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在兒童模型小鼠中確定了1型糖尿病發病前的促炎脂質

2021-01-16 騰訊網

赴美看病服務機構和生元國際了解到,1型糖尿病,簡稱T1D,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體內的免疫細胞-;由炎性巨噬細胞引起;攻擊並破壞胰腺中產生胰島素的細胞。

研究人員長期以來一直試圖解開引發這種攻擊的信號。研究較少的一種信號形式是炎症性脂質。

在JCI的見解發表的一項研究,Sasanka Ramanadham,博士和他的同事們在伯明罕阿拉巴馬大學,其他大學在美國和在希臘已經確認了促炎血脂之前發展近年來在一個小鼠模型和在15歲以下兒童高危內轉。

這一發現可能確定預防T1D的候選脂質治療靶點。

磷脂酶A2,或PLA2,酶可以從甘油磷脂中釋放一種游離脂肪酸。當游離脂肪酸是花生四烯酸時,它可以被其他幾種酶代謝產生氧化的生物活性脂類,包括一些強炎性的二十烷酸。

磷脂酶A2的一種酶是一種不依賴鈣的磷脂酶A2,命名為iPLA2-beta。它的激活促進了實驗和臨床糖尿病的不良結果。

Ramanadham和其他人已經證明ipla2 -參與細胞的程序性死亡或凋亡,調節巨噬細胞的炎症極化,並促進t細胞免疫反應。

根據這些觀察。我們使用脂質體學研究了易發生T1D的非肥胖糖尿病小鼠(NOD小鼠)以及患T1D的高風險人群中與T1D發育相關的脂質體。」

Sasanka Ramanadham,阿拉巴馬大學伯明罕分校細胞、發育和綜合生物學系教授

Ramanadham也是UAB綜合糖尿病中心的資深科學家。

雌性NOD小鼠顯示T1D進展,而一種抑制劑可以顯示iPLA2-beta對T1D發展的重要性。大約80%到90%的NOD小鼠在25到30周時患上糖尿病;但是如果給小鼠服用ipla2 -抑制劑FKGK18,在第10天開始,只有10%到15%的NOD小鼠患糖尿病。但是如果抑制劑在4周或8周後開始使用,研究人員發現分別有60%或80%的小鼠患上糖尿病。

由於ipla2 -衍生的脂質對T1D發育的這種明顯的暫時性影響,研究人員觀察了來自NOD小鼠和C57小鼠的巨噬細胞(一種公認的導致T1D的免疫應答的起始物)脂質特徵,C57小鼠是一種不會發展為糖尿病的對照菌株。

從NOD小鼠中分離出的腹腔巨噬細胞在糖尿病前期表現出了顯著的促炎脂質特徵,iPLA2-beta mRNA水平也較高。

然後研究人員表明,早期抑制iPLA2-beta FKGK18,或基因減少iPLA2-beta點頭的滑鼠線只有一個副本iPLA2-beta基因,導致:1)減少生產選擇促炎由巨噬細胞脂質,2)促進抗炎巨噬細胞表型和3)在近年來的發病率降低。

此外,研究者發現,在糖尿病前期和T1D發病時,NOD小鼠血漿中可以反映出NOD巨噬細胞的促炎脂質變化。

此外,更重要的是,他們在9 - 15歲的男性和女性兒童的血漿中發現了類似的促炎脂質特徵,通過自身抗體檢測,他們是T1D發病的高危人群。

「這些發現,」Ramanadham說,「表明ipla2 -beta衍生的脂質有助於T1D發作,並且他們確定了可用於治療的選擇性脂質。與自身抗體結合;作為pre-T1D的早期生物標記物。」

