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越來越紛繁朋友卻越來越疏遠 建議社交回歸線下

2021-01-11 東方網

原標題:「朋友圈」越來越紛繁朋友卻越來越疏遠 建議社交回歸線下

  新華報業網訊 「有秘密又不願意告訴別人,那就找一個樹洞,把你的秘密說給它聽,再用泥巴把樹洞封起來。」在這個網絡無所不在的時代,現實中的樹洞已被網絡所取代。記者採訪發現,當網絡成為情感宣洩主渠道時,對其傾訴卻難以帶來心靈的愉悅,相反,一種「知己難覓」的孤獨感變得愈加強烈。

  無語相看「朋友圈」

  「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打開微信朋友圈,晚上也是刷完朋友圈方能入睡,但很少點讚和回復,剛開始還會經常閱讀他人分享的各種連結,現在越來越少。被屏蔽的『朋友』名單也越拉越長。」有著2100多名微友的「午夜情狐」說:「微信好友過多,讓我很難辨別對自己有價值的社交信息,反被無意義的海量垃圾信息所累。」

  今天,邀三五好友小聚,幾句寒暄之後,「執乎手機、刷乎屏幕」已成一個約定俗成的動作。「幾乎每次和朋友聚會,問問近況、閒聊幾句後,就開始掏手機了。」蘇州市一會計事務所員工王小林抱怨道,「刷朋友圈、點讚、曬照片,一桌子人坐著,大家各幹各的。」

  不僅如此,原本應充滿親情的家庭生活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每天下班回家,一起吃過飯,我們倆就坐在電視機前,一邊聽電視,一邊玩手機,玩到手機沒電時,就充電、睡覺。」家住南京鼓樓區的市民蔣媛(化名)的訴說是許多夫妻晚間生活的真實寫照。「我們結婚7年,前些年還好,在家會聊聊天。現在,總覺得回到家更加孤獨。我們之間的交流,似乎也更多的在網上進行了。」蔣媛無奈地說。

  問天地衷情向誰訴

  儘管交流手段日益先進、便捷,交流本身卻變得越來越困難。「小時候有心事會對父母說,上學後對閨蜜說。現在,真不知道對誰說了。」網友「馨如夢」回憶道,「而且大家都很忙,沒時間聽你說長道短。」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學博士莫興邦分析,「生活節奏日益加快使我們的交流時間不斷被壓縮,而交流手段的日益先進則使大家更願意在傾訴時將網絡作為首選。現代人有什麼事都願意上網曬一曬,這既是對自己生活點滴的記錄,也是一種情感宣洩和自我展示。」

  不過,網絡的加入,似乎仍難以突破現代人的交流瓶頸,反倒製造了更加嚴重的情感缺失。「我有很多朋友,以前大家坐在一起談心事,交流交流,總覺得很愉快。現在,大家都用網絡聯繫,見面機會少了,朋友間也越來越疏遠。」面對友情的變化,省委黨校教授周延勝感到十分不解。

  手段更新、選擇更多、信息量更大,儘管網絡為人類交流製造了種種便利,卻依然使我們不斷產生「衷情誰訴」之惑。莫興邦建議,「儘可能增加面對面的交流機會,抬起頭來、放下手機,直面朋友、愛人、親人,用傾訴來減緩心理負擔和壓力,把自己從『樹洞』中解放出來。」

  警惕朋友圈心理問題

  「朋友圈的典型特徵是『狂刷』與『濫曬』。人們樂此不疲的深層心理原因是歸屬感的獲取。」周延勝認為,「狂刷」源於人們對安全感、歸屬感的需要,「濫曬」則源於人們對被關注、自我價值和成就感的渴望。現代人工作壓力大,微信能使人放鬆、緩解心理壓力。但是微友們一旦沉溺其中,任其發展,會導致其人際交往能力的退化和衰弱,甚至會形成一種心理障礙。

  莫興邦也認為,早上起床不刷微信不舒服;沒更新時就不停地刷新朋友圈;每件事物都要拍照上傳;一天不玩微信就會煩躁、空虛……如果你有這些「微信控」的典型「症狀」,就不得不警惕是否有成癮傾向。這種過度依賴是一種典型心理疾病,必須要及早治療。

