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日本漫畫家小林誠在其連載漫畫《貓咪也瘋狂》中描繪了一家以各種品種貓為櫥窗模特的「賞貓咖啡屋」,聚集了許多喜愛貓咪的消費者來賞貓和喝咖啡。這可能是現代「貓咖」的雛形。
圖片來源:小林誠《貓咪也瘋狂》
而現實生活中的貓咖鼻祖,則普遍認為是1998年落成於臺北市士林區的「小貓花園」,主打的概念是「貓陪著客人喝咖啡」。
圖片來源:小貓花園Facebook
小貓花園的經營理念,以及店內出圈的各種貓咪,吸引了大量遊客慕名而來。在這之後,「貓咖」的概念也相繼被傳播到日本、美國、中國大陸等國家和地區。
2004年,貓咖首次被引入到日本,並且和日本按小時收費的「漫畫咖啡廳」的經營概念進行結合,在大阪開設了第一家按小時計費的日式貓咖:「貓の時間」,收費標準為每30分鐘600日元。
圖片來源:大阪「貓の時間」
擼貓往往代表著「慵懶、閒適、解壓」;而café則給人帶來「社交、放鬆、小資情調」等感受,對於我們來說,這兩者的感官是天然契合的——想像著「擼著貓、喝著咖啡、吃著精緻糕點」的場景,就讓人不由自主地想停下匆匆的腳步。
於是,貓咖在大陸地區也慢慢開始井噴,並吸引了大量喜歡貓咪的人。從2011年第一家貓咖開設以來,據估計,截至目前全國共有貓咖5000多家。
數據來源:大眾點評
我的貓咖親體驗
出於對貓咖運營模式、在貓咖內貓咪的生活環境、以及貓咖內人與貓之間關係的好奇, 我走訪了20多家坐落於北京、上海的貓咖,發現大多數貓咖的經營都不外乎以下幾個模式:
主打「甜美、親人、治癒系」的品種貓,來招攬客人;
收取高昂的限時入場費(50-100元),贈送一杯飲品;
售賣品種貓、貓糧、貓咪用品。
貓咖內售賣品種貓的一角
貓咖的顧客以女性為主,主要是小姐妹們和情侶們約會的場所。
由於帶著一定調研的目的,所以我都是一個人獨自去貓咖,整體給我的感覺是相當的「尷尬」。我的內心OS是:
付了門票,感覺不多和貓咪互動就很「虧」;
和貓互動,又心疼貓招攬客人一整天了,怕累著它;
想擼擼貓,又有無數雙眼睛盯著自己,感覺自己從消費者變成了「馬戲團演員」,渾身不自在;
想坐那兒看會兒書,安靜地享受一下貓在身邊的陪伴感,但是又總是有其它顧客(特別是很多小孩子吵鬧)過來逗貓,;
啜一口咖啡,伴著濃烈的貓味兒,覺得這感官體驗真的配不上這麼高的入場費……
把「貓咖」當成咖啡館,想安靜坐著的人,往往和這個氛圍格格不入,一種坐立不安的感覺,讓你分分鐘想逃離這個是非之地。
這和我想像中悠閒、舒適的貓咖完全不一樣。
那大家是怎麼看待貓咖的呢?
看著大眾點評上對貓咖清一色的四星、五星評分,那個我對自己的體驗感產生了懷疑:難道只有我在貓咖裡感到尷尬嗎?難道大家都很喜歡和享受這種模式的貓咖嗎?
