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務院核定公布了共計1943處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青島市共有8處入選,其中包括西皇姑庵遺址、趙家莊遺址、西沙埠遺址等6處古遺址,此外還有古建築類的嶗山道教建築群和石刻類的大澤山石刻及智藏寺墓塔林。至此,青島市共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8處。
6處古遺址入選
上啟新石器時代下承明清
在青島市新增的8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古遺址佔了6處。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所長林玉海告訴記者,這些遺址有的進行過初步探測,有的則已深入發掘過,接下來將統籌安排對這些遺址的保護。
入選的6處古遺址中,膠州市有4處。其中最早的是新石器時代至西周的西皇姑庵遺址。該遺址位於膠州市城區西南張家屯鎮西皇姑庵村,遺址東西約50米,南北約150米,據林玉海介紹,曾發掘完整的車馬坑一座,為兩驂兩服西周戰車,並有殉葬的奴隸骨骸一具。
趙家莊遺址位於膠州市裡岔鎮趙家莊。遺址面積約10萬平方米。2005年曾發掘了約3000平方米,清理發現了豐富的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和東周時期的文化遺存,彰顯了青島地區在中華文明構築過程中的地位。
位於膠州市裡岔鎮的漢代祓國都城遺址又名牧馬城遺址,因為明代為了牧馬在這一地帶沿舊城牆整修而得名。據史料記載,祓國建於西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撤於東漢光武帝十三年(公元37年),存在156年。牧馬城是一座長 、闊各500米的方形城郭,四面城牆尚存,殘垣高二三米不等,原有東南西三門。
板橋鎮遺址位於膠州市老城區,板橋鎮建置於唐武德六年(公元623年),宋代時成為北方最大的海港。1996年12月,在膠州市政府宿舍建設工地,首次發現了宋代板橋鎮的文化堆積遺存。考古隊對工程佔壓的板橋鎮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在發掘過程中發現了宋、明、清時期文化堆積。
位於黃島區的琅琊臺遺址則是中國現存的為數不多的秦代建築遺蹟之一,為研究秦代建築史提供了例證,琅琊臺刻石及瓦當上留存的秦文字,對研究中國文字的演變歷史及書法藝術也具有重要意義。
戰國時期至漢代的西沙埠遺址位於萊西市西沙埠村,曾出土陶器、瓦當、鋪地磚、石磨、銅帶鉤、鐵犁等器物。
嶗山道教建築群
含太清宮等11座古建築
在青島入選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八處文物中,唯一入選古建築類的是嶗山道教建築群。嶗山道教建築群含太清宮、上清宮、太平宮、明霞洞 、華樓宮、蔚竹庵、白雲洞、明道觀、關帝廟 、太和觀、滄海觀等11座古建築,時間跨度由漢至清,是記錄嶗山道教文化歷史信息的最重要的物質載體,伴隨著道教在嶗山的興衰而不斷發展,久經歷史積澱,蔚為大觀,史上曾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的盛況。
太清宮、太平宮、上清宮等多處建築均曾受朝廷頒敕封賜,規格較高。嶗山道教整體性呈現了道教特別是全真道在北方發展的歷史脈絡,如實反映了當時的歷史背景、政治經濟制度及社會生活,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和宗教價值。以嶗山道教建築群為中心,衍生出了諸多歷史文化盛事,李白、蘇東坡、趙孟頫 、蒲松齡、顧炎武、康有為等諸多文化名流在此活動,積澱了十分豐富的人文內涵。各宮觀內保留有大量的摩崖石刻,是研究嶗山歷史文化、中國道教史和文化史的重要史料。
大澤山石刻
鄭板橋劉墉孔尚任留跡
位於平度的大澤山石刻及智藏寺墓塔林作為石刻類文物入選了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大澤山石刻及智藏寺墓塔林已有 1000餘年歷史。其現存的古建築、石刻、碑誌、塔林主要分布在大澤山北峰以南、西峰以東,東至東山脊方圓11萬平方米的範圍內,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文化藝術價值。
遍布於北峰、西峰山崖上的300餘處石刻上至宋代,下至民國,有篆、隸、楷、行諸體,作者有鄭板橋、何凌漢、劉墉、劉耳枝、孔尚任等名人高士,被譽為「天然書法博物館」。其中氣魄最大的題刻當推「瑞雲峰」三個榜書大字,明代王之都書,字體為行楷,字徑高2.88米,筆力雄健,氣勢逼人,數裡之外,清晰可見。這裡還是山東省最大的功德碑林,由於此地為佛教、道教勝地,歷代善男信女樹立大量的功德碑,現存功德碑100餘通。這些珍貴的文化遺存,對於研究膠東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特別是宗教、民俗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資料和實物。
大澤主峰下的智藏寺,據明崇禎元年碑刻記載,始建於唐代,歷代屢有重修。寺後有兩巨石南北相夾對峙,其上書刻遍布,故名「書法胡同」,上刻泰山靈巖寺秋江潔、古杭靈隱寺用貞良及溫州靈巖山天之性等全國著名佛寺的十餘位禪師讚頌智藏寺及其主持一庵純禪師的偈文。20世紀90年代,平度市政府出巨資重修了智藏寺和日照庵,恢復了古剎的本來面貌。坐落智藏寺東南山坡上的墓塔林,被譽為我國八大塔之一,塔下埋葬著宋、元、明歷代高僧,為研究宋代以後膠東佛教史提供了珍貴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