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為頂級猛獸,為何獅子群居,而老虎獨居?

2021-01-16 科學獵奇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在整個貓科動物中,只有獅子有著高度的群居性,其他的無論體型大小,都是「獨行俠」,且不說同是食物鏈最頂端的老虎,就算是與獅子同一生境中的花豹、獵豹等動物都是獨居的。那麼,是什麼造成了獅子的群居呢?其他的貓科動物為什麼沒有選擇群居呢?我們簡單地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與獅子同生境的花豹、獵豹為什麼沒有群居?

在野生環境下,獅子與花豹、獵豹相遇機會最大的地區在非洲大草原上,從體型上看,獅子大於花豹大於獵豹,因此,從個體戰鬥力上,獵豹就不如花豹,更別提與獅子相比了。但是,事實上,除了獅子,另外兩種動物選擇了獨居。這樣的選擇,乍一看確實不利於競爭和生存。但花豹和獵豹的選擇也是有道理的。

首先,群居的風險

在非洲大草原上,假如獵豹和花豹群居的話,它們唯一的競爭對手就是獅子,而且它們會將自己推到獅子的頭號競爭者的地位,這就使得它們的衝突會頻發,但是它們的個體戰鬥力遠不及獅子,在對決時,如果是一頭花豹或者獵豹還容易跑一些,如果是一群,那麼一定會有成員被獅群按住。這樣就大大增加了個體被捕獵的機率。

其次是領地。食肉動物的領地範圍有一個決定性因素,那就是環境內獵物的密度。由於不同食肉動物所處環境內的獵物密度不同,所以,即使同體型的食肉動物的領地範圍大小也有著較大的差異,比如最大的貓科動物東北虎的領地範圍可達上百平方公裡,在食物匱乏的冬季,其領地範圍可以擴大到幾百甚至上千平方公裡,而同為大貓的孟加拉虎的領地範圍則僅有10-20平方公裡,而像非洲獅所處的環境中,雖然獵物的密度較大,但是由於它們是群居的,對於食物的需求量也大,因此它們的領地範圍平均能夠達到100平方公裡左右。

由此可見,如果花豹和獵豹要群居的話,它們的領地範圍勢必要擴大,這樣就大大增加它們與其他食肉動物衝突的機會。因此,它們在獨居下,即使規避了獵物的密集區(通常這是獅子的領地),但也僅需要20-40平方公裡的領地範圍即可。

最後是「保命技」。既然只能獨居,花豹和獵豹也各自演化出了專屬的「保命技」。其中花豹的保命技是上樹。除了外出捕獵外,花豹的一生幾乎都是在其領地內的大樹上度過的,因此,花豹在選擇領地時,通常是以大樹為中心的,它們不但會在樹上休息,還會將沒有吃完的肉帶上樹儲存起來。這種習性,讓花豹遠離紛爭,遠離其他食肉動物的侵擾。

而獵豹雖然沒有上樹的能力,但是它有著陸地上所有動物都無法企及的速度,這是它的「保命技」。獵豹在逃命或者捕獵時,速度能達到110公裡每小時,而且僅僅是在3秒內,它就能把速度由初始的0提高到100(公裡每小時)。在如此快的速度下,獵豹能夠躲避其他食肉動物的捕殺,也能追得上其他食肉動物很難追上的獵物,比如羚羊。不過,獵豹為此付出的代價就是失去了尖利的爪子(不能伸縮保護,摩擦增多),身體細長(戰鬥力較弱)。

綜上,在較大的競爭關係中,花豹和獵豹由於體型沒有優勢(主要相對於獅子),而且在其他食肉動物都群居的前提下,它們在群居,非但不能讓它們的生存能力提高,反而會增加自己被捕殺和與其他食肉動物的衝突,因此,花豹和獵豹,一個用上樹的習性,一個用極致的速度,單獨的(獨居)存活了下來。

老虎為什麼沒有群居?

