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撒必須死》收穫金熊獎 《風蕭瑟》評委會大獎
電影網訊(文/雲貓貓)當地時間2月18日,柏林電影節的最後一天。經過9天高密度的看片和討論,柏林電影節的評委會給出了最終的結果,義大利著導演塔維安尼兄弟——他們也是本屆柏林電影節上參賽年齡最大的導演——拍攝的影片《凱撒必須死》獲得了金熊獎。
這個結果雖然談不上是冷門,但還是有點出人意料。而評委會最佳大獎,則頒發給了講述籠罩在死亡陰影下的吉普賽人生活的《風蕭瑟》。
最佳男演員將頒給了《皇室風流史》中的麥德斯·米科爾森;而《戰地巫師》中的小主演雷切爾·米瓦納扎因為極有說服力的表演而獲得了最佳女演員獎。
而呼聲甚高的《芭芭拉》則拿到了最佳導演獎,瑞士影片《姐姐》拿到了處女作特別獎,《忌諱》則拿到了阿爾弗萊德藝術創新獎。最佳編劇獎給了《皇室風流史》。
金熊獎:薑還是老的辣
本屆柏林電影節有個最大的特點,那就是參賽導演之年輕,令人難以想像。
很多導演都是第一次參加三大電影節,很多人此前之拍攝過2到3部長片,很多人沒有電影學院的科班背景,而是從藝術院校學習設計、廣告出身。
所以,很多人在柏林電影節進行到一半的時候,會覺得本屆柏林電影節是年輕人的天下。
可是最終的金熊獎的歸屬,卻改變了人們的看法。
《凱撒必須死》收穫金熊獎 《風蕭瑟》評委會大獎
《凱撒必須死》的導演塔維安尼兄弟出生於30年代,是從義大利新現實主義裡成長起來的電影人,自然對紀錄片的拍攝頗有心得。長期浸泡在義大利的影片中,他們的電影自然而然地就帶上了一種「義大利特色」。
1977年,他們用義大利新現實主義手法拍攝的《我父我主》成為了坎城金棕櫚得主。
隨後,他們拍攝的《疾走繁星夜》又為他們在坎城拿到了評委會最佳大獎。
塔維安尼兄弟兄弟的影片常常觸及歷史題材,用多變的鏡頭語言講述關於政治、民族和人類命運等等宏大的話題。
《凱撒必須死》收穫金熊獎 《風蕭瑟》評委會大獎
他們拍攝的《卡奧斯》、《聖洛倫索之夜》、《早安,巴比倫》、《花月》和《雲雀農場》等等影片早已成為了影史上的經典之作。
《凱撒必須死》劇照
紀錄片,當然不僅僅是簡單的對客觀世界的記錄和表述,而是帶有導演個人觀點的一種藝術手段和表現形式。
《凱撒必須死》收穫金熊獎 《風蕭瑟》評委會大獎
《凱撒必須死》就是這麼一部電影。表面上,它記錄的是一群囚犯排演《尤利烏斯·凱撒》的半年的點點滴滴,而是實際上,塔維安尼兄弟探討的還是人性禁錮以及藝術認知論這樣的老的命題。
在影片中,囚犯們被當作演員來使用,這和一般的紀錄片沒什麼兩樣,而且塔維安尼兄弟還刻意迴避了他們的囚犯背景,他們沒有在影片中講述這些人為什麼會坐牢,也沒有用鏡頭記錄他們的懺悔,只是很簡單地記錄了「藝術對人的改變」。
其實,在監獄裡開戰「戲劇教育」,在義大利已經有十幾年的歷史了,這群犯人在藝術的感召下,從一個殘缺的人,變成了一個完整的人。也就是說,「藝術」是有一種教育和改化作用的。
《凱撒必須死》收穫金熊獎 《風蕭瑟》評委會大獎
塔維安尼兄弟想表達的就是這麼一個主題,當然,一個囚犯說出來的類似于格言的話,把這個主題給升華了,他說的是「直到我發現藝術的魅力,這裡才真正變成一間牢房。」
展現社會黑暗底層人群真實故事
