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患有異食癖的小女孩在華西醫院經歷了15個小時的微創手術

2021-01-10 央廣網

央廣網成都7月23日成都消息(記者樊承志)被家長心急火燎送往醫院救治的9歲小患者,因胃內積存了巨大的團塊異物,在華西醫院經歷了長達15個小時的微創手術。這名有六年異食癖的小女孩昨日康復出院。

鄧凱:沒得問題分分鐘搞定

上周末,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消化內科的鄧凱副教授接診了這名小患者,據家長敘述,孩子有吞噬頭髮的不良習慣,直至近期出現嘔吐、腹痛等症狀,嚇壞了家人。

CT透視結果顯示,小女孩的胃內存有一個巨大的異物團塊影,需在內鏡下微創手術。

胃鏡越過賁門觀察胃腔內視野(央廣網發 華西醫院供圖)

麻醉醫師叮囑鄧凱,「小兒麻醉風險更高,操作要儘量快點,別時間長了哦」。

鄧凱充滿自信:「沒得問題,分分鐘搞定。」

鄧凱對此類微創手術堪稱嫻熟,他的右手穩持鏡線,輕柔地通過患者的口咽,晃過賁門便進入胃腔。

「咦,這是啥子狀況?!」瞬間,鄧凱就被反射影像驚呆了,眼前是一大坨黑黢黢的團塊影,幾乎佔滿了全部的胃部空間。

「別取了!轉外科開刀吧!」內鏡護士接過鄧凱的話。鄧凱心生棄念,內鏡護士又追了一句,「我從沒見過這一類的成功病例。」鄧凱深知護士的意見是有道理的,但轉念一想,「這娃兒還小,若開腹手術取異物的話,對其今後影響還是很大。雖然外科開腹手術能夠解決當下胃毛石症的問題,但是持續存在的異食癖,難保今後不再發,到那時再如何處理呢?相對於外科開腹手術,內鏡微創治療可以在不改變正常生理結構的情況下解決問題,還保留了今後再治的餘地。」

鄧凱寬慰同伴,「不就是異物量多些嘛,費點功夫耐心取,應該是可以取乾淨的」。

鄧凱在系列方案中做出選擇:胃鏡反覆退出、插入操作步驟不可避免,必將對口咽部產生過度刺激與摩擦,加重損傷,誘發喉頭水腫等風險。巧用外鞘管的方式,在口腔與胃腔之間建立一個獨立的腔道,可以完全避免刺激和傷害。美中不足之處是,每次只能取出一小縷頭髮。鄧凱堅信,只要反覆多次的嘗試,定能取出全部異物。

鄧凱副教授與助手採用雙鉗道內鏡聯合大號異物鉗與圈套器(央廣網發 華西醫院供圖)

重複著異物鉗取操作,不知不覺半小時已經過去了。麻醉醫師催促道,「非插管狀態麻醉已經半小時多了,氣道管理風險很高了。」

鄧凱在不舍中退出胃鏡,結束了當天上午的內鏡操作。然後與患兒家屬溝通複雜的狀況。鄧凱副教授給消化內科住院總雷甜甜、呂修和交代了該患兒的情況,叮囑若安排妥當插管麻醉後隨時招呼。

當晚22時左右,針對患兒的麻醉的準備工作再次就緒,鄧凱副教授、吳念宏護師、規培護士楊傑推著內鏡主機、各型內鏡及附件,來到二樓手術室,一床未知的鏡下微創手術再次啟動。在全麻狀態下行胃鏡異物取出術,方式未變,採用上午通過外鞘管的方式建立胃腔與口腔的臨時腔道,嫻熟的鉗取出胃腔內的異物,一絲一縷,越來越多的堆積異物被鉗出。

蝸牛式的方式效率太低了

天吶!六年,患者小小的胃內積累了太多的異物,大坨異物團塊依舊存積胃內。鄧凱認識到,靠這種蝸牛式的方式,進度實在太慢,效率實在太低了。

各種辦法都嘗試了,比如,使用圈套器圈取、外科腹腔鏡抓持鉗、輸尿管抓鉗、小兒內鏡、胃鏡、雙鉗道內鏡等。鄧凱小組繼續研判:異物雖然由3-6cm的長髮粘附成團,但是不承受過大力量,當牽引鉗夾或圈取異物拖出賁門的過程,很容易發生滑脫,每次僅能取出一小縷。經過研判和篩選,決定採用雙鉗道內鏡聯合大號異物鉗與圈套器使用。