老虎與獅子的生態位非常相似,都是其生境中食物鏈最頂端的存在,但是老虎向來是獨行俠,這到底是為什麼呢?有三個原因:

第一,缺少競爭者

在老虎的生境中,能夠稱得上是對手的動物非常少,主要就是狼群和棕熊。但是,從狼群與老虎的關係看,老虎對狼群是有抑制作用的,這是因為是動物就怕死,而狼雖然是群居動物,但是老虎有秒殺狼群個體的實力,所以所謂的群居最大限度上只是一種合作關係,對於野生動物來說,在生死面前,向來就沒有前赴後繼,只有四散奔逃。因此,狼對老虎構不成什麼威脅。

其次是棕熊,在阿穆爾虎工程的官方文獻中,確實有雄性棕熊捕殺雌性東北虎或者是幼崽的記錄,但是,都是個例,因為棕熊雖然是食肉目下的動物,但是素食佔比在70%以上,而且與老虎對決,風險較大,因此如果不是食物匱乏,或者有生命的威脅,棕熊也是避免與東北虎直接衝突的。

這就造成了東北虎在生境中是沒有絕對的競爭者的,因此,它們可以放心大膽地獨居,不用擔心生存和競爭的問題。這是其一。

第二,捕獵習性

老虎的捕獵非常依靠環境,因為它的捕獵靠的是偷襲。偷襲對於老虎來說既能夠提高捕獵的成功率,又能夠最大程度地降低自己受傷的機率。因此,東北虎的生存環境以森林為主。在這種地形下,群體狩獵的成功率相對較低,單獨狩獵的成功率相對較高。而且獨居更有利於東北虎的隱藏,如果群居的話,暴露的風險就會增加。

第三,獵物的體型

在東北虎的食譜中,佔比較大的是鹿科動物和野豬,這大類動物的體型要比老虎小很多,所以,單獨捕獵起來難度較低。其次,獵物體型較小就牽扯到了食物分配的問題,東北虎捕獵獵物後,吃不完也剩不多了,因為一頭獵物的體重拋去骨頭以及貼在骨頭上不容易啃食的肉,實際上所剩無多,如果是一群東北虎的話,獵物顯然是不夠分的。因此,這也是東北虎獨居的原因之一。

綜上,東北虎生活環境的特殊性(森林)、獵物的體型大小以及競爭性較低決定了它不需要群居就能生存得很好。

獅子為什麼要群居?

獅子選擇群居與老虎選擇獨居的原因恰恰相反。

首先,我們以非洲獅為例,在非洲獅的生境中,雖然單挑它們幾乎是無敵的,但是其他的食肉動物,比如斑鬣狗、非洲野犬等等都是典型的群居動物,對於雄獅來說還好,畢竟斑鬣狗和非洲野犬不敢招惹它,但是母獅就不同了,如果它獨居的話,不但幼崽的成活率得不到保障,甚至自己都有可能被其他群居的食肉動物吃掉。

其次,非洲大草原上雖然有眾多的食草動物,但是小型的食草動物奔跑速度要比獅子快,這就導致了它們捕獵小型動物的成功率較低,但是大型食草動物,比如斑馬、角馬、非洲水牛等動物的體型要比獅子大,單獨獵殺風險非常的高。因此,它們就選擇了團隊作戰,這樣既能提高捕獵成功率,又能降低捕獵時受傷的風險。

最後就是環境了。大草原最大的特點就是開闊,不像森林這種複雜的地形,所以,它們生存的環境就有利於它們的團隊合作。

總結

群居和獨居並不是戰鬥力決定的,而是由環境、獵物密度、大小等諸多因素共同決定的,對於生活在獵物密度較低,體型相對較小的森林之中的東北虎顯然獨居是最好的選擇,而對於生活在開闊、獵物密度和體型較大的草原上的獅子來說,顯然群居更有利於它們的生存。當然,像花豹、獵豹這種動物它們在與獅子同樣的環境中選擇了獨居,是因為它們有了其他提高生存機率的方法,比如上樹和奔跑。

