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都有這樣的印象:大唐是一個開放的時代,所以女性的服裝華麗、奔放、性感。這個印象大概來自《滿城盡帶黃金甲》《武媚娘傳奇》之類的影視作品。
自然而然地,人們又會以為,入宋之後,由於程朱理學的興起,個人的自由受到束縛,女性的服飾風格開始變得拘謹、呆板。甚至還有人演繹說:「宋朝服飾保守,穿著也較麻煩,層層疊疊,像包粽子似的把美麗的女人包裹起來。也許是宋朝人的思想太狹隘,生怕自己的老婆被別的居心不良的男人偷瞧了去,所以一改唐朝大膽前衛的作風,用服飾將女人包裹了起來。」
每當聽到這樣的說法,都令人忍俊不禁。為啥不先去看看宋畫中的女性形象再來下判斷?幸而宋朝畫家為我們留下了如此多的藝術作品,圖像史料上的宋朝女性裝束,比文獻記錄更直觀、更真切地向我們展示了宋朝女子的服裝審美風格。
▲影視劇《武媚娘傳奇》劇照
>>「內衣外穿」幾乎成了宋朝女子的標配
南宋劉松年的《茗園賭市圖》畫有一名提茶瓶的市井女子,她的著裝,內衣外穿,酥胸微露,哪裡有半點裹得嚴嚴實實的樣子?
▲南宋《茗園賭市圖》中的市井女子
或許有人要說了,做小生意的市井女子為了招徠顧客才穿得這麼暴露吧?就如現在臺灣的「檳榔西施」之類。那好,再來看其他的宋畫:北宋王居正《紡車圖卷》上的貧家老婦、南宋梁楷《蠶織圖卷》上的普通家庭婦女,穿的也都是低胸的上裝,露出貼身的內衣。
即便是宋人筆下的道姑,也不是「像包粽子似的」將自己的身體包起來。北宋何充《摹盧媚娘像》上的道姑盧媚娘,身穿的是對襟低領道袍,裡面的抹胸略略顯露了出來。
而在引領女性審美潮流的宋朝上流社會,女子「內衣外穿」就更是時尚了。這一點可以從宋詞中看出來。北宋詞人趙令畤有一首《蝶戀花》,描寫了一個嬌羞的貴家閨中少女:「錦額重簾深幾許。繡履彎彎,未省離朱戶。強出嬌羞都不語,絳綃頻掩酥胸素。」請注意「絳綃頻掩酥胸素」這一句,是說這個少女穿著素雅的絲質抹胸。
北宋詞人毛滂聽歌伎彈唱琵琶曲,也寫了一首《蝶戀花》:「聞說君家傳窈窕。秀色天真,更奪丹青妙。細意端相都總好,春愁春媚生顰笑。瓊玉胸前金鳳小。那得殷勤,細託琵琶道。十二峰雲遮醉倒,華燈翠帳花相照。」這句「瓊玉胸前金鳳小」,是說歌伎穿的抹胸繡著小小的金鳳圖案。毛滂為什麼知道彈琵琶的歌伎穿著繡了金鳳圖飾的內衣?無非因為,按宋朝社會的時尚,女子內衣是可以露出來的。
這些香豔小詞提到的抹胸,就是宋朝女性的貼身內衣,因其「不施於背,僅覆於胸而故名」,類似於唐人的「訶子」。宋人對抹胸極講究,材質多為棉、布或絲綢,上面繡有精美的圖案。北宋大理學家程頤的伯祖母還有一件「珠子裝抹胸」,「賣得十三千」,值十三貫錢,相當於今天六七千元。內衣這麼講究,自然是為了在眾人眼裡顯得大方得體、漂亮動人。
>>「抹胸+褙子」是宋朝女性的典型裝束
對宋朝女性來說,「抹胸+褙子」是最典型的裝束。褙子,有時候也寫成「背子」,為宋朝最時興的上衣款式,直領對襟,兩腋開衩,下長過膝。宋朝女性習慣上身穿一件抹胸,外套上一件褙子,雙襟自然垂下,不系帶,不扣紐,任其敞開,因此,胸間內衣也略為外露。如果是胸部豐滿的女性,自然會顯露出誘人的「事業線」。
從宋朝風俗畫所透露出來的信息來看,幾乎所有社會階層的宋朝女性都流行著「抹胸+褙子」的服裝款式。我們看南宋蕭照《中興瑞應圖》上的宋廷嬪妃與宮女,都是上身著一件抹胸,外面套一件褙子,前襟敞開,頸部與上胸是敞露出來的。
南宋劉宗古的《瑤臺步月圖》、南宋末年錢選的《招涼仕女圖》,畫的都是宋朝的大家閨秀、上層社會的女性,她們的著裝也是「抹胸+褙子」。
出自南宋佚名畫家之手的《歌樂圖卷》,描繪了一群宋朝宮廷樂伎正在彩排樂器演奏的情景,圖中樂伎均著淡雅的抹胸,外套一件紅色的褙子。還有一幅《雜劇人物圖》,畫的則是宋朝市井瓦舍中的女演員,也是「抹胸+褙子」的裝束。南宋畫師李嵩繪有一幅《骷髏幻戲圖》,圖中一個平民少婦正在哺乳,可以看出來,她的上裝是一件低胸的抹胸,外面再套一件敞開的褙子。南宋佚名作品《荷亭兒戲圖》,畫了一名在哄孩子睡覺的家庭婦女,也是身穿「抹胸+褙子」。
這些宋朝圖像史料告訴我們,從皇家成員、宮女、大家閨秀,到宮廷樂伎、市井伶人、平民女性,幾乎在所有的社會階層中,都可以看到「抹胸+褙子」的典型裝束,「內衣外穿」的款式尋常可見。即便不是「抹胸+褙子」,穿襦裙的宋朝女子也能恰到好處地展示性感。大家如果有興趣,不妨去找找李嵩的《觀燈圖》《聽阮圖》,以及宋人畫的《女孝經圖卷》,這些畫中的文藝女青年與宮中后妃,都穿著低領口的交領襦裙,略露胸膛,雖不及唐人奔放,卻比唐人優雅。
