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成都7月23日成都消息(記者樊承志)被家長心急火燎送往醫院救治的9歲小患者,因胃內積存了巨大的團塊異物,在華西醫院經歷了長達15個小時的微創手術。這名有六年異食癖的小女孩昨日康復出院。
鄧凱:沒得問題分分鐘搞定
上周末,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消化內科的鄧凱副教授接診了這名小患者,據家長敘述,孩子有吞噬頭髮的不良習慣,直至近期出現嘔吐、腹痛等症狀,嚇壞了家人。
CT透視結果顯示,小女孩的胃內存有一個巨大的異物團塊影,需在內鏡下微創手術。
胃鏡越過賁門觀察胃腔內視野(央廣網發 華西醫院供圖)
麻醉醫師叮囑鄧凱,「小兒麻醉風險更高,操作要儘量快點,別時間長了哦」。
鄧凱充滿自信:「沒得問題,分分鐘搞定。」
鄧凱對此類微創手術堪稱嫻熟,他的右手穩持鏡線,輕柔地通過患者的口咽,晃過賁門便進入胃腔。
「咦,這是啥子狀況?!」瞬間,鄧凱就被反射影像驚呆了,眼前是一大坨黑黢黢的團塊影,幾乎佔滿了全部的胃部空間。
「別取了!轉外科開刀吧!」內鏡護士接過鄧凱的話。鄧凱心生棄念,內鏡護士又追了一句,「我從沒見過這一類的成功病例。」鄧凱深知護士的意見是有道理的,但轉念一想,「這娃兒還小,若開腹手術取異物的話,對其今後影響還是很大。雖然外科開腹手術能夠解決當下胃毛石症的問題,但是持續存在的異食癖,難保今後不再發,到那時再如何處理呢?相對於外科開腹手術,內鏡微創治療可以在不改變正常生理結構的情況下解決問題,還保留了今後再治的餘地。」
鄧凱寬慰同伴,「不就是異物量多些嘛,費點功夫耐心取,應該是可以取乾淨的」。
鄧凱在系列方案中做出選擇:胃鏡反覆退出、插入操作步驟不可避免,必將對口咽部產生過度刺激與摩擦,加重損傷,誘發喉頭水腫等風險。巧用外鞘管的方式,在口腔與胃腔之間建立一個獨立的腔道,可以完全避免刺激和傷害。美中不足之處是,每次只能取出一小縷頭髮。鄧凱堅信,只要反覆多次的嘗試,定能取出全部異物。
鄧凱副教授與助手採用雙鉗道內鏡聯合大號異物鉗與圈套器(央廣網發 華西醫院供圖)
重複著異物鉗取操作,不知不覺半小時已經過去了。麻醉醫師催促道,「非插管狀態麻醉已經半小時多了,氣道管理風險很高了。」
鄧凱在不舍中退出胃鏡,結束了當天上午的內鏡操作。然後與患兒家屬溝通複雜的狀況。鄧凱副教授給消化內科住院總雷甜甜、呂修和交代了該患兒的情況,叮囑若安排妥當插管麻醉後隨時招呼。
當晚22時左右,針對患兒的麻醉的準備工作再次就緒,鄧凱副教授、吳念宏護師、規培護士楊傑推著內鏡主機、各型內鏡及附件,來到二樓手術室,一床未知的鏡下微創手術再次啟動。在全麻狀態下行胃鏡異物取出術,方式未變,採用上午通過外鞘管的方式建立胃腔與口腔的臨時腔道,嫻熟的鉗取出胃腔內的異物,一絲一縷,越來越多的堆積異物被鉗出。
蝸牛式的方式效率太低了
天吶!六年,患者小小的胃內積累了太多的異物,大坨異物團塊依舊存積胃內。鄧凱認識到,靠這種蝸牛式的方式,進度實在太慢,效率實在太低了。
各種辦法都嘗試了,比如,使用圈套器圈取、外科腹腔鏡抓持鉗、輸尿管抓鉗、小兒內鏡、胃鏡、雙鉗道內鏡等。鄧凱小組繼續研判:異物雖然由3-6cm的長髮粘附成團,但是不承受過大力量,當牽引鉗夾或圈取異物拖出賁門的過程,很容易發生滑脫,每次僅能取出一小縷。經過研判和篩選,決定採用雙鉗道內鏡聯合大號異物鉗與圈套器使用。
已經堅持了十多小時的操作,術者已經疲勞至極點,而胃內殘留異物仍有一大坨,鄧凱和同事們心生絕望之情,「是繼續內鏡取還是轉外科開腹取」的意念再次擾亂著每位成員的心緒。
面對困局,醫者的信念、執著、責任心和動力往往源自一絲希望。手術的確簡單,但是患者面臨的則是創傷更大的外科開腹手術,倘若再復發便將束手無策,而內鏡微創方式無疑是最佳方案,卻需要醫者們堅定的信念和執著的堅守。鄧凱和大家意識到,如果採用開腹手術給小患者的未來造成痛苦,那麼將是參與這臺鄧凱和同事們在行醫職業中的遺憾,經過一番「鬥爭」,大家決定向蝸牛學習,依賴慢動作一絲絲鉗出。
功夫不負有心人!
經過艱難的重複性慢動作,19日中午,鄧凱操作的「電子長臂」抓取了最後一絲異物。
15小時的堅守!
終於迎來了成功。在場的消化內科、小兒外科、麻醉科、手術醫務人員露出欣慰的喜悅。
術後監測顯示,小患者生命體徵平穩,安返病房,恢復良好。
22日,小女孩走出醫院回到家中。家人的心放下了,小女孩的痛苦解除了。
小兒外科主管大夫楊敏不忘叮囑患兒的家長,「出院後要注意女兒再吞食毛髮哦」。
接受記者採訪時,白衣天使們依舊不忘藉助媒體對胃毛石症的形成和預防「廣而告之」:此症多發於兒童,主要因長期吞食毛髮所致,經胃蠕動揉成毛團,逐漸增大,引發腹脹、嘔吐等梗阻症狀。提醒家長關注孩子的異食癖現象,早發現、早幹預,才是防治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