相關焦點

  • 研究人員或發現I型糖尿病最早生物標記物
    I型糖尿病,多發生在兒童和青少年,是一種由於免疫系統破壞胰腺中β細胞,造成胰島素絕對不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而且I型糖尿病發病隱匿,待確診時,該疾病已潛伏發作一段時間了。如何早期發現高風險患者的患病跡象,是臨床上亟待解決的問題。  近日在Science Immunology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研究報告稱,美國Scripps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們或許已經找到了最早可檢測I型糖尿病發病的生物學標記物,這一發現將大大有益於高風險患者的早期發現和診斷,從而及早幹預,推遲發病時間。
  • 【盤點】2015年糖尿病最新療法研究進展
    1型糖尿病的研究進展;研究者表示,利用免疫細胞產生的白介素-35治療小鼠就可以通過維持小鼠機體的血糖及免疫耐受來逆轉或治癒患1型糖尿病的小鼠。1型糖尿病(T1D)是一種慢性疾病,患者往往會對胰島素注射產生終生依賴,在瑞典每年大約有2例新增的T1D患者,胰島素是胰腺β細胞產生的一種激素,其可以抑制機體血糖的有害升高。目前引發1型糖尿病的發病機制尚不清楚,本文研究中研究者對T1D小鼠模型的免疫調節性T細胞的功能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免疫調節性T細胞可以通過產生促炎性破壞性蛋白質替換保護性的抗炎性蛋白來改變自身的功能。
  • 癌症明星靶點的新用途——治療1型糖尿病
    PD-L1是全球癌症研究的明星靶點,它在調節免疫系統對癌症的攻擊中起到關鍵作用。PD-L1被稱為免疫檢查點分子,它可與導致自體免疫反應的炎症性T細胞中的PD-1受體結合,從而抑制T細胞的活性。
  • Sci Adv: 阻斷胰腺神經信號可抑制I型糖尿病
    2020年8月28日訊/生物谷BIOON/---在最近發表在《Science Advance》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中,La Jolla免疫研究所(LJI)的研究人員報告說,神經系統可能促進胰腺Beta細胞死亡。他們在小鼠模型中的新發現表明,阻斷胰腺神經信號可以阻止患者發展為1型糖尿病。
  • 關注中國兒童1型糖尿病 推動標準化診斷與治療
    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發病率快速增加且低齡化趨勢明顯。基於此,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內分泌遺傳代謝學組聯合中華兒科雜誌編輯委員會專家共同商討,參考國內外的最新研究進展和共識指南,結合我國兒童T1DM的流行現狀、臨床研究成果,制訂了《中國兒童1型糖尿病標準化診斷與治療專家共識(2020版)》,並發表於2020年6月出版的《中華兒科雜誌》。該共識分為糖尿病診斷、T1DM胰島素治療、血糖監測、急慢性併發症以及合併症的評估及治療等多個方面。
  • 小鼠模型在轉化醫學研究中的應用
    小鼠模型已經成為研究基因功能與致病機制、建立人相關疾病模型和評價研發藥物安全性與有效性等生物醫藥研究不可取代的模式動物。轉化醫學研究就是針對來自臨床患者實際問題,通過實驗室包括分子、細胞及模式動物的相關基礎及臨床前研究,最終實現解決臨床所面臨的已知與未知的難題。
  • 點突變小鼠助力紅白血病發病機制研究
    該研究不僅揭示了AEL產生的細胞和分子機制,而且為研究AEL提供了臨床前模型。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Cancer Cell雜誌(IF:26.602)上。之前的研究發現,對於急性紅白血病,雙等位基因CEBPA突變和GATA2 ZnF1突變存在有統計學意義的關聯。這種白血病的最常見形式是雙譜系,其特徵是髓系母細胞和紅系母細胞的存在。然而,人們目前還沒有確定雙譜系急性紅白血病的致病突變。
  • 抗體治療預防小鼠Ⅰ型糖尿病
    此項研究成果發表在《Diabetes》雜誌(2005年影響因子為8.028)一月期上,研究者認為這對於人類Ⅰ型糖尿病的治療有著重要的啟示作用。在美國,有超過70萬人患有Ⅰ型糖尿病。這是一種自身免疫疾病,身體中的免疫細胞會錯誤地攻擊胰臟中合成胰島素的細胞,導致血糖濃度升高,最終引發多種疾病,如失明、腎功能衰竭、心臟病和神經損傷等。
  • 科普|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各種區別
    ,分別是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這兩種糖尿病雖然都是糖尿病,但發病原因存在很大的差異,治療上也有很大的區別。  兩種糖尿病在病因上有什麼區別?  1型糖尿病的病人 一型糖尿病是指胰島β細胞破壞,常導致胰島素絕對缺乏。 多發生在兒童和青少年,也可發生於各種年齡。起病比較急劇,體內胰島素絕對不足,必須用胰島素治療才能獲得滿意療效,否則將危及生命。
  • 腫瘤產生的乳酸或能表觀修飾巨噬細胞組蛋白,導致巨噬細胞黑化促癌
    他們發現,乳酸可以以乳酸化的表觀遺傳學修飾形式,連接到巨噬細胞基因組的組蛋白上,調控相關基因的開關,促使巨噬細胞從促炎、抗癌的M1型向抗炎、促癌的M2型轉變。 要知道,存在「瓦博格效應」的可不止腫瘤,還有敗血症、自身免疫疾病、動脈粥樣硬化、糖尿病和衰老等[2]。甚至,人在運動過程中也會產生乳酸。這些乳酸是不是也會以表觀遺傳修飾的形式,影響人體的健康?給人無限遐想。 這項重要的研究成果發表在頂級期刊《自然》雜誌上[3]。
