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四川長虹實現營業收入484.99億元,同比增長5.53%;歸屬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5.22億元,同比增長10.2億。長虹方面提供的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集團實現整體規模收入727億元,保持增長態勢。實現利潤總額16.2億元,同比增長698.29%;整體累計上繳稅金18.97億,同比增長6.40%。
2015年7月8日,原四川長虹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李進成功當選總經理。這一年,長虹動作不少。CHiQ電視、CHiQ冰箱等家電新品迭代,長虹多媒體業務與騰訊、阿里、芒果TV、環球購物等籤署了智能運營合作協議,外部的合縱連橫繼續。
在李進看來,企業轉型有四種模式:第一類是行業領導者的轉型。比如華為,通過「否定」自己已經取得的成就,開拓新的戰略空間,爭取更好的發展機會;第二類是行業挑戰者的轉型。比如美的,通過關注企業的利潤率、產品和品質、全球性合作、組織變革等,提升企業綜合效益,保持企業良性發展;第三類是+網際網路的轉型。比如海爾、長虹,圍繞產業網際網路、雲2.0時代、家電智能化、大數據運營等,實現產業從賣硬體走向賣服務,通過數據為消費者提供服務;第四類是網際網路+的轉型。比如小米、樂視,基於網際網路的轉型,他們更加注重產品、效率、生態、資本。
李進稱,目前包括未來幾年,長虹產業轉型的核心工作是第二類轉型+第三類轉型的「雙驅動轉型」模式,一個基於時下,一個面向未來。通過第二類轉型,將已有產業以更高效率、更高利潤率的方式實現;通過第三類轉型,為長虹架構一個長遠的未來。「五年以後,我們希望+網際網路轉型即數據產業的運營,帶來的收入能佔到長虹總營收的20%。」
概括而言,這一年長虹集團發生了三大變化:
第一個變化是經營結果出現本質改變,經營質量穩步提高。「經營結果本質改變」是什麼意思呢?今年三季報長虹股份和長虹集團都是盈利的,前三季度長虹集團實現利潤總額16.2億元。
第二個變化是國企改革取得初步進展,企業機制全面搞活。「長虹國企改革取得了初步進展,我們做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還沒有達到大家的期望;然後呢,企業內部機制全面搞活了,我們現在多個子公司在推進員工持股與利潤分享。」
第三個是變化是企業轉型,從能力建設向能力輸出發展,轉型更加具象化。「這種轉型原來更多停留在能力建設方面,比方搭建平臺,建立軟體能力,等等,現在向能力輸出發展,就是我們正在將能力變現。」
對於李進來說,2016年是其擔任總經理的第一年;而對於長虹控股公司而言,2016年是從省國資委管理下放到綿陽市國資委管理的第一年。
李進說,這一年,長虹工作的核心詞就是改革。對於有著9萬員工,近60年歷史的長虹而言,這個命題不簡單。李進從「平臺」二字著手,優化管理。在長虹控股公司總部這個管理平臺,原來有多達2784人,現在定位為管理人員的是307人,有2400人從管理序列裡轉型。
總部平臺實現職能轉型,從原來的管控職能轉變成經營職能。李進舉了個例子,他說,原來的國際化平臺是個管理平臺,現在要做國際化經營業務,去市場掙錢。其他如投資平臺、資金平臺、技術平臺、採購平臺,原來都是總部成本中心,現在全部變成利潤中心,儘管真正產生利潤還需要一個過程。
事實上,這只是長虹2016年改革的一部分。長虹提供的資料顯示,2016年公司推行了三項內部改革,分別是管理改革、經營改革、資源分配改革。
管理改革指內部治理結構、管理體系、領導班子改革。今年長虹所有高管均籤訂了責、權、利匹配的績效合同,這在長虹歷史上還是第一次。今年以來,長虹內部因為業績管理不佳等原因,相關單位負責人被免職、降職、降薪處理的,已經達到11人,「降職、免職和降薪都會有,提拔也會有」。
設立平臺,是不是讓管理層級更多,工作搞複雜了?李進給出了解釋,今年長虹創新性地推出了負面管理清單,「這次平臺改革以後,我們出了明確的管理清單,哪些需要管理,管理到什麼程度,誰來管理,哪些不需要管理,都清清楚楚。」