文獻的記載也證明了「抹胸+褙子」的著裝在宋朝女性群體中的普及性。《宋史·輿服志》載,乾道年間朝廷定后妃常服:「大袖,生色領,長裙,霞帔,玉墜子;背子、生色領皆用絳羅,蓋與臣下不異。」
《武林舊事》記錄有宋朝公主出嫁時要準備的嫁妝:「真珠九翬四鳳冠,褕翟衣一副,真珠玉佩一副,金革帶一條,玉龍冠,綬玉環,北珠冠花篦環,七寶冠花篦環,真珠大衣、背子,真珠翠領四時衣服。」這裡面都有「背子」。
《東京夢華錄》載,宋朝的媒人分為數等,「上等戴蓋頭,著紫背子,說官親宮院恩澤;中等戴冠子,黃包髻,背子,或只系裙,手把青涼傘兒」。媒人也是身穿褙子。《西湖老人繁勝錄》則載,杭州的酒庫請歌伎做廣告,「選像生有顏色者三四十人,戴冠子花朵,著豔色衫子;稍年高者,都著紅背子、特髻」。這裡的「像生有顏色」是容貌漂亮的意思。為官營酒庫做廣告代言人的漂亮歌伎也是身著紅色褙子。
褙子還是宋朝女性的禮服,南宋朱子立「家禮」,定「婦人(禮服)則假髻、大衣、長裾;女在室者冠子、背子;眾妾假髻、背子」。換言之,宋朝女性穿著抹胸,套上一件微微敞開的褙子,是可以出來見客人的。在炎熱的夏天,女性的褙子往往是半透明的薄紗羅,雙肩、背部與小半個胸脯在朦朧的羅衫下隱約可見,更是性感迷人。
結合宋朝圖像史料,我們可以發現,宋朝女子的身材不如唐人豐腴,多如當今的時裝模特,以纖瘦為美;她們的服飾也不如唐人華麗誇飾,但絕對不是拘謹、呆板。以我觀察宋畫的感受,宋朝大家閨秀的衣著打扮,可謂素雅中透出小性感;市井女子的裝束,質樸卻不乏野性。
按學者孟暉《中原歷代女子服飾史稿》的考證,「內衣外穿,袒露頸、胸,實在是有宋一代的平常風氣,雖然其袒露程度較之前代有所收斂」。顯然在宋朝那個時代,人們並不覺得女子微露「事業線」是一件很羞恥的事。
>>歷史是怎樣把宋朝美女裹起來的?
如此說來,所謂「宋朝服飾保守,穿著也較麻煩,層層疊疊,像包粽子似的把美麗的女人包裹起來」無疑便是無稽之談了,也是不肯下考據功夫的想當然,是心中預設了一個「唐朝開放、宋朝保守」的立場,再推出宋人服飾風格「拘謹、呆板」的結論。
不過,若是說一個社會的開放度,可以從女子的服裝體現出來,倒是有幾分道理。宋朝女性服裝的典雅、性感風格,恰恰便是宋朝社會自由度與開放性較高的表現。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在中國歷史上,女性頸部至胸脯上半部的裸露程度,不妨視為社會自由度的一個風向標。唐朝宮廷女性的裝扮最為性感奔放,禮教對於宮廷女性的束縛也最為鬆懈,乃至皇室貴族盛行亂倫荒淫不德之風。朱熹對唐室風氣便頗有微詞:「唐源流出於夷狄,故閨門失禮之事不以為異。」後人以「髒唐」相稱,不全然是污衊之詞。相比之下,我覺得宋朝女性的裸露程度才恰到好處,既展現出女性的性感,又不似唐人放浪。
入元之後,隨著立領的興起,女性的低領裝束便開始越來越少見了。故宮南薰殿舊藏中有歷朝帝後畫像,從中隨機挑出宋、元、明、清皇后畫像各一幅,放在一起略為比較,我們便可以發現,宋朝皇后的禮服(翟衣)是低領的,元、明、清三朝的皇后禮服則為高領,將脖子包裹得嚴嚴實實。
▲影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所展現的宋朝婦人衣著
這大概也是宋朝之後,禮教束縛與國家控制趨嚴、社會自由度與開放性降低的折射。風格拘謹的女性服裝在清朝最為常見,這個印象在我們觀看清朝仕女圖時會覺得特別深刻。清人崔畫有一幅《李清照像》,畫的雖為宋朝女性,但其服飾則是典型的清朝高領對襟款式,整個人物形象看起來確實非常拘謹、呆板。但你如果以為宋朝那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的豪爽女詞人就是這樣子,顯然是張冠李戴了。
——本文摘自《顯微鏡下的古人生活》,《新周刊》雜誌社 編著,嶽麓書社出版
本書將古人生活置於歷史的顯微鏡下,深入解讀古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涉及人物上至帝王權貴,下至販夫走卒,用一個個生活切片,構成了一幅古代生活的清明上河圖。來源:文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