帶著對貓咖和貓咖顧客的好奇,我開始進行了一些小規模的調研。這裡要特別感謝一下丸子同學,她在小組裡發的關於貓咖的問卷調查給了我很大的啟發。我們也對貓咖的現狀和社會現象進行了幾次深入的討論。
丸子同學還是一名在讀的研究生,貓咖的研究是她的一個社會調研課題,她也走訪了很多貓咖店、訪問了不少貓咖店主,非常感謝她能將調研的結果分享給我,我在這裡結合自己的一些調研,將一些重點的信息分享給大家。
這次調研中總共收集到了192份問卷,其中,女性為155人、男性為37人。
70%的人是因為喜歡貓而去貓咖,37%的人是因為想要解壓,30%的人是去喝下午茶和社交。
大多數人都認為食品、貓咪的性格、衛生環境、服務態度、安全性是很重要的,相比之下,對大多數人來說,貓咪的品種並不重要。
調研結果顯示,有將近70%的人表示不會再去貓咖,而其中最重要的原因為:不衛生(63.54%)、氣味太重(50.52%)、擔心抓傷(40.63%)、食物難吃(23.44%)。
結果和我們預想的差不多(但是和大眾點評上的評分真是大相逕庭,具體原因嘛……),大多數人出於對貓咪的喜愛而走進了貓咖,但是卻對貓咖的環境、體驗和服務都相當失望。不少朋友給我們留言說道:
貓咖的經營困境和運營悖論
從我自己考察下來的感受來看,國內大多數的貓咖可能不能被稱為「咖啡廳」,而只能稱為「以貓為特色的動物園」。
不好好打磨餐飲產品,使得貓咖只能靠噱頭來吸引客人,於是貓咖就必須要花費不菲的價格來購買品相出眾、性格親人的品種貓,導致開店成本增加,因此必須要收取和餐飲質量完全不匹配的高昂門票費來賺回成本,還要投入一定的營銷費用來在大眾點評、小紅書等平臺上進行推廣。
招來客人之後,由於缺乏精細的管理,貓咖衛生不到位、氣味難聞、食物難吃……這些因素疊加在一起,使得顧客的體驗很差,不願意再來第二次。
沒有口碑和回頭客,面對著高昂的經營成本,貓咖不得不探索新的商業模式,於是就開始售賣品種貓和貓糧來補貼咖啡廳部分的成本。因此最後的宿命就是成為一家「有咖啡的寵物店」。
而這種看似無解的經營模式也引發了國內貓咖一系列亂象
1、長時間經營影響貓咪的正常生活
貓咪一天要休息16個小時,而貓咖的經營時間往往長達12個小時以上,如果貓咖店員沒有提醒顧客不要隨意打擾正在睡覺的貓,就會對貓咪的生活帶來極大地困擾。
我們經常在貓咖中看到很多貓在睡覺,但實際上它們處於極度警惕的狀態。
圖片來源:大眾點評 @臥槽真是老袁啊
2、店鋪的空間設計讓貓咪缺乏安全的「避難所」
很多貓咖出於成本的考量,店鋪面積很小,本身十多隻貓共同生活在同一個狹小空間內就已經是很影響貓咪情緒的事情了,再加上店員和客人,環境變得非常擁擠。這對於領地意識極強的貓咪來說,一定是非常折磨的。
100多平米的空間內擠下20多個人、10多隻貓,絕對是非常擁擠的,會讓貓咪感到很有壓力。
更有一些貓咖將貓咪放在玻璃櫥窗內進行展示,在眾多陌生人的目光中,貓咪無處逃脫和躲避,心理陰影的面積可想而知。
3、衛生環境堪憂
在調研中,90%的人認為貓咖的衛生非常重要。而有一半以上的人認為他們去過的貓咖氣味太重。
儘管貓咪和人類之間會互通的傳染病並不多(具體可以參考《貓咪可能會傳染給人的疾病》),但是氣味和衛生環境的確是影響人們消費體驗的重要因素。
在大多數的貓咖中,貓咪能夠自由出入就餐區,這也就意味著,在餐桌上、餐食上,都極有可能沾染著貓咪的毛髮、皮屑、甚至糞便、尿液等。
儘管鏟屎官們在家裡對這些都見怪不怪了,抱著貓睡覺都不嫌髒,但是畢竟在貓咖裡的是「別人家的娃」,是完全不熟悉的陌生貓咪,這樣的衛生風險,的確會讓人望而卻步。
