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建鎮海樓、引進國內知名文旅投資、文旅開發企業參與混改投資、組建「潮州文化高校研究聯盟」、出版非遺名錄圖典……歲末年初,《潮州古城提升行動計劃(2020-2025年)》(下稱「計劃」)出臺並印發實施,並確定26個文旅項目進入重點項目庫予以實施。
依據計劃,潮州將選取一批有針對性的項目進行重點突破,改革理順古城管理體制機制,推進古城保育活化和綜合開發,加強潮州文化研究和傳承保護,促進文化旅遊產業融合發展,全方位提升古城「食住行遊購娛」業態。
事實上,潮州還有更高目標,即創建國家級文旅品牌,包括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國家5A級景區,以及躋身中國古城第一梯隊,成為世界級文化旅遊體驗目的地,邁向「世界文化遺產」。
「潮州把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轉換為改革發展的動力,迅速出臺古城提升計劃,是值得點讚的。」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文化產業研究所副所長詹雙暉說,「這份行動方案,有亮點、有重點、目標清晰,著重做好『研究好』『呵護好』『建設好』三篇文章。」
南方日報記者 蘇仕日
實習生 陳淑曼
謀劃好:體制機制改革 高規格統籌管理
潮州,曾經是「一府管九縣」的府治所在,是世界潮人精神家園,被評為「最喜愛國內遊目的地」,但同時也面臨著古城管理「九龍治水」的困境、缺乏市場運作等關鍵問題。
計劃提出,潮州將通過深化古城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健全古城應急響應和預警管理機制、成立古城綜合管理執法監察機構、健全古城建設商業化運營機制,推動古城加快發展。
其中,針對古城管理體制不暢的問題,潮州將搭建起古城統籌管理運作架構,採用「領導小組+實體機構+市場運作」的模式,逐步破解難題。
潮州成立市委書記為組長、市長為第一副組長,有關市領導為副組長的潮州古城提升行動領導小組,加強古城工作的統籌協調,討論決策古城發展的重大事項。同時,按程序設立潮州古城管理委員會,履行古城建設和管理職能,統一規範管理古城範圍內的項目審批、規劃建設工作。
在市場運作方面,該計劃也有了明確的方向,即建立「政府統籌管理、企業市場運作」的模式,發揮國資企業平臺帶動作用,引進國內知名文旅投資、文旅開發企業參與混改投資。
為此,潮州將理順潮州市嶺海名邦旅遊發展有限公司體制機制,在完成古城公房清理工作的基礎上,研究劃入古城相關公房資產,重點開展古城招商引資、投融資和管理運營工作,推動古城文化旅遊資源市場化運作。
此外,潮州還將建立健全古城區各類突發事件應急響應機制、建立完善人流預警機制、健全火災隱患排查整改常態化工作機制、成立古城綜合管理執法監察大隊等。
詹雙暉認為,該計劃亮點之一便是問題導向。通過問題導向,推動解決潮州古城管理體制不暢、公私產權不明、配套設施不全、整體業態不優、缺乏市場運作等關鍵問題。
研究好:組建高校研究聯盟 搶佔文化品牌制高點
作為世界潮文化的發祥地,潮州將建設更高水平的「文化潮州」,加強潮州文化研究與發展,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
接下來,潮州將聚焦文化的傳承與創新。計劃中提到,藉助中山大學、同濟大學、華南師範大學、汕頭大學、韓山師範學院等高校文化研究力量,組建「潮州文化高校研究聯盟」,發起推動關於潮州文化的科研合作。
「潮州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支脈。」為此,計劃提出,策劃舉辦潮州文化高端論壇,邀請國內著名專家學者,深度研究潮州文化的歷史淵源、精神內核和價值體系,明晰潮州文化與嶺南文化、中華文化的傳承包容關係,確立潮州文化在中華文化寶庫中的地位和作用。