已經堅持了十多小時的操作,術者已經疲勞至極點,而胃內殘留異物仍有一大坨,鄧凱和同事們心生絕望之情,「是繼續內鏡取還是轉外科開腹取」的意念再次擾亂著每位成員的心緒。

面對困局,醫者的信念、執著、責任心和動力往往源自一絲希望。手術的確簡單,但是患者面臨的則是創傷更大的外科開腹手術,倘若再復發便將束手無策,而內鏡微創方式無疑是最佳方案,卻需要醫者們堅定的信念和執著的堅守。鄧凱和大家意識到,如果採用開腹手術給小患者的未來造成痛苦,那麼將是參與這臺鄧凱和同事們在行醫職業中的遺憾,經過一番「鬥爭」,大家決定向蝸牛學習,依賴慢動作一絲絲鉗出。

功夫不負有心人!

經過艱難的重複性慢動作,19日中午,鄧凱操作的「電子長臂」抓取了最後一絲異物。

15小時的堅守!

終於迎來了成功。在場的消化內科、小兒外科、麻醉科、手術醫務人員露出欣慰的喜悅。

術後監測顯示,小患者生命體徵平穩,安返病房,恢復良好。

22日,小女孩走出醫院回到家中。家人的心放下了,小女孩的痛苦解除了。

小兒外科主管大夫楊敏不忘叮囑患兒的家長,「出院後要注意女兒再吞食毛髮哦」。

接受記者採訪時,白衣天使們依舊不忘藉助媒體對胃毛石症的形成和預防「廣而告之」:此症多發於兒童,主要因長期吞食毛髮所致,經胃蠕動揉成毛團,逐漸增大,引發腹脹、嘔吐等梗阻症狀。提醒家長關注孩子的異食癖現象,早發現、早幹預,才是防治的關鍵。