影片因為其完整的展示了囚犯們心理的變化,良好的剪輯和宏大的主題,而在媒體處得到了不俗的評論。《洛杉磯時報》說:「這群人不是完美的演員,他們的過去或許充滿了罪惡。但是在影片的表述中,這群死囚犯還是不應該去死的,於是,影片帶給我們的感受就異常複雜了起來,這群是是不是應該死亡,誰有權利能決定他們的死亡。
雖然在觀影的過程中,這些並不是什麼令人愉快的元素,但是這部電影絕對是引人入勝的。」《好萊塢報導者》則評價說:「影片的開頭的自殺和結尾,稍稍有些牽強附會和捉襟見肘,但是這仍不失為一個極有力的開篇和極有說服力的結尾。
在那短短的76分鐘的片長中,塔維安尼兄弟帶給我們的感受是複雜的:劇院裡的美好和殘酷的現實之間的結合,令人震撼。」
其他獎項:百花齊放
除了金熊獎外,其他獎項方面,幾乎可以用「百花齊放」來形容。
因為獲獎的影片內容之龐雜、風格之多變令人無法歸納和總結出一個明顯的脈絡來。《皇室風流史》拿了兩個獎,最佳男演員和最佳劇本。這樣歸功於歷史事件的精彩和獨到。
真實的史實是德意志醫師施特林澤,作為精神錯亂的丹麥國王克裡斯蒂安七世的醫生,他完全左右了國王並贏得了王后的好感。在王后支持下他於1771年成為事實上的攝政,他的改革激起了貴族的仇視,貴族控告他與王后通姦並將他處決。
導演尼柯萊-阿塞爾把這個傳奇故事搬上大銀幕,講述那位擁有超前意識,在法國大革命前就想在丹麥實行理想主義改革的傳奇醫師的悲劇故事。
激進進步勢力與保守勢力的衝突是這部影片的主基調,片中也不乏一定的浪漫元素。
這個歷史故事,為導演尼柯萊·阿塞爾提供了足夠的噱頭和發揮的空間。
寂寞的皇后、帥氣的醫生、無能的國王,婚外情、攝政者,這一切在尼柯萊·阿塞爾的雜糅下,成為一部很有觀賞性的電影。
尤其是劇本對史實的處理和改編,既讓人看到了宮廷裡的各種「戲」,又能聯繫到一定的現實,很見功力。
評委會最佳合拍片《風蕭瑟》
評委會最佳獎,頒給了匈牙利、德國和法國的合拍片《風蕭瑟》。這部電影看上去就好像是一部紀錄片,但是這卻是一部劇情片。
雖然那些無趣的日常生活的圖景有些令人厭煩,但還是構成了一種真實化的情景。
觀賞這部電影,需要你有極大的耐心和忍受力,因為在整部影片的前面90分鐘裡,幾乎什麼都沒有發生,你能看到的就是一戶吉普賽人家庭的日常生活,可是最後的幾分鐘,情節卻急轉直下,成為了一個「翻案式」的結局。
如果你是本斯·菲利格夫的粉絲,那麼這部電影肯定能讓你高興,因為在其中,我們的確看到了他的前兩部作品《商人》和《銀河影像》的影子——尤其是《銀河影像》,那种放大生活本身的處理方法,和本片中的對生活的描繪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影片的故事發生在一天的時間裡,隨著時鐘滴答滴答的聲音,我們知道死亡的臨近。
這種感覺,就像是加斯·范·桑特的《大象》,又好像是克利斯提·普優的《無醫可靠》給人的感受一般。
其實,這並不是對死亡來臨的恐懼,而是一種面對自己內心的退縮。
這樣的處理,的確改善了這個故事沒有什麼情節的劣勢。
如果說,這部電影就是朝著死亡開進的話,那它就沒有任何一點點觀賞性了。
好在有這種處理和對生活的描繪,我們才能了解到吉普賽人的生態和生存的環境與現狀。
