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中坤集團主辦的中冰文化基金十年交流項目正式啟動,首個活動是在冰島首都雷克雅未克市舉行的「空間與詩意—亞北歐詩歌行動」,謝冕、駱英、田原、于堅、臧棣、路也和日本詩人高橋睦郎等與北歐五國的詩人進行了為期一周的交流活動,詩人們舉行了多場朗誦會,與冰島抽象藝術家進行詩歌和繪畫的交流,也就「空間」和「距離」等概念進行了討論。中國詩人們在冰島得到了冰島總統,外交部、文化部等政府部門的接見。
本報記者隨行對冰島詩歌進行考察,發現危機時刻,文學尤其是詩歌挺身而出,或成為慰藉人們心靈創傷的良藥,或成為討論社會出路的武器,人們開始選擇靜靜地閱讀,思考自己和國家將何去何從。
【變化】
詩歌更多地介入社會現實
2007年底,冰島處於危機前的泡沫頂峰。兩年前讓冰島國家破產的經濟危機今天依然沒有散去,失去了房子和銀行存款的人們開始懷疑曾經所擁有的一切,「我們迷失了」,很多冰島人這麼說,全社會陷入了一場信仰危機。一股反思的潮流湧現,此時站出來的,是詩人、文學家和哲學家們。
此時,冰島女詩人布拉斯塔多蒂(Sigurbjorg Brastardottir)卻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聖誕節左右,書店裡突然出現了大量的詩歌作品,這是多年來,第一次聖誕節圖書市場的詩歌銷售強於小說。「現在想想,應該是經濟膨脹到頂峰時,人們不知覺地開始厭倦自己的生活了,希望從詩歌中尋找一些新的東西。」
很多冰島人都記得危機剛開始那段時間的味道:每天都坐在電視和電腦前,「我們過度地觀看著實時媒體,直到自己也厭倦了。」布拉斯塔多蒂說,「然後,人們會去選擇讀詩。」據雷克雅未克市最古老最大的Eymundsson書店經理表示,自經濟危機後,圖書銷售穩步增長,詩歌類的書和朗讀會活動也一直在增多。
「人們曾經為大銀行驕傲,但現在發現,曾經信仰的一切就像造在沙子上的房子一樣瞬時崩潰,我們的社會需要堅實的基礎,那就是文學。」冰島詩人巴爾森(Sigurour Palsson)說。
「社會危機時刻,所有的藝術都會顯得更為重要起來,詩歌是特別明顯的。」巴爾森說。
經濟危機改變了整體文學的主題,出現了很多和危機有關的文學作品。2009年,冰島文學獎授予了影響很大的小說《銀行家》(bankster),這是一部關於在銀行工作的年輕人經歷了殘酷的經濟危機失去了未來的故事。
詩人也開始寫危機。朗讀會上,剛目睹了10月4日民眾向市政廳扔雞蛋遊行的布拉斯塔多蒂特地朗誦了一首自己兩年前寫的類似題材的詩《一些快樂的雞蛋》,將扔出去的雞蛋聯想到其可能變成的生命,「雞蛋就像是一個個的死雞,而這種投擲的動作卻是如此無力,現實令人悲傷。」她解釋道,之前,她寫過最具社會批判的作品是一首關於讚美富人家庭裝修的膚淺電視節目的詩歌,從未有哪個時期像今天這樣在詩歌界充滿了對政治的直接批判。「詩人是描述現實的,而危機就是我們今天的現實。」
一股社會反思的潮流在冰島社會出現,詩人和文學家開始成為思潮的領頭者,一些文學家和詩人站在了抗議遊行的最前線。和中國一樣,冰島詩歌界也存在詩歌是基於個人,還是開放溝通兩種本質的討論,而經濟危機期間,後者的支持者則開始佔多數,布拉斯塔多蒂特說,冰島有兩名著名的詩人艾利斯森(Gyreir Elíasson)和漢姆利(Poretcinn fra Hamri),寫作風格內斂而安靜,但卻在危機期間遭人批評,稱其作品不介入社會,兩人先後在不同場合都分別反駁:並非只有寫出批判的語句才算介入現實,安靜、內斂、充滿哲意的詩句同樣可以間接地,更加深刻地介入社會。
【趨勢】
四分之一以上冰島人在寫詩
