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在銅川路水產市場內,一位顧客正在挑選刀魚 新民晚報記者 陳夢澤 攝
每到春季,「長江第一鮮」總會勾起不少食客的味蕾,刀魚黃金般的身價也總成為社會熱議的話題。不過今年起,長江刀魚將告別餐桌——農業農村部發布通告稱,自2019年2月1日起,停止發放刀鱭(長江刀魚)、鳳鱭(鳳尾魚)、中華絨螯蟹(河蟹)專項捕撈許可證,禁止上述三種天然資源的生產性捕撈。並表示未來上述資源的利用,根據資源狀況另行規定。
禁捕後,得到「休養生息」的刀魚還能再遊回大眾視線嗎?
刀魚之困亦是長江之殤
刀魚每年2至3月份由海入江,逆流而上,在淡水中產卵。捕撈江刀最佳季節為清明節前後,素有「清明節前骨如酥,清明節後骨如鐵」之說,它也與河豚、鰣魚並稱「長江三鮮」。刀魚有洄遊和不洄遊兩種生態型,「蝸居」在淡水湖泊的刀魚被稱為湖刀、受多種因素影響,到近海便不再洄遊或被捕撈的,稱為海刀,而洄遊到江中產卵的刀魚,就是此次禁捕的「主人公」:江刀。
圖說:孩子捧碗品嘗鮮美的刀魚湯麵 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劉歆 攝
長江刀魚的數量在過去幾十年裡經歷了斷崖式驟降,這是不爭的事實。「上世紀70年代年總產量約為3900噸。到了2017年僅有60餘噸,日均單船產量只有1.5公斤。漁汛縮短到只有三五天,捕上來的刀魚也越來越小。」上海海洋大學海洋文化與法律學院院長唐議教授介紹。
是什麼讓刀魚成為「稀缺品」?「刀魚活動範圍很大,而現在長江很多支流都被堤壩阻隔。以往刀魚喜愛的溼地如今也變成了碼頭。」該校魚類研究室主任唐文喬教授解釋道,「刀魚嗅覺很靈敏,會靠嗅覺找到相對固定的地方產卵,而水質變差後,它們找不到了。」除了物理環境和水質,不科學的捕撈惡化了刀魚的生存環境,造成種群衰退。
衰退的又何止是刀魚
由於工程建設、水質汙染、挖泥挖沙及過度捕撈等因素影響,長江漁業資源已經全面告急。青魚、草魚、鰱魚、鱅魚這「四大家魚」的資源量也急劇下降,其中尤以青魚為甚。農業農村部公布的數據印證了這一點:「四大家魚」早期資源量比上世紀80年代減少了90%以上。近年來,長江漁業資源年均捕撈產量不足10萬噸,僅佔我國水產品總產量的0.15%。
「沒有天然的水流刺激,『四大家魚』很難性成熟。多地也嘗試了水文調劑,但效果欠佳。不過好在它們的人工繁殖都很成功。」唐文喬說。
圖說:上海海警部門對長江口區域漁船進行檢查,嚴控違法捕撈刀魚 新民晚報記者 張龍 攝
長江的生態危機也引起了關注和重視——2002年起,農業部開始在長江中下遊試行為期三個月的春季禁漁。2003年,長江禁漁期制度全面實施,共涉及長江流域10個省(區、市),8100多公裡江段。在為期3個月的禁漁期間對鳳鱭、刀鱭實行專項捕撈許可管理。2015年12月,農業部發布通告調整長江流域禁漁期制度,擴大了禁漁範圍,同時延長禁漁時間至4個月。去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強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到2020年,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實現常年禁捕,使水域生態環境惡化和水生生物多樣性下降趨勢基本遏制。
一場保護中國水生生物資源庫的「攻堅戰」,正有序推進……
「最後的狂歡」變成現實
「今年是刀魚捕撈的最後一年」,這個說法已經持續了很久,前幾年的刀魚捕撈,也都像「最後的狂歡」。現在,終於變成了現實。