影片中的機位演員倒是提供了非常自然和本真化的表演,他們都是第一次出演電影,用幾乎可以忽略的對白、重複的勞作和生活化的表演,他們成就了影片。
克利斯蒂安·佩措爾德憑《芭芭拉》獲最佳導演銀熊獎
瑞秋·瑪瓦贊榮獲最佳女演員獎項
《芭芭拉》獲得最佳導演獎
德國本土電影,此前一直是呼聲最高的《芭芭拉》獲得了導演獎。
《凱撒必須死》收穫金熊獎 《風蕭瑟》評委會大獎
這對於演導演克利斯蒂安·佩措爾德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肯定。因為他之前曾經兩次來到柏林,都一無所獲。《芭芭拉》的故事發生在德國分裂期間,從一個女醫生的日常和情感生活入手,講述了分裂帶給人們的創傷、對人性的改變等等內容。
講述德國分裂故事的影片很多,其中不乏經典名作,譬如《再見,列寧》、《竊聽風暴》等等。但是把目光從政治拉到個人生活上的,卻並不多。
應該說,克利斯蒂安·佩措爾德是另闢蹊徑,開了一個好頭。影片的主體是在講述芭芭拉的生活,從她對自己的壓抑來表達當時東德的現狀。只是,這樣的壓抑,最後只會帶來爆發。
在遇見了自己的診所的主管醫生安德烈之後,芭芭拉的情感就開了花,她再也沒有辦法控制自己的愛情,於是,她就失去了對自己的控制,成為了「情感的俘虜」。
導演沒有刻意表現政治內容,這在講述東西德國的電影裡並不多見。導演用了大量的筆墨來描述芭芭拉的生活,講述了她和一個叛逆的離家出走的少年的談話,對一個企圖自殺的男子的救助等等。
導演無非是希望藉此表現出芭芭拉最後的選擇的必然性。
不過,這樣的細節在成就電影的豐富程度的同時,也在削減著影片的力量,因為這麼一種幽閉恐懼的環境加上緩慢移動的鏡頭,並不會讓人產生「戀愛」的感覺。
如果換個角度看,導演這麼處理,也是在反諷「環境塑造人」這個俗語。
因為在這樣的環境中產生的愛情,可能只有「毀滅」了芭芭拉,而不是塑造了她。
在克利斯蒂安·佩措爾德的語境中,芭芭拉其實是一個囚犯,一方面她被自己的內心所困擾,因為她希望去西德,但是另一方面,她沒辦法去西德。而且還為了一個旅遊籤證,她還被東德當局「下放」到了一個鄉村醫院,基本就是在當地「坐牢」;而另一方面,她被自己的愛情所困。
她的男朋友是一個外貿公司的僱員,他們希望能團聚,可是當另一個良好的替代品出現的時候,芭芭拉就茫然而不知所措了。
影片表面上很平靜,但是表面下卻暗潮洶湧。尤其是安德烈這個角色,我們不知道他的背景是什麼,也不知道他的身份,他的一切都是未知的。
可能在分裂、竊聽、壓抑的環境下,甚至是「好人」都是不可信的。
《戰地巫師》中小主演雷切爾·米瓦納扎獲最佳女主角獎
最佳女主角獎,頒給了《戰地巫師》中的小主演雷切爾·米瓦納扎。這是這個女孩子的第一部電影,她在影片中的表演極為出色,因為這部電影就是以她的視角為講述起點的,所以對她表演的考驗很大。
應該說,是雷切爾·米瓦納扎的表演成就了影片。無外乎《好萊塢報導者》這麼評論影片:「全片從女主角的視角出發,我們審視了戰爭對孩童的心靈創傷。
影片的小主演雷切爾·米瓦納扎雖然是第一次主演電影,但是她的表現卻著實令人吃驚,那種嫻熟的、自信的、準確的表演成就了電影,或許也能成就她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