今天的冰島、北歐乃至全球的詩歌中,「自然的才是詩意的」概念已經過時,現代社會的產物也紛紛進入詩歌。今天的冰島詩歌,依然有著愛情詩、存在主義詩歌、古典派、自然派等各種風格,但是各自都紛紛發生了轉變。「我們今天危機中出現的社會現實主義詩歌趨勢,可能會成為一股潮流維持好幾年。」女詩人布拉斯塔多蒂說。
今天的冰島、北歐乃至其他國家,都出現了詩歌大眾化的趨勢,冰島駐華公使,自己也寫詩的拉格納爾估計,今天的冰島人中,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都在寫詩,政客、醫生、記者、農民,各種職業的詩人都有,「冰島都是老百姓在寫詩。」
也有批判的聲音出現,有人說,這個時代裡「人人都寫詩,但卻沒人讀詩」。而80歲的冰島女詩人維爾博(Vilborg Dagbjartsdottir)記得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才是詩歌的黃金時代,人們沒有電視和網際網路,紛紛在家裡讀詩,但是今天,她有點沮喪地說,「大家都在讀犯罪小說,沒有人讀詩了」。不過,有人則不這麼認為,挪威女詩人英格·漢森(Inger Elisabeth Hansen)說,可能捧著書讀詩的人相對幾十年前少了,但「聽詩」的人卻多了,從各種詩人聚會、朗讀會、詩歌節到廣告、電視、網際網路,尤其在社會危機時刻,大眾傳播令詩歌的影響迅速加大。
網絡尤其觸發了「人人都寫詩讀詩」的時代,冰島有很多詩歌的博客,還有很多人將自己的詩放在facebook,twitter等社會媒體上,傳播迅速,Web2.0導致了新的更活躍的詩歌形式。
有人批評這種大眾化的詩歌傾向可能會損害詩歌的本質,令其向著歌詞、廣告語或政治口號的方向轉變,也有詩人認為,哪怕是社會動蕩時期,詩歌也應該保持自己的內向性和個體性,但是,在經濟危機下的冰島社會,詩歌的這種走向民間,介入社會的趨向似乎不可避免地只會越來越強烈。
詩人巴爾森的意見或許反映了很多冰島職業詩人的觀點:被殖民多年的冰島向來不是精英社會,詩歌也從來不是高高在上的藝術,和歐洲大陸相比,冰島的詩歌一直都是存在於大眾中的,但另一方面,詩歌的數量多不代表質量的提高,寫出真正好的詩歌並不容易,還是需要職業詩人來承擔。
【思考】
詩歌可否幫助迷失的社會尋找出路?
「真有種天下大亂的感覺。」冰島駐華公使拉格納爾操著流利的中文說,「危機時刻,我們的政治前景方向不明,社會迷失,人人都非常不安,這時再看文學作品,突然發現,山不變,美還在,愛情依舊,但感覺不一樣了。」
「兩年前,我們更換了政府,但今天,問題依然還在,人們不知道該怎麼辦了。」詩人巴爾森說。
有人在詩歌中傳遞憤怒、迷茫的感受,有人借詩歌進行社會批判,有人則依舊關注詩歌自身,但不管是什麼內容、形式的詩歌,人們普遍認為它給混亂的社會帶來了希望。「藝術,尤其是詩歌像是打開了一扇新的門,讓人們不再迷路。」巴爾森說。
在冰島的中國詩人們得到了一份禮物,那是冰島古詩中除《薩迦》之外的另一部經典之作《海寇詩經》,這是一千年前,北歐海盜在艱苦的航海過程中奉之為座右銘的精神食糧,中國詩人們驚訝於它和《詩經》的相似處,「你仔細看這些詩中的教誨,會發現這正是我們現在所失去的東西,我們為貪婪和自大付出了代價。」巴爾森說。
「困難時候,人們不知不覺會用上傳統的語言,回歸古代的價值觀。」他認為,冰島的危機也代表了整個西方國家的一種社會危機,「全球化不能違背自然規律,我們需要尋找一個自然的『道』。」
「詩人、哲學家、政治家,都會表達自己的世界觀,自己對外界的認識,而現在,政治家和企業家走上了死路,他們的世界觀發生了問題,這個時候,詩人們和文學家們則可以幫助社會重新走回自己的路,回歸本真。」
採寫/本報特派記者 金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