4、低品質的餐食
貓咖的經營模式決定了他們無法再花更多的成本來準備優質的餐食。
要把餐飲做好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好的咖啡機、咖啡豆、咖啡師、廚師等等都是巨大的成本開支;要做餐飲,還得經過衛生、消防部門的層層篩查,當前大多數的貓咖在我看來都很難過審。
沒有好的咖啡,就無法留住客人,也就只能靠賣門票來從客人身上一次性賺取儘可能多的利潤,於是大多數貓咖的經營模式就從「咖啡廳」變成了「動物園」。
「食物難吃」也是調研中大家不願意再次光顧貓咖的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
5、沒有提供與之相對應的科普教育和服務
在調研中,大多數的客人認為安全是非常重要的考慮因素,40%的人會「擔心在貓咖裡被貓咪抓傷」。
但現實情況中,大多數貓咖並沒有做好教育工作。只有一半不到的貓咖在客人入店前會介紹正確的擼貓方式。
只有30%不到的貓咖中店員會實時監管貓的行為。
這一方面和貓咖管理人員的科普意識有關,另一方面也是貓咖經營困境的一種集中反映。
而這一切也大多和成本和收入結構有關。因此,大多數貓咖對於不正確的、違反貓咪生活福利的擼貓行為選擇了視而不見。
6、貓咪的健康和福利狀況堪憂
逼仄的生活環境、不正確的逗貓方式、嘈雜的環境、擁擠的空間……這些都容易引發貓咪的生理和心理問題。
貓咪生活在左邊的木質籠子中,被商場裡大量的陌生人圍觀、逗弄
如此嘈雜的環境和擁擠的人群,會讓生活在籠子裡(圖片中左側木質小樓)的貓咪處於高度緊張的精神狀態中。
在不少貓咖中,經常會有客戶反映貓咪的精神狀態不佳、眼睛分泌物過多等情況。
有一位曾經開過貓咖的朋友告訴我,她抱著文藝小資的初心開了貓咖,但一段時間後,實在是不忍心看到自己的貓咪被那麼多人「蹂躪」,擔心它們過度應激、生活不幸福,就忍痛把貓咖關了。
那國外的貓咖有比國內好嗎?他們都是怎麼做的呢?
國外的貓咖其實也是新事物,大多出現在2010年以後。
但是,由於國外動物福利法比較成熟,再加上大量成體系的動物保護組織,國外的貓咖大多都有一些配套的法律法規來約束其行為。
日本
日本出於對貓咪福利的考量,從2012年開始規定貓咖的營業時間不能超過晚上8點,這樣給貓咪更多安靜休息的時間。但是2016年的條例中,又將營業時間重新放寬到晚上10點(看來日本的貓咖也很難經營)。
但是日本對於貓咖的貓咪服務和衛生程度有極其嚴格的考量。
美國
在美國,由於動物保護法更加完善,對於貓咖經營的約束也就更多、更細、更標準化。
比如:
(1) 美國只允許service animal(比如導盲犬)進入就餐區,也就是說貓咪是不允許進入就餐區的。因此貓咖必須將貓咪活動的區域與人類的就餐區做完全的區隔。
(2) 貓咖必須符合當地動物保護組織的要求,確保貓咖內的貓咪得到妥善的照料。包括:
a) 在一定的空間範圍內,最多允許容納多少只貓;
b) 在同一時間內,店內最多允許接待多少顧客等。
圖示:貓互動區和顧客用餐區域進行完全的隔離
美國的貓咖和國內,以及日本的貓咖的經營模式有很大的區別,主要以領養為主。貓咖也會和當地的動物保護組織和動物收容所合作,進行育養知識、TNR計劃、貓咪文化傳播等方面的科普和實踐。
相比之下,國內貓咖由於缺乏有效的監管,在衛生狀況、貓咪福利方面都只能靠店主的自覺。也就導致了目前國內貓咖數量井噴,但是客戶體驗大多都不佳的情況。
貓咖到底是否有存在的必要?
