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入手了Samsung的新品移動SSD,T7 Touch,簡單談談我的感受吧。
一、外觀評價
T7 Touch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小巧精緻,時髦,顏值很高。傳統的3.5寸硬碟基本給人的感覺就是磚頭,移動硬碟好一點,但是通常也受限於2.5寸盤的大小,維持和磁帶隨身聽差不多大的一個尺寸。SSD的出現讓硬碟的便攜性空前增加,移動固態硬碟也可以把尺寸控制在合理的區間。
T7 Touch的尺寸與一張卡片差不多,而且很薄,比普通移動硬碟小不少。甚至可以把它放到錢包裡。正面除logo外,還有一個方框,方框本身有一圈LED燈,中間是指紋晶片,進行指紋識別和數據讀寫時燈會發出幽幽的藍光。
硬碟表面是航空鋁合金材質,摸上去是磨砂的質感,不容易留指紋。-
硬碟底部寫有主要參數,標識了容量等內容。
編輯硬碟本身採用了type-C接口,包裝中配備了兩根線,分別是「C to A」和「C to C」,事實證明兩根線,特別是toC的線還是很有必要的,極大增加了泛用性,不光是電腦、筆記本,手機、ipad、遊戲機等同樣適用。
二、性能評價
初次使用,需要安裝三星的管理軟體,「Samsung Portable SSD Plus」 ,管理軟體默認是禁用安全模式的,需要在設置中打開。
(圖setup1)
開啟安全模式後,需要設置密碼
(圖setup2、setup3)
同時在管理軟體中可以自定義移動硬碟的名稱,比如 「老羅的故鄉」、「大姐姐的豪華別墅」之類的名字都是完全可以的。
(圖setup4)
設置了密碼之後可以註冊指紋,根據軟體提示設置即可,整個流程就跟智慧型手機設置指紋流程類似,很快就搞定了。當然不設密碼也可以設置指紋,方便了很多對密碼記性不好的用戶。
(圖setup5、setup6)
指紋最多可以錄四組,包括大拇指、左手大拇指、左腳大拇指(劃掉)、主子的大拇指(劃掉)。
(圖setup7)
當全部設置完之後,以後接入電腦時就必須通過指紋或者密碼讀取硬碟上的文件了。在接入新電腦時,系統會只顯示Samsung Portable SSD Plus程序,需要通過管理軟體解鎖後才能看到硬碟中的其他數據。
(圖setup8)
性能方面同樣值得一提。
一開始我將T7 Touch接到了一臺只有USB3.0接口的電腦上,順序讀寫速度大概只有400M/s出頭,顯然是受制於電腦設備接口速率的限制。
(配圖USB3.0_1G、CDM_USB3.0_1G)
隨後我將T7 Touch接到了另一臺電腦的USB 3.1的Type-C接口上,使它能夠工作在USB3.1速率下,於是順序讀寫速度翻了一倍,達到了800-900M/s。同時測試了1G/5G/10G數據的讀寫,基本沒有降速現象,性能十分優異,
(配圖USB3.1_1G、5G、10G/CDMUSB3.1_1G、4G、8G)
三、應用評價
我家算是移動硬碟的重度用戶。原因主要還是因為家裡所有人都用的筆記本,並沒有臺式機。筆記本硬碟再大也就能存那麼點東西,但我家的數據保存需求還不算小,視頻、照片、遊戲各個都是吃硬碟的大老虎。特別是最近幾年,手機像素越來越高,電腦屏幕解析度越來越高,遊戲越來越精緻,帶動得這幾個大老虎的胃口也越來越大。早些年一張照片幾百K就很厲害了,現在動不動就是好幾M;電視劇我還記得有過100多M一集的rmvb格式,現在一集起碼是700M起步,再低就覺得看著眼瞎;遊戲就更誇張了,我記得小時候《大航海時代2》只有幾兆,現在的遊戲隨便就幾十個G,3A大作更是是50G起步……然而在這種時候,筆記本的硬碟因為向固態硬碟轉型,反而給人感覺是變小了,常見的都是256G和512G的硬碟,只有高端遊戲本才會有1T的固態甚至多盤位出現。所以這兩年我家的移動硬碟增長速度也開始變快,一變二,二變四,數了數都有五六塊了……
這也讓我對移動硬碟這個產品的應用場景和需求分類有了一定的理解。
移動硬碟我覺得大概有三種需求類型,一是儲存數據,用來做冷備份或者當倉庫;二是擴展設備硬碟,,方便日常使用;三是用於在不同設備間進行數據遷移。
第一個需求用不上SSD這麼高端的貨,就不繼續談了,後兩種情況我認為T7 Touch還是有比較大的性能優勢的。
先談擴展設備的硬碟。現在的輕薄本或者全能本,基本上是256G到512G的硬碟,如果說用戶需要使用一些大型軟體,特別是抽空玩遊戲的話就有一點尷尬。我在上班和寫東西之餘,還是一個模擬人生重度玩家,目前SIM4不算MOD就已經將近50G,加上MOD更是大得可怕。相同規模的遊戲裝幾個,硬碟就爆倉了。三星這款T7 Touch,在USB3.1下,速度甚至遠超過SATA3接口的SSD,用來跑遊戲至少應該不輸機械硬碟,所以用來當做硬碟的擴展盤,運行一些工作軟體、遊戲,都是極好的,更別提存視頻、照片這種常規需求了。
除開筆記本這樣的PC設備,用來拓展手機存儲同樣可行,512G的硬碟空間,加上不怕摔、不怕抖,讀寫速度還吊打U盤,出去浪的時候看美滋滋。
再說不同設備間的數據遷移。基於Type-C的接口,三星T7 Touch能夠在多種設備之間實現數據遷移,配合T7 Touch和不同產品之間的數據傳輸實例,例如和手機、和平板,和筆記本都可以實現。
如果純粹是數據轉移,其實日常的移動硬碟也是夠用的,只是說T7 Touch在便攜性和傳輸速率上碾壓它們。不過我想說的是另一個腦洞場景。
我有個師兄,他的主業就是寫文章,於是他隨身帶著一個U盤,走到哪裡寫到哪裡。我沒法學他,原因是我需要使用CAD,往返設計院和圖文社,我想要在自己舒適的系統配置和軟體環境中開展工作,所以我只能帶著筆記本到處走。但是現在我有一個性能不輸一般電腦預裝固態的T7 Touch移動SSD,我是不是可以乾脆在硬碟上裝一個系統,然後每次帶著硬碟走就等於帶著一臺自己配置好的電腦走了呢?