相關焦點

  • 華西醫生手術15個小時,為異食癖患兒「排險」
    7月18日,一名9歲的異食癖患兒因嘔吐、腹痛來到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就診,家人表示過去6年孩子有吞食頭髮的習慣,CT檢查發現胃裡有巨大異物團塊影。考慮到孩子年紀小,外科開腹手術取異物操作雖然方便,但創傷較大、恢復較慢,消化內科醫生鄧凱決定使用內鏡的方式試試。
  • 10歲女孩胃裡全是毛髮 為何異食癖
    福州兒童醫院兒外科黃聖餘副主任醫師形容「就像體內有一個胎兒的頭部一樣。」  兒童醫院結合孩子的病史、體徵、外院影像學資料及胃鏡檢查結果,在術前明確診斷:孩子的胃內巨大發團伴十二指腸梗阻,同時患有異食癖。  並在10月1日當天,就對孩子在全麻下行腹腔鏡微創胃切開取巨大毛髮團術。
  • 異食癖?襄陽一12歲的女孩吃頭髮!
    12歲的女孩 因為愛吃頭髮 在胃內形成一個罕見的巨大頭髮團 經過醫生近日努力 花了近四個小時 通過腔鏡手術將其取出
  • 襄陽12歲女孩患異食癖吃頭髮10年
    荊楚網客戶端—荊楚網消息(通訊員 姚敏、肖清心)1月5日,筆者從襄陽市中心醫院了解到一罕見病例:一名12歲女孩,10年內愛吃頭髮,導致胃內形成巨大發團,醫生經過近四個小時的手術,才將發團從胃中取出。腹部取出大量毛髮。
  • 腰椎間盤突出做微創手術致九級傷殘,是時候給「微創」降降溫了
    為了凸顯微創的優秀,一些不負責任的醫療廣告、機構刻意貶低傳統手術,把傳統手術描述得萬分可怕。而對於微創手術自身的缺點,包括復發率、併發症,輕描淡寫或乾脆避而不談,顯得諱莫如深。沒想到做個腰椎間盤突出微創手術,竟然導致九級傷殘!
  • 食管癌微創外科手術的現狀與思考
    同時,患者在俯臥位單肺通氣條件下,氧供指標要優於側臥位,相關原因包括俯臥位下功能殘氣量和通氣/灌注比較高,支氣管球囊可有效減少肺不張發生以及微創手術對肺的牽拉刺激小、失血少等[14]。腹腔鏡操作的主要內容為游離胃,有些藉助於腹部小切口,通過切割縫合器,裁剪胃小彎,保留胃網膜右血管和胃大彎側,製作管狀胃。
  • 10歲女孩胃裡取出「鋼絲球」!異食癖,竟是一點點吃進去的……
    一次因貧血的檢查,讓醫生發現了10歲女孩小五(化名)腹部的一個大硬塊。起初家長以為是腫瘤,直到做胃鏡檢查,結果讓小五父母大驚失色——女兒的胃裡塞滿了頭髮,和很多食物殘渣一起,已經形成了堅硬的塊狀物。大概一個月前,醫生為小五實施了腹腔鏡微創手術,順利取出胃裡的異物。頭髮合著食物殘渣一起,裝了滿滿一大盆。
  • 微創醫療器械,讓腦外科手術變得更微創
    一臺腦外科手術,耗時久、操作難度高,對於外科醫生而言,需要面對來自精神和身體的雙重考驗。不過幾年以後,這樣的一臺手術也許會輕鬆許多。伴誠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馬捷說,企業研製的一款微創醫療器械,將會讓手術更簡化。
  • 三歲孩子胃中取出發團——警惕,孩子可能患有「異食癖」
    6月14日下午一點,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的三位醫生輪番上陣,為一名三歲兒童進行了一場持續十小時的內鏡手術,期間甚至沒有時間吃飯。 此前,這名兒童(化名毛毛)近期常說自己肚子痛,還犯噁心,時常想吐。
  • 我省30家醫院專家研討胸部微創手術
    核心提示: 與會專家來自省結核病院、唐都醫院、西安交大一附院和二附院等省內近三十家醫院,丁超副主任說,微創技術是指以最小幹擾和損傷達到最佳診療效果的一種手術方法,讓患者在手術中受到最小的損傷,併兼顧其較高生活質量和避免其心理受到影響。
  • 70%的小兒手術 都可用微創療法
    創傷小 恢復快  70%的小兒手術  都可用微創療法  文/戴維 通訊員/王雪飛    前不久,省兒保來了一位患巨結腸的6個月小嬰兒。該患兒出生後24小時內沒有排胎便,同時出現腹脹,用了開塞露後才排出較多糞便。隨著奶量的增加,該患兒又出現便秘症狀,肚皮脹得像鼓一樣。
  • 可怕的異食癖,胃中取出78把刀叉......
    美國東部賓夕法尼亞州一名女子就是一個「吸血鬼」,她吸食人血長達30年,每月吸血量達0.5加侖(約1892毫升)。迷戀吃沙地毯女孩英國一名4歲的小女孩傑西卡極度喜愛吃一些怪異的東西,包含地毯襯墊、家具的填充物,乃至有時還會吃沙子、石頭。醫生表示傑西卡是得了異食癖,表現為對一些非營養物質或細微物品有著極度的吞食慾望。
