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電影網專稿 美國氣象學家愛德華·羅倫茲曾告訴我們,一隻亞馬孫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以在兩周以後引起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同樣的,大銀幕上的一隻「嘲笑鳥」展開象徵反抗的雙翅,四年後,它也為電影市場帶來了一些影響。隨著最後一部影片的上映,《飢餓遊戲》系列電影將正式和觀眾告別,回望過去這四年,「嘲笑鳥」已經不僅僅是簡單的流行文化符號,更是好萊塢乃至全球影市中值得探討的現象。
「嘲笑鳥效應」之票房:系列電影的花樣吸金
《飢餓遊戲》系列電影改編自美國作家蘇珊·柯林斯的同名小說,講述了未來世界中的一個青少年反烏託邦故事,殘酷的飢餓遊戲吞噬著故事中少女本該美好的青春。截至目前,《飢餓遊戲》系列已在全球市場飈破23億美元(不包括《飢餓遊戲3:嘲笑鳥(下)》),票房一路飄紅。
回顧一下《飢餓遊戲》前三部在這些年取得的成績。據Box Office Mojo數據顯示,2012年,第一部《飢餓遊戲》在全球收穫了6.9億美元的票房,目前在全球票房排行榜中排名第79。2014年,《飢餓遊戲3:嘲笑鳥(上)》取得了全球票房7.6億美元的成績,在全球票房排行榜中位列第62。
目前,該系列中票房成績最好的一部是《飢餓遊戲2:星火燎原》,影片在北美首周末就狂攬1.61億美元,創造了2D電影的開畫紀錄,它還將2013年北美票房冠軍的頭銜收入囊中。最終,第二部《飢餓遊戲》在全球範圍內取得了8.7億美元的票房,超過了《暮光之城4:破曉(下)》、《盜夢空間》、《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銀河護衛隊》等影片,在全球票房排行榜中位居第42名。
雖然身為科幻題材的好萊塢大片,其實《飢餓遊戲》在大片中也不算那麼「大」,尤其第一部的成本為僅為7800萬美元。舉例來講,觀眾熟悉的《X警:背水一戰》、《超人歸來》、《魔法奇緣》、《復仇者聯盟》、《超凡蜘蛛俠》等大片的成本均超過2億美元(它們之中一些影片的票房成績並沒有《飢餓遊戲》高),可見《飢餓遊戲》的投資回報率十分可觀。
雖然幾部《飢餓遊戲》在投資上都不算太高,但獅門影業以漂亮的營銷攻勢借該系列迅速崛起,成為跟好萊塢「六大」抗衡的新勢力。最初憑藉恐怖懸疑電影定位小眾市場的獅門公司,如今已成為了擁有數十億票房潛力的系列電影的行業巨頭。而他們還在繼續挖掘《飢餓遊戲》這個「超級IP」的價值,獅門不僅計劃要把《飢餓遊戲》打造成科技感十足的舞臺劇,還將在未來建造《飢餓遊戲》主題公園,變著法子花樣吸金。
「嘲笑鳥效應」之演員:火焰女孩的女王養成
想必大多數在《飢餓遊戲》之前關注詹妮弗·勞倫斯的影迷都未曾料到,幾年後她會成為眾多時尚雜誌的寵兒,以及迪奧好幾個系列的代言人。畢竟,原先在大家的心目中,她活脫脫就是電影中那樣堅毅苦命的山區女孩形象。這大概是《飢餓遊戲》為詹妮弗·勞倫斯帶來最為直觀的改變——從一個青澀的獨立電影新星變成閃閃發光的好萊塢新女王。
2008年,詹妮弗·勞倫斯就憑藉《燃燒的平原》獲得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新人獎,隔年又憑藉《冬天的骨頭》提名第83屆奧斯卡獎最佳女主角,即便這樣,那時候的她也並沒有大批的粉絲以及接踵而至的片約,直到她遇見了《飢餓遊戲》,詹妮弗自己也坦言,能碰到這樣的電影真的很幸運。
據透露,當年曾經有超過50個女演員參加《飢餓遊戲》女主角的試鏡,詹妮弗在試鏡中演了一段凱特尼斯自願替換妹妹參加飢餓遊戲的戲,被選角導演和製片人一致認定,因為她和角色身上有著某種難以言說的相似氣質。優秀的演員與作品總是互相成就,試想,如果詹妮弗要是在某部電影中扮演一位被吸血鬼保護的女孩,而不是背著弓箭強大果敢的凱特尼斯,她未必會有今日的成績。
這樣一部商業片的大熱,讓詹妮弗·勞倫斯走出了原本活躍的獨立電影圈子,擁有了更大的空間去施展才華。2011年,她在《X戰警:第一戰》中扮演「魔形女」,2012年又憑藉《烏雲背後的幸福線》獲得第85屆奧斯卡獎最佳女主角,緊接著《美國騙局》又讓她奪得第71屆美國電影金球獎最佳女配角。目前,她正在和克裡斯·帕拉特合作索尼的科幻巨製《乘客》。
如今,詹妮弗·勞倫斯是好萊塢最具價值的女演員之一。在那些被青少年系列電影捧紅的女主角中,為什麼她能躋身好萊塢「2000萬美元俱樂部」?這絕非偶然。在電影方面,詹妮弗是為數不多已經證明自己在主打的系列電影之外仍有票房號召力的演員,且無論動作片、劇情片還是喜劇片都不在話下。在個人魅力方面,詹妮弗也一點兒都不平庸,她大大咧咧、不拘小節的性格受到了網友的喜愛,而遇到事情時她也很有主見,能夠憑藉自己的機智化解危機。當她聲討好萊塢片酬性別歧視時,你會不會覺得,她就是那個天生領袖氣質的嘲笑鳥?
「嘲笑鳥效應」之類型:青少年科幻電影崛起
在《飢餓遊戲》之前,上一部紅遍美國的青少年系列電影當屬《暮光之城》。同是改編自暢銷書,同為青少年題材,同樣是啟用90後的俊男美女出演主角,當很多人抱著圍觀狗血劇情的心態走進電影院,卻發現《飢餓遊戲》呈現的是一個意料之外的格局。從內容上來說,《飢餓遊戲》沒有人們固有印象中青少年電影的瑪麗蘇情節,同時它又不似一般科幻電影著重描繪人與科技的關係,影片中這個發生在未來的有趣設定,在不少觀眾的意料之外,因此充滿吸引力。
儘管《飢餓遊戲》帶來的不全是好評,吐槽聲也有很多,但不得不承認的是,這種在青少年電影中添加政治隱喻的新類型迅速火爆,並且被廣泛複製。此後,市場上有越來越多諸如《分歧者》、《移動迷宮》、《記憶傳授人》這樣的同類題材的影片,它們都在青少年電影的基礎上,描繪了虛擬世界下弱者反抗強權的故事。
不過,並非每一部作品都能有《飢餓遊戲》的好運氣,在反烏託邦題材的電影中,《飢餓遊戲》不是前無古人的那一部,但卻是最符合當今青少年流行審美的那一個,因此它能成為同類電影中難以超越的領頭羊,甚至連《分歧者》的主演謝琳·伍德蕾都要無奈地被媒體貼上「下一個大表姐」的標籤。如今,《飢餓遊戲》系列電影完結了,但青少年科幻題材影片的熱度依舊不減,多年以前,誰也沒想過青少年科幻題材能在好萊塢佔據這麼大的份額,至於未來,還要看市場如何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