於是我搜了一下,還!真!有!有個東西叫Windows to GO,基於移動SSD高性能,不是所有移動硬碟都能實現,我覺得我的腦洞可能有實現的可能了。
當然,實際上我還沒試著這麼做,我相信一定有值友可以開發出這種玩法,我到時候就抄你們的教程啦~
高能警告:一點硬核科普,一定要看!
這塊硬碟在京東上的售價是1839元(1TB),也許你會說,為什麼會這麼貴?原因很簡單,是因為SSD和NAND晶片這個江湖水太深了。重要的事情說三遍,請跟我復讀:
請只買原廠顆粒的SSD,包括不限於2280 NVME、mSATA的移動硬碟
請只買原廠顆粒的SSD,包括不限於2280 NVME、mSATA的移動硬碟
請只買原廠顆粒的SSD,包括不限於2280 NVME、mSATA的移動硬碟
這個江湖有多深呢?我來簡單科普一下,請一定要走心讀下去。
固態硬碟本質上就三個東西組成:3D NAND晶片、主控晶片和固件驅動。全世界公認最佳NAND存儲晶片只有4個廠子是最靠譜的:三星,Intel、鎂光和東芝。而三星是所有成品SSD裡,公認的第一,毫無爭議。
也許你要問,什麼叫原廠顆粒呢?這裡有三個概念:原廠顆粒、白片和黑片。先說原廠顆粒,拿三星舉例子,就是三星半導體生產12英寸晶圓,切割成存儲Die,封裝成顆粒,進行嚴苛的企業級和消費級測試。什麼叫白片呢?就是正規的SSD品牌,比如國產大廠的某光,去購買三星的Die,自行封裝,測試,刻字,上市。這種片上沒有三星的標,一般是封裝廠的標誌。或者直接購買群聯的整包交鑰匙方案,群聯從主控晶片,核心封裝測試到全品出片,全包了。淘寶上很多相對貴一點的淘品牌,都是群聯的交鑰匙方案。
那什麼叫黑片呢?黑片就很可怕了。上面提到不少廠子去購買NAND的Wafer自己切割封裝打字,切割下來測試不夠合格或者勉強合格的產品,限於品牌要求不會使用,就會販賣給更便宜的品牌去打造更便宜的SSD,這就是傳說中的黑片。黑片的恐怖之處包括不限於:晶片來路不明、測試成本低到令人髮指、一片PCB安裝的晶片批次編號不一樣、性能飄忽不定、壽命純粹看緣分。這種產品是絕不能買的。下圖就是原廠三星顆粒和某寶上的黑片SSD的對比圖,可以看到三星NAND晶片和主控晶片字體清晰,焊點光滑,而黑片SSD做工粗糙,字體模糊不可見,品質感極差。
事實上,目前某寶上的SSD主要就是這三類:以三星為首的原廠顆粒頂級陣營、以某光、某頓為首的正規再封裝測試陣營和各種來路不明的黑片白片低價SSD陣營。而市場佔比看,以黑片白片陣營最大。不管是插在電腦上的2280 NVME,還是這種USB3.1/雷電口的移動硬碟,數據的長期可靠性要比速度更重要,所以我真的要說,原則上我們一定要優先考慮原廠顆粒,原廠主控(三星Phoenix系列)的產品,畢竟數據無價嘛。
最後總結一下T7 Touch的開箱體驗:
1、 重量輕巧,高度便攜性
2、 帶指紋解鎖安全便利
3、 第一梯隊的性能
4、 三星原廠顆粒,無論是性能還是壽命都不是市面上白片SSD能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