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舊家書 念了又躊躇

2020-11-29 新華網客戶端

 

    觀眾在中國人民大學家書博物館內參觀。 (資料圖片)

  最近一年,「朗讀者」「信·中國」「中國情書」等讀信節目成為電視節目裡一股清流。張國立、歸亞蕾、徐濤等實力派演員通過讀信的方式,讓一個個歷史人物從泛黃的字片中站起來,有血有肉地展現革命、戰爭,幸福、苦難,以及平凡的日子。

  許多觀眾看完節目後,直呼「淚目、震撼」,「不知道有多少人看到後想要用書信聯絡,反正我想試一試。」

  不只如此,民間對書信的愛好與珍藏從未間斷過,在強大的媒體與名人效應之下,重新進入人們視野,帶回人們深藏已久的情感。恍惚間,那些「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的日子,仿佛又短暫地回來了。

  舊信獲新生

  寫不盡的情感是共通的

  身著黑色中山裝的張國立站在舞臺中央,目光低垂。面前是一隻麥克風、一個演講臺、一封信。暖色燈光襯得全場靜謐柔和,只有絮語般的讀信聲輕輕飄蕩著,「志蘭,親愛的。別時容易見時難,分離二十一個月了,何日相聚?」他語速遲緩,眼眶漸漸泛紅。

  「念、念、念、念!」他艱難地,幾乎哽咽著讀出了這四個字。沉默片刻,伸出雙手使勁揉了揉潤溼的雙眼。

  這封充滿柔情的家書出自八路軍高級將領左權之手。1942年5月,日軍對太行根據地發動大「掃蕩」。22日,左權在作戰間歇,給遠在延安的妻子劉志蘭和女兒左太北寫下了這封信。未料三天後,不幸犧牲。這封信也就成了他生前最後一封家書。

  2017年,這封家書因一檔名為「見字如面」的讀信節目打動了人們。

  「當聽到開頭『再帶給你十幾個字』的時候,我的心就被戳中了。」24歲的溫星是這檔讀信節目的忠實觀眾。「你能想像嗎?一位八路軍的高級將領竟是這樣俠骨柔腸,原本打算讓人帶十幾個字,寫著寫著就收不住了。」「那種千言萬語寫不盡的情感是共通的。」中文系畢業的溫星說,這封信讓她想起了唐代詩人張籍的兩句詩——「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溫星的大學同學陳俊雨在網際網路公司工作,常加班到深夜,靠濃咖啡和搞笑綜藝「打雞血」。一天夜裡,他看到了溫星分享的「見字如面」片段,隨後,他去充了某網站會員,把節目從頭到尾看了一遍。陳俊雨最喜歡的是一對普通父子的書信往來——鄭國強、鄭藝的家書,「就像自己和爸媽有一搭沒一搭地聊著,特親切」。凌晨兩點看完節目後,他捏著手機坐在床上,發了好長一會兒呆,「想我爸做的油燜筍了。」

  據統計,「見字如面」第一季的節目受眾裡,29歲以下的佔到了75%。書信,這種新媒體時代的「活化石」,竟意外收穫了年輕人的關注。第一季節目播出後,「見字如面」豆瓣評分高達8.9,全季網絡播放量超過3億。2017年9月,第二季開播,僅第一期播放量就達到3.6億。

  與此同時,幾檔讀信節目也陸續開播,帶人們在書信中回望山河歲月裡的平仄,重拾綿長如江流的家國情懷。

  「那些信就像一顆穿越時空的小石子,落在心湖裡,蕩起圈圈漣漪。」溫星如此評價這些節目給她的震動。

  家書博物館

  五萬封信裡最真的情感

  在「見字如面」「信·中國」「中國情書」三檔節目職員表的顧問部分,或許很少有人會注意到出現了一個相同的名字——張丁。

  10多年前,由費孝通、季羨林、任繼愈等46位文化名人聯袂倡議,國家博物館、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等機構聯合發起了一項名為「搶救民間家書」的活動,轟動一時。張丁正是這一活動的幕後發起人和實際執行者之一。