早在2002年,國家對長江刀魚實行了專項管理,根據資源和生產情況限額發放專項捕撈許可證。此後,刀魚專項捕撈許可證發放數量逐年壓縮。去年,上海實際發放刀鱭(捕撈)證115張,低於發放上限。在唐議看來,國家對刀魚漁業管理的政策趨向是如一的,這次的禁捕令並不是突然之舉,而是對以往政策的延續。
圖說:江刀和海刀有著明顯的區別,江刀鱗片偏黃(左),海刀則背部偏青色 張龍 攝
上海市農委水產辦公室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自2005年開始,就將崇明地區的漁民納入城鎮保障,為其解決養老的後顧之憂。漁村所屬鄉鎮,也對漁民再就業開展崗位培訓,並予以優先用工。「我們很注重對漁民的政策引導,讓漁民從心理上儘早接受。」
本月11日,農業農村部發文指出,要積極穩妥引導退捕漁民轉崗就業創業,有效保障就業困難漁民基本生計,確保漁民退得出、穩得住、能小康。
2017年以來,市農委水產辦對上海185艘長江漁船、1262個漁戶情況開展了摸底調查,研究擬定了長江漁船全面退捕並減船拆解的政策實施路線。目前,已有169條漁船籤約拆解,預計到2月底拆解工作結束。「大部分漁民都有了心理準備,也很支持我們的工作。」負責人表示,「漁民其實也看到效益越來越低了。」
長江禁捕不是一項簡單的工作,而是一套組合拳!近年來,市農委水產辦以清理取締涉漁「三無」船舶、違規漁具為執法重點,聯合海警、海事、長航公安、航道管理局等部門,保持長江執法的高壓嚴管態勢。去年組織開展了三次大規模長江口水上聯合執法行動,為此次全面禁漁奠定了基礎。「今年起,我們會加強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區退捕後的管控工作。落實長江禁漁期的漁政管理措施,持續加強對破壞水域生態環境違法行為的整治。本月我們就會開展聯合執法行動。」負責人說,「同時我們在長江口、近海等水域設立了39個資源監測點,將持續做好長江口水域鰻苗、刀魚、鳳尾魚、冬蟹等重要漁業資源的監測工作。」
三代後或有改善
「物理環境恐怕很難改變了。堤壩的修築也有防汛的需要。但至少減少汙水排放,這應該不難。」唐文喬說。
據介紹,刀魚的繁殖期最少為兩年,以三年居多。在唐文喬看來,光從捕撈角度判斷,至少需要經過三代,刀魚數量或許可以有所恢復,也就是至少五六年。
圖說:銅川路水產市場的長江刀魚攤頭 新民晚報記者 孫中欽 攝
「2019年開始停止發放刀鱭專項捕撈許可證,並不是說永久關閉長江刀鱭漁業。」唐議告訴記者,「根據我們的資源評估模型估算,全面停止刀鱭捕撈後,如果管理奏效,可能在5年或8至10年後,刀鱭資源能夠恢復到可以重新利用的水平。」因此,目前痛下決心停止發放專項捕撈許可證,正是為了刀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與發展。
同為「長江三鮮」之一的河豚,如今已實現人工養殖,那人工養殖刀魚前景如何?唐文喬介紹,目前上海已能夠成功繁殖,但規模不大,成本也居高不下。「味道不是很好,也不是很肥美。養殖難點在於餌料和水的更換,刀魚洄遊要經歷從海水到淡水的過程。」唐文喬說,「人工養殖的目的無外乎食用和放流。就食用而言,目前幾乎沒有效益。而從放流角度,刀魚很嬌氣,一更換水體成活率極低。」
該校食品學院水產品保藏與加工工程系主任陳舜勝教授也表示,刀魚在覓食過程中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的食物,而人工養殖無法給它提供這些營養,它的運動量也會減少,變得和大黃魚一樣只長肉。「無法洄遊會導致刀魚生活條件和食性的改變,最終肉質也會發生變化。」
新民晚報記者 郜陽
【相關連結】
再不禁捕便無魚可捕,「上海聲音」推動水生資源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