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朋友圈」越來越紛繁朋友卻越來越疏遠 建議社交回歸線下
新華報業網訊 「有秘密又不願意告訴別人,那就找一個樹洞,把你的秘密說給它聽,再用泥巴把樹洞封起來。」在這個網絡無所不在的時代,現實中的樹洞已被網絡所取代。記者採訪發現,當網絡成為情感宣洩主渠道時,對其傾訴卻難以帶來心靈的愉悅,相反,一種「知己難覓」的孤獨感變得愈加強烈。
無語相看「朋友圈」
「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打開微信朋友圈,晚上也是刷完朋友圈方能入睡,但很少點讚和回復,剛開始還會經常閱讀他人分享的各種連結,現在越來越少。被屏蔽的『朋友』名單也越拉越長。」有著2100多名微友的「午夜情狐」說:「微信好友過多,讓我很難辨別對自己有價值的社交信息,反被無意義的海量垃圾信息所累。」
今天,邀三五好友小聚,幾句寒暄之後,「執乎手機、刷乎屏幕」已成一個約定俗成的動作。「幾乎每次和朋友聚會,問問近況、閒聊幾句後,就開始掏手機了。」蘇州市一會計事務所員工王小林抱怨道,「刷朋友圈、點讚、曬照片,一桌子人坐著,大家各幹各的。」
不僅如此,原本應充滿親情的家庭生活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每天下班回家,一起吃過飯,我們倆就坐在電視機前,一邊聽電視,一邊玩手機,玩到手機沒電時,就充電、睡覺。」家住南京鼓樓區的市民蔣媛(化名)的訴說是許多夫妻晚間生活的真實寫照。「我們結婚7年,前些年還好,在家會聊聊天。現在,總覺得回到家更加孤獨。我們之間的交流,似乎也更多的在網上進行了。」蔣媛無奈地說。
問天地衷情向誰訴
儘管交流手段日益先進、便捷,交流本身卻變得越來越困難。「小時候有心事會對父母說,上學後對閨蜜說。現在,真不知道對誰說了。」網友「馨如夢」回憶道,「而且大家都很忙,沒時間聽你說長道短。」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學博士莫興邦分析,「生活節奏日益加快使我們的交流時間不斷被壓縮,而交流手段的日益先進則使大家更願意在傾訴時將網絡作為首選。現代人有什麼事都願意上網曬一曬,這既是對自己生活點滴的記錄,也是一種情感宣洩和自我展示。」
不過,網絡的加入,似乎仍難以突破現代人的交流瓶頸,反倒製造了更加嚴重的情感缺失。「我有很多朋友,以前大家坐在一起談心事,交流交流,總覺得很愉快。現在,大家都用網絡聯繫,見面機會少了,朋友間也越來越疏遠。」面對友情的變化,省委黨校教授周延勝感到十分不解。
手段更新、選擇更多、信息量更大,儘管網絡為人類交流製造了種種便利,卻依然使我們不斷產生「衷情誰訴」之惑。莫興邦建議,「儘可能增加面對面的交流機會,抬起頭來、放下手機,直面朋友、愛人、親人,用傾訴來減緩心理負擔和壓力,把自己從『樹洞』中解放出來。」
警惕朋友圈心理問題
「朋友圈的典型特徵是『狂刷』與『濫曬』。人們樂此不疲的深層心理原因是歸屬感的獲取。」周延勝認為,「狂刷」源於人們對安全感、歸屬感的需要,「濫曬」則源於人們對被關注、自我價值和成就感的渴望。現代人工作壓力大,微信能使人放鬆、緩解心理壓力。但是微友們一旦沉溺其中,任其發展,會導致其人際交往能力的退化和衰弱,甚至會形成一種心理障礙。
莫興邦也認為,早上起床不刷微信不舒服;沒更新時就不停地刷新朋友圈;每件事物都要拍照上傳;一天不玩微信就會煩躁、空虛……如果你有這些「微信控」的典型「症狀」,就不得不警惕是否有成癮傾向。這種過度依賴是一種典型心理疾病,必須要及早治療。
「如果對微信裡過多的信息感到煩躁,說明你的心累了。不妨放下手機,出去走走,給精神世界留一個空間。」採訪中,受訪專家普遍建議,生活中有太多比刷朋友圈更重要的事,如面對面地交流,維護好線下朋友圈。網友們要學會自控,放下手機,多運動、多交朋友,重拾人與人、面對面的情感溝通,在虛擬與現實社會中找到契合和平衡。 本報記者張海泳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962007