  張丁現在的身份是中國人民大學家書博物館副館長——這些年由「搶救民間家書」活動徵集來的5萬多封信件都被存放於此,《見字如面》等節目中的不少信件就來自這裡。

  見到張丁時,他穿著一身中式對襟暗紋綢褂,戴一副細金屬邊眼鏡,頭頂禿得有些厲害。「我的頭髮全是忙這些掉的。」他環視了一圈博物館,打趣道。當年一起發起活動的朋友們已散去,只有張丁和一位助理還在繼續搜集整理、布置展廳、策劃出書、接待訪客……

  他至今仍覺得,是冥冥中的緣分引他走上了這條路,「一切都是因為一條廣播。」那是一個冬日的周末,他開車回家,無意間從廣播中聽到,一位叫安德魯·卡洛爾的美國歷史學者用3年時間徵集到5萬封美軍家書。後來這些家書集結成冊,數月蟬聯《紐約時報》暢銷書榜首。

  「這個太好了,我們國內怎麼沒有?」他像發現稀世珍寶一樣激動起來。「這不僅是很好的史料,更是情感的傳承。」歷史系畢業的張丁曾擔任中國社科院某學術期刊的編輯,到中央電視臺後又做過幾年「鑑寶」欄目編導。常年與「有年代的東西」打交道,他對民間文物有著超乎常人的敏銳。當晚,他就寫出了「關於搶救民間家書項目的設想」。拉來三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湊了20萬元啟動資金。2005年4月10日,這一項目在全國政協禮堂正式啟動。

  令他意想不到的是,項目只熱鬧了兩三個月就歸於沉寂。因為是一項公益活動,除了出書掙的幾萬元稿費,後續的錢都得靠張丁往裡補。當時已經從央視辭職的他沒有收入來源,不僅花光積蓄,還四處欠錢。「最艱難的時候我們連欠了7個月房租,看到物業人員就紅著臉躲著走。」現在回想起來,他反倒笑了。即使如此,張丁也沒想過放棄,「要是我不幹了,那幾萬封信怎麼辦?」

  他靠在椅背上,回憶起那些將信送到他手上的捐贈者,「大多數都是老人,要是在北京的,幾乎都親自送上門。」一位叫陳素秋的老太太,用電動車馱來珍藏一輩子的書信。翻開後,手寫小字工工整整,是她和先生張煥光的情書。有些家在外地的,也千裡迢迢趕來託信。「一位蘇州的老教師,專門寫郵件來問我:『你們單位的性質是什麼?信件存放在什麼地方?經費來源是什麼?法律上有沒有保障?』弄清楚之後,從蘇州坐了一夜火車到北京,把1000多封信交到我手上。」

  5萬封信的託付有多重?他說不清,只是反覆強調,「我得對他們負責。」

  2016年夏天,《見字如面》節目組找到他,希望能推薦一些書信。他立刻同意了,「我覺得特別棒!用藝術的方式表現出來,效果比直接看文字更好。」 談到激動處,他手裡的鎮紙「啪」一下擊在桌子上。他向節目組建議,不要光展示名人書信,普通人的家書有時更動人。

  事實上,家書博物館內普通人的信件佔了大部分。上到政府官員、軍人,下至商人、學生。從最早一封的明末至今,時間跨度近400年。了解到人民日報海外版的讀者群體中有許多華僑華人,張丁特意展示了一封由臺灣發到大陸的家書。這封長達5000多字的信,是一位名叫程稚周的男子在臺北長發客棧寫下的,訓誡次子戒驕戒躁,以傳統的道德觀做人治學。這封信寫於1894年,表明那時兩岸交流已非常頻繁。

  「見字如面」第一季中,張丁推薦的信有6封入選,其中包括左權家書、志願軍團長宋雲亮家書。讓他驚喜的是,「年輕人竟然很喜歡看。」張丁想了一下,覺得雖然社會變化得很快,但人性始終沒有變,「人都需要心靈的寄託、情感的滋養,而家書是不會說謊的,裡面有最真的感情。」

  「95後」再回歸

  在手機的年代攤開信紙

  雖然以搶救家書為畢生事業,但張丁深知「肯定不可能回到手寫家書那個年代了。」目前,他的精力集中在對過往家書的研究與保存上。當電子郵件、電話、微信、視頻等越來越多高效、即時的通訊方式普及後,還有寫信的必要嗎?王子寧和他同伴的回答是肯定的。

