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多哥》存在的3個「瑕疵」
昨天心理沙盤日記寫完後,帶孩子們看電影《多哥》。很感人,很驚險,特別對於孩子們來說,跟隨情節驚呼連連。在穿越結冰海面的時候,小兒子又趴到我懷裡,讓我捂住他眼睛從手縫裡看(每次看電影遇到驚險或可怕的鏡頭,不敢看又想看時候,兒子常用的動作)。之後孩子們發現這部電影存在3個「瑕疵」,對這瑕疵的爭論,讓我們收穫更多。
(一)細菌傳染
看完電影後,女兒說,這隻多哥(togo)是真的有啊,太偉大了,能有這樣的一隻狗,太幸福了。姥姥以前總說,狗貓這些動物太髒了。這個狗好多次舔主人的臉,會不會將身上的細菌傳染給主人呢?
我想了一下回答,應該有傳染的可能,從理論上與實際上都是有細菌傳染的。
原來最近新冠肺炎疫情,注意跟其他人/包括動物保持距離的宣傳(動畫視頻),讓他們有了細菌傳染的意識。
我進一步解釋,跟主人抱在一起,用舌頭舔主人的臉,是狗狗的天性,也是狗表達自己感情的方式——畢竟他們不會說話。其實有些人也用親吻這種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感情——當然在用這種方式表達感情的時候會有細菌傳遞的。
(二)女主人的雀斑
三歲半的兒子說,那個女人(女主人)臉上沒有洗乾淨。我們哈哈一笑後,女兒說那是蕎麥皮,是雀斑。為什麼會這樣呢?
其實她的意思是,為什麼是一個臉上有雀斑的主人出現在電影裡,這跟多數童話故事中的主要女性人物是美麗善良的不相符。
我們慣常的認知是,女主人往往是美麗溫柔的(童話裡),因為美麗溫柔寓意著善良多情。不過在《多哥》這部電影中的女主人還真不是這樣,最少臉面是不那麼完美的。從始至終,算不上俏麗臉龐的女主人,一直是多哥最大的支持者與鼓勵者,其實我們一點也不覺得女主人有醜的感覺,反倒超越了顏值看到真正的美。
我想這就是大片的偉大之處。未必非要通過無可「挑剔」的完美來塑造場面,留有一些缺憾來拉近跟正常人的距離。或許偉大的導演與編劇,正是通過這樣的設置來告訴我們與孩子們,美麗不是外表,而是內心。每個人都有某方面的缺憾與自卑,但依然不掩其他方面的光亮。
另外,這種缺憾的美,才是真實的美,才是我們日常生活過往中遇到的那些平凡吧。
(三)壞蛋帶來了不公平
沒看過影片宣傳與故事梗概的孩子們,直到臨睡前還在為多哥鳴不平——他出力最多,是真正的英雄,結果被最後那隻狗「搶」去了,那個記者就是壞蛋。
不公平待遇、被忽略或誤解,一直是平凡世界的常存現象。只是在兒童的世界裡,單純到揉不得沙子,看不得現實的殘酷。在他們幼稚、清純的內心,黑白與好壞都是截然立判的。當看到為了救孩子們付出這麼多、歷經千辛萬苦、幾近死亡的多哥與阿賽(Seppulu),按照孩子們的預期(包含大人們),最後應該應該贏得榮譽。可是現實結果卻不是這樣。只能做幕後的英雄,直到幾十年後才有了相對公正的結果。
我想,這部電影最偉大的地方應該在這裡。我們的世界一直有好多「壞蛋」,他們或限於自己的視角與層次,或者基於表面的、急功近利的標準,做出並不真實的評判與結論,誤解或掩埋了真正的「英雄」。對電影中的多哥與阿賽來說,能夠順利將血清交接到下一棒(雪橇隊)拯救了全鎮孩子,並能安全回到家已經是最高的獎賞了。對孩子們來說,應該知道,從最初接受任務的那一刻,阿賽就沒有想到什麼獎賞,對多哥來說,他只是服從自己的主人,壓根就不懂此行的意義。所以最後沒有被報導、只做幕後英雄也都心安理得,超然對待。這應該是我們教導孩子進行思考的地方。
電影最後通過獨白點出主題是狗狗對人的忠誠陪伴。是的,確實如此。
如果我們陪著孩子看這部電影,要引導他們思考除了忠誠之外更多的地方。當然,這些地方也幾乎都是圍繞著忠誠這個主題而來的。或許正是這些「瑕疵」,才讓電影成為大作。
【心理沙盤李守龍博文日記總第917篇,20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