潮州還將推進廖厝祠修繕和活化利用,在保持傳統風貌的同時,依託傳統建築、多進庭院,打造高端文化交流會展中心。
潮州文化的內涵和外延非常豐富,系統梳理展示勢在必行。根據計劃,潮州將廣泛調動各界研究力量,由潮州文化研究機構,對潮州方言、民間文學、工藝美術、建築文化、民俗文化、農藝文化、飲食文化、宗教文化等主體文化元素進行系統研究梳理,組織編纂《潮州文化叢書》,形成城市文化品牌體系,涵養海內外潮人同宗同源文化底蘊,搶佔「潮人」文化品牌的制高點。
在展示方面,潮州則提出靈活運用線上展覽、文創體驗、論壇講座等方式,多形式展示潮州文化傳承發展研究成果,持續推動潮州文化走出去,打造面向全世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示窗口。
潮州古城保存如此完好,還是座「活著的古城」,放眼全國這並不多見。計劃提出,由地方志編纂機構對潮州古城保護修繕歷程進行系統梳理,組織編修《潮州古城志》,充分反映潮州古城歷史變化脈絡,展示名城保護與建設成就,挖掘豐富的歷史智慧。
「『研究好』不僅止於研究,也是文化傳播過程、提升文化自信的過程。」詹雙暉表示,研究機構要發揮主體作用,做好研究,同時也要藉助海外力量,大力弘揚潮州文化。
呵護好:打造「古」的典範 培育「新」的傳人
以「打造『古』的典雅」為目標導向,最大限度保護好潮州古城的歷史風貌。這是計劃中對於推進古城古建築修繕項目所用的表述。
潮州將通過更為「審慎」與「和諧」的方式,組織「百家修百祠(厝)」和動員社會資本採用BOT模式修復舊城肌理,推進危舊房和國有房產的保育活化,加快文物修復活化,創建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
在計劃中,潮州的保育活化路徑非常明晰。
潮州將分批次推進古城內139處登記文物點和已登記授牌歷史建築的修繕保護工作,率先啟動實施廖厝祠、李厝祠、鐵巷陳宅等20處文物點的修繕工程,把古城建設成為不同時代精品建築雲集的「活態博物館」,選取一批文物建築和文化景點作為活化利用示範點。
潮州將以「繡花」功夫推動街巷「微更新」「微改造」,營造「沉浸式」文化保護利用街區;實施昌黎路、文星路、上下西平路、劉察巷等28條街巷路面及兩側立面改造提升。
詹雙暉認為,不僅要呵護物理空間的「面子」,更要挖掘文化的「裡子」,把精緻而豐富的潮州文化挖掘出來、展現出來,彰顯潮州鮮明的地域文化風貌,濃鬱的文化風情。
潮州將加強非遺保護和傳承,創建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優化非遺保護傳承體系,打響潮州非遺品牌。
例如,開展「搶救性記錄」,完善建設潮州非遺資料庫,出版《潮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圖典》,推廣項目保護優秀實踐案例;策劃「潮州節」活動周、「潮文化尋根之旅」「潮文化海外行」等系列活動,通過不同的形態和呈現方式,推動非遺對外交流宣傳。
潮州還將通過非遺進校園,培養傳統文化傳承創新人才。依託韓師、技師學院、技工學校等,推進教育與非遺傳承工作融合發展;組織非遺傳承人上講臺,非遺知識進校園,帶動青少年一代學習潮州優秀傳統文化。除此之外,還將組織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幫助非遺傳承人群提高文化藝術素養,提高傳統工藝的設計、製作水平。
建設好:文旅融合提升業態 打造潮州文旅新地標
「在基礎設施和業態提升方面,潮州已有較大進步,但同珠三角地區相比,欠帳仍然比較多。」詹雙暉認為,潮州要做好建設文章。事實上,這也是古城提升計劃的重點。
根據計劃,潮州將引導潮州古城旅遊產業與傳統文化相融合,打造潮州文旅新地標,做大做強古城文化旅遊品牌。
筆架山宋窯、府衙鎮海樓、龍湖古寨等都是「寶」,是具有唯一性、凸顯性的文物古蹟。潮州希望將這些打造成為海內外遊客必來的特色景點。
