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願意在父親、母親、丈夫的生命圓環裡做最後離世的一個,如果我先去了,而將這份我已嘗過的苦杯留給世上的父母,那麼我是死不瞑目的,因為我已明白了愛,而我的愛有多深,我的牽掛和不舍便有多長。」——三毛《夢裡花落知多少》
三毛,一個用作品跟自己的人生經歷,向世人詮釋了何為向愛而生,何為不受拘束,何為流浪與漂泊的存在。
關於三毛的人生履歷其實向來爭議頗多,畢竟她筆下的生活太過傳奇與美好,在遙遠的撒哈拉沙漠,有一個相知相守的人,沙漠有的不再是荒蕪跟蒼寂,而是幸福與美滿,因此出現了類似馬中欣之類的人,想盡辦法要去證明三毛的生活其實是虛假的,都是她的騙局。
但其實沒必要,因為三毛自己都說過:「我最大的創作是我的生活」;「三毛是三毛,我是我,你們都被我騙了。」她的人生,她的情感,遠不如我們以為的這般令人欽羨。
三毛本是重慶人,在建國前夕跟父母一同去往了臺省,自小就體現出了在文學方面的天賦。1964年,三毛進入文化大學當旁聽生,在大學校園中邂逅了她的初戀,舒凡。
舒凡在當時的文化大學校園中算是「男神」一般的存在,他文採出眾,還在讀書就已經出版了文集,一下子就俘獲了三毛這個「文藝少女」的心,二人也順理成章走到了一起。
但三毛對感情充滿了偏執與不安,她想要立刻跟舒凡結婚,舒凡卻覺得沒必要這麼急,先工作穩定再來談成家的事,二人分歧就此出現。在最後以生命相逼不成後,三毛選擇與舒凡分手,去馬德裡留學。
在馬德裡,三毛初識了之後的摯愛荷西,但此時荷西不過是個16歲的半大小子,面對他的追求三毛並不放在心上,覺得不過是小孩子還未清楚到底何為喜愛而隨意說出的話語。
後來三毛回國,也陸續開始過幾段戀情,但全都無疾而終,還面臨未婚夫逝世的情況,此情此景讓她再次去到馬德裡散心,與荷西重逢,終於走到了一起。1年後,三毛決定前往撒哈拉生活,荷西與她在沙漠小鎮阿尤恩舉行了簡單的婚禮,就此開啟了沙漠之旅。
這無疑是三毛最為幸福的一段時間,她開始採用文字的形式將自己的生活記錄,或者說創作出來,憑藉其獨樹一幟的內容跟寫作特色,斬獲了大批讀者。
但三毛的感情之路從來都是坎坷的,1979年,荷西因潛水喪生,他們重逢不過7年,卻要面臨生離死別。
失去了荷西的三毛像一朵失去了水份的玫瑰那般迅速枯萎,她雖然還活著,但內心已經瀕死,仿佛紅塵中的過客,任塵世煙火繚繞,她自游離在外。
1990年,她無意間在報紙上看到了關於西部歌王王洛賓的介紹,他們靠著書信結識,兩顆受傷的心靈開始慢慢靠攏,那一首《橄欖樹》正是屬於他們愛的表達。可三毛有勇氣坐飛機千裡迢迢奔向王洛賓,王洛賓卻無法忽略他們之間30歲的年齡差正視這段感情。
王洛賓成為了壓垮三毛的最後一根稻草,在她去世前4個月的時候,鏡頭拍到了一張她在成都街頭的照片,眼神滿是空洞絕望。4個月後,她用一條尼龍襪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卒年4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