳篷中聽音樂,這個大概也是BA心目中用戶的樣子。很有趣的設計,無奈被蘋果暴擊
BA copper spur和 MSR hubba hubba的對比,可謂是宿命之戰。也會是非常有趣,論壇裡還沒有看到人做過。相信會很有趣。從目前我自己的感受來看,這個並不是我想像中一邊倒的樣子。並不是更貴,更先進的copper spur乾淨利落的贏了。相反,很多地方是互有勝負。先在這裡挖一個坑,下次來填馬刺和胡巴的宿命之戰。
BA另一個前途非常大,在美國剛剛上市的就是tigger wall 這個有趣的帳篷,同樣的面料,比馬刺更輕量化的設計。又把飛溪的問題大部分解決了。
估計在美國混的日子不會太差。
那麼我對BA帳篷,有什麼不滿之處呢?
也許是因為比格尼斯所處之地,科羅拉多,氣候乾燥。所以,雨天搭建這個問題並不是BA非常在乎的。所有的帳篷都是把帳趕放在外帳裡面。根據我自己的體會,外置帳趕的帳篷,搭建和收納,能夠比內置帳杆省一半的時間。 內置帳杆的問題在於,先搭建內帳,這個工序,如果是外置帳杆,那麼已經把帳篷搭建完成了。這個時候,內置帳杆的朋友,還需要再搭外帳,艱難的扣上,收緊。 收納的時候同樣是這樣的。雨雪天氣,只會更糟糕。這個讓bo Hilleberg 在70年代就糾結的問題,到了現在居然還沒有解決。美國人
我記得,論壇內部是有這方面的討論。公認外置杆更方便。內置杆的優點在於,可以單獨搭建內帳。這個被當作賣點宣傳,但是問題在於,外穿杆也可以啊。。。
除了方便之外,另外一個巨大的問題。特別是對中國用戶來說,就是抗風能力。我也是最近讀了一些外文資料,才慢慢開始系統性的想這個問題。風,是作用在外帳上的。但是對於內帳帳杆的帳篷,外帳和帳杆並不是硬連結。雖然我是用過的REI和胡巴都有一些措施,來把帳杆和外帳通過魔術貼環連接在一起。但是這樣不但麻煩。而且並不結實。當巨大的風力作用於外帳上,外帳並不能直接轉移到帳杆。更多的時候是推帳杆,外帳自身也面臨撕裂的風險/
最結實的連接方法,就是通過sleeve ,也就是穿杆套來連接,這樣應力,能夠均勻的分散在整個外帳上,而不存在個別連接處受力特別大。只要套筒內部,使用了良心的工藝,有矽來潤滑,那麼使用搭建起來,穿杆實際上是非常快的。
我說了這麼多,也許有些朋友腦中已經rain a bell了。似乎有一個帳篷,正好符合我說的這些特徵。嗯,就是那個,你想的不錯。是的。自由之魂新繁星
當然,想到msr hubba hubba tour的朋友,也不能算全錯。
新繁星也並不是完美無缺,主要就是太重了。如果能夠通過使用比格尼斯一級的面料,來大幅度減重(比格尼斯的減重,是雙管齊下,內外同事進行。內帳儘可能的使用紗網),再使用copper spur上那樣的高容量DAC預彎杆(不知這樣,是否會影響搭建和穩定)。如果能夠在設計的時候,偷學Hilleberg 的絕活,預留兩套帳杆的空間,讓人在需要的時候,能夠插額外的一對帳杆進去。增加極端天氣的穩定性,那就更完美了。
另一方面,雖然短期內還沒有希望,不過比格尼斯也開始了外置帳杆的探索。在一些非核心型號的設計中,已經有這個想法了。hubba tour也把帳杆給拿出來了,就是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夠普及到普通hubba上來。所以,不管怎樣。未來都是光明的。
另一個,幾乎是所有帳篷的頑疾,就是收納袋。逼格尼斯,並沒有比別的好多少。唯一的例外是MSR。
大家來想一想,每天早上,需要卷多少東西。先把羽絨服和衝鋒衣卷緊放進收納袋,然後卷充氣枕頭,然後氣墊放氣,卷 進去。然後是睡袋。最後還要再卷一個帳篷,這樣真的很累啊。也很浪費時間,而且不是必須的。
這個是MSR的帳篷袋子,用過都說好。隨便放進去,外面用繩子束縛一下,就完美了。不想卷帳篷,那就隨便疊一下,你非要揉成一團也沒人管你。
這個是比格尼斯的袋子,是的很輕,很漂亮。但是真的不怎麼好用啊。
為了針對,早上卷東西太多這個問題,我探索了很多辦法。睡袋那些就不提了。至於帳篷,目前最好的結局方案是這個
Osprey的straightjacket收納袋。經過我實測,copper spur的帳篷布料,可以放進12L的版本。估計這個尺寸的雙人帳篷,也不會差太多。在此推薦給各位
驢友。也希望帳篷廠家,在清理完現有的收納袋庫存之後,能夠使用類似於msr hubba 這種收納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