潮州將重點加快推進鎮海樓(舊府衙)復建規劃建設工作,打造潮州舊府衙—百花臺片區,凸顯「潮州府」作為歷史上粵東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特殊地位。關於鎮海樓復建後如何利用,計劃裡也有方向:打造市級歷史博物館,對外展示潮州歷史與發展情況。
計劃提出,至2023年,舊府衙片區、龍湖古寨等將成為潮州旅遊新標誌。
近日,潮州古城文化旅遊特色區剛獲認定省級旅遊度假區。潮州將以「潮州古城文化旅遊區」為統領,將韓文公祠、廣濟橋等國家4A級旅遊景區與潮州古城文化核心區、筆架山潮州窯考古遺址公園、西湖公園等節點進行捆綁,全力創建國家5A級旅遊景區,創造條件啟動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潮州旅遊要高質量發展,必須優化提升古城「食住行遊購娛」整體業態。為此,計劃提出六大提升工程:實施旅遊餐飲提升工程、住宿提升工程、旅遊交通提升工程、旅遊購物提升工程、娛樂休閒提升工程、智慧旅遊提升工程。
這其中有許多具體的目標,例如,到2022年底全市建成20個「潮州旅遊宴」示範點;打造100家以上「潮州人家」精品民宿,新增10家以上星級酒店,其中五星級酒店3家;按照全年接待遊客1000萬人次以上的標準,科學保障停車位供給(3000個以上)等。
根據計劃,古城裡的業態將大大優化,其中提到,結合潮州歷史典故、非遺文藝項目,充分利用聲光電等科技,在古城區擇址,創辦一場留住遊客記憶、充分展示潮州文化的大型文藝演出,讓遊客留宿在古城、消費在古城、沉醉在古城。
■專家解讀
主客共享城景一體全景打造頂尖品牌
《潮州古城提升行動計劃(2020-2025年)》出臺後,對潮州文旅保持長期關注並系統研究的吳志才教授對該計劃進行了詳盡的解讀。吳志才系潮州文化旅遊顧問,潮州古城旅遊規劃專家組組長,華南理工大學廣東旅遊戰略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導。他認為,潮州古城提升計劃既有系統性也有落地性,重點破解了管理體制、保護利用、交通集散、業態提升等四大問題。吳志才建議,在操作過程中,要堅持「主客共享、城景一體」的發展理念,並要注重激發民間活力,注重搭建文旅+金融的對接平臺,做大古城發展新格局。
南方日報:您認為此次出臺的《潮州古城提升行動計劃(2020-2025年)》有什麼特點和亮點?
吳志才:這個古城提升計劃是潮州古城未來五年提升發展的時間表和路線圖。主要體現出兩個特點:
第一個特點是高位推進的系統性,呈現出全市一盤棋、五位一體的發展格局。
古城全域統籌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一是黨政統領,書記、市長領銜統籌推進古城升級發展;二是部門聯動,文旅、公安、衛生、交通、城管等部門全面參與進來;三是縣區落實,湘橋區、潮安區等落實屬地管理責任;四是市場主體,潮州古城的發展要靠市場力量來推進;五是社區參與,古城裡生活了好幾萬人,社區居民的獲得感一定要體現。
第二個特點是高質量發展的落地性,主要是通過高水平產業、高科技賦能、高品質生活三者落地結合來實現。
一是文旅融合、活化利用,推動高水平產業。未來潮州古城的產業引導要通過文旅融合來推動,如計劃中講到的非遺民俗遊玩體驗、東西南北四條歷史文化遊徑等;
二是數字古城、智慧交通,推動高科技賦能。古城要煥發新活力,要通過高科技賦能,例如計劃中提到的潮州旅遊大數據平臺、智能交通指揮系統的構建等;
三是業態提升、品牌共創,推動高品質生活。潮州目標是創建國家5A級旅遊景區,做好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準備,這都是文旅的重要品牌。潮州要對標的是全國古城的第一梯隊,不僅是在省內競爭,更要在全國全世界產生競爭力和影響力。計劃提出旅遊餐飲、住宿、交通、購物、娛樂休閒、智慧旅遊等六大提升工程,全面優化提升古城「食住行遊購娛」整體業態,讓本地人和外地人都能享受高品質的生活。
南方日報:您認為,這份古城提升計劃著重於解決什麼問題?