相關焦點

  • 為何獅子喜歡群居,老虎卻喜歡獨居?
    不過,不知道大家注意過一點沒有,雖然都是食物鏈頂端的存在,可是獅子和老虎之間的差距還是蠻大的,首先是戰鬥力方面,動物學家認為,獅子是打不過老虎的;其次,獅子喜歡群居,平均一個獅群至少有17隻左右的獅子,而老虎則是不折不扣的獨居動物,那麼,究竟是什麼讓它們的生活方式截然不同呢?獅子為何群居?根據研究發現,獅群中一般都是1-3隻的雄獅,搭配幾隻母獅,其餘的便都是它們的孩子。
  • 獅子群居,老虎獨居,同是大型貓科動物,差異為何如此大?
    日常的獅群中,一般都是雌獅打獵維持著獅群的食物供應,因此,母女、姐妹的關係會在同一塊領地的獅群中非常常見,這在虎群裡是絕不可能發生的。這種環境對於羚羊等蹄食草動物愛吃的禾本科植物(野草、竹子、水稻等)的生長是非常不利的,想要獲得更大的生存面積就得和灌木等植物競爭,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叢林的大型群居獵物的數量顯然不如草原豐富,因此單位面積中的獨居習慣才能保持老虎種群的更好發展。
  • 同為大型貓科,為什麼獅子是群居,老虎是獨居?
    大型貓科動物中,老虎和美洲虎、花豹等都是獨居,獅子卻是群居。群居大貓和獨居大貓社會生活的本質區別在哪裡,又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區別?獅子一家01獅虎的不同獅、虎的差別到底在哪裡?有人說獅子成群,老虎獨來獨往,這沒有說到點子上。
  • 同樣是貓科動物,為什麼獅子是群居?而老虎是獨居的?
    獅子因為群居的習性,一直為人詬病,有的人甚至說獅子應該劃到喜歡群居的犬科動物之中。其實。這些都是對獅子的誤解,實際上,獅子作為頂級的貓科動物,它的群居不過只是環境所致,而老虎的獨居,同樣也是為了適應環境才有的習性。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簡單地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 獅子之所以群居,是因為獨居能力比老虎差太多?
    獅子之所以群居,是因為獨居能力比老虎差太多?在現存的所有貓科動物中,獅子是唯一的一種群居動物。一群獅子常常結成團體,一起捕獵,一起哺育幼崽,一起守衛領地的安全。相反,與獅子齊名的老虎,卻是典型的獨居動物。那麼,這是不是說明獅子獨居的能力比老虎差太多?其實未必。
  • 如果把老虎放在非洲,那獅子會以老虎為食嗎?
    如果把老虎放在非洲,老虎更可能會餓死而不是被獅子和鬣狗咬死。老虎對於世界上大部分老虎而言,它們都更傾向於獨居,這是因為老虎喜歡待在森林山地之中,而森林之中的能量密集度較低,單位面積內的能量是100千克/平方千米。這意味著想要養活一隻老虎,需要至少70平方千米的森林。
  • 如果把老虎放在非洲,那獅子會以老虎為食嗎?
    如果把老虎放在非洲,老虎更可能會餓死而不是被獅子和鬣狗咬死。老虎對於世界上大部分老虎而言,它們都更傾向於獨居,這是因為老虎喜歡待在森林山地之中,而森林之中的能量密集度較低,單位面積內的能量是100千克/平方千米。
  • 科學菌:如果把老虎放在非洲,那獅子會以老虎為食嗎?
    老虎對於世界上大部分老虎而言,它們都更傾向於獨居,這是因為老虎喜歡待在森林山地之中,而森林之中的能量密集度較低,單位面積內的能量是100千克/平方千米。這意味著想要養活一隻老虎,需要至少70平方千米的森林。
  • 獅子和老虎作為頂級獵食者,誰能捕獵它們?它們的屍體到哪裡去了
    獅子和老虎這兩種種猛獸都屬於最頂級的獵食者,各自處於所在地區的食物鏈頂端。但是在自然界中,獅子和老虎因為生存的地區有所不同,獅子分布在非洲草原地區,而老虎分布在森林地區。所以獅子和老虎必須要分開進行說明。
  • 老虎和獅子到底誰更厲害,為什麼有人總認為老虎打不過獅子?
    要說獅子老虎誰厲害,獅子是群居成幫結夥,而老虎是獨居動物,所以單打獨鬥老虎厲害,如果是一群老虎和一群獅子打,一般只有雄性的三分之二,是唯一雌雄兩態和群居的貓科動物。
  • 老虎可以單獨捕食野牛,同為貓科動物,獅子可以這樣做嗎?
