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雖小,使命很大。
近段時間,國務院常務會議就促進人身保險擴面提質穩健發展作出部署。這對保險業來講,無疑是令人振奮的好消息,我們從朋友圈相關信息的刷屏中也能感知一二。
從會議透出的信息看,國家對人身保險服務民生保障和經濟社會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涉及健康、養老、安全保障等方方面面,尤其是重點點到了商業健康保險、商業養老保險、保險資金等,字字珠璣,切中肯綮,可以說對保險寄予厚望。
如果沒記錯的話,專門聽取保險專題匯報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次數並不多。會議的信息量很大,概括總結起來,保契君有兩句話。
第一句話:人身保險發展取得了成績。
第二句話:人身保險離國家和人民對它的期待還有很大差距,時不我待,走「對路」才能有「出路」。
保契君認為,這麼高規格的會議,肯定不是聽成績匯報的,更主要的是讓行業真正認清發展形勢,認識到自身不足,做好供給側改革,滿足需求側要求,多做利國利民有意義的事。
中國是一個巨大的市場,發展保險業有著巨大的潛能。
但冷靜下來,仔細觀察人身保險發展的現狀和路徑,難免讓人有一些擔憂,它能勝任這些使命嗎?
問題就是答案。保契君從兩個邏輯層面來分析
01第一個層面:數量與質量
我國目前是世界第二大保險市場,但難掩人身保險業「虛胖」的體態和發展極其不平衡的尷尬。
向外看,我國保險市場與發達市場存在較大差距,來看核心指標。
滲透率:保險深度和保險密度分別只有4.3%和430美元,在全球的排名分別為第38位和第46位。人均持有人身險保單數不足1件,僅為0.8張。
向內看,保險「生產」和需求存在「兩張皮」現象。
保險公司「生產」出來的保險產品,老百姓不需要;老百姓真正需要的,保險公司又不「生產」。
「現在60歲或65歲以上的老年人,要購買商業健康保險往往有諸多限制條件,可選擇的險種不多。」「針對新產業新業態從業人員和各種靈活就業人員需要,開發合適的補充養老保險產品」……
這次會議把問題講得很委婉,但一針見血,直指癥結所在:人身保險業的創新動力和創新能力嚴重不足,必須要做出真正的改變了。
實際上,創新匱乏和行業的競爭格局息息相關。當前,前10家公司保費收入佔到市場總保費收入的近7成。寡頭壟斷的市場格局扼殺創新潛能,更令中小公司舉步維艱。
來看數字:截至今年11月末,31家中小人身保險公司還處於虧損狀態,佔機構數量的34%。
這說明什麼?我國人身保險市場仍處於初級發展階段,問題很多。也可以這樣理解,潛力巨大,但空間怎麼挖掘,需要行業共同想辦法!
02第二個層面,初心與良心
初心是什麼?
意指做某件事的最初的願望、最初的原因。
保險的初心是什麼?
當然是保障!這是其他任何金融產品都代替不了的功能,這是保險業發展的生命線。
但在產品端,華而不實的噱頭產品,條款複雜,不說「人話」,使不少消費者產生質疑;在銷售端,誇大收益、承諾不存在的保險保障;在理賠端,設置高門檻,流程複雜漫長。
這些亂象由來已久,至今未有明顯改觀。探其本質,一些保險公司並不是真正想回歸保障本源,找回保障初心,根源在於沒有形成良好的市場機制和市場環境。
當別的金融行業大踏步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時候,保險業還在為低下的行業形象而苦惱,實屬不該。
保契君想起一位資深保險人士的感慨,或許對業內有所啟發:人身保險業的聲譽是賠出來的,要讓出險客戶簡單、直觀地感受到理賠的溫暖,這是行業的初心,更是良心所在。
保險的初心是保障,不是膨脹。
近期,某大型壽險公司保費收入突破6000億元的消息在保險圈刷屏,幾輪傳播下來,確實讓業內看到了它的實力。
但也從一個側面表明,當前保險業仍處於保費為王、跑馬圈地的低水平、低質量發展階段。作為行業的領頭羊,保費有突破固然可喜,但它能做的原本可以更多。
從保費為王到以客戶為中心,是經營理念之變,是初心使命所在,更是人身保險業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躍。
作為社會的「穩定器」和經濟的「助推器」,人身保險只有真正以客戶為中心,回歸「保險姓保」的立業之本,真正解決痛點,讓老百姓有獲得感,老百姓才會買帳,行業才能回歸初心、健康發展,成為美好生活的守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