  2017年秋天,北京大學大一新生王子寧選修了一門「媒介與社會變遷」的課程,老師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一項傳播實踐。他們組選擇了手寫信,因為覺得「即使在今天,手寫信也有它存在的價值,不應該消失。」對於這一點,王子寧尤其篤定。他至今仍堅持著和父親每月一信的習慣。「只有真正寫過信的人才知道,下筆時蘊含的深情是其他通訊工具無法企及的。」他們試圖尋找那些仍在寫信的人,打撈與信有關的人生故事。他們跑到街上隨機採訪,去郵局問投遞員,問身邊的朋友,得到的幾乎是一樣令人失望的答案——大多數人似乎遺忘了這種古老的溝通方式。

  又或許,是寫信的人不願說起。「這本身是一件極私密的事情。」王子寧深知,這個年代仍用書信交流的人可能都比較沉靜內斂,就像他自己,「心裡愛藏事」。

  遺憾的是,許多年輕人從未接觸過書信。王子寧坦言,若不是有一位愛讀讀寫寫的父親,自己這位「95後」恐怕很難養成這種「老年人」的習慣。

  怎樣才能呼喚更多人「重拾手寫信的浪漫」?他們決定「拋磚引玉」,建一個名為「郵寄猶記」的微信公眾號,分享自己和書信的故事。

  比如一個叫思琪的女孩,找出一張在湖北省圖書館實習期間,從一本故事書裡發現的信箋。淡藍色的卡片紙上寫著稚嫩的鉛筆字,許多不會寫的字還是用拼音替代的——「爸爸媽媽:我真的很愛你,因為你們是世jie上最愛我的人,但是你們piping我的時候,我的心裡是很shang心的。爸爸、媽媽,我很愛你。」這張寫得歪歪扭扭的信紙讓她足足愣了兩分鐘,她拍了下來,想把這封信寄給所有的父母,「多一些鼓勵和誇獎,少一些指責和批評。因為爸爸、媽媽,我們互相愛著。」

  王子寧拿出了爸爸的家書——一封封用工整有力的毛筆字寫就。「子寧:轉眼返校已經兩周了,相信會有一個良好的開端。一年之計在於春,碩果纍纍在耕耘……今年春節期間你曾說過一句話,說明你已經找到了方法,那就是還要再多讀些書。書中不僅有黃金屋、顏如玉,更主要的是讀書可以開闊人的眼界,進而開闊人的胸懷……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修齊治平,修為其首。莫待受挫方自省,莫為白首留悔恨。」

  即使反覆摩挲過好幾遍,每當把新收到的信與之前的一起擺在桌子上,攤開來細細看時,他還是會被父親的心意感動到熱淚盈眶。書信仿佛照亮了一條和父親溝通的秘密隧道,讓這個不善言辭的大男孩敞開心扉,重新認識父愛。

  期末提交實踐報告,他們的公眾號只收穫了108個用戶。每篇文章的平均閱讀量在100左右。點擊量最高的是他們自編自演的一個短視頻,共有441人觀看。視頻裡,考試成績不佳的女孩、競選主持人失敗的男孩、被顧客臭罵的餐廳服務員,都在心情沮喪時收到了一封神秘來信。信的內容不甚清晰,但讀罷,每個人都豁然一笑。視頻結尾,鏡頭推向了冬日明澈的藍天。「其實我們這個實踐,與其說是去感動別人,不如說是感動了自己。」這群大一的學生手插在兜裡,笑成一團。課程結束了,但與書信相伴的日子才剛剛開始。

  「親愛的父親:您好!信已收到。」攤開信紙,坐在案頭的王子寧準備給父親回信,「男兒有淚不輕彈,故只盈眶。」 (劉少華 呂安琪)