除此之外,平臺還加大放權給子公司,從以前放經營權,到現在是經營權、人事權、分配權、部分投資權,全部下放。「任命誰用誰,你說了算,給大家發多少錢你說了算。然後一部分投資權,有些事項國有企業政府是要管理的。比方說像技改、生產設備翻新,這些是權力下放了的,只要你不是花錢買一個公司,買一個公司總部是要參與的,你去把你的設備更新一下,裝幾臺機器人,那是你自己的事情。」如果說管理改革的主線是圍繞人和組織的話,經營改革的主線就是放權和激勵。在新政的鼓舞下,長虹各子公司團隊都大幅調高了中長期目標。資源分配改革的核心是通過市場化手段提升資源的使用效率。
高管薪酬:高管薪酬全部採取市場化定薪,「比方說我的崗位是市場競聘的,然後副總級別的就向我的薪酬靠攏,儘量按照市場化方式推動,比他們原來的工資要增加。」長虹高管採取更加市場化管理,明確提出優勝劣汰機制,業績不好的話,一定會有高管下課。
員工持股:「我們已經在下屬企業推動員工持股,像購食匯、妥妥醫、教育公司等這些新成立的業務公司以及新能源、民生物流等新三板掛牌公司,都在實行員工持股。」長虹今年強制要求所有公司必須分紅,盈利的公司都要分紅,而且未來每年都必須分紅。
新商業模式布局方面:新興產業這一塊在持續推進。以社區服務為出發點的妥妥醫、購食匯、家事幫等業務進一步試點優化,智慧城市項目與中科院、華為等達成戰略合作,這是從智慧社區到智慧城市的業務布局。
人工智慧、智慧能源、智能汽車、新興移動終端等新的產業發展項目在緊鑼密鼓地推進。不過,長虹智能汽車布局不是做汽車整車產業。
新興產業培育方面:現在,長虹產業分三大塊,第一塊是面向家庭的終端產品,我們常見的長虹產品都屬於這一塊;第二塊是面向社區服務的,生鮮、物業、醫療等服務;第三塊是面向城市服務的,比如智慧政務、智慧商務、智慧民生。
這些新產業項目把我們日常生活所需要的服務全部覆蓋了,「目前,這些新業務尚處於試點期,以耕深為主,等建立了盈利模式就可以全面推廣。」
長虹企業轉型緊緊圍繞「產品+服務」盈利模式進行。李進認為,目前離開硬體盈利模式還不成型,「硬體行業是賣一臺算一臺,賣一臺掙一臺,大家都要做;數據行業未來是贏者通吃,你不提前布局佔領位置,等它成型的時候你可能就沒有機會去做了。」
李進說:「企業要盈利,要發展要開始布局,但是目前效果都還不夠。」李進給出了三個「扣分點」:
第一個不足,是外部動靜還不夠大。他認為,今年長虹雖然率先發布了CHiQ人工智慧電視等一系列市場反應不錯的產品,但像美的收購庫卡、阿里聯合蘇寧、海爾收購GE這樣有影響力的大事件,沒有發生在長虹身上。
第二個不足,是業績提升的效果和力度還不夠。白電標杆企業淨利潤都在100億+級別,黑電標杆企業淨利潤率也在5%以上,日本大企業要求子公司淨利潤率必須超過5%。對比一下看,長虹今年業績雖然也大幅度提升,但提升的效果和力度還沒達到行業先進水平。
第三個不足,是轉型工作的時效還不明顯。「比方說社區服務的試點企業,現在還沒有利潤,但是它未來前景是看得見的,它有很多現實效果已經顯現出來了。比方說有些業務的用戶ARPU值已經超過了用戶拓展成本,在試點城市一些企業運營已經有邊際效益。」
在管理層面,李進認為也有三大不足。
第一是國企改革還不夠徹底。希望藉助國家國企改革的東風,推動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骨幹員工長期激勵等一系列重大舉措。
第二是核心團隊打造才起步。長虹未來要打造成利潤百億級企業,一方面要加速培養內部人才,另一方面需要招攬更多全球頂級人才加盟。
第三是企業思想轉變和文化塑造剛剛開始。未來如何塑造狼性團隊,塑造更有執行力的文化,都需要一個過程。
從理論上講,新盈利模式的確代表了發展方向,但止於目前,企業盈利仍然主要來自於硬體銷售,即使強大如蘋果這樣的科技型公司,也是如此;在中國,美的、海爾、格力、創維、海信,更是如此。我甚至認為,未來3到5年硬體賺錢的盈利模式不會發生根本性改變;軟體對企業的利潤貢獻會逐年增加,但要超越硬體仍然相當漫長。從這個角度講,長虹推行的產業變革,等於選擇了一條非常難走的路,需要較長的投入周期。李進也承認,「硬體這一塊,我的感覺是長虹在行業裡面有相當影響力或者口碑的產品還是偏少,比如我們的CHiQ產品已經有很大變化, CHiQ產品佔據了行業領先優勢,但是在整個家電市場還需要有更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