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阿里被稱為「世界屋脊的屋脊」,這片遙遠的地方擁有極致的風光,雪山冰川,湖泊河流,不同的物種在這裡恣意生長,有藏雪雞、藏羚羊、盤羊等珍稀物種。藏雪雞是高山動物,經常活躍在人跡罕見的高山草甸、及裸巖地帶。
藏雪雞的分布區域碎片化,西藏各個地區均都有它的蹤跡,此外在新疆、甘肅、青海、四川高山地區也有分布,被列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
藏雪雞又叫淡腹雪雞、西藏雪雷雞,是雉科雪雞屬的高山鳥類。外形渾圓,看上去胖乎乎的,又笨又呆的樣子。其實是羽毛濃厚,實際上它體態輕盈,體重約1150-1755克。
沒有優雅的身姿,也沒有修長的脖頸,但藏雪雞一身羽毛長得很有個性。背部灰褐色,滿布皮黃色粉斑,前頸有一個灰褐色環帶,上胸土棕色,形成一個明顯的胸帶。
它的下胸和腹部呈現乳白色,具有黑色的縱紋,整齊劃一,看上去就像穿了一件潮流的「條紋襯衫」。
羽毛的主要作用是保暖,其次是偽裝,避免被天敵發現。生活在高山上,不需要美麗的姿態,需要能夠保暖、偽裝的羽毛。
藏雪雞還長了一雙短卻有力的腳,可以在高山陡峭地帶能夠輕鬆奔跑,還能在陡崖上行走,哪怕是在積雪厚的山地上,也能健步如飛。
就外形看,藏雪雞與暗腹雪雞長得十分相似,但是我們可以通過羽毛的顏色來區分,暗腹雪雞的下胸和腹部都是暗灰色,雜以慄色粗紋,與藏雪雞有明顯的色差。
藏雪雞一般棲息在高山上,灌叢、苔原草甸和裸巖地帶,都是它們經常出沒的地域。有季節性垂直遷徙的習慣,夏季高至海拔4500米以上,冬季下至海拔2500米。
總是三五成群活動,常在雪線附近覓食,食物以植物性為主,偶爾會吃些昆蟲、小型無脊椎動物。
對藏雪雞來說,很多高山植物都可以成為食物,莎草、藏玄參、珠芽蓼、異燕麥等,還有高山雪蓮。
高山雪蓮又叫天山雪蓮,十分罕見,而對藏雪雞來說,高山雪蓮也是一種食物,它喜歡吃高山雪蓮,常會津津有味地啄食雪蓮,但不會將其吃光。
藏雪雞去覓食有一個特點,喜歡去盤羊或巖羊走過的路徑覓食,翻食盤羊踩踏過的植物,草葉、球莖等,吃得特別香甜。
據動物學家考察,藏雪雞常與盤羊、巖羊等高山有蹄類動物混雜活動。尤其是在冬天,跟在盤羊身後覓食,可以省不少力氣,可見藏雪雞很聰明。
在食物較為匱乏的冬季,藏雪雞還會去牧民的帳篷附近覓食,哪裡有好吃的,就去哪裡吃。
藏雪雞喜歡熱鬧,喜歡結群活動,一般都會3-5隻的小群活動,在分布密度高的地方,可以見到10-20隻。
生性警惕的藏雪雞,在覓食時沒有「哨兵」,反而是休息時,由年老經驗豐富的藏雪雞負責放哨,站在高高的巖石上,一旦發現有猞猁、狐、雕、禿鷲等天敵靠近,就會大聲鳴叫報警。
其他的藏雪雞會立刻奔走逃離,跑到安全的地方。它們很少飛翔,一般不會起飛,只有在迫不得已時會採用滑翔的方式,從這個山頭飛到另一個山頭。
每當夜幕降臨,藏雪雞就會在安全的巖石底下過夜,利用地勢做天然的保護屏障。由於它們的體色與巖石接近,所以躲在巖石下,即便是白天也很難被發現,可以安心地睡覺。
從4月到5月,藏雪雞進入繁殖期。藏雪雞的求偶行為十分奇特,雄雪雞會找一處地勢較高的地方,站在高處吸引雌鳥。
進入求偶狀態的雄雪雞,會發出高亢的鳴叫聲,還伴隨著撲扇翅膀、尾巴翹起展開的行為。當有雌鳥到來時,就會圍著雌鳥轉,身體向前傾追逐著雌鳥。
為了爭奪地域與配偶,雄雪雞之間難免有爭鬥發生。如果有入侵者來爭配偶,它們會用嘴巴啄對方,還會用身體去衝撞對方,直到有一方落敗。
藏雪雞雌雄交尾後,會在峭壁巖石下的洞穴築巢產卵,通常都是產4-7枚。雌鳥孵卵時,雄鳥盡忠盡責擔當護衛的工作,發現天敵,就會勇敢地大聲鳴叫,然後飛離巢穴,誘惑天敵來追捕自己,以此方法保護自己的「妻兒」。
生活在不同地方的藏雪雞,孵化的時長也會不同,據《中國鳥類志》,在西藏為27天,在新疆為26天,在甘肅則為19-22天。
雛雞出生後,很快就能跟著親鳥外出覓食,在一天天的成長中,學會生存的技能。
棲息在高海拔地區的藏雪雞,有濃厚的羽毛保暖、偽裝,有一雙擅長奔跑的腳,還有自己的一套生存技能,去盤羊走過的路覓食,以高山雪蓮為食。這樣的藏雪雞,你喜歡嗎?
雪靈谷動物實驗室/出品
參考資料: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國家動物博物館、中國科學報、中國鳥類志、科學通報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