相關焦點

  • 王俊凱一封家書送給你和未來的自己,網友:霸道總裁請你愛上我!
    王俊凱一封家書送給你和未來的自己,網友:霸道總裁請你愛上我!你好,展信悅。一年又要過去,有過磕絆但更多是收穫。每個人都有放任躊躇和消沉的理由,但生命和生活的珍貴讓我不想浪費,一點點都不想。這份帶著真誠與信念的#一封家書# 送給你們,也送給未來的我自己。
  • 一封家書|紙短情長,見信如唔!
    「家書抵萬金,千裡共嬋娟」,如今網絡資訊時代,傳達信息僅僅需要通過智慧型手機動動手指,科技便利了生活,但也讓消息變得愈發廉價,也愈發難以傳遞真情實感,兒行幹裡母擔憂,赤子在外更思親,近日,福建省森林消防總隊南平支隊武夷山大隊開展家書傳情活動,組織全體隊員放下手機拿出紙筆用寫家書的方式向家人報平安,以最傳統的方式,表達最樸素真實的情感
  • 每客逸家|中秋國慶,一封家書一份情!
    在這個國慶跟中秋重疊相遇的日子,每客逸家也舉行了自成立以來一直保留並延續至今的活動——寫家書。一封家書<每個人都在認真地給父母寫家書>如果沒有公司的這次活動,或許我們永遠也不會拿起紙筆,一字一句地述說對父母的關心和思念。
  • 椿萱茂心懷感恩做養老,一封家書讓這個感恩節暖意盎然
    一封家書一段親恩,寫不盡世間暖意在椿萱茂(上海康橋)老年公寓,家屬們紛紛寫起了家書,溫熱的文字,滿溢著難言的感謝。長輩們收到家書在椿萱茂(北京雙橋)老年公寓,椿萱家人將兒女們的家書列印到紙上,親自送到每一位長輩的手中。
  • 宋茜給青島寫了「一封家書」 裡邊有很多秘密啊
    半島記者  劉禮智5月6日,文化情感類短視頻欄目《一封家書》第二季第十二期節目正式上線。青島「小嫚兒」宋茜寫給家鄉青島的信,感動無數網友。家書中,宋茜從家鄉談到家人,回憶家鄉的味道,她說無論漂泊多遠,人最難忘的還是自己的根。
  • 一封東大姑娘寫給戰「疫」一線父親的家書
    一封東大姑娘寫給戰「疫」一線父親的家書 東北大學 2020年02月06日 11:46
  • 三國最神秘人物,一封家書道盡人世機密,後人將其寫入《搜神記》
    胡母班在歷史上也沒留下多少痕跡,但他留下了一封神秘家書,道盡人世機密,讓人不勝感慨。這封神秘家書因何而起?關聯著哪些悲歡離合、人生世相呢?且一一道來。關於胡母班的記載,最早是其位列「八廚」之一。歷史記載有寫給王匡的一封家書。這封家書是如何流傳下來的無可考證,但這封家書談到的問題讓人震聾發聵:(一)正義的問題。誰正義,誰無道?其一,自古以來,沒有諸侯攻帶兵攻打京城的正義行為;其二,投鼠應忌器,皇帝在京城,討董卓也應顧忌到皇帝;其三,關東諸郡雖然都痛恨董卓,但因為使者奉皇帝命而行,均不敢玷辱使者。而你們卻囚禁我,並準備殺我釁鼓,這不是暴逆無道嗎?(二)生死的問題。
  • 潛江市「清風潤萬家 家書抵萬金」廉潔家書徵集活動獲獎名單公布!
    潛江市「清風潤萬家 家書抵萬金」廉潔家書徵集活動獲獎名單公布!在公布獲獎名單之前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廉潔家書」活動吧!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黨風廉政建設和家風建設的重要指示,引導廣大黨員幹部重視家庭、重視家教、重視家風,在2020年黨風廉政建設宣教月期間,市紀委監委機關、市婦聯聯合開展了「清風潤萬家 家書抵萬金」廉潔家書徵集活動。
  • 一封家書讓費翔不顧一切回內地,並付出了十四年有家歸不得的代價
    為什麼選擇去大陸,因為一封母親的家書,遲到了40年的家書。是費翔母親收到了遲來40年外婆寄來的家書,從北京寄到美國,再從美國到了臺灣,整整耽擱了40年。一別40年,看過兩岸親人重聚時的朋友都知道,那份激動是足夠讓人放下一切去尋親的。就這樣費翔看到了母親的家書,他毅然決然的跟母親回到了大陸。並在1986年登上了春晚,他第一句話說到「這次回到祖國,我見到了我的外婆」。
  • 瀘溪戰「疫」家書:「疫情不退,我也不退」