吳志才:這個古城提升計劃,主要解決了四個核心問題:
一是管理體制問題。將古城的管理從以前的多頭管理變成一體化管理。計劃中提出,構建三位一體的管理體制,即「領導小組+實體管委會+市場公司運作」的管理模式。
二是保護利用問題。這次特別強調保護優先,並在發展中保護。古城的保育活化,一定要在發展中保護才行。活化、融合、傳承,計劃中的這些關鍵詞都表明是在發展中保護的理念。潮州實施百家修百厝(祠),將歷史建築改造成民宿客棧、茶館茶吧,這些都是在發展中保護,潮州已經探索了一條非常好的路徑。
三是交通集散問題。這在古城發展裡是最難的問題,如何讓古城從「堵城」變「遊城」。計劃中提出要建立從外部大集散到內部小集散的多級交通集散體系。如果真正實現了,潮州古城能實現「快旅慢遊」。
四是業態提升問題。以前的古城主要是為本地人服務的,現在則重點是主客共享。也就是說,既要做好鄰居生意,也要做好遊客生意,從購物、住宿、餐飲、美食這些全面提升。古城未來面對千萬級的年旅遊消費市場,潮州古城必須提升業態,激活消費。
南方日報:計劃已定,未來在操作實施上應注意什麼問題?
吳志才:潮州古城要走上高質量發展的古城復興、文化復興之路,一定要注意如下幾個問題:
一是在發展理念上,要堅持「主客共享、城景一體」的宜居宜文宜遊宜創發展之路。這裡特別強調社區與景區一體化。我們社區的每個人每棟建築都是景區的構建者,社區的文化也是景區的內涵,這才是古城的最大魅力。
二是在發展動力上,要激發激活民間力量,驅動文旅融合,走出一條文旅融合的「三變」工程。也就是文物資源變景點,工藝美術變精品業態,居民建築變創客基地。潮州的特點之一就是民間情懷非常濃鬱,民間力量非常巨大,民間資本非常雄厚。和其他地方不一樣,潮州古城很多業態是當地老百姓自己幹的,因此要充分重視民間力量的作用。
三是在發展平臺上,要逐步建立「文旅+金融」的文創和資本對接平臺。潮州缺乏的是人才和資金,但最大的資源是文脈,大文化一定要有大金融、大資本來撬動。潮州自有的嶺海名邦旅遊發展有限公司、潮州府城文化旅遊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等作為資源的統籌者,要跟外面的市場混合改革制結合起來。
四是在發展格局上,要強調做大古城的格局,從2.33平方公裡的小古城擴大到12.44平方公裡的一河兩岸、一江兩城。潮州古城的大格局包括「山水洲城橋」,即筆架山、韓江水、仙洲島、古城以及韓江上的廣濟橋、韓江大橋、金山大橋、潮州大橋等。大格局視野之下,就要把大集散體系放在古城之外,把重要的產業投資放在外圍的韓江東岸。也就是說,古城內部要做減法,通過微改造、微更新的手法進行開發利用,古城外圍則要做加法,將資本化、規模化的產業放在外圍,做大古城外圍的大產業。
要構建環古城文化旅遊圈,要不然1000萬遊客來了怎麼辦?古城是潮州旅遊的龍頭和核心區域,以古城龍頭聯動其他區域,是未來潮州旅遊發展的重要方向。這包括古城與環古城聯動,古城與山區、沿海聯動,形成以古城為核心,韓江、黃岡河兩個休閒帶,北山、南海、中間環古城,山海統籌、城鄉一體的潮州全域旅遊格局。
未來,潮州重視到了上述四大方面,才能形成四個古城:「鮮活的古城」,即活著的古城,既有煙火味又有現代氣息的古城;「潮人的古城」,即本地人的古城,本地人要積極地參與、融入並共享這座古城;「世界的古城」,放眼世界才能長期發展,才能跟世界分享;「魅力的古城」,這裡有很大想像空間,可以綻放更迷人的光彩。
■「八個一」工程
計劃表明潮州將實施工藝美術「八個一」工程,全力推動潮州工藝美術精品化、產業化、規模化、品牌化發展。
一個方案
《潮州市促進工藝美術產業發展行動方案》
一個產業
工藝美術產業
一個展館
潮州工藝美術展覽館
一個學院
潮州工藝美術技工學院
一批大師
國家、省、市級工藝美術大師
一部宣傳片
潮州工藝美術宣傳片
一個集聚區
工藝美術大師工作室集聚區
一個發展基金
潮州工藝美術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