    老虎是天生的捕獵能手,它擅長潛伏,喜歡把自己隱藏在叢林中,然後突然對獵物發動攻擊。老虎會跳到獵物的後背,死死咬住獵物的脖子,直到獵物放棄掙扎,使獵物窒息而死。老虎甚至連體型較大的野牛都能制伏,那麼同為貓科動物,獅子也能獨自捕食野牛嗎?
  • 為什麼群居食草動物不抱團攻擊獅子和老虎,反而是四散而逃?
    除了獅子外,老虎中的孟加拉虎也經常捕獵白肢野牛,而白肢野牛也是體型龐大的群居動物。與獅子捕獵水牛一樣,一群白肢野牛在面對孟加拉虎是也是大都是各自逃命。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這些成群的食草動物不團結起來攻擊獅子或者老虎呢?我們簡單地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 誰說群居要比獨居弱,群居動物更懂得分則弱合則利的道理
    群居動物相比於獨居動物更聰明,它們更加懂得抱團取暖。自然界中有很多生物喜歡群居,強大的獅子,配合默契的狼群,勤勞的蜜蜂,放飛自我的犀牛群,力不能敵的象群,總之在生物種群中有大量的生物無論強大與否它們似乎更喜歡群居。
  • 同為貓科動物,為什麼老虎單打獨鬥,獅子群居,捕獵的還是母獅子
    貓科動物中,實力頂尖的兩位:老虎和獅子。不要說什麼老虎和獅子捕獵成功率也不高,還沒有一些小型食肉動物捕獵率高。你要看人家捕的是什麼,人家去追斑馬、長頸鹿、野豬、狍子這樣的,中大型食草動物。這些動物站起來比它們還高。捕獵成功率最高的黑足貓,那麼小一隻,成年後也就跟一個三四個月大的家貓差不多。
  • 同為貓科動物,為什麼老虎單打獨鬥,獅子群居,捕獵的還是母獅子
    貓科動物中,實力頂尖的兩位:老虎和獅子。單憑體型上看,一隻黑足貓也不可能厲害得過獅子和老虎。這種大型食肉動物,捕食的也是中大型食草動物。它們不是不能吃野兔、小鳥,實際上一些獅子幼崽或者老虎幼崽會自發地去撲捉一些鳥類。但是成年後的它們去捕捉這種體型小、渾身上下沒幾兩肉、跑的還賊快的動物,是得不償失的。
  • 獅子和老虎的最全參數對比,證明了老虎勝獅子!
    獅子與老虎孰強孰弱,一直是人們爭論不休的話題。小編集合了所有獅子與老虎的屬性對比,可以推測出到底誰最厲害。這種對比主要以單打獨鬥的比較,不能以自然界的虎獨居與獅子群居來衡量。虎犬齒長約6cm,雄獅約5cm,虎的咬合深度約為11cm,雄獅約9cm。咬合深度深1cm往往就能決定對方是生還是死,這也使獅子使獵物的致死率比老虎要小的多。但獅子的齒根略粗於老虎。生物學家解釋之所以獅的齒粗,是因為獅子無法快速將到手的獵物殺死而導致獵物的反抗,為了在獵物反抗中不致使犬齒折斷,才使犬齒進化得更粗。
  • 為什麼有些人始終認為老虎打不過獅子?
    很多人想要給地球上動物的戰鬥力做個排名,為此網上流傳過許多猛獸武力值排行榜,在這些排行榜中,有時獅子排名比老虎靠前,有時老虎的排名順序比獅子更高。正因為如此,在虎派眼裡,獅子永遠打不過老虎;然而在獅派眼裡,老虎永遠打不過獅子。那究竟是哪一方的觀點正確呢?
  • 同為「百獸之王」,為何有那麼多人認為老虎一定比獅子厲害?
    一個是森林之王,另一個是草原之王,同為王者到底是誰會比較厲害呢?關於獅子和老虎的打鬥一般都是發生在動物園或者是馬戲團當中,由於都帶有著王者的血脈,以及對於領地的競爭,令雙方充滿敵意,甚至大打出手。,而且獅子也更加的強大,曾經就有一隻獅子重傷甚至殺死了多隻體重相當的老虎。
  • 獅子就一定打不過老虎嗎?實際上搏鬥技巧上的差異並不能決定勝負
    正是由於生長環境的不一樣,導致了它們在捕獵技巧和搏鬥本事上面的差別,比如獅子發展出了群居的狀態,其捕獵方式也是圍獵,老虎則跟大多數貓科一樣獨居生活。常關注獅子老虎等野生動物的朋友們幾乎經常能夠看到一些老虎完勝獅子的言論,說實話對於這種說法我是不敢苟同的,不管怎麼說,獅子也不是豹、狼之流,更不是紙糊的。
  • 東北地區,猛虎高效屠狼,西南亞一帶,為何老虎卻不敢驅逐獅群?
    都是呈群居生活,且在食性上,也與老虎趨於一致。在亞洲東北部,老虎能高效屠狼,為何在全新世初期的亞洲西南一帶,卻無法驅逐獅群呢?難道是因為獅群比狼群強多了,老虎不敢招惹它們嗎?其實不然,老虎之所以不與獅群發生爭鬥,背後有著更深層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