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釣資源匱乏、稀少,玩黑坑的釣友逐年增多。不同於休閒野釣,黑坑的對抗性較強,釣魚人與魚鬥智鬥勇,講究策略、技巧。釣友的問題中描述,黑坑釣鯉魚,有口卻總釣不到。那麼都有哪些可能原因呢?本文以此為起點,一窺究竟。
黑坑中的鯉魚攝食,逐漸變得小心、謹慎,試探性動作越來越多
黑坑是人為創造的一片高密度魚群水域,供人垂釣。活躍在裡面的鯉魚被反覆垂釣,釣了放、放了釣,刺痛感不斷強化,吃口逐漸變得謹慎、小心,與正釣開始時的吞食迅猛差距顯著。魚是有記憶的,且存留時間並不短,並非流傳的只有7秒。據現代科技研究,魚的記憶可維持3個月的時間,遠超人的認知。因此黑坑中的鯉魚被多次刺痛後,餌料的顏色、味型、狀態,包括子線、鉛墜等等都有被深刻記憶的可能。
當再次遇到後,鯉魚的攝食不再乾脆、積極,多了些猶豫、試探。有時嗅到餌料的氣味,便會提高警惕;有時有嘴唇觸碰餌料,子線搖擺、浮漂動作,但並不吞食;有時用身體蹭餌料、蹭子線、水線,確認是否安全;有時吞食餌料後,迅速吐出,如此反覆多次,即常說的涮餌;有時直接用尾巴擺動餌料,這時因為鯉魚的尾部分布感知味型的細胞,擺動餌料既能品嘗味道,又能試探安全性,一箭雙鵰。不過這些輕口、滑口鯉魚的表現,並不利於垂釣,大大增加垂釣難度,浮漂動作、提竿卻不中魚。
採取哪些措施,避免「有口卻釣不到」的情況
通過上文介紹,黑坑中的鯉魚,吃餌謹慎,多涮餌、試探性動作,需要在垂釣策略、技巧等方面調整,以抓住真實的吃口。
▲首先調整餌料味型,儘量選擇清淡餌
鯉魚從生口變成滑口,不僅僅是吃口狀態的改變,味型偏好也在變化。不再像生口鯉魚那樣,喜歡味型香甜濃鬱的餌料,更偏好一些清淡、自然的餌料。黑坑中一般不允許紅蟲、蚯蚓等自然餌,但它們對垂釣滑口鯉魚效果突出。選擇含有穀物類,貼近自然香味的餌料,但不宜過於濃厚,可大幅度降低鯉魚的警惕性,利於攝食。
▲其次降低餌料的霧化效果,進一步減小鯉魚的警惕性
前文提及,鯉魚被反覆鉤刺,不斷強化對餌料味型、狀態的記憶,特別是餌料霧化時產生的動態效果,極容易引起鯉魚的警惕,不敢靠近、吸食餌料。滑口鯉魚多在水底等待餌料完全散落、霧化,吞食落入水底的餌料殘渣。所以為讓鯉魚攝食餌料,儘量控制餌料的霧化效果,不建議往餌料中加入過量輕浮、雪花粉等狀態餌,可適當添加一些麵粉、粘粉,增加餌料粘度、減少霧化。這樣鉤餌入水後,不再像以前那樣,周圍瀰漫著細碎的餌料分子,鯉魚不再恐懼,可大膽攝食。
▲再者使用細線、改變線組搭配
為降低魚警惕性,同時能夠抓住那些細小的吃口信號,可降低線組線徑。滑口魚不同於生口魚,再次被垂釣之後,抵抗力、掙扎度大大降低,所以滿足需求的情況下,多用細線。同時,延長子線長度,即保證鉤餌與鉛墜較大的距離。這樣鉤餌入水就位後,鉛墜在鉤餌的上方較大的位置,魚發現餌料不宜覺察鉛墜的存在,可降低警惕性。另外為兼顧更多水層,用鉤餌模擬自由下落小蟲的飛鉛釣法,把鉛墜上移10-30公分的距離,子線長度延伸,擺動幅度擴大,很容易受到鯉魚的追逐而被吞食。
▲最後浮漂調釣要恰當,注意放口
不同的調釣方式,反映出的魚口狀態有不小的差異。如果浮漂動作輕微,說明魚的索餌力度小,有可能餌料已完全被吞下,但浮漂起伏不明顯,這時建議採用調高釣底的方式,放大輕口鯉魚的吃餌信號;如果浮漂動作明顯,但多提竿不上魚,多是滑口鯉魚在涮餌、撞線,此時可嘗試調低釣高的方式,調釣偏頓,能夠過濾一些碎屑、雜亂的信號,留下真實的下頓或頂漂,這樣再有浮漂動作,中魚的機率大幅度上升。同時避免了頻繁提竿,擾亂窩子。另外注意放口,因為是滑口鯉魚的緣故,所以大幅度的頓口,很可能會被迅速吐出,可適當等待幾秒鐘,確認鉤餌已被完全吞下,再提竿不遲。
寫在後面
本文從釣友的問題出發,首先介紹了為何黑坑中的鯉魚,有口卻不上魚的可能原因。接著從4個方面分享了應對策略。但實際垂釣遠比文章中描述的複雜,許多技巧需要根據現場情況確定。不管如何調整、改變,思路大同小異,掌握黑坑鯉魚的習性特徵,靈活運用技巧,相信能夠獲得不錯的漁獲。
原創:野釣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