  • 15歲蘆山女孩重慶接受免費心臟手術
    15歲蘆山女孩重慶接受免費心臟手術   13日,在第三軍醫大學新橋醫院心外科病房,來自蘆山地震災區的王麗(化名)告訴中新網記者。  今年15歲的王麗是寶興縣中學七年級學生。4月23日,新橋醫院抗震救災醫療隊在寶興縣穆平鎮新民村巡診時,認識了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王麗。  「4月20日地震發生時,我正在媽媽工作的宿舍睡覺,突然房屋開始搖晃。」
  • 男子奇葩異食癖,竟然吃掉了自己的屁股!!
    日前,7歲的女孩詩詩(化名)因為腹痛到深圳市兒童醫院就診,無意中發現胃裡藏了一個比拳頭還要大的頭髮結石。英國一名4歲的女孩由於患有異食癖,愛吃沙子、玩具的填充物,甚至還有水泥。 傑西卡的病症出現在2歲時,她開始吃一個為她買的兒童座椅上的人造皮革。傑西卡還會吃小塊的水泥,玩耍區域的沙子,以及她妹妹的搖擺玩具的填充物。
  • @飽受腰疼折磨的你,這種腰椎微創手術嘉定就能做啦
    此次坐診醫生簡介 蔣雷生:主任醫師、教授、醫學博士、博士生導師周四下午(以預約為準)蔣盛旦:主任醫師、醫學博士、博士生導師每月第一個周六上午(以預約為準)鄭新峰:副主任醫師、醫學博士周四下午(以預約為準)近日,在上海交通大學附屬新華醫院脊柱外科蔣雷生教授的指導下,安亭醫院成功為一名頑固性盤源性腰痛的患者,實施微創腰椎斜外側椎間植骨融合手術,這也是嘉定區開展的首例融合手術。
  • 菏澤市二院:一次微創手術解決「膀胱結石合併前列腺增生」兩個問題
    魯網11月26日訊近日,菏澤市第二人民醫院泌尿外科在山東大學第二醫院泌尿外科專家馬天加教授的指導下,為一名「膀胱結石合併前列腺增生」的患者成功實行了經尿道前列腺電切術+膀胱結石取出術。目前患者恢復良好,自行排尿順暢,順利出院。
  • 阜外醫院完成國內首臺心臟二尖瓣返流微創修補手術
    患有重度二尖瓣返流合併持續性房顫及高血壓、糖尿病等多種合併症,近日阜外醫院為一位79歲的患者完成了國內首臺心臟二尖瓣返流微創修補手術。與此同時,胡盛壽院士率領的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結構性心臟病中心潘湘斌教授團隊,藉助雅培的經導管二尖瓣夾及可操控導引導管MitraClip ,已經成功完成3臺二尖瓣返流修補手術。二尖瓣返流是心臟瓣膜疾病中常見的一種病變,主要是患者心臟的二尖瓣關閉不全,使得血液從左心室反向流入左心房。
  • 永州市中心醫院:微創通道手術巧解椎間盤突出難題
    紅網時刻永州1月8日訊(通訊員 陳琳)「太感謝永州市中心醫院的醫生和護士了,一個微創手術幫我解除了10年的下肢脹痛和麻木痛苦。」1月7日,在永州市中心醫院零陵院區脊柱外科行完脊柱微創通道手術的患者郭某動情說道。 近日,永州市中心醫院零陵院區脊柱外科通過引進先進的脊柱微創通道系統,為椎間盤突出患者開展微創通道下經椎間孔入路椎間植骨融合術(MIS-TILF)及MIS-TILF 結合經皮微創釘棒置入固定術等脊柱微創通道相關手術治療,取得了明顯效果。
  • 腹部打孔代替開腹 讓「她們」的手術更微創無痛
    這種手術方式的變革,得益於宮腔鏡、腹腔鏡在婦科手術中的應用,使得婦科手術更微創,甚至無創。  梧桐一葉落,天下盡知秋。山東大學第二醫院婦科無疑在這場婦科腔鏡手術方式變革中,充當了「排頭兵」的作用。在婦科腔鏡手術還在「星星之火」之時,該科室就嗅到了變革的氣息,率先投入到對這一新技術的探索中。
  • 小獅子骨折送入成都寵物醫院 遺憾手術失敗
    小獅子在準備間等待手術 攝影記者 劉海韻   9日下午4點多,南充市一動物園一頭7個月大的獅子被送到華西動物醫院,經檢查,小獅子左後肢脛骨骨折。10日上午11點,小獅子開始接受手術治療。下午1點左右,原本順利的手術已到了最後的縫合環節,卻突然發生意外,小獅子出現麻醉不耐受,經搶救無效死亡。   華西寵物醫院一名負責人稱,小獅子出現意外的原因,可能是其患有腎病,雙腎萎縮,身體虛弱,導致麻醉不耐受。「手術有風險,我們在術前也提醒過動物園的工作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