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幼的皇后神仙魚身上布滿白色和淺藍色花紋,被稱為「藍圈神仙」
刺魚屬( Pomacanthus)
這個屬中擁有一群最常見的大型神仙魚,其中一些品種是此類中最早被豢養在觀賞魚愛好者家中的,如皇后神仙、藍紋神仙等。在所有神仙魚中,本類大多十分強壯且易養。這些魚都能長到30釐米以上,必須用很大的水族箱來飼養(水族箱的長度不要小於120釐米)。一些愛好者喜歡購買本屬魚類的幼體飼養在小型的礁巖水族箱中,但不久他們就會發現,幼年的神仙魚一樣會給珊瑚和其他無脊椎動物帶來災難,同時隨著它們的生長,水族箱越來越顯得擁擠,這些魚的情緒也越來越壞,最終是「全軍覆沒」。
皇后神仙 Pomacanthus imperator)
拉丁語中是皇帝的意思此,如果從學名直譯的話,這種魚更應該叫皇帝神仙而不是皇后。的確,在西方和我國香港地區,這種魚慣用皇帝神仙這一名字,仔細看看撲克牌「K」的服裝,就不難明白為什麼給一種滿身藍黃條紋的魚起這個貴族名字。現今的愛好者更多願意採用了我國臺灣地區叫法「皇后神仙」。起先我國臺灣愛好者給「皇帝」改名字為「皇后」是因為還有一種同樣穿著繡條紋服裝的神仙魚 Pygoplitesdiacanthus,它看上去更加金光燦爛於是愛好者們不得不把「皇帝」的名譽授予了它,而將Pomacanthus imperator降為「皇后」。我覺得,不論是皇帝或皇后,那都是我們的一種叫法,這兩種魚絕對沒有任何夫妻關係。
皇后神仙分布很廣,從貿易情況看,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產出的多為幼體或亞成體,我國只產出成體。從資料上看,我國南海也產幼體的皇后神仙,但由於捕撈方式局限,導致無法供給市場。阿拉伯海、紅海乃至東非沿岸也產出皇后神仙,目前在水族業發達的國家和地區,紅海、東非產出的皇后神仙與東南亞沿海產出的是完全區別開的。紅海、東非的魚要比東南亞的價格高3-5倍。外觀上,紅海、東非的個體的體幅要比東南亞地區的略高,顏色更深,其他區別不大。價格差異可能和其產量有關。
不了解海水觀賞魚的人會把皇后神仙的幼魚和成魚視為兩個不同的品種,它們看上去的確不一樣。年幼的皇后神仙具有深藍色的身體,上面布滿了一圈圈的白色和淺藍色花紋,人們就把它稱為「藍圈神仙」。這種花紋實際是用來迷惑捕食者的。如果你全神貫注地盯著一條藍圈神仙看,混亂旋轉的花紋會很快讓你感到頭暈目眩,魚藉此逃避天敵的侵害。其實,多數大神仙魚的幼魚和成魚都擁有不同的花紋和顏色,刺蓋魚屬所有種的幼體幾乎都呈現出藍色線條狀花紋,這使得我們辨認一些不同品種的幼魚十分困難。
藍圈要生長到10釐米以上才開始變化自己的體色,完全變身的時間和生活的環境有關係。如菲律賓的野生個體,一般在15釐米就全部為標準的皇后神仙了,而採集於印度尼西亞的個體中能見到體長18釐米後仍沒有變身的藍圈。在人工飼養條件下,藍圈的變身更為遲緩,而且由於食物和生活空間的關係,往往變身不是很充分。不是頭部完全變化了而尾部還保持了藍色圈紋,就是身體完全變成橫向條紋但面部還保留著幼魚的花紋。這樣會影響魚本身的美麗,最好讓藍圈從小就生活在很大的水體中(比如1000升以上),幫助它們成功完成變身過程。
健康的皇后神仙是大神仙家族中最容易飼養的品種,但如果挑選了患有疾病或捕撈方式不正確的個體,基本是不能成活的。挑選健康皇后神仙不是太困難的事情,需要格外關注魚的面部顏色和遊泳姿態。健康的成魚面部白色部分很鮮亮,而且有光澤。若是感染了疾病或內臟有所損害的魚,面部則呈現出灰色、深藍色或咖啡色。
這種魚非常活躍,膽量也非常大,通常健康的個體會在水族箱中遊來遊去,而且不停地尋找食物。如果發現魚出現呆滯或膽怯怕人的現象,則不要挑選。藍圈的挑選方式肯定無法看臉色,因為它們還沒有蛻變出白色的面容,可以看身體上藍色部位是否有光澤。健康的個體身體能發出金絲絨般的光芒,而有問題藍圈會出現體色暗淡白色花紋和藍色基色渾濁,眼睛沒有光澤,有的身上還有水印暗斑。不要心存僥倖去購買商家打折出售的神仙魚,患病的神仙魚死亡速度十分快,也許今天看到某條魚被打折出售,明天它就出現在垃圾桶中。
皇后神仙能接受多種餌料,魚、蝦肉也好,白菜也好,顆粒或薄片飼料也好,照單全收。對於體長30-~40釐米的完全成熟個體,最好給予直徑0.5~1釐米的魚肉丁或顆粒飼料,太小的飼料會讓大型神仙魚不屑光顧,並造成它們吃不飽,抵抗力下降。這種魚的排洩量非常大,水族箱要配備高效的生物過濾系統。不要嘗試把成年的皇后神仙飼養在礁巖水族箱中它們非常喜歡吃腦珊瑚、手指珊瑚和五爪貝,飢餓的時候還吃其他珊瑚,甚至吃可以吞下的小魚。它們特喜歡咬軟骨魚的皮膚,不適合和鯊魚與魟一起飼養。雖然藍圈和小於20釐米的皇后神仙似乎可以暫時在一些大型的礁巖水族箱與珊瑚和睦相處,可當它們強健到足可以抵禦部分珊瑚的毒素時,則必然開始大肆糟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