  「如果對微信裡過多的信息感到煩躁,說明你的心累了。不妨放下手機,出去走走,給精神世界留一個空間。」採訪中,受訪專家普遍建議,生活中有太多比刷朋友圈更重要的事,如面對面地交流,維護好線下朋友圈。網友們要學會自控,放下手機,多運動、多交朋友,重拾人與人、面對面的情感溝通,在虛擬與現實社會中找到契合和平衡。 本報記者張海泳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962007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從朋友圈消失?
    朋友圈的初衷,是為了記錄美好生活的點滴。但是,後來,越來越多的人從朋友圈消失了。要我說,活在圈裡的人,生活未必精彩;從圈裡消失的人,未必活得糟糕。圈裡很精緻,但未必就真實在朋友圈裡,你看到的都是別人生活的精緻細膩,滿面風光。
  • 為什麼貓咪和主人的關係,越來越疏遠?原因是這6點
    但是有些寵主卻說,自家貓咪越來越不喜歡和自己在一起。為什麼貓咪和主人的關係,越來越疏遠?其實一般是因為這6點!1、陪伴時間越來越少我們經常說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這句話也適用於貓咪。如果你陪伴貓咪的時間越來越少,甚至完全沒有跟它互動,貓咪就會變得越來越孤僻,而且它感受不到你的愛意,自然也會慢慢疏遠你了!
  • 你的朋友圈是三天可見還是僅聊天——群體的孤獨讓我們越來越遙遠
    這兩條,都在赤裸裸的告訴我們,人與人之間其實能存在的親密聯繫越來越少。01 「朋友圈三天可見」剪斷我們之間的親密聯繫曾幾何時,我們依靠朋友圈,了解自己朋友的動態,留言、評論、互動。我們樂此不疲,開著玩笑,互相調侃。
  • 社交應用越多越「沒朋友」?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文|懂懂筆記「下了一堆形形色色的社交應用,一開始新鮮,現在感覺越來越沒意思了。」這,就是傳說中的社交綜合症嗎?發出這句感慨的,是90後上班族李楠。他自稱,目前已經得了社交恐懼症。「我要這幾千好友有何用啊!」
  •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不發朋友圈了?
    最近打開朋友圈,發現以前的一些朋友, 不是設置了三天可見,就是發現沒有了往日的美景,的確,越來越多的人,都不怎麼發朋友圈了!曾幾何時,朋友圈是我們分享生活的世界。微信中越來越多的非生活中的關係,有上司,有客戶,有親戚,有朋友,我們總要用各種各樣的面孔,去面對形形色色的人群。
  • 中年以後,我們的朋友圈越來越小
    開車速度越來越慢,S檔已經基本沒有用,汽車上的音樂聲音也越調越小,油門也越踩越輕,違章也越來越少。四十歲以後,突然發現,朋友好像越來越少了,朋友圈越來越小了。有些朋友走著走著就散了,有些朋友走著走著就不見了,有些朋友圈已經沒有興趣了,有些朋友圈,人家已經不帶你玩了。
  • 不到50歲,突然發現朋友圈越來越冷清了,人越來越少了
    01.人情越來越淡薄著名的哲學家馬克思曾經說過,這樣的一段話:「資本越來越多了,人情卻越來越少了。」當一個人慢慢長大的時候,你就會發現你的身邊會有這麼一些人,和你漸行漸遠了,留下來的人寥寥無幾。也許你認為一個人是你永遠的朋友,她他當成了你生命的全部,甚至覺得可以和她無話不說,但是後來你才會發現,原來你只是自作多情,這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會變。你覺得對方什麼信息都沒有發過對方朋友圈也不發,不是因為這個人不想發,而是這個人已經把你拉黑了,或者是刪除了你,根本看不見對方的信息了。
  • 人到中年,為何朋友圈反而越來越小?看到真相沉默了,現實很扎心
    那麼,人到中年,為何朋友圈反而越來越小?看到真相沉默了,現實很扎心。1、利益朋友多關於這個問題,真的是非常現實了。生活就是如此,很多人時候碰到朋友圈變小的原因,不是朋友圈的人少了,而是朋友圈基本上都是利益相關的人,彼此之間張口就是商業交流,難以讓人有深度交往的想法,更不用說在休息的時候一起約出來聚會了。
  • 為何比熊和你的關係,越來越疏遠?大部分都是主人的錯
    但有些寵主和自家比熊的關係卻越來越疏遠,這是為什麼呢?原因有幾個,但大部分都是主人的錯。比熊渴望你給它想要的,然後重視在乎它的感受,這樣比熊就會覺得主人和自己很親近,反之如果寵主從來不重視比熊的感受,那比熊肯定就會和你越來越疏遠。
  • 為什麼人到中年,朋友越來越少了,三大原因,各個說清背後現實!
