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雖說成年人的知識儲備與閱歷都遠遠高於小孩,但絕大多數成年人也是初為人父、初為人母,有些時候在教育孩子時,採取的方式其實並不正確。
站在孩子的角度,父母在自己心目當中還是有著非常崇高的地位與形象的,因此父母的很多言行舉止孩子都會信以為真。在這種情況下,父母錯誤的教育方式很容易引發嚴重的後果。
前段時間,一場悲劇發生在了陳女士的家中。
當天,陳女士到學校給9歲的兒子開家長會。這一次,兒子雖然取得了班級第六的成績,但陳女士並不滿足,因為此前兒子一直都是班級前五,這次的排名下滑,很可能跟他學習不認真有關。
因此,在回到家中以後,陳女士當即把兒子叫到跟前,大聲呵斥道:"你到底有沒有心思讀書?這麼簡單的題目都能做錯?你要是不想讀,早點輟學出來打工算了。"
陳女士的這番話直接把孩子說哭了,對於媽媽的質問,孩子沒有作出回應,而是猛然轉身衝向陽臺並縱身一躍。隨著一聲巨響,陳女士聽到樓下汽車的警報聲,這時候她才從剛剛那一幕當中晃過神來。
好在樓層不高再加上樓下正巧停放著一臺汽車,兒子才倖免遇難,但依然高度昏迷,身上也是多處骨折。
孩子的行為讓陳女士陷入沉思,良久之後,陳女士才意識到,自己在無意間已經給孩子施加了特別巨大的學習壓力。
根據陳女士所說,由於自己對孩子的期望很高,所以經常會說出一些過於激進的話去鞭策孩子。在她看來,這樣的話能對孩子起到推動作用,但她怎麼也想不到,正式這些話把孩子徹底逼上絕路。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和陳女士有著類似行為的父母並不少。對孩子抱有期望,這是每一位父母的共性,但並不是什麼樣的話父母都適合對孩子講。
父母不該對孩子說的三句話
·想想都知道你不行
作為一路看著孩子長大的人,父母絕對稱得上是最了解子女的存在。因此,對於孩子的能力,大多數父母都有一個比較客觀的認知。
有些時候,當孩子向父母提出要學習某項能力或是希望去嘗試某種新鮮事物時,有些父母就會直截了當地告訴孩子,以他的能力很難做好。
這樣一番話看似是父母對孩子的理性引導,但事實上這種做法只會對孩子的自信心產生強烈打擊。長此以往,孩子會打從心底裡認為自己能力不足,徹底失去挑戰自我、超越自我的信心。
·怎麼會生你這種孩子
有些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很高,一旦孩子達不到預期,父母就會產生強烈的失落感,甚至因此感到憤怒。在負面情緒的作用下,父母最常脫口而出的就是"怎麼會生你這種孩子?"
這樣一句話看似是宣洩情緒,但其實對孩子造成的心理傷害是非常大的。心理承受能力薄弱的孩子很可能因為這樣一句話認定父母不想要自己了,進而自暴自棄,從此一蹶不振。
·你到底有沒有心思做事
很多父母雖然對孩子期望很高,但由於工作繁忙的緣故,基本很少了解孩子的成長發展狀況。一旦發現孩子所取得的成效遠不及此前,他們就會直接斷言孩子沒有付出努力,進而發出"你到底有沒有心思做事"的質問。
其實父母要明白,並非付出就一定能夠得到對等的收穫。因此,在不確定孩子究竟付出多少的情況下,這樣一番話很可能誤傷孩子,對其自信心造成嚴重的打擊。
除此之外,陳女士的遭遇也給不少父母敲響了警鐘,在如今這個競爭壓力巨大的時代,孩子"尋死"的衝動行為理當受到父母的重視。
如何避免孩子輕生?
·進行死亡教育
孩子之所以輕易就想放棄生命,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他們並不清楚死亡究竟意味著什麼。在影視作品的影響下,孩子經常會誤以為死亡就能從現下的痛苦之中得到解脫,重新尋求新的幸福生活。
事實上,這樣一種觀念是極度錯誤的,死亡是一個人的解脫,但卻是對一家人的折磨。父母要讓孩子明白這一點,幫助他們樹立起面對困難挫折的信心與勇氣。
·強化抗挫能力
孩子輕易放棄生命的行為其實從側面反映出當下兒童抵抗挫折的能力是非常薄弱的。在困難與挫折面前,很多孩子都沒能禁得住考驗,他們借著求死的名義,試圖逃避自己理當承擔的職責。
對此,父母在平時要對孩子的抗挫能力進行強化。例如,教給孩子一些排解負面情緒的方法、換角度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等等。
我是鯨魚奶媽,也是3歲寶寶的媽媽,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