    新湖南客戶端通訊員 向曉玲 姚俊鋒 石慧嫻「爸爸身上的制服代表的是沉甸甸的責任,疫情不退,我也不退.....」這是2月13日晚上徐紫星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瀘溪縣浦市鎮大碼頭的渡口邊寫下的一封家書,他堅毅的臉龐被凌冽的寒風吹的皸裂開來,手上的凍瘡紅通通的,但他仍舊沒有放下手中疾書的筆
  • 有福之州:一紙格言傳千秋 一封家書驚天地
    一封家書驚天地 三坊七巷最北部的楊橋巷,如今已是楊橋路了。走在路上,就可以看到標著「林覺民故居」和「冰心故居」的一座古民居。這裡,先後居住過林長民和他的女兒林徽因,辛亥革命烈士林覺民和林尹民,晚清舉人謝鑾恩和他的兒子謝葆璋、孫女冰心。 林覺民故居裡,引人駐足的是一封寫在方巾上的家書。
  • 廉潔家書⑥ | 遙寄天國的父母
    廉潔家書⑥ | 遙寄天國的父母 2020-09-15 17: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見字如面(一)丨這封家書在巴中監獄「霸屏」了
    「我不得不感恩監獄的又一次良苦用心,才讓我們有機會學習到唐某姐姐的這封家書。這是一封樸實無華卻又字字珠璣的家書……每一次閱讀和學習都讓我飽噙熱淚、產生諸多感慨和思考。」近期,巴中監獄開展「家書抵萬金·學習促改造」主題活動,以上是罪犯馮某在「對照反省找差距、明理感恩知榮恥」活動中的討論發言。
  • 家書:烽火歲月的濃濃家國情
    讓我們隨著一封封直指心靈的家書,去觸摸一段段血與火的歷史,感悟先輩們英勇無畏的家國情懷。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抗日戰爭爆發80周年之際,筆者懷著崇敬的心情,收集整理了各個時期英烈們的書信,重溫他們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所作出的彪炳史冊的貢獻。
  • 14歲女孩寫給醫生父親的一封家書:「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
    佩戴口罩的孫婉清獨自站在自家客廳中(1月29日攝)。
  • 從家書看董必武的修身齊家之道
    投身革命後,在聚少離多的情況下,面對家人和親友間的方方面面,董老以其堅定的理想信念,超凡的遠見卓識和質樸的家國情懷,通過一篇篇家書惕勵自己,教化家人,營造出一股清新之風和浩然正氣,為世人所重。對自己:甘為民僕恥為官董必武德高望重,備受尊敬。但他從不以老自居,恃功自傲,而是甘當民僕,自比「老牛」,時常反省,修身勵進。
  • 190年前傅氏家書,傳遞濃濃思念
    本文來源:傅氏大家族傅氏文化清朝末年,一封書信從湖南送往四川廣漢的傅姓家族。萬水千山間,寫信的和收信的雖分居兩省,卻是實實在在的宗親,有著相同的祖先。信件內容:遙寄異地思親之情湖南來信中,傅達材先是把四川誇了一番,然後誇獎廣漢傅氏發展得不錯,「產業有數千,俱屬自創」,再說明寫信的意圖是「思骨月隔斷山川三千裡,念祖宗南柯夢裡一相逢。弟懷念有日,不得親近家庭之光,謁見無由,徒暮宛在之思。」
  • 一封肉奴的家書:給親愛的多肉們!
    親愛的肉肉,這封家書就是我們對你們的傾訴和期望。望你們能收的到。收到請在春天以健康、美麗給我們回信。祝一切安好!你們安好,我們無恙。愛你們的肉奴們致於冬日(本文感謝成都肉友點點、內江肉友曾小鵬提供部分照片。)
  • 中國家書故事|不一樣的情書
    中國家書故事 | 不一樣的情書暑假裡的一天,我和媽媽在外婆家整理舊東西時,在媽媽曾經用過的日記本裡發現了一封爸爸寫給媽媽的信,日期已是十幾年前。懷著好奇的心情,我迫不及待地讀了起來。信的開頭,爸爸提到了他的書桌,記得之前爸爸帶我回老家時,我還見過它,可後來老家拆遷,書桌也被賣掉了。信中還提到了爸爸曾經最愛的一盤磁帶,英文版卡本特的歌曲,那是當時最流行的美國鄉村音樂。
  • 一封家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