我認為這裡得分成三種類型的店進行分析。
第一種:有貓的咖啡店。
這種是筆者最喜歡的模式。店的核心是咖啡店,咖啡、餐食要有足夠的品質,並且不收取入場費、不設置最低消費,不以貓咪作為招攬客人的主要賣點。
在這種店裡,貓咪可能是一個店裡的「熟客」,也可能是店裡的「小主人」,和客人們在一起享受下午慵懶的陽光。
圖片來源:雕刻時光(香山店)
第二種:寵物店、咖啡廳、動物園的混合業態
這種模式是目前爭議最大的。
在國外,Cat Protection、RSPCA等組織旗幟鮮明地反對這種類型的貓咖。
而另一些組織比如iCatCare等則並沒有完全反對,他們表示,雖然在這種環境下要讓貓咪有好的福利保障是比較困難的,但是也不是不可能。
但是幾乎所有的組織都表示,貓咖需要有適當的監管,包括食品安全、環境衛生、以及動物福利等。
國內目前大多數的貓咖在這三點上做的都不盡如人意,這一方面需要店主的自覺,另一方面其實也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努力,來推動動物保護、動物福利相關的立法。
第三種:以貓咪領養為主的貓咖
這種貓咖和美國的經營理念比較接近,主要以流浪貓的救助、宣傳和尋找領養家庭為主。客單價和普通的咖啡店沒有區別。
比如上海的這一家MORE喵享園。可能是出於成本的考慮,貓咖開設在市中心(靜安寺邊上)一棟商住兩用樓的11層,給人的空間很小,主要的使用面積都留給了貓咪。店裡的貓都是田園貓,都符合領養的標準。店裡還有完整的領養流程介紹。
圖片來源:大眾點評——MORE喵享園
圖片來源:大眾點評——MORE喵享園
還有比如,我的一位朋友之前在濟南開設了一家甜品店,他和當地的領養機構合作,將適合領養、性格親人的貓咪寄養在店裡,也吸引了很多人的關注。不過可惜的是,由於他本人工作的變動,這家店已經關閉了。
這一類的貓咖最近國內陸續出來了不少,特點是入場費很低,或者沒有入場費,主打的是咖啡或者其它餐食的品質,在店的貓咪以領養為主。
我不能確定這樣的貓咖在商業模式上是否可持續,但至少會讓我覺得更有人情味,也更有成為回頭客的可能。
我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貓咖?
貓咖畢竟不是做公益、做慈善,店主總得在商業利益和公益事業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貓咖吸引的是喜歡貓咪的人們,他們希望能有貓咪不刻意、不做作的陪伴。靠獵奇、靠「出賣色相」吸引來的客人,雖然能給貓咖帶來門票收入,但是如果在貓咪福利、衛生環境、餐食品質上沒有做好,那麼最終大多數客人會「用腳投票」,不再光顧,也就會讓整個經營模式陷入一個對外部流量越來越依賴的惡性循環。
圖片來源:https://www.thebalanceeveryday.com/how-to-start-a-cat-cafe-4015007
對於貓咖的商業模式,我認為絕對不能將貓咖做成「動物園」。一個真正有品質感、讓人們不反感的貓咖,至少得需要具備以下幾個特點:
餐食/咖啡質量有一定的保證;
貓咪經過非常好的社會化訓練,可以應對大量陌生人;
貓咪身體健康,定期體檢,疫苗、驅蟲齊全;
在同一空間內,貓咪的數量有一定的限制;
在同一時間段內,進入貓咖的顧客人數有一定的限制(最好對年齡有一定的限制);
要給貓咪提供足夠的環境丰容工具,比如爬架、盒子等,最大限度地滿足貓咪福利需求;
店內的衛生環境、空氣品質要保持在良好的水準;
對客人進行一定的科普教育;
要有店員實時對店內的貓咪進行監控,防止客人用錯誤的方式對待貓咪,也防止貓咪抓傷、咬傷客人。
小時候去過動物園的朋友們可能大多都會覺得動物園的遊覽觀光體驗不怎麼樣,這是因為,動物園原本是一個讓人們了解自然、敬畏生命的場所,卻被大多數的管理方做成了一個為了滿足人們獵奇目的的「馬戲團」。
而現在,越來越多的貓咖也有往「動物園」發展的趨勢。這是很讓人擔憂的。
(註:這裡沒有抨擊所有貓咖和貓咖店主的意思。的確有一些貓咖是為了掙快錢,犧牲了貓咪的福利來「迎合」顧客的體驗;但是也有不少貓咖店主是抱著很好的初心開店的,但是由於上文提到的商業模式的困境,不得不走入了「動物園」和販賣活體的套路,在訪談中,他們的內心其實也很煎熬。)
人類和貓咪的關係,在千百年來,都不是奴役和被奴役,而是互相陪伴的依賴和慰藉。
也真的希望,未來的貓咖,更多地能成為「有貓的咖啡館」——一個慵懶的下午,啜著咖啡,曬著太陽,翻看著書,邊上有貓的陪伴。
圖片來源:http://www.chinadaily.com.cn/business/////2013-01/14/content_161154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