  • 科學家成功治癒小鼠糖尿病 3年後或進行人體臨床試驗
    參考消息網5月8日報導 美媒稱,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衛生科學中心聖安東尼奧校區的研究人員發表報告稱,他們通過基因轉移技術從根本上治癒了實驗小鼠所患的1型糖尿病。據合眾國際社5月5日報導,這一發現增加了分泌胰島素的胰腺細胞的種類。機體用來降低血糖的胰島素僅由β細胞分泌。
  • 糖尿病有年輕化趨勢,兒童如何區分1型還是2型?哪些藥物治療?
    一說到糖尿病,可能大家想到的多是一些中老年人,因為在大家的印象裡2型糖尿病和飲食、年齡相關,其實兒童也是有可能患上糖尿病的,不過兒童的糖尿病主要以1型糖尿病為主,因為1型糖尿病主要跟人體的免疫系統異常有關。
  • 【重磅綜述】脂質信號轉導如何影響壽命
    DR可籠統的定義為通過減少食物攝入量以避免營養失調,在80多年前首次報導了DR延長大鼠壽命的研究。從那以後,研究表明,DR可以提高酵母、線蟲、果蠅、小鼠甚至靈長類動物的健康和壽命。此外,DR在人類中也能改善健康狀況,並且對與衰老相關疾病(如癌症、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素產生有益影響。在秀麗隱杆線蟲中,至少存在9種不同的DR機制,它們在調節壽命的方式上存在差異。這些機制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類。
  • 美國科學家徹底治癒小鼠糖尿病 沒有任何副作用
    在美國聖安東尼奧,糖尿病研究又取得了令人激動的新突破:不僅有希望徹底治癒1型糖尿病,也能夠讓2型糖尿病患者停止胰島素注射。這項突破由德克薩斯大學健康科學中心(先在稱為UTHealthSanAntonio)實現-他們的研究能夠讓更多類型的胰島細胞生產胰島素,從而解決糖尿病人胰島素不足的情況。
  • 慢性胰腺炎動物模型是如何開發的?
    以往的研究表明,編碼消化蛋白酶或其抑制劑的基因若發生突變,則往往會促進急性胰腺炎的發生,並逐漸發展成慢性胰腺炎。例如,PRSS1(陽離子胰蛋白酶原)、CTRC(胰凝乳蛋白酶C)以及SPINK1(Kazal型絲氨酸蛋白酶抑制劑1)的致病突變通過刺激自發激活或幹擾保護機制,從而促進胰蛋白酶原轉化成有害的胰蛋白酶。
  • 心臟病領域最新研究進展一覽
    研究人員的新成果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Biology》上。研究人員使用了一種名為SR9009的藥物,該藥物靶向細胞時鐘機制的關鍵組成部分,並且破壞了心臟病發作後觸發不良免疫反應的基因的表達。在Martino的小鼠實驗中,這種治療減少了稱為NLRP3炎性小體的細胞傳感器的產生,該傳感器會促進形成疤痕。
  • Circulation:I型糖尿病患者易患自體免疫相關心臟衰竭
    2020年4月8日訊/生物谷BIOON/---1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血糖控制不好的患者,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比一般人群明顯要高。更令人費解的是,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許多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與2型糖尿病相關的已知危險因素並不一致。
  • 乳酸桿菌可減輕糖尿病和肥胖症,為代謝性疾病進行益生菌治療打開了...
    本文為轉化醫學網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作者:Yun導言:最近,俄勒岡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腸道微生物組中的幾種生物在II型糖尿病中發揮著關鍵作用,這為嚴重代謝性疾病進行益生菌治療打開了大門II型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病,會影響人體對葡萄糖的代謝。II型糖尿病是一種全球流行病,並且在未來十年內,數量將繼續上升。這種疾病嚴重影響了大約十分之一的美國人。糖尿病患者如果不及時治療,糖會在血液中積聚,繼而損害器官甚至致殘、危及生命。II型糖尿病的主要危險因素是飲食,而腸道細菌在調節飲食方面有著不錯的效果。
  • 腸促胰素相關藥物在MODY治療中的應用及進展
    1、GIP數值均與健康對照組相似,然而MODY3型患者腸促胰素效應卻明顯受損;研究同時發現兩組胰島素敏感性(穩態模型胰島素抵抗指數、Matsuda指數)以及胃排空情況(對乙醯氨基酚吸收試驗)結果相似,對結果不產生影響。
  • NLRP3炎NLRP3可調節慢性炎症和糖尿病
    NLRP3炎NLRP3可調節慢性炎症和糖尿病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2/12 10:04:27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Danica Chen研究組研究發現NLRP3炎性小體的乙醯化開關調節衰老相關的慢性炎症和胰島素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