    2、為什麼人到中年,朋友越來越少有人發牢騷,人生少三五好友陪伴是一種遺憾,總覺得生活少了點趣味。不禁感嘆:人到中年,朋友越來越少,大家走著走著就散了。1) 遇到的人很多,卻很少可以走進心裡想起我們的小時候,一包零食就能建立友誼,一起打球、共同學習、聊聊暗戀的女生,就可以對別人說這是我兄弟。
  • 現代交友為什麼越來越局限於社交軟體
    上周我們一群朋友在一個熱鬧的酒吧裡聚會,吧檯圍繞著許多年輕貌美的人。我建議我的一個朋友去搭訕一位姑娘,但是我的朋友卻笑著說:「我才不會直接去跟陌生人說話,那樣會很奇怪。」聽到他這麼說,我瞬間就覺得我們在社交活動這方面有了「代溝」。現在使用交友軟體的人越來越多,交友軟體也成就了從一夜情到婚姻的各種不同關係。
  • 越來越多人從朋友圈消失,我發現了這3點真相
    三、發朋友圈的人,包袱也重了前兩天我朋友半夜發了一條朋友圈,自言自語的那種。我正想問問,一刷新發現她已經刪除了。私信過去,她發了幾個表情包就搪塞過去了。突然想到村上春樹說的那句話:你要做一個不動聲色的大人了。不準情緒化,不準偷偷想念,不準回頭看。好吧,中年人的必修課之一,就是掩蓋情緒。
  • 為什麼發朋友圈的人越來越少了?這些回答,莫名戳中淚點
    微信剛出來時,有什麼事大家都喜歡發朋友圈,喜歡看朋友在朋友圈裡面分享生活的點點滴滴,喜歡朋友們的點讚和留言,喜歡把自己收藏的各種美文分享給朋友。用微信的人越來越多,微信好友也越來越多,但是發朋友圈的人反而越來越少了,很多人都把朋友圈設置成了三天可見,或是幾個月不發一條朋友圈。
  • 為什麼越來越少人發朋友圈了?
    我就是那個一年發布到兩條朋友圈的人,我沒有覺得自己有什麼問題?微信在我身邊,的確有很多人喜歡發朋友圈,不過最近發現發朋友圈的人是越來越少了,有的人的確是很喜歡發朋友圈,出去吃個飯,拍個圖片發到朋友圈;去逛個超市發個朋友圈;買件衣服拍個照發到朋友圈;上班去到辦公室了也發個朋友圈;我不知道這樣的人目的何在
  • 為什麼長大後朋友越來越少?
    畢業後我和好朋友一起決定留在上海工作,當初的五個人,到現在卻也聚不起來了,隨著時間的流逝,有的人不適應上海的快節奏選擇了回家發展,有的人選擇繼續留在上海,我成了滬漂之一。周圍的朋友圈在開始縮小,大家都為著夢想和生計各處奔波努力。隨著工作的開展,我的生活開始忙碌了起來,即使拿起手機只是工作,與朋友們的聯繫越來越少,從一開始的每天打氣到最後的幾個月一次聊天訴苦。
  • 朋友圈不是朋友!微博high翻朋友圈裝死你怎麼看
    有一句話叫做「在微博裡蹦迪,也在朋友圈裡裝死「,這句話其實大部分可以解釋很多年輕人的社交狀態,微信裡打卡,以及應付社交,而在朋友圈裡則能和熱點互動,發一發自己的最近狀態,這些網友們在朋友圈裡是這樣的:在微博裡卻搖身一變,變成了歡脫的」沙雕「網友:有人說微信只是為了維護必要的社交關係
  • 人為什麼到了中年朋友就越來越少,甚至沒朋友?
    有網友問:人為什麼到了中年朋友就越來越少,甚至沒朋友?人到中年不是朋友少了,而是交往少了,距離遠了。對於社會的殘酷,現實的冷暖,懂得了朋友的意義,減少了無效的社交。至於沒有朋友是假象,只是大家失去了聯絡,或者不聯絡了而已。人與人之間走動少了,感情自然就會淡了。
  • 與人交往,這樣的「老實人」,很難招人待見,朋友圈越來越小
    與人交往,這樣的「老實人」,很難招人待見,朋友圈越來越小。一、喜歡直言不諱揭人短老實人最起碼的一個特徵是:不具備蠻橫無理的攻擊性。他們懂得尊重別人,不會貿然傷害到他人的尊嚴,有一種起碼的換位思考與共情能力。但是社會當中大家往往會發現,有種人平時最喜歡打著「老實人」的旗號,幹出一些不那麼地道的事情來,比如:喜歡直言不諱揭人短。
  • 使用微信久了,為什麼越來越多人的朋友圈僅三天可見?
    剛開始使用微信的時候,我們一般是這樣的:新朋故交我們不斷在微信增加好友,稍微有點新鮮事我們總會第一時間發布朋友圈動態,同時我們總在時不時地查閱別人發布的朋友圈;我們關注了很多的公眾號,根據自己關注的重點學習公眾號的內容;微信的每一個新版本都會第一時間及時更新,生怕錯過什麼新功能。
  • 「好朋友越來越少,好朋友越來越好」
    「失去過許多朋友,因為我不善言談,於是他們漸漸有了新朋友,把我遺忘。或者認為我孤僻高傲,我不會整天對朋友說我愛你這類好聽的話來表達自己。真正的友情是平平淡淡以誠相待,不需要太過熱情和親暱。在我失落沮喪自負的時候多謝你從來沒放棄過我。我給不了你太多,但有個詞叫盡我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