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2010年8月,我應派潭鎮之約首次見到古村石屋的容顏。雖然,古村顯得有點蒼老和頹廢,但客家圍龍的個性依然未改,那「凹」形的組合更彰顯其獨樹一幟變封閉為開放的風格。村中肅穆的武威祠堂、古樸的農舍民居、四面瞭望的炮樓、村南村北的門樓;還有前邊碧綠的水塘,後邊青翠的靠山,都給我留下難忘的印象;老文化站長講述那個流傳於民間的石火星和村莊的故事,更讓我記憶猶新。
清代,石屋有個在城裡做穀米小生意的石姓人。一個冬日,他在店鋪吃飯,門口來了個衣衫襤褸,瘦骨嶙峋的討飯老人。天寒地凍,石姓人趕緊把老人接到店裡。老人說是從鄉下進城找兒子,但一個多月卻不見蹤影。他帶了一尊銅佛像,以為可以賣幾個錢充當路費,但佛像無頭,卻找不到買主,所以只能行乞於街頭。石姓人聽後,首先答應把無頭佛像買下來,接著便讓老人吃飯暖身。老人飽餐後,收過石姓人十貫錢,把無頭佛像留下,說了聲「好人會有好報」就告辭而去。誰料,石姓人佛像賣出去時,買者竟說是一尊金佛像。他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一心一意幫助別人,卻意外得了橫財。
有了錢,生意越做越大,財富越積越多。一日,石姓人到佛山,看見很多商人為重修佛山祖廟捐資。他二話不說,走到籤提榜上,大筆一揮,寫上「增城派潭石火星,提捐廟錢十萬千」。一時間,石火星捐資之事傳遍禪城。兩廣總督為他送上親筆題書的「功叢秩耀」牌匾;當朝皇帝給他賜上「朝議大夫」頭銜。從此,石火星的生意更火了。
道光年間,石火星為了既感皇恩又謝鄉梓,拆巨資發動鄉親重建舊村場。他大膽改變傳統客家圍龍全封閉的格局,讓40多座民宅分左右後三邊,呈「凹」字形環繞祠堂。這就是昔日的石屋新村。
回憶中,汽車進入紫薇花夾道的入村大道。工作人員把我們引領到村前一個花木相間的停車場上。還未進門樓,小溪邊的美人嬌就輕輕向我招手,草叢裡的小白鵝也頻頻向我點頭。好一派田園秋色。我抬頭仰望,石屋還是前塘後山,綠樹掩映的客家圍村;但所有的祠堂房舍全換上新裝。近觀村前,入村的門樓依舊;但前邊立了個別具匠心的雕塑。左邊有個木條牌子,上面寫著「鄧村石屋田園度假酒店」十個大字。
古村變成酒店,這是新時代的新鮮事。我急不及待地跨過門樓,環顧四周,八年前的記憶立即與所見的景象交織,一幅幅迭映式的鄉間風情畫如幻燈片般出現在眼前:
村前的半月形的水塘還在,塘水依舊清沏透明。但塘岸壘了石壁,塘邊修了木欄;一條長長的木棧道橫跨塘中;視線裡幾個漫步於棧道的姑娘,在水面上留下夢幻般的倒影。
街前的祠堂房舍還在,石柱、石樑、石獅、石臺階等依舊散發著花崗石的鄉土韻味;但牆面卻換上和諧的青磚新裝。兩個攝影人支起三角架,把極富清代粵人建築風格的村景錄入鏡中。
擔負客家圍屋防禦功能的六層四方炮樓還在。但昔日周圍的的雜草殘磚已被雅致的花木代替;登樓門口還加建了臺階及柵欄。工作人員正向一群遊客講述抗日戰爭時期村民在炮樓裡頑強固守家園的故事。
八年前,我曾沿著迷宮式的窄巷行走過這個有200年歷史的小山村。雖然不少農舍泥屋滿目瘡痍,有的大門破損,有的瓦面坍塌;有的破院長滿雜草,有的殘垣爬滿青藤;但也有不少青磚石腳院落大屋仍保存良好,古韻猶存。如今,縱橫交錯的民居大部分變成民宿,並按其不同的特色起了吾鄉閣、望鄉閣、煥新閣、雅石閣、風竹閣等極富詩意的名字。空曠處,黛瓦灰簷下攀滿葡蔔植物的竹籬,半截斷牆邊一株蔥綠的文竹;溪邊礦地上一套古藤桌椅,屋前陳年舊瓦砌的一面照壁,屋後小院兩個素雅的搖籃……因地制宜,別出心裁的小景隨處可見。
重新裝修過的南北兩個門樓,今日成了田園度假村的出入口。度假村內;民宿旅館、餐廳茶室、書屋啡吧,融入中西特色;露天山泉泳池、竹林天然氧吧、花果瓜菜農場,親水垂釣荷塘,十足田園風味。一對休假的中年夫婦對我說,度假村背山面水,空氣清新,活動項目齊全,環境古樸幽靜,住了兩晚還不想回城。
三進五間的武威祠堂位於石屋中心,過去是古村鄉親的議事堂,今日是酒店的服務中心。大門兩邊的石獅子依舊神採威武,屋頂上灰塑精美的龍船脊和高高的風火山牆更是古色生輝。祠堂內,經過翻新的牆頭壁畫、走廊詩書和瓦簷下的灰塑、門扉上的縷刻,更顯大家風範。引人注目的是祠堂四周掛著各個景點的照片;中堂屏風鑲嵌著琳琅滿目的傳統木雕。幾個年輕的工作人員正在電腦前接受攝影團、銀髮團、學生團、農家樂、親子遊等各種個性預約服務。
祠堂裡間,還設有供遊客即席揮毫的書畫室。同行的書友大筆一揮題上:石屋,帶著歷史的精華走向現代!
走出武威祠堂,服務員帶我從木棧道來到石屋農民新村,只見40多幢簡潔明快的三層小別墅安安靜靜地座落於山水懷抱之中。前邊,木棧道下碧水漣漣,後邊小山坡上翠竹婆娑。慶賀喬遷的鮮紅對聯,追逐嬉戲的天真幼童,騎著摩託回村的快樂後生,使寧靜的新村蕩漾著朝陽般的氣息。站在村前草坪上,我們無一不為之讚嘆。同行的一個朋友說:二百年來兩翻新,這真是石屋村民的福氣。
朋友的話,說到我的心坎上。
首次訪問石屋,我寫下散文《石屋,一個故事與一個古村》。文章最後說:「怎樣才能使當年獨樹一幟的石屋客家圍龍在新時代中放射出嶄新的異彩,更好地造福於民呢?我相信,有著積德樂善傳統與大膽創新理念的石屋人,一定會找到一個獨樹一幟的好答案。」
昔日,石火星富後崇德樂善,不忘鄉梓,以變革理念將舊村改建成開放式客家圍屋。今天,石屋人在深入改革開放戰略的指引下,既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又結合實際大膽創新,把古村改造為田園度假酒店。石屋,既發展了經濟,保護了文物,更為後人留下綠水青山,真正成了新時代振興鄉村獨樹一幟的旗幟。
如願以償的喜悅,引發了我創作的衝動。於是,我寫下《鄧村石屋重遊記》,祝有崇德樂善,開放創新傳統的石屋,在新時代中放射出更加絢麗的異彩。
文章來源:湛汝松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古村之友可為以下事務提供免費諮詢(微信公眾號搜索「增城古村」):
古村落的保護與活化,包括建築修繕、技藝復興、文化保育、弱勢群體幫扶等;鄉村諮詢,包括測繪、城鄉規劃編制、建築行業設計、市政行業設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